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胶圈套扎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术治疗Ⅱ~Ⅲ度混合痔内痔部分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胶圈套扎术(ERBL)联合泡沫硬化剂注射术(FS)治疗Ⅱ~Ⅲ度混合痔内痔部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9月—2022年5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行混合痔治疗的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接受ERBL联合FS的30例患者纳入治疗组,将仅接受传统外科外剥内扎术的3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评价其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术后尿潴留、肛周红肿、肛门坠胀、排便困难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U=252.000,P<0.001).术后1周出血情况治疗组低于对照组(U=192.500,P<0.001).术后6个月,治疗组治愈25例,有效4例,无效或复发1例,对照组治愈19例,有效7例,无效或复发6例,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5.500,P=0.028).结论 ERBL联合FS治疗Ⅱ~Ⅲ度混合痔的内痔部分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内镜下芍倍注射术与胶圈套扎术治疗Ⅱ度内痔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内镜下芍倍注射术与胶圈套扎术治疗Ⅱ度内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Ⅱ度内痔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建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3年3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内镜外科行内镜下治疗的96例Ⅱ度内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芍倍注射组(n=48)及胶圈套扎组(n=48),比较两组术后不良事件(术后肛门疼痛、肛门坠胀及肛门水肿)、围手术期并发症、治疗费用、生活质量评价、综合疗效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芍倍注射组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的肛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胶圈套扎组,术后第1天肛门坠胀的发生率较胶圈套扎组低(P<0.001).术后第1周内,芍倍注射组发生出血的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间尿潴留及发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倍注射组治疗费用少于胶圈套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胶圈套扎组的EQ VAS评分优于芍倍注射组(P<0.05).两组患者EQ VAS评分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7.9%,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芍倍注射术与胶圈套扎术对Ⅱ度内痔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前者在减轻术后肛门疼痛程度、降低肛门坠胀和术后第1周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治疗费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改良胶圈套扎术治疗Ⅲ期混合痔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改良胶圈套扎术治疗Ⅲ期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纳入120例Ⅲ期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患者运用改良胶圈套扎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术后评价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创面愈合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均为100%,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无肛门狭窄或失禁.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天数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创面疼痛、水肿、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胶圈套扎术治疗Ⅲ期混合痔疗效确切,可与传统手术相媲美,且其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及愈合快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联术式预防混合痔术后创面水肿50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三联术式(负压胶圈套扎术、外痔切除、消痔灵注射术)预防混合痔术后创面水肿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三联组采用三联术武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术后均用自制中药诺尔康洗剂坐浴、黄蜂痔疮膏换药;观察两组术后1、3、7d创面水肿情况,比较两组疗效;比较术后两组24h疼痛指数及术后排便疼痛指数、伤口出血、肛门坠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三联组术后1、3、7d创面水肿评分分别为(3.35±0.05)、(2.24±0.05)、(2.02±1.35),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减轻术后水肿总有效率比较,三联组99%,对照组84%,三联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三联组在术后24 h疼痛指数评分(5.55±0.76),排便疼痛指数评分(4.05±0.29),肛门坠胀感评分(2.57±1.3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伤口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联术式治疗混合痔,可明显减轻术后创面水肿,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痔动脉结扎加胶圈套扎术治疗老年Ⅲ度混合痔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痔动脉结扎加胶圈套扎术治疗老年痔病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120例老年Ⅲ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痔动脉结扎加胶圈套扎术、对照组l采用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对照2组采用传统内扎外剥术,比较3组治愈时间、治愈率、复发率、术后并发症、肛门功能等指标.结果:3组治愈率均为100%,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评分(3.7±1.6)分,显著低于对照1组(7.1±3.6)分和对照2组(6.8±3.2)分,治愈时间(6.7±1.6)d)也显著低于对照1组(9.4±2.9)d和对照2组(16.0±3.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月,3组间复发率和肛门功能评价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痔动脉结扎加胶圈套扎术是一种安全的微创术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少,近期疗效好,值得在治疗老年痔病的临床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联术式对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及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三联术式对混合痔患者术后肛门疼痛及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将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治疗组50例,予负压胶圈套扎术、外痔切除术及消痔灵注射术三联术式治疗.2组均术后3周后统计疗效,并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2组术后1、3、7、14 d排便时肛门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包括直肠感觉阈值、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及直肠最大耐受量.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3、7及14 d排便时肛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2组术后3个月肛肠动力学各指标与本组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术后3个月肛肠动力学指标直肠最大耐受容量、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感觉阈值与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 三联术式治疗混合痔较传统外剥内扎术式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术后肛门疼痛,明显改善肛肠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胶圈套扎术在重度混合痔伴直肠黏膜内脱垂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胶圈套扎术在重度混合痔伴直肠黏膜内脱垂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9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淮安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重度混合痔伴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88例,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外剥内扎术治疗,研究组给予胶圈套扎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使用止痛剂次数,记录并比较患者出血、水肿、感染、延迟愈合、尿潴留、肛门狭窄、肛门坠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后患者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有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使用止痛剂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出血、水肿、感染、延迟愈合、尿潴留、肛门狭窄、肛门坠胀等并发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给予重度混合痔伴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胶圈套扎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疼痛感受及降低并发生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痔区黏膜齿形胶圈套扎术治疗Ⅱ~Ⅲ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齿形胶圈套扎术治疗Ⅱ~Ⅲ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淮安市中医院及金湖县中医院肛肠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316例Ⅱ~Ⅲ度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齿形胶圈套扎术)和对照组(M-M),每组各158例,比较两组术后疗效,术后创面并发症情况、舒适度,记录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数及创面愈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愈126例、好转32例,对照组治愈115例、好转43例.术后24 h,治疗组舒适度总体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7d,治疗组疼痛及出血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d、14 d,治疗组水肿评分低于对 、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数及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与M-M术相比,齿形胶圈套扎治疗Ⅱ~Ⅲ度混合痔可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及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并可减轻术后创面的疼痛、出血及水肿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胶圈套扎联合痔动脉结扎术治疗出血性内痔伴出血倾向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胶圈套扎联合痔动脉结扎术治疗出血性内痔伴出血倾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住院的60例出血性内痔伴出血倾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胶圈套扎术联合痔动脉结扎术,对照组采用硬化剂注射术.术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第1d、3d、5d、7d疼痛情况以及术后第2d、7d排便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7 d出血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硬化剂注射术相比,胶圈套扎术联合痔动脉结扎治疗出血性内痔伴出血倾向患者疗效更优、术后复发率更低,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胶圈套扎术和注射疗法治疗痔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胶圈套扎术和注射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痔病的常用方法.因其具有临床疗效确切、术后创面小、术后并发症少、愈合时间短的优势,在临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虽然此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总体令人满意,但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手术与操作标准,同时也有待制定统一严谨的科研评价方案以及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将对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