-
X连锁显性遗传型Alport肾病综合征患儿1例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例X连锁显性遗传Alport综合征(XLA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的1例XLAS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二代测序(NGS)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针对候选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患为12岁男性,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呈渐进性肾损害,伴听力下降,肾穿刺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肾小球基底膜弥散厚薄不均。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患儿及其母亲携带 COL4A5基因c.2632G>A(p.G878R)半合子变异,其父亲及弟弟该位点为野生型。该变异既往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评估为致病性变异(PS1+PM1+PM2_Supporting+PP3) 结论:母源性 COL4A5基因c.2632G>A(p.G878R)变异可能为该XLAS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本研究丰富了 COL4A5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导致家族性血尿的 COL4A4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1个家族性血尿家系进行遗传变异筛查,为家族性血尿病变提供遗传线索和证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为1个4代含20名成员的家族性血尿家系。对该家系进行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收集和整理,留取家系中11名成员的外周血并用盐析法提取DNA用于遗传分析。首先选取包括先证者在内的3名家系成员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根据2015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发布的序列变异解读指南进行遗传变异筛选。继而在家系成员中对筛选出的遗传变异位点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中6名女性患者有持续性血尿,2人因肾衰竭去世,2人因肾脏以外疾病去世,2人维持肾功能稳定。肾功能稳定2人中1人肾活检病理诊断为IgA肾病,电镜提示弥漫性基底膜病变,不除外Alport综合征。基因检测在家系中发现 COL4A4基因(RefSeq NM_000092)的两个点突变,7号外显子c.G446T:p.G149V的变异,以及20号外显子c.G1249A:p.G417R的变异。 结论:通过对1个家族性血尿家系开展基因检测,发现 COL4A4基因的两个新突变(7号外显子c.G446T:p.G149V和20号外显子c.G1249A:p.G417R的变异)与家族性血尿表型相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拉鲁肽对老年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细胞内信号蛋白Smads基因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细胞内信号蛋白Smads基因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20月龄、体重(500±10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2随机分为对照组(25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一次性腹腔内推注1%链脲佐菌素30 mg/kg,成模后剩余48只再随机分为T2DM组(24只)和干预组(24只),干预组给予利拉鲁肽200 μg·kg -1·d -1腹腔注射,对照组和T2DM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分组后第4、8、12周末随机取8只大鼠,留取24 h尿液检测24 h尿蛋白。随后麻醉采血测生化指标,留取肾脏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变,并用免疫组化法测Ⅳ型胶原蛋白(Col-Ⅳ)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TGF-β1、Smad3、Smad7 mRNA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在各时间段,与对照组大鼠比较,T2DM组大鼠出现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增生及间质纤维化改变,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TGF-β1、Smad3 mRNA及Col-Ⅳ表达增加(12周:0.69±0.01比0.15±0.01、0.51±0.02比0.02±0.01、183.33±2.08比221.67±2.08, t值分别为89.22、60.87、24.52,均 P<0.05),而Smad7 mRNA减少( t=13.42, P<0.05);与同期T2DM组比较,干预组大鼠肾脏纤维化程度减轻,TGF-β1、Smad3 mRNA及Col-Ⅳ表达减少( t值分别为71.70、37.58、20.04,均 P<0.05),而Smad7 mRNA增多( t=9.96, P<0.05)。且随利拉鲁肽干预时间延长,病变逐渐减轻,TGF-β1、Smad3 mRNA及Col-Ⅳ逐渐减少,Smad7 mRNA逐渐增多(均 P<0.05)。 结论:利拉鲁肽可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s通路从而减少其下游Col-Ⅳ的生成,发挥抗肾纤维化的作用,延缓老年T2DM大鼠肾脏病变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和IgA肾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肾炎和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是均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均能引起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目前国内外对这类“双阳性”抗体的病例均有报道,但抗GBM和ANCA同时阳性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acute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合并IgA肾病的病例较为罕见。本病例为中年女性患者,其临床表现符合RPGN,抗GBM抗体及抗髓过氧化物酶阳性,经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抗GBM肾炎合并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IgA肾病。经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但出院后患者未遵医嘱服药及继续血液透析治疗,病情加重,最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动物模型的制备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大鼠模型,模拟糖尿病视网膜及肾微血管病变的生化及病理改变。方法: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分别为10、30只。空白组、模型组大鼠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高糖饲料喂养5周后,模型组大鼠按体重35 mg/kg剂量经腹腔单次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建模后持续喂养至第10周(建模后4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采集样本进行后续实验。采集大鼠动脉血、尿样标本检测血肌酸酐(CRE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Cr)、尿糖;计算肾脏指数、微量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大鼠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变化及无灌注区情况;苏木精-伊红、高碘酸-雪夫染色观察大鼠肾脏、视网膜形态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神经纤维及细胞核表达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果。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建模后4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降低,随机血糖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55、-51.291, P<0.05);肾脏指数、尿糖、UACR显著升高,UCr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878、137.273、3.482、-6.110, P<0.05);CREA降低,TG、TC、HDL-C、L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012、33.018、118.018、13.585、16.480, P<0.05)。OCTA检查可见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内界膜肿胀、增厚,表面不平,内、外核层细胞排列紊乱,密度降低;肾小球充血伴皮质管状上皮肿胀,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基底膜增厚。免疫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内、外丛状层呈片状强绿色荧光表达,内、外核层呈散在点状绿色荧光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轻度增厚,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内皮细胞核及周细胞核固缩、核膜皱缩,线粒体轻度肿胀,空泡化。 结论: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单次腹腔注射STZ 35 mg/kg可成功建立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溶血尿毒综合征合并IgA肾病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溶血尿毒综合征合并IgA肾病患儿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预后及发病机制。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2例溶血尿毒综合征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肾脏穿刺标本的病理组织形态(光镜、免疫荧光、透射电镜)、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急性肾功能损害三联征伴血尿、蛋白尿,抗H因子抗体阳性。病理形态同时具备溶血尿毒综合征肾损伤和IgA肾病的组织学特点,包括光镜: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伴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腔狭窄,小动脉增厚、狭窄,伴有小球缺血性改变及毛细血管腔瘤样扩张;免疫荧光:肾小球系膜区弥漫性IgA沉积;电镜检查: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内疏松层增宽,同时系膜区块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伴小节段的基底膜皱缩。2例患儿对血浆置换及激素治疗反应好,分别随访5年7个月及8个月,反复尿蛋白及潜血阳性。结论:溶血尿毒综合征合并IgA肾病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需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三者相结合。血浆置换及激素治疗是有效治疗方式,长期预后不理想,可能与病理分级及继发因素相关。二者合并发生可能由前驱感染因素或继发因素导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无症状蛋白尿为突出表现的 LMX1B基因相关疾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3例以无症状肾小球性蛋白尿为突出表现的 LMX1B基因相关疾病患儿临床资料,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基因突变致无症状蛋白尿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3例以无症状蛋白尿为突出表现,经目标区域捕获二代测序和Sanger测序确诊为 LMX1B基因相关疾病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肾脏和肾外表现、肾活检病理结果和家族史。 结果:3例患儿均为女童,分别于2岁、1岁和4岁起病,明确诊断时的年龄分别为11岁、5岁和6岁。均有肾小球性蛋白尿,其中1例患儿蛋白尿达肾病水平。2例患儿有镜下血尿。肾功能均正常。仅1例患儿行肾活检,且为重复肾活检。第1次肾活检组织电镜下观察到肾小球基底膜节段变薄,间隔4年后的第2次肾活检组织电镜下观察到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伴"虫蚀样"改变和胶原纤维样物质沉积。体格检查示3例患儿均无指甲、四肢和关节异常。2例患儿有肾脏病家族史。结论:儿童期隐匿起病,临床未找到明确病因的无症状蛋白尿要警惕遗传因素,通过基因检测有助于及早诊断并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檗碱通过抑制细胞焦亡减轻糖尿病肾小球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小檗碱(BBR)对糖尿病肾小球内皮细胞焦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肾脏病组(DKD组)、BBR干预组(DKD+BBR组),每组各10只。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量链脲佐菌素注射的方法构建DKD模型,DKD+BBR组每天给予BBR 150 mg/kg治疗12周。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肌酐及尿素氮、肾脏指数(KWI)等指标。病理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肾小球内皮细胞焦孔素D(GSDMD)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ting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组织胶原-Ⅳ、纤维连接蛋白(FN)、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剪切的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cleaved 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变化。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分为正常糖组(5.6 mmol/L葡萄糖)、高渗组(5.6 mmol/L葡萄糖+24.4 mmol/L甘露醇)、高糖组(30.0 mmol/L葡萄糖)、BBR低剂量组(30.0 mmol/L葡萄糖+1 μmol/L BBR)、BBR中剂量组(30.0 mmol/L葡萄糖+10 μmol/L BBR)、BBR高剂量组(30.0 mmol/L葡萄糖+100 μmol/L BBR)。药物作用72 h后检测肾小球内皮细胞GSDMD、NLRP3、cleaved caspase-1、IL-1β的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DKD组大鼠血糖、24 h尿蛋白、KWI较NC组显著升高(均 P<0.05)。DKD+BBR组大鼠24 h尿蛋白、KWI较DKD组显著减少(均 P<0.05)。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DKD大鼠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肾小球系膜增生,BBR干预后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NC组大鼠相比,DKD组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中GSDMD-N蛋白表达增加,BBR治疗后GSDMD-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Western blotting和RT-PCR结果显示,与NC组比较,DKD组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IL-1β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 P<0.05),BBR治疗12周后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IL-1β表达显著下降(均 P<0.05)。细胞实验显示,高糖组肾小球内皮细胞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IL-1β的表达均明显上调( P<0.05);与高糖组比较,中、高剂量BBR组肾小球内皮细胞GSDMD-N、NLRP3、cleaved caspase-1、IL-1β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LISA结果显示,与高糖组比较,中、高剂量BBR组上清液IL-1β、IL-18的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BR能减轻DKD肾小球纤维化,该作用可能与BBR抑制NLRP3炎症小体,减轻肾小球内皮细胞焦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7/CD28共刺激分子参与肾脏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是一个需要一系列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共同参与的异常复杂的过程,这些免疫细胞及分子之间相互调节又相互制约。目前大多数肾脏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B7(CD80)位于调节CD4 +和CD8 +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上,通过与细胞上的糖蛋白CD28结合发挥信号传递作用、增强或放大免疫反应的功能,或者与细胞毒性T细胞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结合后抑制免疫应答。通常肾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B7,然而某些肾小球疾病的发生与B7的增加有关,其降低了足细胞附着肾小球基底膜的能力,增加炎症反应及肾脏纤维化。当B7与CTLA-4相结合时,免疫反应就会被减弱。因此通过阻断CD28或增强CTLA-4信号可能阻止疾病的发生。该文就共刺激分子B7/CD28在足细胞损伤、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B7阻滞剂在部分肾脏疾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小球基底膜与遗传性肾脏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是肾脏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是维持肾脏滤过的基础。肾小球基底膜的物质组成包括Ⅳ型胶原、层黏蛋白及其他蛋白多糖类物质等,当编码相关物质的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引起基底膜异常而导致薄基底膜肾病、Alport综合征、Pierson综合征等一系列与基底膜相关的遗传性肾脏疾病。因此从基底膜的物质组成出发,阐述基因突变与基底膜结构缺陷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临床上对肾小球基底膜相关的遗传性肾脏病的认识与诊治,对探索修复基底膜等新疗法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