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管支架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胆管支架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炎(CP)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普通外科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采取ERCP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CP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治疗体会.结果 35例CP患者中,经ERCP诊断为高位胰胆合流异常(PBM)27例,其中胆总管残端结石合并胆管括约肌狭窄20例,单纯性胆管括约肌狭窄5例,胰管狭窄2例;经ERCP诊断为低位PBM 8例,其中乳头括约肌狭窄5例,胰管括约肌狭窄2例,胰管括约肌狭窄并胰管结石1例.35例先行ERCP治疗,结石取净2例,未取净19例;狭窄解除8例,未解除27例.后置入胆管支架,其中22例狭窄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FCMS),5例狭窄置入塑料支架.术后腹痛缓解率100%(35/35),急性胰腺炎发生率5.7%(2/35),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14.3%(5/35).27例支架留置3~7个月后均成功取出,狭窄解除率92.6%(25/27),其中FCMS狭窄解除率100%(22/22),塑料支架狭窄解除率60%(3/5);19例结石取净率100%(19/19),其中结石消失率63.2%(12/19),结石溶解率100%(19/19).术后随访4~63个月,胰腺炎复发率11.4%(4/35),再次接受ERCP治疗,均存在胰管狭窄,重新留置胰管支架.结论 结石和狭窄是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CP的主要病因,ERCP置入FCMS不仅能解除狭窄,还能促进结石的溶解和排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技术治疗儿童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微创技术治疗儿童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经验。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2012年3月至2019年12月间完成了517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其中512例为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5例达芬奇机器人胆总管囊肿根治术。517例中有5例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均纳入本研究,占总例数的0.97%(5/517),均为女性,年龄范围为4个月至12岁;2例患儿无临床症状,2例有右上腹疼痛,1例有右中上腹疼痛伴发热呕吐。本研究的5例患儿术前均接受了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3例提示为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1例提示为Todani Ⅰ型胆总管囊肿,1例提示为Todani Ⅳ型胆总管囊肿;2例有明确胰胆合流异常。结果:所有患儿均在术中确诊为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手术时间范围为2.5~3.5 h,无术中中转开腹病例,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恢复顺利,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术后病理学检查均提示为憩室型囊肿内壁内衬胆管上皮,部分囊壁可见透明样变,无癌变诊断。术后随访1~2年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运用微创技术治疗Todani Ⅱ型胆总管囊肿会因解剖结构差异给临床医生带来一定的困扰,达芬奇机器人技术在精细操作方面优于常规腹腔镜技术,尤其在微小胆管胆肠重建上,给术者带来的体感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治疗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自2015年12月至2020年1月运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治疗的15例胆总管囊肿患儿。其中,男3例,女12例;患儿年龄为(62.40±34.64)个月,体重为(19.67±11.84)kg;Ⅰ型10例,Ⅳa型5例。患儿就诊的主要症状是腹痛和呕吐,术前行B型超声、CT或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检查,发现胰胆管合流异常7例,诊断明确后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结果:1例因肝右动脉解剖变异中转开放手术,其余14例均顺利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手术时间为(341.40±65.54)min,范围为240~460 min;机器人操作时间为(170.71±41.97)min,范围为95~243 min;胆肠吻合时间为(40.18±15.39)min,范围为25~67 min;胆肠吻合口直径为(14.57±9.94)mm,范围为4~35 mm。2例患儿术中输血;2例术中发现右副肝管,予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肝总管副肝管侧侧吻合术后再行肝管空肠吻合术。所有患儿随访至今,无近期或远期并发症出现。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可顺利完成对直径较细肝总管和合并副肝管患儿的胆肠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胰胆管合流异常诊治中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及其相关疾病谱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在该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因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入院行ERCP诊治的52例PBM患者的资料。总结PBM的临床特点、分型、相关疾病谱变化和ERCP诊治过程。结果:52例PBM患者中,女性多见,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和黄疸,其中Ⅰ型20例、Ⅱ型25例、Ⅲ型7例,合并胆总管囊肿者占50.0%。从首次发病到我院明确诊断为PBM的时间跨度平均为12.2年,其中主要临床问题发生变化的有24例(46.2%)。共进行69例次ERCP操作,5例次患者失败(7.2%),PBM的困难插管率为34.6%(18/52),其中11例需借助高级插管技术,同期可比非PBM4 275例ERCP的困难插管率为15.4%(657/4 27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55, P<0.05)。患者行多种治疗性ERCP操作,包括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胰管支架置入术、胆管和胰管结石取石术等,操作成功率为92.8%(64/69),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为15.4%(8/52)。 结论:PBM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ERCP技术在PBM及相关疾病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插管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相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胆管合流异常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附视频)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胰胆管合流异常(PBM)为胰管与胆管在十二指肠壁之外汇合的先天性疾病,临床相对罕见,但其与众多胆胰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笔者报告1例PBM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期为该病的诊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PBM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PBM的诊疗原则.结果:患者为47岁女性,术前CT诊断胆囊癌,并经胆道镜证实合并PBM.经一期胆囊切除和胆道探查手术治疗后,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胰腺炎.随后接受内镜逆行胆胰管支架置入术及二期胆管囊肿切除和肝肠吻合手术.患者康复并出院,至今未出现胰腺炎再发及肿瘤复发.结论:PBM是一种罕见病症,与胆囊癌、急性胰腺炎及胆管扩张等胆胰疾病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有助于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胆总管囊肿合并右副肝管一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女性,7岁.因“中上腹痛伴呕吐10 d余”入住安徽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患儿既往无外伤及手术病史,近期食纳差,大小便均正常.门诊B超提示:胆总管囊肿,急性胰腺炎.入院体检:急性面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软,中上腹压痛(+),反跳痛(-),全腹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血常规及生化等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592.2 U/L,尿淀粉酶:3 764 U/L,血脂肪酶:435 U/L,其余各项指标均提示正常.入院诊断:胆总管囊肿伴胰腺炎.完善腹部MRCP检查,MRCP三维成像示:胆囊充盈,胆囊管迂曲,胆总管呈梭形扩张,管径约1.1 cm;主胰管扩张,提前汇入胆总管,存在胰胆管合流异常,疑似右肝管汇入肝总管处有一分支胆管直接汇入十二指肠,考虑右副肝管可能(图1A).入院后予禁食水、补液、抑酸、抑酶、解痉、保肝、预防出血等对症治疗,48小时后予经鼻空肠营养管实施肠内营养.一周后患儿腹痛症状明显好转,淀粉酶降至正常范围,行手术治疗.术中,先行经胆囊胆道造影,见胆囊管迂曲呈串珠样改变,明确右副肝管存在,管径约4 mm,且胆囊管汇入右副肝管,胆总管扩张(管径10.28 mm)及胰胆管合流异常诊断明确(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术前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在Ⅰ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术前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在Ⅰ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开腹或者完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的15例Ⅰ型CB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MRCP检查并分型.观察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MRCP检查均诊断Ⅰ型CBD,其中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4例.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手术时间为(195.6±26.2)min,术中出血量为(160.6±56.8)ml,术后住院时间为(7.9±2.8)d,术后引流量(50.1±18.5)ml/d.所有患者术中均确诊为Ⅰ型CBD,其中4例术前MRCP影像学提示胰胆管合流异常与术中探查所见一致,一致率为100%.1例术后出现胆肠吻合口瘘,无腹腔出血、胰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36个月,除1例失访外,其余14例患者术后症状均好转,未见继发胆管结石、复发及癌变发生.结论 术前MRCP可明确诊断CBD及了解胆胰管合流情况,对术前制定手术方案、减少胆胰管连接部的损伤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数字量化诊断法在鉴别Ic型胆总管囊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数字量化诊断法在鉴别Ic型胆总管囊肿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Ic型胆总管囊肿41例、胆总管下端梗阻47例、单纯胆囊结石或息肉43例患者的胆总管及左、右肝管直径,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Ic型胆总管囊肿与胆总管下端梗阻患者相比,左肝管、右肝管和胆总管最大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胆总管/左肝管和胆总管/右肝管比值也显著增大(均P<0.05);Ic型胆总管囊肿与单纯胆囊结石或息肉患者相比,胆总管最大直径明显增大(P<0.05),左肝管、右肝管直径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胆总管/左肝管和胆总管/右肝管比值显著升高(均P<0.05);胆总管下端梗阻与单纯胆囊结石或息肉患者相比,胆总管、左肝管和右肝管直径均值显著增大(均P<0.05),而胆总管/左肝管、胆总管/右肝管比值无明显差异(均P>0.05);Ic型胆总管囊肿患者胆胰合流异常比例显著大于胆总管下端梗阻和单纯胆囊结石或息肉患者(均P<0.05).结论 Ic型胆总管囊肿患者胆总管扩张明显,而左、右肝管无明显扩张.通过MRCP观察是否存在胆胰合流异常,并量化比较胆总管/左肝管及胆总管/右肝管值,有助于鉴别Ic型胆总管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诊治:附44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与目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是小儿较常见的胆道畸形,可发生于肝内和肝外胆管的任何部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易并发胆道结石、胰腺炎、胆管癌、复发性胆管炎、门静脉高压症、自发性囊肿破裂等严重并发症.CBD常伴有胰胆管合流异常(PBM),且临床症状不典型,部分急性发作患者腹腔粘连严重,手术难度大且术后并发症多,因此其诊断与治疗对小儿外科医生带来了巨大挑战.本研究总结分析小儿CBD的诊治经验,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6月--2017年8月间收治的44例CB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患儿中女38例,男6例,男女比1∶6.3;发病年龄为2~161个月,中位发病年龄为63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30例(68.1%)、皮肤巩膜黄染20例(45.5%)、恶心呕吐7例(15.9%).37例行彩超检查,30例(81.1%)考虑为CBD;32例行CT检查,29例(90.6%)考虑诊断为CBD;20例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20例(100.0%)均考虑诊断为CBD,其中18例(90.0%)伴有PBM.按Todani分型:Ⅰ型34例(77.3%),IVA型10例(32.7%);按董氏分型:C1型26例(59.1%),C2型8例(18.2%),D1型8例(18.2%),D2型2例(4.5%).一期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29例患儿术中出血(80.0±25.0) mL,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8.0±1.6)d;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左半肝切除+右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1例术中出血150.0 mL,术后住院10d;一期行胆总管囊肿切开T管引流术,3个月后行二期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6例患儿术中出血(500.0±125.0) mL,术后住院(11.0±4.2)d;1例行胆总管空肠端侧吻合术患儿术中出血200.0 mL,术后出现吻合口瘘,术后住院24 d,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术中失血200.0 mL,术后住院7d;7例未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为IVA型.40例获随访20~1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其中35例行手术治疗患儿均恢复良好,5例未行手术治疗患儿中3例(60.0%)症状反复发作,1例因反复发作胆管炎死亡.结论:MRCP诊断CBD的准确率高,且能显示有无PBM及PBM类型,术中可根据MRCP显示的胰胆管汇合部位而避免损伤胰管并完全切除病变胆管,可作为诊断CBD的首选方法;董氏分型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为部分IVA型患者提供合理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在小儿胰胆管汇合异常中的诊疗作用(附74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诊断和治疗小儿胰胆管汇合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ERCP确诊为PBM的74例患儿,分析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按照日本胆胰管合流异常研究组(Japanese Study Group on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JSGPM)分型,A型32例,B型16例,C型23例,D型3例.MRCP检查的阳性诊断率仅8%.本研究所有患儿均行乳头肌切开和鼻胆管引流.其中69例(93.4%)行取石/蛋白酶栓,2例术后留置胰管支架.7例(9.5%)术后出现ERCP后轻型胰腺炎,无术后出血、贲门撕裂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除7例(9.5%)PBM不合并胆道扩张的患儿外,其余术后均行肝外胆管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结论:ERCP在小儿PBM的诊治过程中具有诊断效力强、疗效好、安全性高的优点,对早期确诊并干预PBM的病理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