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通过与TLR2结合负向调控巨噬细胞免疫功能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尿素酶B(UreB)是幽门螺杆菌疫苗设计的重点候选抗原,本研究拟探究UreB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用重组UreB蛋白刺激小鼠骨髓来源M0型巨噬细胞,经流式细胞术和ELISA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极化和抗原提呈分子表达;共培养试验、CFSE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增殖及IFN-γ表达水平。构建UreB截短体,NanoBiT和免疫共沉淀检测UreB与TLR2结合表位。 结果:UreB可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并逆转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极化,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同时,UreB也能抑制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分子MHCⅡ和CD86的表达,并进而抑制CD4 +T细胞增殖和IFN-γ表达。分子机制研究表明UreB主要依赖于C端7个氨基酸残基与TLR2结合发挥以上调控作用。 结论:本研究证实UreB可通过C端7个氨基酸残基与TLR2结合发挥免疫负调控功能,有助于以UreB为基础的幽门螺杆菌疫苗设计及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补体受体及共抑制分子VSIG4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巨噬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VSIG4(V set and Ig domain-containing 4)是一种B7家族相关蛋白,可作为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调节T细胞的功能状态。同时,VSIG4也可作为补体受体,发挥识别病原体、调节补体旁路途径及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在维持免疫耐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总结了VSIG4的表达及其在机体免疫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干扰RNA靶向干扰共刺激分子B7-H4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iRNA)靶向干扰共刺激分子B7-H4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侵袭、凋亡以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膀胱癌BIU-87细胞和膀胱正常上皮SV-HUV-1细胞的B7-H4的表达;将B7-H4-siRNA脂质体转染BIU-87细胞,Western blot检测siRNA干扰B7-H4表达对膀胱癌BIU-87细胞B7-H4表达水平和EMT的影响,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Transwell侵袭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B7-H4表达对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构建慢病毒B7-H4基因过表达载体并转染BIU-87细胞,上述实验方法检测B7-H4的表达水平、恶性生物学行为和EMT转化的变化。以上均以未干扰BIU-87细胞为对照组。两组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BIU-87细胞B7-H4 mRNA表达量(19.501±1.753)高于SV-HUV-1细胞(1.008±0.078, t=15.613,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7-H4蛋白在BIU-87细胞量(12.309±2.561)表达高于SV-HUV-1细胞(2.463±0.136, t=8.541,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7-H4-siRNA敲低后BIU-87细胞B7-H4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量低于未敲低组,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量则高于未敲低组。B7-H4-siRNA干扰BIU-87细胞72 h后B7-H4敲低组1、2和3组对应吸光度值分别为1.714±0.075、1.762±0.092和1.796±0.072,显著低于未敲低组(2.262±0.155, F=6.01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将B7-H4过表达质粒转染BIU-87细胞后可以明显观察到过表达条带,且72 h后B7-H4过表达组吸光度值(2.858±0.147)显著高于对照组(2.353±0.209, t=8.39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7-H4-siRNA敲低后BIU-87细胞主要处于G 1期,细胞分裂周期延长,B7-H4过表达后BIU-87细胞主要处于S期,细胞分裂周期缩短,且BIU-87细胞凋亡数量[(6.037±0.153)个]显著高于过表达组[(3.646±0.065)个, t=10.238,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数量[(172.000±9.091)个]明显高于B7-H4敲低组1[(47.000±4.535)个、组2(41.000±8.643)个和组3(48.000±11.058)个, F=13.742,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BIU-87细胞转染B7-H4过表达质粒后,B7-H4过表达组BIU-87细胞侵袭能力(338.672±10.663)明显高于对照组(43.732±6.847, F=15.542, P<0.01);BIU-87细胞转染B7-H4过表达质粒后,N-cadherin表达量(1.876±0.212)明显高于对照组(0.375±0.072, F=8.436, P<0.01),而E-cadherin的表达量(0.287±0.064)明显少于对照组(2.267±0.118, F=9.785, P<0.01)。 结论:siRNA靶向干扰B7-H4后抑制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侵袭及EM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7/CD28共刺激分子参与肾脏疾病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是一个需要一系列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共同参与的异常复杂的过程,这些免疫细胞及分子之间相互调节又相互制约。目前大多数肾脏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B7(CD80)位于调节CD4 +和CD8 +T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上,通过与细胞上的糖蛋白CD28结合发挥信号传递作用、增强或放大免疫反应的功能,或者与细胞毒性T细胞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 CTLA-4)结合后抑制免疫应答。通常肾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B7,然而某些肾小球疾病的发生与B7的增加有关,其降低了足细胞附着肾小球基底膜的能力,增加炎症反应及肾脏纤维化。当B7与CTLA-4相结合时,免疫反应就会被减弱。因此通过阻断CD28或增强CTLA-4信号可能阻止疾病的发生。该文就共刺激分子B7/CD28在足细胞损伤、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B7阻滞剂在部分肾脏疾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老年患者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66岁女性复发AM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血常规、外周血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患者经多种化疗方案治疗病情未获得缓解,遂采取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方案治疗6个疗程。具体给药方案为VEN起始剂量为100 mg/d,每周加量100 mg,直至最大剂量为400 mg/d;AZA 75 mg/(m 2·d),d1~7;28 d为1个疗程。本研究对患者随访截至2020年11月24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过程进行分析。以"维奈克拉""阿扎胞苷""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服务知识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与本研究AML老年患者治疗方案相似的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1月20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因"受凉后乏力1周,原始粒细胞增高3 d"入院。②本次入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80%,Auer小体较易见,原始单核细胞比例为7.6%,提示AML-M4骨髓象。免疫分型结果显示,表达CD117part,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CD36part,CD34,CD38,CD33,CD13;不表达CD19、CD10、CD16、CD20、CD4、CD56、CD11b、CD14和CD64,约64.7%的细胞为恶性原始幼稚髓系细胞,考虑为AML-M4型。对患者进行56种白血病相关基因筛查结果显示, WT1基因呈阳性、 AML1/ ETO和 CBFβ/ MYH11融合基因呈阴性。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为46,XX[20]。二代测序结果显示, IDH1和 DNMT3A基因突变比例分别为36.32%和42.97%。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AML-M4型,伴 WT1、 IDH1、 DNMT3A基因突变,高危组。③患者先后接受地西他滨(DAC)联合半量CAG(阿糖胞苷+阿柔比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化疗10次,TA(吡柔比星+阿糖胞苷)方案巩固治疗1次。2020年3月16日患者病情复发,遂予AZA联合IA(伊达比星+阿糖胞苷)方案、AZA联合CAG方案联合化疗,病情均未缓解。5月22日,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方案化疗后,截至随访结束,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提示患者呈持续缓解状态达6个月,病情稳定。患者对VEN联合AZA方案化疗的耐受良好,整个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④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及筛选策略,共计纳入4篇相关文献。其中,3篇英文文献报道241例年龄>65岁AML老年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或DAC方案治疗后,其CR及CR伴血细胞计数不完全恢复(CRi)率为61%~76%,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食欲减退、腹泻、肺炎、疲劳等。1篇中文文献报道2例年龄>75岁初治AML老年患者接受VEN联合AZA方案治疗后,均获得CR,并且耐受性良好。 结论:VEN联合AZA方案治疗复发AML老年患者的缓解率高,不良反应少。该方案为临床治疗复发AML老年患者的可供选择方案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宫颈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B7-H4和PKCδ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宫颈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负性共刺激分子B7同源物4(B7-H4)和蛋白激酶Cδ(PKCδ)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22年1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诊治的宫颈癌患者160例作为宫颈癌组,同期在本院做宫颈癌前筛查的女性16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正常或炎症组( n=52)、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 n=68)、高级别CIN组( n=40)。采用全自动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宫颈细胞DNA倍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7-H4、PKCδ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B7-H4、PKC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宫颈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血清B7-H4、PKCδ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进行宫颈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正常或炎症组、低级别CIN组、高级别CIN组、宫颈癌组DNA倍体阳性例数分别为16(30.8%)、27(39.7%)、26(65.0%)、127(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5.86, 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与正常或炎症组比较,高级别CIN组、宫颈癌组DNA倍体阳性比例均高(均 P<0.05);与低级别CIN组比较,宫颈癌组DNA倍体阳性比例高( P<0.05)。正常或炎症组、低级别CIN组、高级别CIN组、宫颈癌组血清B7-H4水平分别为(57.21±10.21)、(79.17±11.34)、(92.73±15.36)、(126.56±20.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5.45, P<0.001),血清PKCδ水平分别为(89.34±18.29)、(71.79±15.82)、(53.39±11.84)、(40.23±10.2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6.28, 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正常或炎症组、低级别CIN组、高级别CIN组、宫颈癌组血清B7-H4水平依次升高(均 P<0.05);正常或炎症组、高级别CIN组、宫颈癌组血清PKCδ水平依次降低(均 P<0.05)。Pearson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血清B7-H4、PKCδ水平呈负相关( r=-0.47,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宫颈细胞DNA倍体诊断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 CI为0.78~0.86),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3.9%、79.9%;血清B7-H4诊断宫颈癌的AUC为0.92(95% CI为0.89~0.9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7%、76.1%,截断值为111.12 ng/ml;血清PKCδ诊断宫颈癌的AUC为0.92(95% CI为0.89~0.95),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6%、88.9%,截断值为54.83 ng/ml;三者联合诊断宫颈癌的AUC为0.99(95% CI为0.97~0.99),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3%、75.9%。三者联合诊断宫颈癌的AUC大于宫颈细胞DNA倍体( Z=8.00, P<0.001)、血清B7-H4( Z=4.34, P<0.001)、血清PKCδ( Z=4.61, P<0.001)单独诊断的AU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7-H4高水平( OR=2.94,95% CI为1.78~4.84, P<0.001)、PKCδ低水平( OR=4.33,95% CI为1.88~10.00, P=0.001)、宫颈细胞DNA倍体阳性( OR=5.77,95% CI为2.38~13.99, P<0.001)均为影响宫颈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宫颈癌患者宫颈细胞DNA倍体阳性比例升高,血清B7-H4水平升高、PKCδ水平降低,宫颈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血清B7-H4和PKCδ对宫颈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细胞介素-7增强脓毒性心肌病患者辅助性T细胞9活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7(interleukin-7, IL-7)、辅助性T细胞9(T helper cell 9, Th9)、杀伤性T细胞9(cytotoxic T cell 9, Tc9)在脓毒性心肌病患者中的水平,评估外源性IL-7对脓毒性心肌病患者Th9细胞的调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脓毒性心肌病患者、脓毒症患者和对照者,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重组IL-7刺激PBMC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7、IL-9、可溶型CD12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中CD127表达和Th9、Tc9细胞比例,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富含嘌呤的核酸结合蛋白1(purine-rich nucleic acid binding protein 1, PU.1)和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O1(forkhead box protein O1, Foxo1)mRNA表达。重组IL-7刺激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分选的Th9细胞后与自体CD8 +T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检测靶细胞死亡、毒性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Dunns多重检验,刺激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配对检验。 结果:纳入21例脓毒性心肌病患者、56例脓毒症患者、31例对照者。脓毒性心肌病患者IL-7水平低于脓毒症患者和对照者[75.71(42.28, 135.59) pg/mL vs. 118.47(60.18, 171.73) pg/mL vs. 168.42(105.41, 232.30) pg/mL, P<0.05]。可溶型CD127在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和脓毒症患者的水平高于对照者[96.70(56.76, 147.04) pg/mL vs. 69.75(43.19, 111.28) pg/mL vs. 29.13(19.33, 42.11) pg/mL, P<0.001]。CD127 +CD8 +细胞比例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77)。脓毒性心肌病患者Th9比例和Foxo1 mRNA表达低于脓毒症患者和对照者( P<0.001),脓毒性心肌病和脓毒症患者Tc9比例、PU.1 mRNA表达和IL-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01)。脓毒性心肌病患者PBMCs经IL-7刺激后,Th9比例、PU.1和Foxo1 mRNA表达、IL-9分泌均高于无IL-7刺激( P<0.05)。脓毒性心肌病患者分选的Th9细胞经IL-7刺激后可促进自体CD8 +T细胞介导的靶细胞死亡升高( P<0.05),上清液中穿孔素、颗粒酶B和干扰素-γ水平亦升高( P<0.05)。 结论:IL-7可增强脓毒性心肌病患者Th9细胞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微小核糖核酸-信使核糖核酸网络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微小核糖核酸(miRNA)-信使核糖核酸(mRNA)调控网络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促进缺血性脑卒中(IS)神经修复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下载rTMS干预7 d后的IS大鼠皮质miRNA表达谱。使用R软件分析差异miRNAs,通过在线数据库预测其对应的下游mRNAs,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筛选关键miRNAs。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构建靶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识别网络中的核心mRNAs。选取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磁刺激组,每组8只大鼠。模型组和磁刺激组制备IS大鼠模型,仅磁刺激组接受连续7 d的rTMS干预,其余2组不进行干预。采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于造模前和造模成功1 d、3 d、7 d后评价3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于造模成功8 d后深度麻醉大鼠,取脑组织行苏木精-伊红和尼氏染色观察组织缺失情况和神经元形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差异基因在3组大鼠缺血侧皮质中的表达趋势。结果:共筛选出167个差异miRNAs和预测到25个mRNAs。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基因与细胞迁移的正向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的正向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有关,涉及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神经营养因子通路、大鼠肉瘤等信号通路。通过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识别出miR-206-3p、miR-378a-3p、miR-107-3p、miR-92a-3p和miR-29b-3p共5个关键miRNAs;通过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4个核心mRNAs,分别为整合素亚基β1、水通道蛋白4、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溶质载体家族2成员4。造模成功7 d后,磁刺激组的mNSS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间点( P<0.05)。与模型组相比,磁刺激大鼠右侧皮质的miR-206-3p表达明显降低( P<0.05),BDNF表达则显著增高( P<0.05)。 结论:miR-206-3p-BDNF调控网络和相关作用途径在rTMS促进IS大鼠神经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β-葡聚糖对不同诱导来源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在不同诱导条件下β-葡聚糖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活化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小鼠胫骨和腓骨的骨髓在体外分别用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 ligand,Flt-3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和IL-4诱导成FL-DCs、GM-DCs,经全葡聚糖颗粒(whole glucan particles, WGP)刺激后,流式细胞术分析FL-DCs和GM-DCs表面分子CD40、CD80、MHCⅠ、MHCⅡ、CD8α、CD11b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2p40、TNF-α、IL-6、IL-10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的mRNA水平;OT-Ⅰ、OT-Ⅱ小鼠经磁珠分选试剂盒分选出CD8 +、CD4 +T细胞,加入特异性抗原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与FL-DCs、GM-DCs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 结果:经WGP刺激后,FL-DCs和GM-DCs中CD40、CD80、MHCⅠ、MHCⅡ、CD8α的表达均显著上调( P<0.05);细胞因子IL-12p40、TNF-α的分泌显著增多( P<0.05),而IL-6、IL-10含量在FL-DCs、GM-DCs间存在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WGP促进GM-DCs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5和CCR7的表达( P<0.001和 P<0.01),FL-DCs中CCR7的改变更为显著( P<0.000 1);在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式中,WGP均能促进CD4 +T细胞产生更多的IFN-γ和IL-17α( P<0.05)。 结论:WGP可诱导BMDCs的成熟,提高BMDCs对效应T细胞的活化能力,且可促使不同诱导来源的BMDCs向不同的Th细胞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共刺激分子B7-H3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3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和判断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恶性肿瘤的患者40例(胃癌和肠癌各2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术前和术后血清,同期收取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B7-H3、PD-L1和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的表达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的表达水平。分析B7-H3和PD-L1手术前后的变化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B7-H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0.1±5.5) ng/ml比(6.8±1.9) ng/ml, t=8.454 , P<0.01];术前B7-H3浓度与CEA( r=0.377, P<0.05)和CA199( r=0.373, P<0.05)的含量呈正相关;术后B7-H3含量变化与CA199含量变化存在一致性( χ2=5.507, P<0.05)。术后B7-H3含量维持高水平与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χ2=8.386, P<0.01)。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PD-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75.6±36.8) pg/ml比(197.4±1.6) pg/ml, t=2.268, P<0.05],且与CEA的含量呈正相关( r=0.535, P<0.01);术后PD-L1的变化与CEA的术后变化明显相关( χ2=5.199, P<0.05)。 结论:血清中B7-H3和PD-L1含量对胃肠道肿瘤有诊断价值;术后B7-H3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