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平台的六价铬亚慢性暴露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六价铬[Cr(Ⅵ )]亚慢性染毒的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29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Cr(Ⅵ)低剂量组9只、Cr(Ⅵ)高剂量组10只。对照组大鼠饮纯净水,Cr(Ⅵ)低和Cr(Ⅵ)高剂量组大鼠分别饮用10、50 mg/LCr(Ⅵ)水溶液(分别为28、140 mg/L重铬酸钾),连续染毒90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不同Cr(Ⅵ)染毒浓度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特征。Metabo Analyst 4.0软件对数据集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UPLC-Q-TOF-MS/MS仪器检测性能稳定,实验检测数据可靠。对照组、Cr(Ⅵ)低和Cr(Ⅵ)高剂量组大鼠代谢轮廓差异明显,Cr(Ⅵ)接触致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特征发生明显改变。筛选出Cr(Ⅵ)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存在18个差异代谢物,Cr(Ⅵ)高剂量组和对照组间存在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不同Cr(Ⅵ)剂量组与对照组有13个代谢物同时存在差异,分别是3-羟基- 11Z-十八烷基肉碱、鹅肌肽、焦磷酸法尼酯、油酰乙醇胺、亚麻油肉碱、硫胆酸3-O-葡萄糖酰胺、溶血磷脂酰胆碱[20∶2(11Z,14Z)]、溶血磷脂酰胆碱[20∶3(5Z, 8Z,11Z)]、溶血磷脂酰胆碱[22∶2(13Z,16Z)]、磷脂酰甘油[16∶0/22∶5(7Z,10Z,13Z,16Z,19Z)]、磷脂酰肌醇[18∶1(11Z)/20:4(5Z,8Z,11Z, 14Z)]、磷脂酰肌醇[20∶ 3(5Z,8Z, 11Z)/18∶0],5羟色胺。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戊糖与葡糖醛酸间转化、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与Cr(Ⅵ)亚慢性染毒相关。结论:Cr(Ⅵ)亚慢性暴露可能会导致大鼠血清代谢指纹特征改变,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脂质代谢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注射溶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注射溶脂近年来成为局部减脂的一项新选择。目前,FDA批准的注射用溶脂药物仅有ATX-101,其主要成分为脱氧胆酸钠、磷脂酰胆碱。然而由于对该制剂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仍缺少了解,溶脂针在临床导致了局部不适、疼痛和肿胀、淤斑和血肿、下颌缘神经损伤、肉芽肿和硬结、毛发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该文旨在对注射溶脂类药物的起源、作用机制、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其适应证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金胆片、消炎利胆片和熊去氧胆酸治疗胆结石胆囊炎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金胆片、消炎利胆片和熊去氧胆酸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的作用机制,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检索TCMSP、中药分子机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收集金胆片、消炎利胆片和熊去氧胆酸化学成分及靶点,使用DAVID 6.8数据库检索药物靶点的关联疾病。使用GeneCards等数据库检索胆结石、胆囊炎的疾病靶点,基于3种药物及2种疾病的交集靶点建立PPI网络,采用DAVID 6.8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结果:收集金胆片化学成分222个,药物靶点3 133个;消炎利胆片化学成分104个,作用靶点1 425个;熊去氧胆酸片化学成分1个,作用靶点119个。3种药物与31种疾病相关联。收集胆结石胆囊炎的疾病靶点1 382个。3组药物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的作用靶点分别为237个、163个和33个,其中3种药物共有作用靶点17个,金胆片与消炎利胆片共有作用靶点20个。3种药物作用靶点KEGG通路富集显示,分别得到113个、74个和10个显著性KEGG富集通路。结论:3种药物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均具有调节代谢、抑制炎症反应的功能,同时参与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癌症病变过程。但金胆片偏重参与癌症病程和抑制炎症,并可促进血管生成;消炎利胆片和熊去氧胆酸侧重调节胆固醇代谢,且消炎利胆片还可调节类固醇代谢和抑制炎症,熊去氧胆酸可调节胆汁酸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及无症状妊娠期高胆汁酸血症孕妇血清胆汁酸谱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正常妊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及无症状高胆汁酸血症(AHP)孕妇血清中的胆汁酸组分,评估血清胆汁酸谱在ICP和AH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于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的12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正常妊娠组54例,ICP组28例,AHP组40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各组孕妇血清中15种胆汁酸水平,包括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脱氧胆酸(DCA)、石胆酸(LCA)、熊脱氧胆酸(UDCA)、甘氨胆酸(G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甘氨石胆酸(GLCA)、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牛磺胆酸(TCA)、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牛磺脱氧胆酸(TDCA)、牛磺石胆酸(TLCA)和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筛选差异胆汁酸,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组间差异胆汁酸及其联合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1)与正常妊娠组比较,ICP组孕妇血清中LCA、GCA、GCDCA、GDCA、GLCA、UDCA、TCA、TCDCA、TDCA、TLCA、GUDCA及TUDCA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AHP组孕妇血清中LCA、DCA、GCA、GCDCA、GDCA、GLCA、TCA、TCDCA、TDCA、TLCA、GUDCA及TUDCA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与ICP组比较,AHP组孕妇血清中CDCA、DCA、UDCA、TDCA、GUDCA及TUDCA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2)OPLS-DA模型中,ICP组与AHP组之间的差异胆汁酸为TUDCA、TCA、UDCA、GUDCA和GCA,其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分别为1.489、1.345、1.344、1.184和1.111;AHP组与正常妊娠组之间的差异胆汁酸为TCA、GCDCA、GCA、TDCA、GDCA和TCDCA,其VIP值分别为1.236、1.229、1.197、1.145、1.139和1.138。(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UDCA、TCA、UDCA、GUDCA和GCA组成的联合指标对于ICP与AHP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9%、95.0%;TCA、GCDCA、GCA、TDCA、GDCA和TCDCA组成的联合指标诊断AHP的AUC为0.96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0%、93.1%。 结论:正常妊娠、ICP及AHP孕妇的血清胆汁酸谱有差异,血清胆汁酸谱对ICP与AHP的鉴别诊断及AHP的诊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胆汁酸在胆道闭锁疾病进程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胆汁酸作为胆汁的主要成分,具有消化脂质、调节肠道微生物以及调控代谢等生理功能.胆道闭锁患儿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胆汁酸代谢异常.胆汁酸具有两亲性,亲水性较低的胆汁酸通常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在胆道闭锁病理状态下,胆汁酸本身的细胞毒性被放大,此为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熊去氧胆酸为代表的亲水性较高的胆汁酸则能明显改善肝功能,这一特性目前已被应用于胆道闭锁的治疗.血清胆汁酸水平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这对于判断肝损伤程度有一定作用.本文综述胆汁酸的毒性作用与胆道闭锁病理生理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并简要介绍目前胆道闭锁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与胆汁酸密切关联的方案与措施,为临床及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灰树花菌丝体不同培养时期代谢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31
为了解不同生长时期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丝体的代谢产物差异及其通路,该研究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对培养 10、20、30 d的灰树花菌丝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共 42 类 584 种代谢物被鉴定出,其中 159 种、47 种和 165 种代谢物在对照组(10 d vs 20 d、20 d vs 30 d、10 d vs 30 d)中表现出不同的积累模式,不同培养时间的代谢物成分差异显著.(2)培养 10d产生较多与促进菌丝体生长和氧化供能有关的物质,培养 20d 产生或积累了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次生代谢物,如橄榄苦甙、甘胆酸、N-甲基酪胺、Alprazolam,培养 30d菌丝体中含有多种与产生香气有关的物质.(3)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10 d vs 20 d比较组、20 dvs30d比较组和 10 dvs30 d比较组分别富集到 163 条、81 条、137 条代谢通路,氨基酸代谢在菌丝体不同培养时间中的影响最大.该研究初步探索了灰树花菌丝体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并发现不同培养时间灰树花菌丝体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差异,以及菌丝体中部分成分含量与培养时间有关,对灰树花菌丝体的质量控制和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31
-
不同采收期辽东楤木叶的功能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为给辽东楤木(Aralia elata)适时采收提供理论依据,以栽培型辽东楤木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辽东楤木叶在不同采收时期(S1时期,2023年4月10日;S2时期,2023年4月30日;S3时期,2023年5月20日;S4时期,2023年6月9日)的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抗氧化能力.同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检测方法,测定辽东楤木皂苷A、辽东楤木皂苷V、辽东楤木皂苷X的含量,并且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代谢组学技术,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收期辽东楤木在次生代谢产物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辽东楤木叶鲜质量、干质量、光合色素含量均随着生长而增加,在S4时期达到最大值;(2)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在S1时期达到最大值(1.36 mg·g-1、29.38 mg·g-1);(3)S1 时期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IC50为 0.262 g·L-1),S2 时期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IC50为0.511 g·L-1);(4)辽东楤木皂苷A的含量在S4时期达到最大值,为12.90 mg·g-1,辽东楤木皂苷V和辽东楤木皂苷X在S2时期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分别为1.53、3.30 mg·g-1;(5)共鉴定了 24种酚类代谢物,4个时期的酚类化合物总量分别为64.84、119.31、101.95、89.32 mg·g-1,其中C6C1骨架化合物(原儿茶酸、龙胆酸),C6C3C6骨架化合物(芦丁),C6C3骨架化合物(咖啡酸)在S2时期显著积累.综上所述,综合考虑功能成分含量、抗氧化活性和食用性认为,S2时期为最适宜的采收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熊胆粉不同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建立熊胆Fel Ursi粉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不同提取部位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为全面评价熊胆粉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将熊胆粉分别用醋酸乙酯、三氯甲烷、丙酮、无水乙醇、乙腈依次提取,浓缩干燥,用甲醇溶解,建立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0批熊胆粉醋酸乙酯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6个共有峰,三氯甲烷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8个共有峰,丙酮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8个共有峰,乙腈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10个共有峰,乙醇部位共有模式共标记16个共有峰,5种溶剂提取物均指认了 4个共有指纹峰(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发现相同产地的熊胆粉,受不同厂家加工方法不同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发现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乙醇部位10号峰、乙腈部位1、2号峰可能是熊胆粉质量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结论 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可以反映熊胆粉的化学成分分布,为熊胆粉的整体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并为熊胆粉谱效关系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胆南星治疗癫痫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23
胆南星作为临床中抗癫痫的常用中药之一,为制天南星的干燥块茎细粉与牛、羊或猪胆汁经加工后合成.胆南星味苦、微辛,性凉,入肝、脾、肺三经,具有清热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定惊之功.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胆南星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挖掘得到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证明,胆南星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以β-谷甾醇、豆甾醇、胆固醇为代表的甾醇类和以鹅去氧胆酸、脱氧胆酸、丙戊酸为主的胆汁酸类等,其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抗炎、抗氧化、抗惊厥、调控血脑屏障和胶质细胞等方式来发挥神经系统作用,可全方位、多角度抑制癫痫发作.该文通过查阅近10年相关文献,综述了胆南星治疗癫痫的相关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胆南星抗癫痫提供了科学依据,以期为临床药物的研发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及其胃保护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研究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及其胃黏膜上皮细胞保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和ODS等多种色谱技术对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及其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牛磺胆酸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损伤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胃黏膜保护活性筛选.结果从沉香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R,6S,7S)-5,6,7-三羟基-2-苯乙基-5,6,7,8-四氢-4H-色烯-4-酮(1)、(6S,7S,8S)-6,7,8-三羟基-2-(3-羟基-4-甲氧基)-5,6,7,8-四氢-4H-色烯-4-酮(2)、oxidoagarochromone C(3)、rel-(1aR,2R,3R,7βR)-1a,2,3,7β-tetrahydro-2,3-dihydroxy-5-[2-(4-methoxyphenyl)ethyl]-7H-oxireno[f][1]benzopyran-7-one(4)、沉香色酮J(5).化合物3~5在20μmol/L浓度时,相对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27.17±4.38)%、(16.02±2.95)%和(14.84±2.8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四氢色酮N,通过计算电子圆二色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化合物3~5能显著改善牛磺胆酸诱导的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损伤,表现出一定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保护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