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别脑胶质瘤电场治疗同步放化疗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同步放化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8例明确诊断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Ⅳ级36例,Ⅲ级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TTFields联合同步放化疗。按照神经肿瘤反应评价(RANO)标准判断肿瘤缓解、稳定或进展。按照不良事件通用术语5.0版标准和TTFields相关皮肤不良事件(dAE)分级标准记录不良事件。治疗依从性通过NovoTTF-200A治疗设备的使用数据进行评估,以每日TTFields使用时间的百分比计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使用TTFields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19.2h(范围为2.4~22.6 h),中位治疗依从性为80%(范围为10.0%~94.0%)。为期42 d的TTFields同步放化疗后,12例行肿瘤完全切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均为疾病稳定。26例行肿瘤部分切除的患者中,23例(88%)评价为疾病缓解。7、10、13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0%、64.0%、49.5%。TTFields相关dAE主要是1级(45%)和2级(8%),无3-4级;典型表现为接触性皮炎、水泡、皮损或溃疡、脓肿。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范围为1.6~21.3个月),随访截至2023年7月,38例患者中26例稳定,12例进展(其中8例死亡)。结论:初步结果显示高级别脑胶质瘤TTFields同步放化疗是有效的且安全可靠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肿瘤电场治疗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易复发且预后较差,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不理想。肿瘤电场治疗是一种新兴的低毒性实体肿瘤治疗方法,其技术基础是在特定区域形成抗肿瘤电场,通过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诱导复制应激、诱导自噬及凋亡和抑制DNA损伤修复等方式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终导致其死亡,且对静止期正常细胞没有影响。目前肿瘤电场治疗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种类型的胶质瘤,正逐步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已有多项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肿瘤电场治疗对胶质瘤细胞存在抑制作用且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总生存率,文章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肿瘤电场治疗联合同步放疗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于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放射治疗后使用肿瘤电场治疗联合替莫唑胺,是目前的标准方案之一。近来,肿瘤电场治疗由于其能够延迟DNA修复和增加DNA复制压力的特性,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同步放射治疗,并在一些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一定疗效,但关于其理论基础、对放疗剂量的影响、实际临床操作、患者获益、安全性等一直存在争议,缺乏一致性的共识。本文就上述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电场治疗联合放疗中贴片阵列对放疗剂量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胶质母细胞瘤(GBM)电场治疗(TTF)的电场贴片阵列对同步放疗的剂量学影响。方法:构建TTF阵列对放疗剂量影响的准确模拟计算策略,包括建立TTF阵列的准确勾画方法、确定TTF阵列的相对电子密度(RED)及验证治疗计划系统(TPS)剂量算法对TTF阵列的计算精准性。在此基础上,评估TTF阵列对10例GBM患者临床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影响;进而比较不同能量射束在佩戴TTF阵列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差异分析根据差值是否服从正态分布选择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结果:通过设计Mim工作流,实现了TTF阵列的自动勾画,勾画结果和标准勾画相比,戴斯相似性系数为0.93,Jaccard相似系数为0.87。对比TTF阵列对百分深度剂量(PDD)影响的测量结果和TPS模拟结果,确定了TTF阵列的RED为3.3。对不同深度面剂量的测量结果和TPS计算结果进行γ分析,发现在3%/3 mm标准下,4 mm和5.1 cm深度的γ通过率分别为96.64%和94.55%,表明TPS剂量算法对TTF阵列的计算准确性可以满足临床需要。在GBM临床放疗计划中,TTF阵列会使靶区剂量降低1%左右,头皮剂量升高约5%,而对其他危及器官影响很小。佩戴TTF阵列时,10 MV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比6 MV计划高0.3%,而头皮剂量比6 MV计划低3%左右。结论:本研究构建的TTF阵列对放疗剂量影响的准确模拟策略可以保证模拟计算的精准性,在GBM电场治疗联合放疗中,TTF阵列对靶区剂量影响不大,但会显著增加头皮剂量,而高能射束可以降低TTF阵列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胶质瘤的免疫逃逸及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即便进行了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肿瘤电场治疗,中位生存期依旧低于21个月。近年来,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脑胶质瘤的免疫微环境在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免疫逃逸是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重要手段。探讨脑胶质瘤的免疫逃逸机制,了解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进展,尽可能延长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是当前脑胶质瘤治疗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本文就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新认识、脑胶质瘤的免疫细胞和免疫逃逸以及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进行综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旨在为脑胶质瘤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物理刺激对骨损伤修复中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伤、发育畸形、炎症或肿瘤等均可能导致骨损伤,在影响人体健康的同时带来一定经济负担.骨损伤治疗是一个长期的修复过程,间充质干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包括组织修复再生、造血支持和免疫调节等.物理刺激是一种在骨科实践中用于增强组织修复能力和合成代谢活性的非侵入性治疗,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影响,有效使用可以很好地促进骨损伤修复,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磁场、电场、超声波和光等物理刺激对骨损伤修复中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为临床中使用物理刺激进行骨损伤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穿孔消融技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随着治疗理念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乳腺癌治疗逐渐向微创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电穿孔是一种非热微创消融技术,通过电脉冲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以非热方式导致细胞死亡,可以有效避免治疗区域重要结构的破坏。电脉冲不仅可以显著增强抗肿瘤机制的免疫效应,而且与化疗药物联合作用能够提高原发性及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本文对脉冲电场消融的机制、免疫效应、电化学疗法的基础试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进展进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微创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随着微创手术和影像科技的进步,神经系统肿瘤微创治疗成为神经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包括肿瘤激光间质热疗、肿瘤电场治疗和肿瘤光动力治疗等方法.这些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和效果显著等优点,并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本综述旨在介绍近年来神经系统肿瘤微创治疗领域的重要成果及对未来的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m6A修饰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19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来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目前临床上以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化疗、电场治疗等综合疗法,但其很难彻底切除,且很容易从原发肿瘤上脱离并穿过脑组织,导致患者复发,甚至死亡.N6-甲基腺嘌呤(m6A)基因修饰作为mRNA转录后修饰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中,其修饰过程由一系列的蛋白质完成,根据蛋白质在甲基化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分为甲基转移酶、去甲基酶和结合蛋白.动态和可逆的m6A修饰影响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行为,此外,在胶质瘤的诊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临床作用.本文将从m6A修饰在胶质瘤中的生物学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肿瘤治疗电场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交流电场被证实有着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并应用于科研、疾病诊断及治疗等医学领域[1].不同频率和强度的交流电场具有不同的生物学作用.频率小于1 kHz的电场可以引起神经、肌肉、心脏等组织细胞膜的去极化,引起一系列的电生理反应[2],如低频电场促进骨骼生长及骨折的愈合[3];频率在1 MHz以上的交流电场引起电解质的极化并最终对组织产生热效应[4],常用于肿瘤的射频消融及电热疗法[4];过去普遍认为频率在lOkHz~l MHz的中频交流电场不会造成明显的生物学效应[5-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