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扶正祛邪、调肝理脾论治口腔扁平苔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中医病因学说和五脏学说探讨口腔扁平苔藓病因病机特点,认为本病符合伏邪致病特点,病机属本虚标实,临床多见肝脾不调之证。临证用药应注重扶正祛邪、调肝理脾,常见证型有3种,其中肝郁化火、肝脾湿热证治宜清肝泻火、健脾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合除湿胃苓汤加减;肝郁气滞、痰瘀互阻证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选丹栀逍遥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气血亏虚、久病入络证治宜益气健脾、补肝益肾,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另外,还需注意恰当应用风药,并重视心身同调、内外同治,可取得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董荣芬基于胃神理论辨治不寐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董荣芬主任将消化道神经-体液调节反射系统称为“胃神”,临证常基于胃神理论,从斡旋中焦气机角度辨治不寐病。董师常将不寐病分为阳明燥热证、肝经郁热证、血虚火动证、清降失和证。阳明燥热证治以清热养阴、健脾安神为法,首选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肝经郁热证治以疏肝清热、养心安神为法,首选温胆汤加减治疗;血虚火动证治以滋阴降火、养血安神为法,首选黄连阿胶汤和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清降失和证治以调畅气机、养心安神为法,首选人参清肺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附验案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柴胡汤方证新义
编辑人员丨2024/2/3
大柴胡汤为伤寒古方,古今诸家多认为其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主要针对郁热腑实证.回归伤寒原文重析大柴胡汤证治,发现于103 条证治中,其主病应为邪陷太阴,主治太阴实证、热证.大柴胡汤治法在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外,更注重清解疏利,即清里、解表、通利,可用于少阳肝胆病、阳明胃病、太阴脾病及太阳外感病等诸多病证,其主症当为心下急,与胰腺疾病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基于症状-证候-药物的胆结石医案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基于症状-证候-药物挖掘胆结石医案数据.方法 收集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的相关医案,将各项信息规范化处理后采用频数分析、热图分析、聚类分析进行考察.结果 共纳入 125 首医案,包括 5 种单一证型、10种复合证型,涉及 76 味中药,累计使用频次 2 739 次,核心症状有苔腻、苔黄、纳呆等,核心中药为柴胡、海金沙、炒白术等.湿热中阻证核心症状见脉弦、口苦、苔黄腻等,核心中药为栀子、黄芩、茵陈等;肝郁气滞证核心症状见脉弦、苔白、嗳气等,核心中药为鸡内金、柴胡、郁金等;肝郁脾虚证核心症状见右上腹痛、舌红、脉弦细等,核心中药为柴胡、茯苓、炒白术等;肝络不和证核心症状见右上腹痛、痛引肩背、口苦等,核心中药为柴胡、郁金、金钱草等;肝胆湿热证核心症状见巩膜黄染、舌红、苔黄等,核心中药为鸡内金、柴胡、郁金等;肝胆失和证核心症状见脉弦、口苦、便秘等,核心中药为延胡索、赤芍、柴胡等.结论 胆结石病位证素包括肝、胆、脾、胃、经络,病性证素包括气滞、气虚、湿和热(火),中医临床治疗本病大多通过疏肝健脾、利胆和胃、清热利湿、排石止痛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泻火降逆汤对胃食管反流患者胃肠激素的影响及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泻火降逆汤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和枸橼酸莫沙比利片口服,观察组在常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泻火降逆汤辨证加减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和血清P物质(SP)、胆囊收缩素(CCK)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00%,对照组为6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心、胸痛、反酸、腹胀、嗳气等症状的痊愈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P及CCK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泻火降逆汤能较好地改善肝胃郁热证GERD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使SP、CCK等胃肠激素分泌趋于正常,且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痹证治肝八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冯兴华教授提倡痹证从肝论治,总结出“治肝八法”,分别为:①疏肝理气法,适用于肝气郁结证,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②疏肝健脾法,适用于肝郁脾虚证,常用逍遥散加减,脾湿重者合用平胃散.③疏肝泻火法,适用于肝郁化火证,常用丹栀逍遥散.④清肝湿热法,适用于肝经湿热证,方选龙胆泻肝汤治疗.⑤疏肝化瘀法,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常用身痛逐瘀汤.⑥平肝熄风法,适用于肝风内动证,常用天麻钩藤饮,阴虚动风者可选大定风珠.⑦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肝肾阴虚证,常用左归丸.⑧滋水清肝法,适用于四肢关节胀痛,伴精神抑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四肢震颤等症,常用滋水清肝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邵铭教授治疗胆石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邵铭教授认为胆石症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体质、饮食、情志,其认为在自身体质的基础上饮食结构不当、情志不调是胆石症的根本原因;胆石症基本病机为湿、热、瘀阻滞肝胆,致肝胆失和,通泄失常.胆石症病位虽在胆腑,但与肝脏、脾胃关系密切;且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4种常见与一种较少见的类型进行辨证论治,分别为肝胆湿热证、湿热瘀阻证、肝郁气滞证、脾虚肝郁证与湿从寒化证;临床治疗胆石症,分型论治十分重要,但各个证型之间往往相互转化或者兼夹,临床需辨证准确,用药精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方法 选取3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四诊资料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结果 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从高到低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病位证素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分布情况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以气滞证为主.结论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证,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以及血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射频治疗联合埃索美拉唑对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并分析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后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6种不同中医证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的219例住院患者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分为6种不同证型:①肝胃郁热证;②胆热犯胃证;③气郁痰阻证;④瘀血阻络证;⑤中虚气逆证;⑥脾虚湿热证.均予以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后联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观察并分析4周后不同证型的临床疗效.[结果]6种不同证型的患者经治疗后,在西医单项反流症状缓解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镜下炎症缓解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得出,肝胃郁热证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而其余5组间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在中医证候缓解方面,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典型单项反流症状及中医证候对不同证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均无差异;而内镜下的炎症缓解对肝胃郁热证患者疗效显著,明显优于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及瘀血阻络证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M)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建立规范统一的IM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标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并符合IM诊断的180例病例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索IM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IM临床上常见8个中医证型,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类肝(胆)胃郁热证>类脾胃湿热证>类虚实夹杂证>类胃阴不足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胃络瘀血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肝郁脾虚证.结论 通过因子分析法初步揭示了IM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可为中医规范化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