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风险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或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受损甚至失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作为新型降糖药物目前普遍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但GLP-1RA使用期间带来血糖的快速变化可能存在短期潜在DR发生增加的风险。其对于DR的潜在影响和机制包括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视网膜神经变性和其他细胞因子。GLP-1RA是否导致DR风险增加的争议仍较大。未来仍需要更多基础和临床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GLP-1RA与DR风险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优化胰岛素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既往使用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胰岛素优化治疗的案例,旨在对临床合理启用胰岛素的时机和方案优化进行探讨。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10年,血糖控制不佳2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T2D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脏病、高脂血症。患者10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当时测空腹血糖(FPG)8.2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13.8 mmol/L,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T2DM,给予口服二甲双胍0.5 g(2次/d)治疗。其间因血糖控制不佳,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近2个月患者自觉乏力加重,测FPG 8.9 mmol/L,2hPG 10.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7.7%,考虑患者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明显,HbA 1c不达标,血糖波动大,已经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同时合并高脂血症,需要启用胰岛素使用方案,尽快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到正常状态,减少血糖波动,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故改用德谷门冬胰岛素早12 U、晚12 U+二甲双胍(0.5 g,2次/d)+阿卡波糖(50 mg,3次/d)治疗。3个月后复测FPG 5.8 mmol/L,2hPG 7.8 mmol/L,HbA 1c 6.0%,血糖平稳达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与带状疱疹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皮肤急性炎性反应,常伴有严重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在老年患者中,带状疱疹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疾病之一。研究证实,糖尿病为带状疱疹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可引起机体代谢紊乱、诱发微血管病变、降低免疫水平,增加了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同时带状疱疹也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内分泌失调、血糖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从而加重社会经济负担。目前,关于糖尿病和带状疱疹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两者的相关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广角视网膜激光扫描成像系统在DR筛查中的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超广角视网膜激光扫描成像(UWFSLO)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0—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康复医院行DR筛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1 288例2 304眼,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完成UWFSLO和45°水平两视野数字彩色眼底照相检查,比较DR的检出及分级水平。不同眼底检查对DR分级的一致性采用Cohen Kappa检验。结果:去除成像不清晰及缺失的图像,最终1 857眼纳入分析。彩色眼底照相、UWFSLO复合彩色图像及绿通道图像对DR的检出率分别为31.3%(581/1 857)、44.5%(826/1 857)和43.4%(807/1 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547, P<0.001),其中UWFSLO复合彩色图像、绿通道图像对DR的检出率均高于彩色眼底照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45°水平两视野数字彩色眼底照相与UWFSLO复合彩色图像在DR检出分级之间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为0.375( P<0.001),完全一致性为64.08%。UWFSLO绿通道图像与复合彩色图像对DR分级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为0.953( P=0.008),完全一致性为98.17%。UWFSLO复合彩色图像对微动脉瘤(MA)、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视网膜新生血管(NV)病变的检出水平均低于绿通道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16.489、-4.198、-2.111,均 P<0.05)。 结论:UWFSLO较45°水平两视野数字彩色眼底照相对DR的检出及分级评估水平更高,其中绿通道图像在MA、IRMA和小的NV病变检出上更为出色。在大规模人群DR的筛查及诊断中,UWFSLO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362例成人(年龄≥18岁)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测定血常规、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计算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单纯T2DM组(155例)、T2DM微血管病变组(122例)和T2DM大血管病变组(85例)。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或 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25(OH)D与各炎症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糖尿病血管病变影响因素。 结果:T2DM微血管病变组、T2DM大血管病变组25(OH)D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DM微血管病变组IL-6水平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2DM大血管病变组CRP、IL-6、SII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T2DM微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病程、BMI、SBP、DBP、HbA 1c、FPG、HOMA-IR、TC、TG、LDL-C混杂因素后,以单纯T2DM组为参照,CRP(OR=5.35,95%CI 1.49~19.13)、25(OH)D(OR=0.88,95%CI 0.78~0.98)是T2DM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CRP、IL-6、SII、25(OH)D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OR=14.99,95%CI 2.84~79.13;OR=27.92,95%CI 4.24~183.92;OR=1.01,95%CI 1.00~1.02;OR=0.74,95%CI 0.60~0.92)。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5(OH)D与CRP( r=-0.102, P=0.052)、IL-6( r=-0.115, P=0.028)、SII( r=-0.141, P=0.007)呈负相关,CRP与IL-6( r=0.600, P<0.001)、SII( r=0.256, P<0.001),IL-6与SII( r=0.307, P<0.001)呈正相关。 结论:相较于T2DM微血管病变,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CRP、IL-6、SII水平更高、25(OH)D水平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泌粒蛋白Ⅲ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分泌粒蛋白Ⅲ(SCG3)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蛋白颗粒。其作为粒蛋白家族(granin家族)中的一员,通常被认为参与内分泌和神经分泌的调节活动,同时也作为一种高度特异性的血管生成因子,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中发挥减轻视网膜血管渗漏和新血管形成的作用。除此之外,SCG3还与炎症因子、抗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在神经细胞中共表达。本文综述了目前对SCG3作为分泌颗粒蛋白以及其粒蛋白家族的认识,分析了SCG3在体内的分布,讨论了其在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认为SCG3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存在相关性,同时重点探讨了SCG3在DR中可能存在的作用及意义,特别是与微血管病变、炎症因子及视网膜神经变性相关的作用;通过比较SCG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信号通路与相关受体结合等方面的差异,对抗SCG3药物治疗DR的效果和优势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146a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146a(miR-146a)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RMECs,采用含5.5 mmol/L D-葡萄糖或25 mmol/L D-葡萄糖的培养液培养48 h,分别记为正常对照组和高糖组。另取正常培养的HRMECs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miR-146a mimics或相应mimics对照转染至HRMECs,并采用含25 mmol/L D-葡萄糖的培养液培养48 h,分别记为高糖+miR-146a拟似物组和高糖+拟似物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146a的表达水平;采用噻唑蓝(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和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相关蛋白NF-κB p65和p-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糖+拟似物对照组和高糖+miR-146a拟似物组细胞中miR-146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0、0.22±0.02、0.21±0.02和0.88±0.09,细胞活力分别为(100.00±10.06)%、(68.41±6.67)%、(67.91±6.74)%和(90.46±8.97)%,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11±1.02)%、(27.28±3.56)%、(27.44±4.03)%和(7.29±2.11)%。高糖组细胞中miR-146a的相对表达水平和细胞活力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糖+miR-146a拟似物组细胞中miR-146a的相对表达水平和细胞活力值明显高于高糖组和高糖+拟似物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高糖组和高糖+拟似物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糖组细胞中Bax和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糖+miR-146a拟似物组细胞中Bax和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高糖组和高糖+拟似物对照组,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糖组和高糖+拟似物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各组间细胞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06, P=0.955)。 结论:过表达miR-146a可抑制高糖所致的HRMECs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房功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四维自动左房定量(4D-LAQ)技术评价不同病程阶段2型糖尿病(T2DM)患者左心房形态和功能变化并探讨影响T2DM患者左心房功能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T2DM的患者96例作为病例组,根据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1组)和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DM2组)各48例;同期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8例作为对照组。常规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间隔壁e′、侧壁e′),计算E/A、平均e′、E/e′。应用4D-LAQ技术获得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收缩前容积(LAVpreA)、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Imax)、左心房总排空分数(LAEF)、左心房储备期纵向应变(LASr)、左心房管道期纵向应变(LAScd)及左心房收缩期纵向应变(LASct)。比较三组间左心房参数的差异,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T2DM患者左心房功能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M1组LAEF、LASr及LAScd减低(均 P<0.05),两组间LAVImax、LAVIpreA及LAVI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和DM1组相比,DM2组LAEF、LASr及LAScd减低,LAVImax、LAVIpreA及LAVImin增大(均 P<0.05)。三组间LAS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与LASr呈独立负相关(β=-0.405, P<0.001),体质指数(BMI)、E峰与LAScd呈独立负相关(β=-0.159, P=0.049;β=-0.408, P<0.001),糖尿病病程、E/e′与LAScd呈独立正相关(β=0.399, P<0.001;β=0.253, P=0.004)。 结论:T2DM患者的左心房储备功能与管道功能受损,随着疾病进展受损更加显著。糖尿病病程、BMI、E峰及E/e′是T2DM患者左心房功能受损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202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微血管和糖尿病足部分)的更新与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9年底,美国糖尿病学会发布了2020年最新糖尿病诊疗标准,笔者节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足病章节(第11章节),主要包括对慢性肾病以及糖尿病足病的推荐意见及理论依据的修订部分进行解读。该章节旨在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足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实践建议,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黄斑缺血患者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糖尿病黄斑缺血(DMI)患眼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23年1~7月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DMI患者23例31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4例23只眼,女性9例8只眼;年龄(59.5±4.6)岁。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小组制定的DMI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DMI组、中度DMI组、重度DMI组,分别为8、12、11只眼。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1 mm范围内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VP)的血流密度(VD)、灌注面积(FA)、小血管VD(SVD),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VD、FA以及外层视网膜、脉络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对比观察不同程度DMI组患眼黄斑区结构和微血管改变。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DMI严重程度与GCC、外层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内层视网膜VD、FA和SVP的VD、SVD、FA的相关性。 结果:轻度DMI组、中度DMI组、重度DMI组患眼GCC( F=70.670)、外层视网膜厚度( H=12.393),视网膜SVP的VD( F=105.506)、SVD( H=25.300)、FA( F=107.655),内层视网膜VD( H=24.098)、FA( H=25.3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2.441, P>0.05)。组间两两比较:GCC厚度和SVP的VD、SVD、FA以及内层视网膜VD: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中度DMI组与轻度D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层视网膜厚度: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层视网膜FA:重度DMI组与中度DMI组、轻度DM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CC( r s=-0.918)、外层视网膜厚度( r s=-0.448)以及内层视网膜VD( r s=-0.894)、FA( r s=-0.918),视网膜SVP的VD( r s=-0.919)、SVD( r s=-0.924)、FA( r s=-0.939)均与DMI程度呈负相关( P<0.05);脉络膜厚度与DMI程度无相关性( r s=-0.081, P>0.05)。 结论:不同程度DMI患眼GCC、外层视网膜、脉络膜厚度以及视网膜SVP的VD、SVD、FA和内层视网膜VD、FA降低,且除脉络膜厚度外,均与DMI程度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