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将130例胃癌患者分为转移组(n=21)和非转移组(n=10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患者的吸烟史、病灶部位、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神经浸润情况、脉管及淋巴管浸润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病灶位于远端胃、肿瘤直径﹥3 cm、低分化、浸润深度M2以上、神经浸润、脉管及淋巴管浸润均是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有吸烟史、病灶位于远端胃、肿瘤直径﹥3 cm、低分化、浸润深度M2以上、神经浸润、脉管及淋巴管浸润均是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干预,以降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并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3小时前
-
甲基化检测用于卵巢癌筛查和诊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预后最差的癌症,目前缺少有效的早诊早筛工具.甲基化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有关键作用,目前已经开展了多项研究,分析基于液体活检方案的细胞游离DNA甲基化检测诊断卵巢癌的效能,总体准确度达到85%的中位水平,优于糖类抗原125(CA125)等传统蛋白分子标志物.卵巢癌组织甲基化检测结果与患者生存结局及药物敏感性也密切相关.卵巢癌甲基化检测方式方法的改进发展有望为卵巢癌诊疗分子方案研究提供新的路径和机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手术方式的发展历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北美及其他发达国家,肺癌的死亡率更是高居榜首.肺癌的早期临床症状通常并不明显,当患者因为出现咳嗽、胸痛等身体不适前来就诊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肺癌的预防、早期筛查、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临床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但手术治疗仍是治疗早中期NSCLC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对目前NSCLC手术方式的演变,从传统的开胸肺叶切除术加系统淋巴结清扫术,到目前所流行的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以及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RATS)作一综述,旨在为NSCLC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发热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研究对象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接受上消化道ESD治疗的老年患者,共500例.按照7:3比例分为建模组(n=350)和验证组(n=150).建模组患者根据ESD术后是否出现发热分为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收集两组患者住院电子病历系统资料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ESD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结果 行ESD治疗的350例老年患者中出现术后发热(体温≥37.3℃)90例(25.71%).发热组患者中的女性、糖尿病史、术后出血、肿瘤最大直径>3 cm、放置导尿管的占比高于未发热组(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糖尿病史、术后出血、肿瘤最大直径>3 cm、放置导尿管是老年患者ESD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SD术后发热预测模型预测效能、校准度良好,具有临床实用性.结论 女性、糖尿病史、术后出血、肿瘤最大直径>3 cm、放置导尿管是老年患者ESD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医务人员需重点关注这些因素,预测术后发热发生风险,通过构建预测模型,可为早期识别和预防老年患者ESD术后发热提供实用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轨迹的纵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纵向变化轨迹,分析心理维度、社会支持维度及炎症因子对轨迹类别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纵向研究.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我院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周(T1)、术后3个月(T3)、术后6个月(T4)、术后9个月及术后12个月(T5)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平民版量表调查患者5个时间点的PTSD水平,采用潜类别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识别轨迹类别,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识别轨迹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采用LCGM方法将193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PTSD的变化轨迹分为3个潜在类别即PTSD低水平组(占41%)、PTSD下降组(占33%)、PTSD进展组(占26%);选择PTSD低水平组作为参考类别,采用逐步进入法筛选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下尿路不适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越高的患者更易进入PTSD下降组,炎症因子(IL-6、TNF)、恐惧疾病进展及侵入性认知水平越高的患者更易进入PTSD进展组.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年内的PTSD存在异质性,有3种不同的变化轨迹,尤其应重视初始分值较低的PTSD进展组.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术后早期的身体不适症状,同时重视心理因素如恐惧疾病进展、侵入性认知及炎症因子对PTSD轨迹的预测作用,制定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术后PTSD慢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川经济欠发达地区围产期抑郁症状检出率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四川经济欠发达地区围产期女性不同时期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9月于自贡市和南充市4所医疗机构建卡产检或住院的孕产妇.收集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利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抑郁筛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围产期5个时期[妊娠早期(<14周)、妊娠中期(14~27+6周)、妊娠晚期(≥28周)、产后1周和产后6周]抑郁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 696例孕产妇,围产期5个时期抑郁症状检出率波动在26.39%~35.3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围产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妊娠早期为非计划妊娠、有家族精神病史、妊娠前1年持续2周情绪低落及末次月经期间情绪低落或紧张;妊娠中期为有家族精神病史、现居农村、妊娠前1年持续2周及末次月经期间情绪低落或紧张;妊娠晚期为有家族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史、妊娠前1年持续2周情绪低落或紧张及末次月经期间情绪紧张;产后1周为有家族精神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史、妊娠前1年持续2周情绪低落及末次月经期间情绪紧张;产后6周为初产妇、现居农村、有家族精神病史和妊娠前1年持续2周情绪紧张.结论:南充及自贡地区围产期抑郁症状检出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建议围产保健者从妊娠早期启动抑郁筛查,重点关注不同时期存在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必要时重复筛查,对围产期抑郁症(perinatal depression,PND)隐患人群给予及时的心理访谈和专科治疗,减少母婴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安徽地区18~59岁体检人群颈股脉搏波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索安徽地区体检人群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的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心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的734名18~59岁体检者进行一般资料调查、血液学检测和cfPWV测量.采用控制年龄的偏相关分析cfPWV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fPWV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是否发生主动脉硬化为结局变量(cfPWV≤10m/s表示未发生=0,cfPWV>10m/s表示发生=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主动脉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8~59岁人群中,年龄增长对女性cfPWV的影响更显著.调整年龄后,男性cfPWV平均值显著高于女性(9.2 m/s比8.7m/s,P<0.05).控制年龄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fPWV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红蛋白(Hb)和空腹血糖(FBG)呈显著正相关.男性cfPWV与心率、尿酸(UA)、甘油三酯(TG)呈显著正相关,与尿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动脉压(MAP)、年龄、性别、FBG和尿素水平是cfPWV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AP、FBG和Hb是主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四个指标预测主动脉硬化的AUC为0.928(95%CI 0.903~0.953),敏感度为0.913,特异度为0.815,准确率为87.60%.结论 在18~59岁体检人群中,女性cfPWV更易受年龄的影响.cfPWV与MAP、年龄、性别、FBG呈显著正相关,与尿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年龄、MAP、FBG和Hb是主动脉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四个指标能够准确预测主动脉硬化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2019年河北省城市人群乳腺癌筛查结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18—2019年,河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共筛查高危人群3 453例,年龄为(53.94±8.00)岁;共发现乳腺癌阳性患者和可疑阳性患者147和686例,阳性率和可疑阳性率分别为4.26%和19.87%;45~49岁年龄组可疑阳性率最高(28.32%),70岁以上年龄组阳性率为最高(7.32%)。乳腺钼靶X线联合乳腺超声检查阳性检出率为5.16%,高于单独行乳腺超声(2.46%)(χ2=30.28, P<0.001)和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阳性率(3.06%)(χ2=14.56, P<0.00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在胰腺癌中的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缺乏典型的早期症状,且具有高度侵袭性。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无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总体预后极差。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是其中运用最广泛的人工智能方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各种模型被运用到胰腺癌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等方面。三维可视化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在胰腺癌手术中亦得到了发展和运用。本文就人工智能技术在胰腺癌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简要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癌症筛查的影响及其方案调整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许多有组织性筛查的国家暂停了结直肠癌筛查服务,这可能会导致癌前病变和结直肠癌的诊断延迟,进展期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病率升高。然而随着疫情的控制,筛查项目的重启,其对结直肠癌发病率及其各分期分布的影响未知。本研究基于荷兰肿瘤登记系统收集的2018—2020年25家医院所有确诊的55~75岁(当地筛查起止年龄)结直肠癌患者信息,分析每月总体及各临床分期诊断数量。基于筛查暂停前的发病率推断2020年3—12月的预期发病率,并将其与实际发病率比较,分析结直肠癌筛查活动暂停与重启的影响。结果显示,2020年4—6月结直肠癌总发病率大幅下降,其中Ⅰ期的占比最高(48%),其次是Ⅱ期(23%)和Ⅲ期(23%),Ⅳ期仅占5%。同年5月,当地政府根据先进先出的原则分阶段重启筛查计划,并通过提高结肠镜检查工作量(1.2倍)等措施,实现结直肠癌诊断量的追赶。7月观察到结直肠癌诊断数量增加,10月的实际诊断数量已远超预期。该研究提示,疫情导致结直肠癌筛查项目暂停,对结直肠癌总发病率的影响主要在于短期内早期癌的下降,对结直肠癌分期和死亡率的长期影响可能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