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皮经肝一次性窦道建立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次性经皮经肝建立肝内胆管窦道,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的56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穿刺引流,同时一次性逐级扩张穿刺窦道,在胆道镜下联合钬激光进行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分析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3例患者一次性建立窦道,取出结石并解除狭窄,2例穿刺出血,1例钬激光解除狭窄时出血并及时中转手术。患者接受激光治疗2~8次,平均4次,每次操作时间平均30(28~32)min,所有患者狭窄环解除,切开处胆管黏膜修复,复查彩色超声或胆道造影无异常后拔除T管,平均随访6个月。无结石残留,肝功能及胆红素均正常,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经皮经肝一次性建立窦道,采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的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肠Roux-en-Y吻合术后并发结石性输入袢肠梗阻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胆肠Roux-en-Y吻合术常被用于治疗肝外胆道良性狭窄性疾病,术后输入袢空肠内结石形成是其术后并发症之一,而因巨大结石致肠梗阻的报道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胆肠Rou-en-Y术后并发结石性肠梗阻病例,并介绍其内镜下治疗过程,为此类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胆管结石病合并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结石,属于肝胆外科的常见良性胆道疾病,常常合并胆管狭窄。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病因复杂,治疗方式成为胆道外科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应用,仍面临结石复发率高、术后再狭窄率高和再手术率高等问题。本文就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外科肝切除、胆管整形、胆肠吻合、胆道镜处理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道支架置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提供最佳外科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压榨吻合技术在难治性良性胆道狭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良性胆道狭窄是肝胆外科手术及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对于常规的良性胆道狭窄,内镜治疗或经皮介入治疗通常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而对于导丝无法通过或经上述治疗失败的难治性良性胆道狭窄,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相较于传统手术,磁压榨吻合技术具有操作便捷、并发症风险小、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难治性良性胆道狭窄的治疗方法。本文就磁压榨吻合技术在难治性良性胆道狭窄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完全性内脏反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在完全性内脏反位(SIT)患者中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RCP治疗的SIT患者的资料,评估插镜成功率、插管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0例SIT患者进行了11例次ERCP,其中胆总管结石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下端狭窄1例,胆总管下端恶性狭窄1例,胆总管下端良性狭窄1例。所有患者采用常规左侧卧位,插镜成功率为100%,胆道插管的成功率为100%,总体治疗成功率为100%,有2例放置金属支架的患者术后出现腹痛,给予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在SIT患者中施行ERCP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胆道结构角度探讨胆汁流体力学对胆石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胆石症是我国常见、多发的良性胆道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胆石症根据其发生部位可以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3种类型。肝胆管结石常常合并胆管狭窄,使得与其相关联的流体力学参数(例如:胆汁的流量、流速、粘度、压力等)受到影响。因此,胆汁流体力学在胆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值得关注。本文从胆道结构角度探讨胆汁流体力学对胆石形成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BBES)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病因23例,恶性病因10例;15例狭窄位于肝门部,18例狭窄位于肝门外。所有患者术前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或增强MRI或增强CT中至少两种影像学检查、肿瘤标记物实验室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提示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首先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并留置外引流管,10例(恶性病因)患者在术前完善肿瘤标记物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良性狭窄,并在PTCD术中经胆道钳活检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狭窄。术后间隔1~4周经引流途径行球囊扩张治疗,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变化、术前术后胆红素及肝功能指标变化,随访术后患者的吻合口长期通畅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PTCD联合球囊扩张手术顺利,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所有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程度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胆红素较术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时所有患者吻合口通畅率分别为90.9%(30/33)、72.7%(24/33)、63.6%(21/33)、63.6%(21/33)、60.6%(20/33)。随访期间共13例患者出现吻合口良性狭窄复发,其中9例的吻合口良性狭窄部位为肝门部,4例位于肝门外,经再次球囊扩张后保持吻合口长期通畅。联合治疗后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位于肝门部复发率(60.0%,9/15)比位于肝门外(22.2%,4/1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3例BBES复发者中4例为因恶性病因行胆肠吻合术,9例为良性病因,经第一次球囊扩张术后复发率分别为40.0%(4/10)与39.1%(9/23),复发时间平均分别为5.8个月与6.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TCD持续引流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BBES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且创伤性小,手术并发症少且可重复性操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2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该组患者吻合口狭窄距上次手术0.2~25年,平均15年。结果:26例为良性狭窄,2例癌变。26例重新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其中合并肝叶切除8例。2例因吻合口癌变仅行胆道外引流术。无住院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67个月,2例肿瘤患者于半年内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发生远期并发症。结论:胆肠吻合口狭窄是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术后远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宽敞、无张力的胆肠吻合可能有助于减少远期吻合口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引流治疗肝包虫病相关胆管良性狭窄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内镜超声下胆道引流多用于胆道恶性狭窄的治疗。本文报道了1例肝包虫病相关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病例,经胃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症状缓解快,无并发症发生,诊疗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经肝胆道镜治疗胆肠吻合口良性狭窄九例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肝胆胰外科因考虑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行PTCS下扩张成形、肝内胆管取石治疗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0~76岁。该手术分为两期,一期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穿刺,置入鞘管固定,二期待窦道形成后经皮胆道镜行吻合口狭窄钬激光+球囊扩张术。治疗后通过肝胆相关生化指标等评估治疗效果。结果:9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3.3±31.0)min(范围:15~120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4±2.3)d(范围:2~9 d)。经治疗后,9例患者术前腹痛、黄疸、发热寒战等症状消失;术前碱性磷酸酶为122~1 334 U/L,术后为85~702 U/L;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为44~1 219 U/L,术后为46~529 U/L。结论:PTCS手术治疗过程安全,可有效扩张胆肠吻合口狭窄,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可选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