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术式治疗直肠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经肛门内镜下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癌(RC)的疗效.方法 选择88例直肠癌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与B组,A组(43例)采用经肛门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B组(45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2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6个月,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术中出血量高于A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A组(P<0.05);B组抗生素使用率低于A组(P<0.05).随访期间,2组肿瘤完整切除率、肿瘤残留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7d,2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胃动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嗜铬粒蛋白A(Cg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水平均降低,B组低于A组;血清D-乳酸(DLA)水平均升高,B组高于A组(P<0.05).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肛门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黏膜下层侵犯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黏膜下层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2015年11月—2019年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径≥2.0 cm的侧向发育型肿瘤病例211例(221处病变)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病理分成黏膜下层侵犯组(13例患者,14处病变)和非黏膜下层侵犯组(198例患者,207处病变),临床特征、内镜特征、手术特征、病理特征组间比较行 χ2检验或连续矫正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结直肠癌病史( P=0.037)、病变直径( P=0.036)、部位( P=0.024)、非抬举征( P=0.040)是黏膜下层浸润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有结直肠癌病史者较无结直肠癌病史者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 OR=3.76,95% CI:1.338~23.768, P=0.018),直肠病变较右半结肠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 OR=7.091,95% CI:1.437~34.274, P=0.016),直径≥2.5 cm病变较直径<2.5 cm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 OR=6.297,95% CI:1.375~28.836, P=0.018),非抬举征阳性病变较非抬举征阴性病变更易发生黏膜下层浸润( P=0.021, OR=5.373,95% CI:1.291~22.360)。 结论:对于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及病变直径≥2.5 cm、位于直肠、术中非抬举征阳性均是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窄带光成像肠镜下黏膜血管形态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上皮增殖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窄带光成像(NBI)肠镜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黏膜血管形态(MVP)分型对UC患者肠上皮增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1日至2015年1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且接受NBI肠镜检查的42例UC患者,采集所有患者普通白光和NBI模式下119个结直肠病变的图像,并至少取1块病变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内镜图像随机分配至1位内镜医师(副主任医师),对肠黏膜组织的MVP分型和梅奥内镜评分(MES)做出判断。采用结肠炎组织学评分标准对肠黏膜炎症程度进行0~4级评分,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判断黏膜上皮Ki-67表达分布和表达程度。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 q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UC患者的NBI肠镜下MVP分为清晰型、模糊型和消失型,根据黏膜表面腺管形态,消失型又分为隐窝开口亚型和绒毛亚型。NBI模式下MVP分型与普通白光模式下MES标准呈正相关( r=0.80, P<0.001)。MVP模糊型、消失型、消失型隐窝开口亚型、消失型绒毛亚型病变的Ki-67染色指数均高于MVP清晰型病变(30.3±12.8、45.9±12.5、45.5±12.1、46.3±13.1比15.6±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 q检验,均 P<0.001);MVP消失型、消失型隐窝开口亚型、消失型绒毛亚型病变的Ki-67染色指数均高于MVP模糊型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 q检验,均 P<0.001)。NBI肠镜下不同MVP分型与Ki-67表达分布呈正相关( r=0.49, P<0.001)。组织学炎症程度为2、3、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1级(28.8±10.9、40.2±11.6、49.5±10.3比17.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 q检验,均 P<0.001);组织学炎症程度为3、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2级,组织学炎症程度为4级的Ki-67染色指数高于3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NK- q检验,均 P<0.001)。Ki-67表达分布与组织学炎症程度呈正相关( r=0.56, P<0.001)。 结论:NBI肠镜下MVP分型可间接预测UC患者肠上皮增殖活性,肠上皮增殖活性可能与黏膜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预测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方法:收集2009—201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因早期结直肠癌行内镜下治疗且内镜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非治愈性切除并追加外科根治手术的8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关系,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全组81例患者中,外科根治术后病理提示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阳性17例(21.0%),阴性64例(79.0%)。17例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3例仅有癌残留(其中2例垂直切缘阳性),11例仅有淋巴结转移,3例同时有癌残留及淋巴结转移。病变位置、低分化癌、黏膜下层浸润深度≥2 000 μm、静脉侵犯与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发生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有关(均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低分化癌( OR=5.513,95% CI:1.423~21.352, P=0.013)是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对于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的早期结直肠癌,术后黏膜病理合并有低分化癌、黏膜下层浸润深度≥2 000 μm、静脉侵犯以及病变位于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及盲肠时,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相关,低分化癌是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发生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经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根治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iR-451靶向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iR-451通过靶向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人结直肠癌细胞SW480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微阵列分析筛选SW480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微小RNA和信使RNA,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451和MIF在SW480细胞中的表达以及转染miR-451、MIF后miRNA-451和MIF的表达,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451和MIF的表达对SW480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miR-451和MIF的表达对SW480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iR-451和MIF的表达对SW48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argetScan数据库分析miR-451与MIF的相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451与MIF的相互作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MIF过表达对SW480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与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细胞FHC(1.00)比较,SW480细胞中miR-451的表达(0.36±0.18)下调( P<0.001)。miR-451过表达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miR-451低表达促进SW48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与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细胞FHC(1.00)比较,SW480细胞中MIF的表达(2.28±0.45)上调( P<0.001);MIF低表达抑制SW480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miR-451与MIF 3′UTR特异性结合,调控MIF的表达活性。miR-451过表达降低SW480细胞的活力,MIF过表达使SW480细胞的活力增加。MIF过表达能促进SW480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P<0.01),MIF过表达逆转miR-451过表达对SW48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 结论:miR-451通过靶向MIF可能调控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诊疗现状调查及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综合分析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室)的基本情况、诊疗现状等信息,为提高与规范云南省消化内镜诊疗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开展,对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室)的医疗质量相关数据信息,包括内镜中心(室)设置、人员配置、诊疗技术及诊疗量、质量控制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43家县域医院参加调查统计,消化内镜中心(室)平均仅1.74个操作间,内镜主机平均1.42台,胃肠镜数量平均4条,143家县域医院内镜中心(室)的超声内镜主机共10台,小肠镜主机仅2台,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仅4家县域医院在开展。省内县域医院专职消化内镜医师共392名,能够完成四级手术的医师仅占医师总人数的18.62%(73/392),其中掌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医师比例仅6.12%(24/392)。省内县域医院消化道癌早期诊断率仅19.48%(1 133/5 817),其中食管癌早期诊断率21.04%(276/1 312)、胃癌早期诊断率19.53%(397/2 033)、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18.61%(460/2 472)。结直肠腺瘤检出率12.83%(12 207/95 148),盲肠插管成功率70.49%(67 067/95 148),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率为12.54%(221/1 763)。结论:云南省县域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室)配置、诊疗技术水平、质量控制指标整体水平较低下,仍需要在完善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上,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服务能力、诊疗技术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Paget病术后缺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Paget病术后继发肛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13例肛周Paget病患者在肿瘤切净后采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肛周缺损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臀部恢复情况以及对肛门排便功能的影响。结果:13例肛周缺损面积4.8 cm × 5.6 cm ~ 12.2 cm × 16.4 cm,采用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修复缺损,全部一期愈合。1例行临时性回肠造口术,3个月后行回肠造口回纳术后,肛门排便功能恢复;1例合并直肠癌,行乙状结肠永久性造口术分流粪便,肛门排便功能丧失。随访1 ~ 6年,13例患者臀部形态对称,12例肛门保留者排便功能正常。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12例肛周Paget患者术后肿瘤无复发,3例患者出现肛门轻度狭窄,无肛门黏膜外翻,无伤口裂开;1例合并肛管腺癌的肛周Paget病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髂内淋巴结转移,半年后死亡。结论:臀部双侧V-Y推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推进幅度大,可修复肛周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冷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冷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S-EMR)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结直肠良性病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6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诊断的结直肠息肉患者320例,采用Excel2007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CS-EMR组和热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HS-EMR)组各160例;主要统计分析两组手术方法的过程指标、手术对患者息肉完整切除率、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差异。结果:CS-EMR组息肉切除时间短于HS-EMR组[(4.11 ± 1.20) min比(4.42 ± 0.9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EMR组在术后4、12 h的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均低于HS-EMR组[(3.11 ± 0.78)分比(3.48 ± 0.80)分、(3.38 ± 0.80)分比(3.61 ± 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EMR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短于HS-EMR组[(27.83 ± 5.01)h比(29.66 ± 4.84) h、(43.73 ± 7.80) h比(47.28 ± 8.1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EMR组并发症显著低于HS-EMR组[5.63%(9/160)比12.50%(2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S-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效果与HS-EMR治疗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前者具有切除时间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疼痛程度轻、并发症少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技术治疗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辅助下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al pull-through,LAARP)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在手术后的短期和长期预后,以及手术相关的经验和方法。方法:收集2001年8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行LAARP术治疗的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4例,女6例;手术年龄为(3.1±0.4)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8 d至14岁(38例患儿手术年龄<28 d);高位型174例,中位型126例;直肠膀胱瘘59例,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99例,直肠尿道球部瘘136例,直肠前庭瘘3例,直肠阴道瘘3例。对79例患儿行传统3孔LAARP术,221例患儿行经脐单孔LAARP术;对38例新生儿行1期LAARP术,余262例患儿行3期LAARP术。结果:所有患儿均无中转开放手术的情况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1.52 h,住院时间为(11.6±1.7) d。所有患儿均无术后伤口感染、尿道损伤、瘘管复发或排尿困难等并发症,术后逆行尿路造影检查提示:1.0%(3/300)的患儿发生尿道憩室,不伴尿路感染、排尿困难、尿道黏膜外翻和尿路结石等并发症;7.7%(23/300)伴直肠黏膜脱垂,需行二次手术治疗;1.0%(3/300)有肛门狭窄,于LAARP术后5个月再次行肛门成形术;0.7%(2/300)有肛门回缩,于LAARP术后5~6 d再次行手术治疗。男性患儿中的高位型和中位型ARM患儿在手术时间(1.78 h比1.95 h)、肛门狭窄发生率(1.9%比1.6%)和尿道憩室发生率(0.7%比1.7%)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表电刺激肛穴中心提示:高位型ARM患儿中有27.6%(48/174)能观察到强烈收缩,中位型ARM患儿中有90.5%(114/126)的患儿能观察到强烈收缩,说明这部分ARM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是发育良好的,而其他收缩不明显且肛穴较浅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发育不良。高位型ARM患儿的电刺激阳性率明显低于中位型患儿( P<0.001),男女患儿的肛穴发育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5年。随访3年以上的228例患儿的中期预后年龄为5.8岁(范围为3.0~18.0岁),其中95.2%(217/228)的患儿有自发肠蠕动,88.6%(202/228)的患儿未出现污便或1级污便,10.1%(23/228)的患儿有2级污便,5.3%(12/228)的患儿有3级污便;13.2%(30/228)的患儿有1级便秘,11.0%(25/228)的患儿有2级便秘,无患儿伴发3级便秘(Krickenbeck评分)。 结论:腹腔镜对于肛门直肠成形术中游离和切除直肠、关闭瘘管、扩张横纹肌复合体隧道等操作有很大帮助,且LAARP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疗效较为确切,短期和长期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我国肠黏膜活检中“癌”的病理诊断的现状及问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肠黏膜活检的病理诊断是诊断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我国结直肠黏膜活检的病理诊断标准存在局限性及诸多问题,这大大影响了结直肠癌的检出及治疗。越来越多的病理医师,包括西方国家的病理医师承认结直肠黏膜内癌的存在。接受结直肠黏膜内癌的概念将使病理医师在进行黏膜活检诊断时避免诊断不足,有助于提高我国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和降低其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