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腺肌瘤病超声漏诊和误诊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根据胆囊腺肌瘤病(gallbladder adenomyoma,GBA)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情况,分析超声诊断GBA漏诊及误诊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426例术后病理诊断为GBA且术前病历完整的患者信息,分析其术前超声诊断、临床症状、病理分型等因素,计算超声诊断GBA符合率、漏诊率,根据多因素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诊断GBA的漏诊及误诊影响因素。结果:本组病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46.9%(200/426),漏诊率为35.2%(150/426),误诊率为17.8%(76/426)。将GBA误诊为胆囊占位65例(85.5%,65/76),胆囊结石7例(9.2%,7/76),慢性胆囊炎4例(5.3%,4/76)。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胆囊结石( OR=5.112, P<0.001)、慢性胆囊炎( OR=4.613, P<0.001)、胆囊占位( OR=6.565, P<0.001)以及胆固醇结晶( OR=8.634, P<0.001)是超声正确诊断GBA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目前超声对GBA具有较高漏诊及误诊率,需要超声医生完整扫查胆囊切面;大部分病例合并其他胆囊疾病,故超声检查胆囊不能只满足于单一疾病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道镜在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1例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5例,女66例;年龄为(55±16)岁,年龄范围为20~89岁。111例患者术中采用胆道镜观察胆道系统黏膜走行及黏膜下血管、增生性病灶等情况。观察指标:(1)患者检查情况。(2)具体病例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 结果:(1)患者检查情况:111例患者术中均行胆道镜检查,5例患者行病理学检查。111例患者中,5例患者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与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2)具体病例分析。病例1患者术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总管内原胆囊颈管口处黏膜异常,血管增粗,走行紊乱,考虑恶变可能。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囊颈管炎细胞浸润,局灶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囊颈管管壁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浸润肌壁癌变,3,3-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检查结果示细胞角蛋白7强阳性。病例2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及MRCP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伴腺瘤,息肉根部可见1根血管,诊断为胆囊息肉合并腺瘤。内镜窄带成像术(NBI)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囊息肉伴腺瘤,根部黏膜下可见粗大血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胆固醇性息肉,局灶腺体成腺瘤样增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慢性胆囊炎伴胆固醇性息肉,局灶腺体呈腺瘤样增生。病例3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示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肝内胆管结石较大。采用钬激光碎石处理,击碎结石后发现胆管结石后方黏膜增生性病灶,病灶质软,黏膜光滑。NBI和亚甲基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胆管结石后方黏膜增生性病灶黏膜下多发弯曲血管。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4患者术前MRCP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结石伴扩张。CT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多发软组织密度影,考虑胆管乳头状瘤病。术中胆道镜检查结果示除胆总管下段小结石,肝内外胆管壁上多发节段性增生絮状增生病灶。NBI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肝内外胆管内多发增生性病灶,病灶黏膜下多发弯曲血管影。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样增生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5患者术前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示胆管下端泥沙样结石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管颈部狭窄,其余区域增粗。CT冠状面检查结果示胆囊颈部及胆总管内多发结石,伴肝内外胆管及主胰管扩张,胆总管下端稍狭窄,不排除壶腹部占位性病变可能。术前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示胆总管下端软组织占位性病变,考虑内生性腺瘤可能,胆总管内微小结石。术前超声内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慢性炎。术中胆道镜检查及胆道镜下电子染色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黏膜光滑,未见占位性病变。术中胆道镜下超细超声探头检查结果示十二指肠乳头处黏膜及黏膜下结构层次清楚,未见占位性病变。结论:胆道镜检查可用于胆道系统结石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囊腺肌瘤病诊断中超声造影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应用于胆囊腺肌瘤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的40例疑似胆囊腺肌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超声诊断(对照组)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组).金标准为病理检查.观察两组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情况、观察组影像学表现.结果:病理检查胆囊腺肌瘤病67.50%,观察组诊断准确性为77.50%,敏感度为74.07%,较对照组数据而言明显更高,P值小于0.05.超声造影影像学可见弥漫型、局限性以及节段性,其中弥漫型可见胆囊壁未出现肿块,且整体发生肥厚变化;局限性为胆囊壁局部增厚,胆囊内结节、胆囊壁造影显示增强;节段性表现为病灶显影,经显影胆囊壁明显增厚,呈现节段性,高回声区表现为三角形.结论 超声造影应用于胆囊腺肌瘤病诊断中,临床价值较高,准确度及灵敏度均较高,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胆囊腺肌增生症(GBA)的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9年5月在该院经过手术并有病理证实的34例GBA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局限型GBA动脉期主要表现为病灶轻度至中度均匀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病灶呈渐进性均匀强化,节段型及弥漫型GBA动脉期表现为病灶黏膜及黏膜下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强化逐渐向肌层及浆膜层延展.局限型GBA均呈乳头状改变,节段型多可见典型"束腰征",少数呈体底部节段性增厚,弥漫型均可见典型"花环征".MRI对GBA的罗-阿氏窦(RAS)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结论 GBA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认识其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常见肝良性疾病造成胆囊形态改变机制、影像学评估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胆囊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胆囊长度、宽度及胆囊壁厚度的变化,可分为原发性胆囊形态改变与继发性胆囊形态改变.原发性胆囊形态改变常见于胆囊原发疾病,如急慢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瘤病及胆囊癌等;继发性胆囊形态改变常见于低蛋白血症、右心衰竭及肾衰竭等[1].肝与胆囊之间的关系密切.在生理功能方面,肝是分泌胆汁的主要场所,而胆囊是贮存及浓缩胆汁的器官;在解剖结构方面,肝分泌胆汁并通过肝内和肝外胆道系统将胆汁输送至十二指肠腔[2];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胆囊静脉通过门静脉系统流入下腔静脉[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