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影响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商丘市中医院治疗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30 min/次,每周3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平地行走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联合头针治疗(留针30 min,1次/d,每周5d),两组均治疗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r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估平衡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量表、6 min步行距离和起立行走计时(timed up and go,TUG)评估步行功能;采用徒手肌力检测(manual muscle testing,MMT)评估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肌力;采用Prokin系统记录平均轨迹误差(absolute trajectory error,ATE)及完成时间,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另外,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分析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肌电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值.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85.21±7.55)分vs.(73.51±6.90)分,P<0.001].治疗后两组的FMA量表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量表评分[(28.74±3.14)分vs.(22.31±2.77)分,P<0.001]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41.82±3.21)分 vs.(30.49±2.78)分,P<0.001]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AC量表评分、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治疗前,TUG短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FAC量表评分:(3.89±0.41)分vs.(2.87±0.34)分,P<0.001;6 min步行距离:(314.38±18.93)m vs.(269.05±20.31)m,P<0.001;TUG:(24.93±4.24)s vs.(29.84±4.85)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胭绳肌的MMT分级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TE及完成时间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ATE:(47.57±5.12)%vs.(55.43±5.49)%,P<0.001;完成时间:(80.43±6.78)s vs.(91.27±8.01)s,P<0.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股直肌、胭绳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的RMS值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头针治疗可显著改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步行效率和协调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及肌电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 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定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评定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11月于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n=100),通过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将其以1:1比例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模仿正常人行走时肌肉收缩的时序刺激患侧下肢的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及腘绳肌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通道FES治疗仪,将电极置于患肢胫前肌、腓骨长短肌两组肌群的肌肉点上进行刺激.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均接受脑部3.0T MRI检查,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经DTI检查的相关参数,同时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最后探讨观察组患者BBS、FMA-LE评分与DTI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的FMA-LE、BBS评分均呈现上升趋势,且观察组升高显著(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FMA-LE、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各向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容积比(VRA)显著高于对照组,衰减指数(Exa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分析,观察组患者的FMA-LE评分与FA、DCavg、VRA呈正相关,与Exat呈负相关.观察组的BBS评分与FA、VRA呈正相关,与Exat呈负相关,与DCavg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通过DTI可以对四通道FE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其各项参数与BBS、FMA-LE评分呈现明显相关性,提示可通过MRI协助医生认识神经功能缺损与神经病理学改变之间的相关性,为准确评估预后及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端侧吻合在游离皮瓣修复四肢缺损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在游离皮瓣中应用血管端侧吻合共16例,其中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1例、游离背阔肌皮瓣4例、游离腓肠肌内侧皮瓣1例;受区仅有1条知名血管且确保远端肢体血供,只能采取端侧吻合法的有5例(肱动脉上段1例,胫后动脉4例),受区可采用端侧法或端端吻合法、但采取了端侧吻合11例(包括桡动脉1例、尺动脉1例、胫前动脉5例、足背动脉4例)。术后随访4个月~5年。结果本组2例游离背阔肌皮瓣在72 h发生静脉危象,及时予以血管探查重新吻合或静脉移植重新吻合处理后成活,其余14例均顺利成活,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关节镜下腘绳肌腱贯穿股骨隧道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及前外侧韧带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贯穿股骨隧道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及前外侧韧带(ALL)的手术技术,并比较术前、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0例ACL断裂合并AL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贯穿股骨隧道的ACL联合ALL重建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膝关节功能进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和Lachman试验分级评估,并应用膝关节活动测量仪和KT-2000测量仪对患者膝关节进行客观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Lachman试验分级、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胫骨前后向松弛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 t检验。配对等级资料手术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 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2±1.4)个月,手术时间60~90 min。术后复查膝关节MRI,移植物固定良好,无膝关节僵硬、感染、深静脉血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常见并发症。2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伸活动正常,其中2例患者Lachman试验I°弱阳性;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4.6±1.7)、(54.2±2.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7.5±1.3)、(89.6±1.0)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的(35.0±1.5)°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34.2±2.5)°,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屈膝90°KT-2000测量仪测量膝关节手术前后胫骨松弛度差异由术前的(11.9±1.0) mm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1.9±0.3) mm,结果显示,膝关节稳定性较术前明显改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膝关节镜下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联合重建ACL及ALL的手术技术安全有效,可恢复患者膝关节旋转稳定性,术后中短期随访临床主客观功能评分指标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应用股骨侧三种固定方式的近期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中股骨侧分别应用可吸收交叉钉、带鞘挤压钉和悬吊固定3种固定方式,胫骨侧均应用带鞘挤压钉予以固定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资料完整的承德医学院附属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诊治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并行手术治疗37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股骨侧固定3种固定方式分别为可吸收交叉钉(可吸收交叉钉组)125例、带鞘挤压钉(带鞘挤压钉组)112例和悬吊固定(悬吊固定组)136例。随访时间(13.96±1.42)月;应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对患者进行评分,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3组间不同时间段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3组样本手术时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3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粘连、僵硬、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手术前、后膝关节评分比较:Lysholm评分:术前可吸收交叉钉组(65.98±1.37)分、带鞘挤压钉组(66.13±2.13)分、悬吊固定组(65.76±1.55)分;术后3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80.14±2.02)分、带鞘挤压钉组(79.70±1.98)分、悬吊固定组(79.84±1.86)分;术后12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94.56±2.35)分、带鞘挤压钉组(94.96±1.34)分、悬吊固定组(94.40±3.15)分;同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内=17584.14, P<0.001),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组间=2.65, P=0.072),3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走势无统计学意义( F交互=1.28, P=0.277)。IKDC评分:术前可吸收交叉钉组(62.02±1.43)分、带鞘挤压钉组(61.95±0.82)分、悬吊固定组(62.25±2.05)分;术后3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77.99±2.18)分、带鞘挤压钉组(78.13±2.02)分、悬吊固定组(77.97±2.24)分;术后12个月可吸收交叉钉组(92.68±3.21)分、带鞘挤压钉组(93.25±2.04)分、悬吊固定组(92.96±3.11)分;同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组内=18 338.15, P<0.001),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组间=0.91, P=0.402),3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走势无统计学意义( F交互=0.98, P=0.419)。(3)手术时间比较:可吸收交叉钉组(99.04±18.01)min、带鞘挤压钉组(112.88±19.79)min、悬吊固定组(83.81±16.69)min,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9.74, P<0.001),进一步3组间两两比较,悬吊固定组用时较其他两组最短(均 P<0.001)。 结论:应用自体腘绳肌腱的ACLR近期疗效方面3种不同的股骨侧固定方式未见明显差异,且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粘连、僵硬、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从手术用时来看,悬吊固定组用时最短,简单易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下肢分裂现象的临床及电生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的分裂足现象及其与电生理检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的临床确诊和拟诊为ALS的患者,收集同期因其他原因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电生理检查无异常者作为对照。通过采集ALS患者踝背伸肌和踝跖屈肌的肌力评分计算分裂腿[踝背伸肌修订版医学研究理事会肌力量表(mMRC)评分小于踝跖屈肌mMRC评分的肢体为分裂腿)的出现率,采集ALS患者踇背伸肌和踇跖屈肌的肌力评分计算分裂足(踇背伸肌mMRC评分小于踇跖屈肌mMRC评分的肢体为分裂足)的出现率。检测全部受试者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对比ALS患者及对照者支配踝背伸肌和踝跖屈肌的运动神经元受累情况。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腓总神经/胫神经 CMAP波幅比区分ALS患者和对照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分析。结果:最终共收集下肢受累(表现为下肢肌肉萎缩、无力或下肢mMRC评分小于13分)的ALS患者101例,下肢肌力正常(无下肢肌肉萎缩、无力且下肢肌力mMRC评分等于13分)的对照者110名。在下肢受累的ALS患者中,踝背伸肌肌力小于踝跖屈肌肌力的患者占35.64%(36/101),踝背伸肌肌力大于踝跖屈肌肌力的患者占5.94%(6/101),踝背伸肌肌力等于踝跖屈肌肌力的患者占58.42%(59/101);踇背伸肌肌力小于踇跖屈肌肌力的患者占53.47%(54/101),踇背伸肌肌力大于踇跖屈肌肌力的患者占1.98%(2/101),踇背伸肌肌力等于踇跖屈肌肌力的患者占44.55%(45/101)。分裂腿现象的出现率与年龄( OR=0.25,95% CI 0.16~0.40, P<0.05)、病程( OR=0.52,95% CI 0.38~0.80, P<0.05)和ALS功能评分( OR=0.29,95% CI 0.12~0.67, P<0.05)呈负相关。分裂足现象的出现率与下肢症状的出现时间( OR=0.96,95% CI 0.93~0.99, P<0.05)呈负相关。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分裂足现象ALS患者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CMAP波幅均降低[腓总神经(6.45±2.56)mV比(3.63±1.83)mV,胫神经(12.87±4.72)mV比(9.18±6.22)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5、-3.44,均 P<0.001)。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分裂足的ALS患者腓总神经/胫神经CMAP波幅比明显下降(0.54±0.24比0.36±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1, 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存在分裂足现象的ALS患者与对照者的腓总神经/胫神经CMAP波幅比ROC曲线下面积为0.70,说明依靠腓总神经/胫神经CMAP波幅比区分ALS患者和对照者的准确度较低。 结论:在下肢受累的ALS患者中,踝背伸肌较踝跖屈肌受累重,踇背伸肌较踇跖屈肌受累重。在诊断水平上,存在分裂足的ALS患者腓总神经/胫神经CMAP波幅比对于诊断ALS的准确度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9~58岁。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6例,交通伤6例。其中4例伴有血管神经损伤,1例伴有尺神经缺损。所有创面经一期行清创VSD术,术后合并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外露,各创面皮肤缺损面积6 cm×9 cm~9 cm×35 cm,游离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切取最大面积35 cm×9 cm。手部与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皮瓣与尺侧血管吻合2例、桡侧血管吻合3例;足、踝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与胫前血管吻合,3例与胫后血管吻合。结果:12例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术后均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其中2例皮瓣出现边缘部分皮肤软组织坏死,清洁换药后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36个月,皮瓣感觉部分恢复,外形、质地、效果良好;供区仅存留线性瘢痕,外观、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分叶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复杂性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面积较大,供区损伤小,设计灵活,分叶组合后可同时修复各种四肢复杂创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踝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lizarov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1 男性,26岁,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大小便可部分控制,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患者拒绝,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牵伸术)。术中患肢使用气压止血带,先切除足部溃疡,刮除骨面肉芽组织。在切除溃疡的骨面,用骨刀行距跟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矫正大部分骨性畸形。然后穿针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维持足踝适当矫形位置(图2),部分缝合切口,残留的创面皮肤边缘以细钢针钉于骨面,防止回缩,无菌敷料包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