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内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肺内支气管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现针对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肺段切除术的早期肺癌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计纳入64例.其中采取常规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患者有32例,将其设定为对照组,采肺内支气管血管三维重建下的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患者有32例,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1)在手术时间上,以观察组时间更短,在术中出血量上,以观察组更少,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和优势肺段切除例数水平相当(P>0.05);(3)在术后胸液引流量上,以观察组更少(P<0.05),在胸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上,以观察组时间更短(P<0.05),在并发生发生率上,以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 肺内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治疗早期肺癌中获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其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60例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160例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16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另选取同一时间段内的16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行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 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点的疼痛程度以及手术相关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 结果:对照组术后24、72 h的疼痛评分为(6.38±0.37)、(4.56±0.24)分,研究组术后24、72 h时的疼痛评分为(5.91±0.32)、(2.93±0.12)分,术后24、72 h时的疼痛评分,研究组均更低于对照组( t=12.153、38.420, P<0.05);对照组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70±1.04) d、(12.57±1.87)组,研究组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48±1.13) d、(12.77±1.75)组,两组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12、0.988, P>0.05),但研究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2.97±1.31) d、(98.65±9.32) ml、(144.93±12.56) min]均少于对照组[(7.99±1.74) d、(127.12±12.30) ml、(183.85±17.13) min, t=29.154、23.336、23.177, 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切口感染合计并发症发生率(6.3%)低于对照组(23.8%, χ2=9.608, P<0.05)。 结论:双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相较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患者术后疼痛感更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小,加速患者的术后恢复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腔镜下肺段及肺叶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后创伤应激及肺功能指标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段及肺叶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对创伤应激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110例肺小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术组(62例)与肺叶切除术组(4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数目、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 d的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2组术后1 d、3 d、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3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的改变值ΔFEV 1%pred、ΔFVC% pred、ΔMVV% pred,2组术后并发症。 结果: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肺段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肺叶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 d 2组Cor、ACTH、IL-6、CRP水平均高于术前,肺段切除术组Cor、ACTH、IL-6、CRP水平均低于肺叶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术后1 d、3 d、7 d的VA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但肺段切除术组VAS评分降低得更多,2组的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肺段切除术组ΔFEV 1%pred、ΔFVC%pred、ΔMVV%pred均低于肺叶切除术组[(8.89±2.52)%比(18.53±2.62)%、(8.21±2.15)%比(15.53±2.10)%、(9.37±2.71)%比(16.98±2.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56、17.89、15.27,均 P<0.001)。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4%(3/62)比12.50%(6/48), χ2=2.11, P>0.05]。 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及肺叶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均安全有效。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创伤应激反应和疼痛程度,减少肺功能损伤等方面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与常规手术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较常规开胸手术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2月于本院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微创组)102例,常规开胸手术(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3 d引流量、术后转入ICU例数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 P<0.05)。并发症比较显示,微创组肺部感染、切口液化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而两组吻合口漏、声音嘶哑、乳糜胸及胃排空不良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全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淋巴结清扫彻底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食管癌外科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 with volume guarantee, PCV-VG)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 PPC)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段、肺叶切除术,年龄60岁以上,PPC中高风险的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按1∶1分为两组(每组73例):PCV-VG组(P组)与容积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VCV)组(V组)。P组压力上升时间设置为0.5 s,V组不设吸气暂停时间。收集术后1~3 d PPC发生情况、术后简易咳嗽程度评分以及6 min步行试验Borg呼吸困难评分。记录:单肺通气前即刻(T 1)、单肺通气30 min (T 2)、单肺通气结束前即刻(T 3)、单肺通气结束15 min (T 4)时的MAP; T 1~T 4时的潮气量和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 P peak),计算肺动态顺应性(峰值气道压力顺应性);T 1、T 2时的PaO 2。记录术中补液量、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术后第1天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手术至出院时间。 结果:与V组比较:P组术后1、2 d轻度PPC发生率,简易咳嗽程度评分,6 min步行试验Borg呼吸困难评分,T 1~T 4时P peak,术后第1天CRP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T 2、T 3时MAP及T 1~T 4时峰值气道压力顺应性升高( P<0.05);术中补液量及去氧肾上腺素用量减少( P<0.05);手术至出院时间缩短( P< 0.05)。两组患者T 1、T 2时PaO 2及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接受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PCV-VG可改善术后早期咳嗽及呼吸困难症状,并降低早期轻度PPC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结节三维重建胸腔镜肺段切除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时,三维重建模拟的价值。方法:选择福州肺科医院2018年6月到2021年6月收治的60例肺结节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依照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肺段切除术治疗,分为对照组(基础措施)、研究组(三维重建模治疗)。对比治疗结果。用SPSS19.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对照组治疗效果低于研究组(73.33%比96.67%, χ2=4.706, P<0.05);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研究组[(115.48±4.39) min比(101.33±2.14) min, t=15.869, 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研究组(98.69±12.37) ml比(66.68±10.34) ml, t=10.875, P<0.05];对照组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少于研究组[(7.25±1.10)个比(4.22±1.21)个, t=10.149, P<0.05];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短于研究组[(3.91±0.15) d比(2.87±0.71) d, t=7.850, P<0.05];对照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研究组[(660.48±35.14) ml比(387.44±22.35) ml, t=35.910, P<0.05];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6.39±1.37) d比(5.31±1.02) d, t=3.463, P<0.05]。 结论:肺结节患者采取胸腔镜肺段切除治疗时,个体化肺结节三维重建模拟手术具有高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的经验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运用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ongenital pulmonary airway malformation,CPAM)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行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24例CPAM患儿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范围为5~70个月,年龄为(23.3±18.3)个月,体重为(11.0±2.5)kg。胸腔镜采用3孔法,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单肺段切除或联合肺段切除。结果:所有患儿中22例成功完成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2例中转行肺叶切除术,无中转开胸;22例中,单肺段切除7例,联合肺段切除15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无院内死亡。22例完成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82.6±42.9)min,术中出血量为(21.0±52.4)ml,ICU滞留时间为(17.6±2.8)h,术后胸管留置时间为(3.5±1.1)d,术后住院时间为(6.0±1.7)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均为CPAM,其中合并隔离肺3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3.3±8.9)个月,因迟发性气胸再入院1例,无复发及再手术病例。结论:在掌握肺叶切除技巧、熟悉肺段解剖、结合增强CT三维重建辅助研判的基础上运用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CPAM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鲁米尔联合哈巴狗钳肺动脉阻断在单孔胸腔镜左肺上叶切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鲁米尔联合哈巴狗钳阻断肺动脉完成单孔胸腔镜左肺上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临床资料,左肺动脉被肿瘤或淋巴结累及,采用鲁米尔阻断左肺动脉干近端,哈巴狗钳阻断左肺动脉中间干,在单孔胸腔镜下完成左肺上叶切除术及肺动脉成形术。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行支气管成形术,1例同期行胸腺瘤切除,1例同期行左下肺S6a亚段切除。所有患者行肺动脉成形,18例直接连续缝合,2例肺动脉缺损过大,小切口辅助下行自体心包补片修补,1例小切口辅助下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切除。手术历时(213.3±40.5)min,肺动脉阻断(16.5±4.6)min。术中出血(152.9±99.9)ml。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5.3±2.8)天,术后住院(9.1±3.6)天。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鲁米尔联合哈巴狗钳肺动脉阻断技术控制肺动脉可靠,占有空间小,有助于单孔胸腔镜下完成左肺上叶切除及肺动脉成形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胸腔镜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胸腔镜肺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取患者围术期资料。记录患者术后24 h内血常规并计算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术后2 d至出院,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PCs将其分为非PPCs组和PPCs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PCs的危险因素,以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患者699例,其中非PPCs组620例,PPCs组79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 2、ASA分级Ⅲ级、肺段切除、肺叶及以上切除、多孔胸腔镜手术和术后SII升高是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或0.01)。术后SII预测PPCs的AUC (95% CI)为0.636(0.599~0.671)( P<0.05),其预测截断值为1 052.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4%和57.3%。 结论:BMI≥25 kg/m 2、ASA分级Ⅲ级、肺段切除、肺叶及以上切除、多孔胸腔镜手术和术后SII升高是PP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SII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PPCs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前CT测量气管支气管参数成功应用于一例5岁小儿单肺通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男,5岁,身高105 cm,体重14 kg.因“咳嗽1个月余”入院.入院后体查左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少量湿罗音,胸部CT提示左上肺、左下肺背段多发肺囊性病变.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Ⅰ型)合并感染可能性大.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拟在胸腔镜下行左上肺叶切除术.术前根据患儿胸部CT测得其气管支气管参数(图l,图2),环状软骨横断位前后径(anteroposterior cricoid ring diameter, AP-CRD)为8.8mm,横径(transverse cricoid ring diameter, Tr-CRD)为10.8rmm;右主支气管长度(right mainstem bronchial length,RBL)为8.6 mm,右主支气管直径(right mainstem bronchial diameter,RBD)为11 mm;左主支气管长度(left mainstem bronchial length,LBL)为39.2 mm,左主支气管直径(left mainstem bronchial diameter,LBD)为3.2 mm.术前肺隔离方案:根据AP-CRD大小拟选择气管导管内径(inner diameter,ID)6.0mm气管导管,采用腔内法,在3.8 mm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y,FOB)牵引下置人5F Arndt封堵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