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504S对活检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升级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P504S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病理升级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3月华东医院消化内镜室活检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行ESD的117例(119个病灶)患者资料,收集活检和ESD标本。根据病理升级情况分为LGIN组(术后病理未升级)和升级组(术后病理升级)。比较LGIN组活检病理、LGIN组术后病理、升级组活检病理、升级组术后病理的P504S阳性率。检测LGIN组和升级组活检病理和术后病理P504S表达的一致性。绘制活检病理P504S染色预测病理升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免疫组化染色评分的cutoff值。结果:P504S阳性率LGIN组活检病理为46.8%(36/77),低于升级组活检病理73.2%(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P504S阳性率LGIN组术后病理为51.9%(40/77),低于升级组术后病理82.9%(3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在LGIN组内,P504S阳性率活检病理低于术后病理[46.8%(36/77)比51.9%(40/77), P=0.289]。LGIN组活检和术后病理表达存在一致性,一致性好( K=0.793, P<0.001)。在升级组内,P504S阳性率活检病理低于术后病理[73.2%(30/41)比82.9%(34/41), P=0.219]。升级组活检和术后病理表达存在一致性,一致性一般( K=0.579, P<0.001)。根据活检病理P504S染色预测病理升级的ROC曲线,免疫组化染色评分cutoff值为100,阳性结果发生病理升级的灵敏度为0.659,特异度为0.740。 结论:ESD术后病理行P504S染色,有助胃黏膜瘤变程度的鉴别诊断。染色评分cutoff值为100时,活检组织P504S染色对病理升级有一定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淮北地区基于高危因素及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比较的早期胃癌筛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血清学危险分层方法及高危因素分析在淮北地区早期胃癌筛查的效能。方法:2018年11月—2020年6月,对淮北市3家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淮北矿工总医院、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人群进行早期胃癌筛查,所有受试者行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抗体、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胃泌素-17(gastrin-17,G-17)血清学检查,计算胃蛋白酶原比值(pepsinogen ratio,PGR,即PGⅠ/PGⅡ),并行内镜及病理学检查,以病理学诊断为胃癌诊断的金标准。采用 χ2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ABC法( HP抗体联合PGR)、新ABC法(血清PGR联合G-17)和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结合年龄、性别、 HP抗体、PGR和G-17)3种方法的胃癌筛查效能。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PGⅠ、PGⅡ、G-17、PGR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结果:共纳入1 093例受试者,其中1 021例胃、十二指肠部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内镜和病理学检查检出胃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2.74%),其中早期胃癌17例(60.71%)。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的高危组胃癌检出率(16.98%,18/106)高于低危组(0.49%,3/614)和中危组(2.33%,7/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较新ABC法和ABC法有较高的胃癌检出率(Kappa=0.220,Kappa=0.185; P=0.007, P=0.049)。ROC曲线分析显示,PGⅠ、G-17和PGR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1、0.629和0.729,PGR曲线下面积最大。PGR最佳临界值为<2.96,诊断胃癌敏感度0.714,特异度0.768,阳性似然比3.084,阴性似然比0.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家族史( OR=7.003,95% CI:2.119~23.146, P=0.001)、 HP感染( OR=3.556,95% CI:1.478~8.557, P=0.005)、高龄( OR=1.203,95% CI:1.138~1.272, P<0.001)、吸烟( OR=1.878,95% CI:1.316~2.679, P=0.001)为胃癌高危因素。 结论:新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筛查中有较高的价值,肿瘤家族史、 HP感染、高龄、吸烟因素为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二者结合可用于淮北地区的早期胃癌筛查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典型宫颈管腺细胞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典型宫颈管腺细胞(atypical endocervical cells,A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宫颈液基细胞学判读为AEC病例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 virus,HPV)、组织学等资料并分析。结果:AEC共123例,检出率为0.09%(123/131 966),包括98例非典型宫颈管腺细胞-非特异(AEC,nototherwise specified,AEC-NOS)和25例非典型宫颈管腺细胞-倾向于肿瘤(AEC,favor neoplastic,AEC-FN)。AEC-NOS及AEC-FN病例HPV阳性率分别为35.6%、65.2%。AEC-NOS病例中73例有组织学随访结果,13例为高级别上皮病变,包括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7例宫颈HPV相关性腺癌及原位腺癌、4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及鳞状细胞癌。AEC-FN病例中20例有组织学结果,16例组织学为高级别上皮病变,包括2例子宫内膜腺癌、8例宫颈HPV相关性原位腺癌及腺癌、1例宫颈胃型腺癌、5例宫颈HSIL及鳞状细胞癌;2例活检病理为良性的AEC-FN病例,复阅细胞涂片后,细胞学仍高度提示存在宫颈高级别腺上皮病变。结论:AEC提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性增高,尤其是宫颈腺癌及原位腺癌;HPV阴性的AEC病例出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风险性明显较HPV阳性者低;对于AEC-FN病例,无论是否感染HPV、无论初次活检结果如何,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胃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患者追加外科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23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73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标本病理类型、水平切缘情况、垂直切缘情况、标本浸润深度、是否脉管侵犯、eCura评分、阳性淋巴结例数以及总体生存率。结果:73例被判定为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均追加了外科手术,其中男5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岁(53~67岁)。发病部位方面,37例位于胃上部,24例位于胃下部,11例位于胃中部,1例为多发部位病变。病理类型分型方面,43例为高中分化管状腺癌,16例为黏液/印戒细胞癌,10例为低分化管状腺癌,4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根据巴黎分型,22例为0-Ⅱa型,43例为0-Ⅱb型,8例为0-Ⅲ型。浸润深度方面,17例为黏膜内癌,23例黏膜下侵犯不足500 μm,33例黏膜下侵犯超过500 μm。脉管浸润方面,8例存在淋巴管侵犯,8例存在静脉侵犯。73例患者中,4例被判断为eCura A,5例为eCura B,4例为eCura C1,60例为eCura C2。在60例被判断为eCura C2的患者中,根据外科术后病理标本评估,仅2例(3.3%)发现存在胃周淋巴结转移。73例内镜下标本中,7例患者水平切缘阳性,21例垂直切缘阳性,2例水平及垂直切缘均为阳性,总计30例患者存在水平或垂直切缘阳性,根据外科术后病理标本评估,9例(30.0%)发现原部位肿瘤残留。73例患者中,5例失访,4例死亡,总体生存率为94.12%(64/68),疾病特异生存率98.53%(67/68),患者随访时间为61.37(10~166)个月。结论:对于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评估结果为eCura C2的早期胃癌患者,追加手术是可行的,但是实际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应用价值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取前瞻性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pectral focused imaging,SFI)及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ariable intelligent staining technology,VIST)对于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用同一技术方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白光组和新光学染色组,采取序贯检查方式(白光→新光学染色或新光学染色→白光),分别记录两组先行白光或先行新光学染色检查时的内镜诊断结果和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判断结果;同时对两组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皱襞肿大、结节性胃炎和弥漫性发红5个方面进行内镜胃癌风险评分。 结果:共入组病例合计419例,白光组208例,新光学染色组211例。结合内镜及病理学结果,对胃内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期癌病变,白光组检出率分别为:28.9%、40.4%、64.9%、17.8%、0.5%、0.5%,新光学染色组检出率为:30.8%、42.7%、62.6%、15.2%、2.8%、0.5%,检出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国产内镜诊断各类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胃黏膜萎缩的诊断白光组分别为92.9%、61.3%、74.0%、61.9%、92.7%,新光学染色组(SFI模式)为94.4%、64.5%、77.3%、66.4%、94.0%;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白光组为68.1%、72.6%、69.7%、82.1%、55.2%,新光学染色组(VIST模式)为87.1%、89.9%、88.2%、93.5%、8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 13C尿素呼气试验( 13C-urea breath test, 13C-UBT)结果为金标准,对 HP感染判断,白光组为90.2%、84.3%、87.4%、86.8%、88.2%,新光学染色组为92.6%、77.1%、85.4%、82.2%、90.1%;胃癌风险评分≥4分的病例,新光学染色组高危病变的占比更高( P<0.05)。 结论: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优于白光内镜;以胃癌风险评分为工具进行精查胃镜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检出;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癌前病变及 HP感染诊断效能与进口内镜相近,是发现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治疗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手术(supe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SMI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9例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并经消化内镜SMIS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础信息、内镜诊治、病理结果及随访等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以病理为金标准评价SMIS有效性,以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SMIS的安全性。结果:9例患者中男8例、女1例,年龄为(61.6±11.7)岁,主要症状为腹痛(3例)、腹部不适(2例)、吞咽困难(1例)。其中7例患者术前诊断为浅表性肿瘤,手术过程中发现黏膜下肿瘤;术前诊断为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各1例。常见发病部位依次为食管3例、胃窦3例、贲门2例、胃底1例。所有病变的巴黎分型为Ⅰ型或Ⅱa及其组合类型。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早期癌合并平滑肌瘤(5例)。所有病变达到整块切除;除1例水平切缘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外,余下均得到完整切除。无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19~81个月,无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上消化道同部位浅表性肿瘤合并黏膜下肿瘤患者症状多不典型,内镜下表现多为隆起型或部分隆起型,术前诊断多为浅表性肿瘤,诊疗过程中偶然发现黏膜下肿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早期癌合并平滑肌瘤。对于这类复杂病变,消化内镜SMIS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胃癌高发区人群筛查队列的不同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依托胃癌高发区大规模人群筛查队列分析不同级别胃黏膜病变的患病情况,前瞻性探讨不同胃黏膜病变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为优化胃癌的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临朐县胃癌高发区开展的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纳入年龄在40~69岁之间,2012-2018年经内镜筛查和病理诊断明确为各级别胃黏膜病变、且未患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浸润性胃癌的14 087例研究对象,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随访期内新发胃癌通过重复性胃镜筛查、肿瘤发病和死因登记系统报告以及主动入户随访联合判定,经查阅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摘抄的临床病历进行确认。应用Poisson回归模型计算各级别胃黏膜病变进展至胃癌风险的相对危险度( RR)及其95% CI。 结果:14 087例研究对象中,胃黏膜正常者仅有8例(0.06%),最高诊断为浅表性胃炎(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分别为7 608例(54.00%)、2 848例(20.22%)、3 103例(22.03%)和520例(3.69%)。经过前瞻性随访,共有109例研究对象诊断为HGIN(63例)和浸润性胃癌(46例)。与基线正常或仅有SG的个体相比,患有CAG、IM和LGIN的个体进展为胃癌的风险依次增加为3.85倍( RR=3.85,95% CI:2.04~7.28)、5.18倍( RR=5.18,95% CI:2.79~9.60)和19.08倍( RR=19.08,95% CI:9.97~36.53),其中LGIN组进展为HGIN和浸润性胃癌的风险分别为SG/正常组的22.96倍( RR=22.96,95% CI:9.71~54.27)和14.64倍( RR=14.64,95% CI:5.37~39.93)。各个年龄组患有LGIN者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均显著增加。 结论:基于胃癌高发区的大样本人群研究显示,绝大多数40~69岁的高发区居民患有不同程度胃黏膜病变。随胃黏膜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随访期间发生胃癌的风险呈级联上升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637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于ESD术后密切随访患者的迟发性出血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ESD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37例患者共699处病变,其中696处病变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率为92.1%(644/699)。ESD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6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1处,癌582处。74处病变发生迟发性出血,625处病变未发生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6%。迟发性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术中出血控制情况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病变≥3.0 cm( OR=1.958,95% CI:1.162~3.299)、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 OR=10.598,95% CI:1.313~85.532)的患者ESD术后亦发生迟发性出血。 结论:病变最大径、病变大体形态是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ESD术后,应重点关注病变≥3 cm、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的患者,及时采取预防出血的措施,以保证患者的术后康复,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钙调磷酸酶B同源蛋白2在胃癌恶性表型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钙调磷酸酶B同源蛋白2(CHP2)在临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恶性表型作用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临床胃癌组织芯片(297例胃癌和198例对照良性胃黏膜组织),均来自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生物样本库。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HP2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分析CHP2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在胃癌细胞系中分别进行CHP2抑制和过表达细胞学实验,用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CCK-8法检测胃癌细胞恶性表型变化。结果:CHP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204/297,68.7%),高于非癌的手术切缘组织(31/91,34.1%)、慢性胃炎组织(13/22,59.1%)、肠化胃黏膜组织(13/38,34.2%)、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组织(12/30,40.0%)以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黏膜组织(7/17,41.2%)。胃癌组织中CHP2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有转移、TNM分期晚有关(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HP2蛋白高表达,TNM分期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 P<0.05)。胃癌细胞HGC-27在下调CHP2表达后,增殖、迁移能力下降( P<0.05);胃癌细胞AGS在上调CHP2表达后,增殖、迁移能力增强( P<0.05)。 结论:在胃癌发展中,CHP2起到促进增殖和转移作用,可以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以及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临床和内镜特征及其进展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的临床和内镜特征,并探究LGIN进展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于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初次病理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的411例LGIN患者的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每间隔3~6个月进行1次随访,并进行内镜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灶部位、大小、形态、颜色、外观,有无胃癌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腌制品饮食史,以及是否合并肠化生或萎缩及其程度、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依据末次随访结果,分析进展与非进展患者以上各因素的差异,以及LGIN患者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11例LGIN患者中,男261例,女150例,男女比例为1.74∶1;年龄(范围)为(57.5±10.3)岁(30~86岁);临床症状以腹痛、腹部不适、腹胀为主,分别占30.7%(126/411)、25.8%(106/411)、20.9%(86/411);245例(59.6%)病灶发生在胃窦部,344例(83.7%)病灶最大径为0.5~<2.0 cm,隆起型、平坦型、凹陷型病灶分别有232例(56.4%)、104例(25.3%)、75例(18.2%);发红病灶298例(72.5%),正常或发白病灶113例(27.5%);病灶表面糜烂171例(41.6%),表面溃疡61例(14.8%);272例(66.2%)LGIN合并肠化生,其中轻、中、重度肠化生分别占50.4%(137/272)、33.8%(92/272)、15.8%(43/272);196例(47.7%)LGIN合并萎缩,其中轻、中、重度萎缩分别占58.2%(114/196)、29.1%(57/196)、12.7%(25/196);368例(89.5%)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 14C尿素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45.1%(166/368),其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59.6%(99/166)比40.4%(67/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37, P<0.05)。174例LGIN患者成功随访,其中11.5%(20/174)的患者LGIN病灶进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进展(20例)与非进展患者(154例)在病灶部位构成、大小、形态和外观,是否合并萎缩,以及有无胃癌家族史、饮酒史和腌制品饮食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1.950、22.370、8.964、8.552、10.362、7.139、5.913、4.668,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体病灶、病灶最大径≥2.0 cm、凹陷型病灶、溃疡病灶、合并萎缩、有胃癌家族史、有饮酒史、有腌制品饮食史是LGIN进展的危险因素(比值比=4.796、5.457、4.431、3.521、1.380、21.405、3.294、1.832,95%可信区间2.028~6.431、3.256~8.943、1.356~6.410、1.305~5.706、1.013~2.805、5.062~25.391、2.012~5.826、1.072~3.790, P均<0.05)。 结论:病灶发生于胃体、病灶最大径≥2.0 cm、凹陷型病灶、溃疡病灶、合并萎缩、有饮酒史、有腌制品饮食史、有胃癌家族史是LGIN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当LGIN患者有此类特征时,可考虑内镜下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