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除皱术联合自体脂肪移植改善面部皮肤松垂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微创除皱术联合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在面部皮肤松垂就医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82例面部皮肤松垂就医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1例,采用微创除皱术联合自体脂肪移植术治疗)和对照组(n=41例,采用微创除皱术联合硅胶填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就医者术后1周的修复效果、面部轮廓指标及手术不良反应;术后随访6个月,统计并比较两组结节、肿胀、感染、神经损伤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修复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就医者的瞳孔点至鼻唇沟与瞳孔垂线交点距离、ABC弧度(A、B、C分别表示鼻底线、口裂线、瞳孔垂线与下颌轮廓交点之间的角度)均低于对照组,双侧颧点间距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面部明显淤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除皱术联合自体脂肪移植技术可有效改善就医者面部轮廓,修复效果佳,能有效降低手术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切开法重睑成形术后早期不良反应及其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重睑成形术是亚洲人群整形外科中最常见的面部美容手术之一,虽然手术方式不断探索更新,但切开法一直应用最为广泛.但术后早期出现的疼痛、肿胀、瘀青和后期瘢痕形成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本文就重睑术后不良反应以及其治疗进展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滑车上肘肌致肘管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36岁.发现左手环、小指麻木1个月余来院就诊.专科检查:左肘及腕部未见溃破及肿胀,左环、小指无"爪型手"畸形,大、小鱼际肌及第一骨间肌未见明显萎缩.左前臂感觉无异常,环指尺侧及小指感觉S2.左侧肘管Tinel征(+),腕尺管Tinel 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选择性桡动脉压迫改善冠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前臂血肿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选择性桡动脉压迫对冠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前臂血肿的改善效果.方法 将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前臂血肿的152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脉搏波多功能血压计普通袖带对前臂血肿进行压迫,观察组采用定制双气囊中空袖带对前臂血肿进行选择性桡动脉压迫.比较两组患者袖带压迫期间拇指皮温、疼痛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舒适度、心率、血压;袖带压迫解除前手部麻木与解除后前臂周径、袖带压迫一次性有效率.结果 袖带压迫期间,观察组拇指皮温、疼痛评分、手部肿胀程度、舒适度、心率、血压、手部麻木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袖带压迫解除后,两组周径、压迫一次性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冠脉介入治疗并发前臂血肿老年患者应用定制双气囊中空袖带进行选择性桡动脉压迫,在保证袖带有效压迫效果的同时,不影响尺动脉、尺静脉前向血流,可提高患者袖带压迫期间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外热成像仪辅助穿支定位的旋股外侧嵌合皮瓣在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中的立体修复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在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中的立体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们对16例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辅助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进行立体重建,其中5例合并少量关节部位骨质部分缺损,1例合并肌腱缺损.创面面积24 cm×11 cm~6 cm×3 cm,皮瓣大小20 cm×6 cm~6 cm×3 cm,筋膜瓣面积6.0 cm×4.0 cm~3.0 cm×1.5 cm.供区阔筋膜及皮瓣一期缝合.结果 术前共探查穿支48条,术中证实穿支45条,阳性率93.4%.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5个月,平均9.4个月.16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随访期内关节无窦道、肿胀、疼痛表现,关节活动无明显障碍,2例患者自觉皮瓣部位臃肿,二期行皮瓣修薄术.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穿支定位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立体修复关节部位复合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是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先天二分舟骨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36岁,主因左腕摔伤,肿痛、活动受限3 d入院.既往无双侧腕部外伤史.临床检查:左腕部肿胀、畸形,压痛,桡骨远端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腕关节活动受限,手指活动、末梢血运及感觉正常;右腕检查无阳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切开复位治疗陈旧性单纯舟骨脱位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女,62岁,3个月前不慎被汽车撞倒后车轮碾压右腕,于当地医院就诊摄片未发现异常,未予特殊处理.伤后3个月右腕掌侧隆起畸形,桡侧3指感觉麻木,活动受限.我院专科检查:右腕掌侧隆起畸形,肿胀,压痛明显,桡侧3指半感觉麻木,右手各指屈曲活动受限,右腕关节主动屈曲约12°、背伸约45°、桡偏3°、尺偏19°、旋前40°、旋后90°、握力20 kg、捏力7 kg(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蜂蜇伤致急性眶蜂窝织炎伴视网膜动脉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66岁.因左眼马蜂蜇伤后疼痛、肿胀伴视物不见11 d于2023年6月24日到河北省邯郸市眼科医院(邯郸市第三医院)眼外伤科就诊.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手术史.眼科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6、无光感.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28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晶状体混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肢不同抬高角度对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者下肢肿胀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下肢不同抬高角度在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术后下肢肿胀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患者下肢分别抬高15°、30°和45°,均行大隐静脉曲张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下肢周长、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效果、睡眠质量、舒适度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3组患者术后1 h的下肢周长均长于术前(P<0.05),术后8 h、12 h和24 h的下肢周长均短于术前(P<0.05);B组和C组术后4 h、8 h、12 h和24 h的下肢周长均短于A组(P<0.05)o 3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低于术前(P<0.05),A组和C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高于B组(P<0.05).术后3个月,B组和C组的皮肤颜色改善分别为86.67%和90.00%,高于A组的60.00%;B组和C组的残余静脉团块评分分别为(0.40±0.09)分和(0.41±0.10)分,低于A组的(0.66±0.12)分(P<0.05).3组患者术后24 h的PSQI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A组和B组的PSQI评分低于C组;3组患者术后24 h的GCQ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A组和B组的GCQ评分高于C组(P<0.05).B组和C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33%,低于A组的33.33%(P<0.05).结论 大隐静脉曲张术围手术期下肢抬高30°,可提高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和舒适度,减轻下肢肿胀,提高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针调节P2X7R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排尿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电针调节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 7(purinergic ligand-gated ion channel 7 receptor,P2X7R)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在其中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 从 48 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 12只纳入假手术组,剩余大鼠以T8完全性脊髓横断法建立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将已成模的 27 只大鼠二次随机分为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 12只,剩余 3只模型大鼠用于实验候补.电针组于术后第 19天开始干预,连续 10 d,其余两组仅予以捆绑.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先行尿流动力学检测,随后快速分离膀胱组织待检,应用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检测膀胱组织中细胞损伤情况,ELISA检测膀胱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膀胱组织中P2X7R、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压力、膀胱最大容量显著升高(P<0.01),以膀胱体积增大伴尿潴留为主要表现;模型组大鼠膀胱组织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且病理改变显著,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可见明显肿胀、变形等细胞损伤,膀胱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P<0.01),膀胱组织中ATP含量、P2X7R、NLRP3、Caspase-1、IL-1β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压力、膀胱最大容量降低(P<0.05),尿潴留症状较轻,膀胱排尿功能改善;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的炎性反应及病理损伤减轻,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明显改善,膀胱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减少(P<0.01),膀胱组织中ATP含量、P2X7R、NLRP3、Caspase-1、IL-1β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电针可有效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排尿功能,缓解尿潴留症状,减轻膀胱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及其炎症反应,其机制与抑制膀胱组织中P2X7R/NLRP3 信号通路焦亡蛋白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