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对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研究羟考酮用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对肺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120例,随机分配至羟考酮组(OC组)和舒芬太尼组(SF组).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术后采用无背景剂量PCIA:OC组为盐酸羟考酮100 mg+多拉司琼25 mg;SF组为舒芬太尼100 μg+多拉司琼25 mg.使用生理盐水分别将2组药物稀释至100 mL.镇痛泵剂量设置为:首次剂量为10 mL,Bolus为4 mL,锁时5 min,背景剂量为0.主要观察指标:术前24 h(T0)和术后6 h(T1)、12 h(T2)、24 h(T3)、48 h(T4),2组患者全血CD4+、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百分比.次要观察指标:T1~T4各时间点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量表)、静态和动态视觉模拟评分(VAS)、T4时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补救药物使用次数和不良反应、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T1、T2和T3时,OC组的CD4+和CD8+T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SF组;T4时,OC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仍明显高于SF组(P<0.05);T1、T2和T3时,OC组NK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SF组(P<0.05).T4时,SF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多于OC组(P<0.05).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Ramsay评分、静态和动态VAS、并发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羟考酮和舒芬太尼用于肺癌术后PCIA均会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但羟考酮的抑制作用较轻微、镇痛效果较好,更适宜肺癌患者术后PCI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行介入取栓治疗2例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严重者可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影响患者预后,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文报道了2例肺癌手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经介入取栓治疗的病例,病例1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后当天,左侧大脑中动脉急性栓塞导致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经介入取栓治疗血管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 3级)后,患者预后良好(NIHSS评分4分).病例2行胸腔镜下右下肺楔形切除术后当天,基底动脉闭塞导致小脑大面积梗死,经介入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良好(TICI 3级),但患者术后脑水肿严重,最终放弃治疗.本文通过总结诊疗经验并回顾相关文献,分析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临沂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9月收治的96例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0.02 mg/kg酒石酸布托啡诺;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入室时(T 0)、插管时(T 1)、插管后5 min(T 2)、拔管时(T 3)、拔管后5 min(T 4)及进入PACU 15 min(T 5)各时间点的HR和MAP;评价苏醒躁动程度评分(RS)、Ramsay评分,T 4和T 5时的VAS评分,记录术毕至拔管所需要的时间及术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T 0时相比,两组T 2、T 3和T 4时的HR降低,T 1、T 2、T 3和T 4时的MA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T 1和T 3时的H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T 4和T 5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RS评分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均 P<0.001)。观察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0.02 mg/kg酒石酸布托啡诺,可提高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苏醒质量,减少苏醒期躁动及相关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腔镜下肺段及肺叶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后创伤应激及肺功能指标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段及肺叶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对创伤应激及肺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110例肺小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术组(62例)与肺叶切除术组(4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数目、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 d的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2组术后1 d、3 d、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3个月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的改变值ΔFEV 1%pred、ΔFVC% pred、ΔMVV% pred,2组术后并发症。 结果:2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肺段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肺叶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3 d 2组Cor、ACTH、IL-6、CRP水平均高于术前,肺段切除术组Cor、ACTH、IL-6、CRP水平均低于肺叶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术后1 d、3 d、7 d的VAS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但肺段切除术组VAS评分降低得更多,2组的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肺段切除术组ΔFEV 1%pred、ΔFVC%pred、ΔMVV%pred均低于肺叶切除术组[(8.89±2.52)%比(18.53±2.62)%、(8.21±2.15)%比(15.53±2.10)%、(9.37±2.71)%比(16.98±2.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9.56、17.89、15.27,均 P<0.001)。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4%(3/62)比12.50%(6/48), χ2=2.11, P>0.05]。 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及肺叶切除术治疗肺小结节均安全有效。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创伤应激反应和疼痛程度,减少肺功能损伤等方面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腔镜直视下椎旁阻滞在胸科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胸腔镜直视下椎旁阻滞在胸科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2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观察组手术结束前在胸腔镜直视下胸3-4和胸5-6椎间隙旁注射0.375%罗哌卡因,各10 ml;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术后2、6、12、24、48 h的静息、运动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并于上述各时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IL-6、IL-10和TNF-α浓度。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比例、镇痛按压次数和追加镇痛药物量,记录两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低,Ramsay镇静评分高;术后2、6、12、24 h血清IL-6和TNF-α浓度低,血清IL-10浓度高;镇痛按压次数、追加镇痛药物量、不良反应发生比例少,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胸腔镜直视下椎旁阻滞操作简单,可有效减轻胸科手术术后疼痛,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减少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降低不良反应,促进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 with volume guarantee, PCV-VG)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 PPC)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段、肺叶切除术,年龄60岁以上,PPC中高风险的患者1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按1∶1分为两组(每组73例):PCV-VG组(P组)与容积控制通气(volum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VCV)组(V组)。P组压力上升时间设置为0.5 s,V组不设吸气暂停时间。收集术后1~3 d PPC发生情况、术后简易咳嗽程度评分以及6 min步行试验Borg呼吸困难评分。记录:单肺通气前即刻(T 1)、单肺通气30 min (T 2)、单肺通气结束前即刻(T 3)、单肺通气结束15 min (T 4)时的MAP; T 1~T 4时的潮气量和气道峰压(peak airway pressure, P peak),计算肺动态顺应性(峰值气道压力顺应性);T 1、T 2时的PaO 2。记录术中补液量、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术后第1天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手术至出院时间。 结果:与V组比较:P组术后1、2 d轻度PPC发生率,简易咳嗽程度评分,6 min步行试验Borg呼吸困难评分,T 1~T 4时P peak,术后第1天CRP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 P<0.05);T 2、T 3时MAP及T 1~T 4时峰值气道压力顺应性升高( P<0.05);术中补液量及去氧肾上腺素用量减少( P<0.05);手术至出院时间缩短( P< 0.05)。两组患者T 1、T 2时PaO 2及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接受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PCV-VG可改善术后早期咳嗽及呼吸困难症状,并降低早期轻度PPC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腔镜钟向式肺叶切除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畸形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钟向式肺叶切除术在治疗儿童先天性肺畸形(congenital lung malformations,CLMs)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钟向式肺叶切除术的184例CLM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3例,女71例,中位手术年龄为6.8个月,中位体重为9 kg。所有病例均为下叶切除,其中左侧81例,右侧103例。患儿术前均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以明确病变位置及伴发畸形,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出院后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结果:184例患儿术后病理诊断为先天性肺气道畸形133例,叶内型隔离肺44例,支气管扩张4例,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3例。3例患儿因胸腔粘连而中转开胸,其余均通过钟向式肺叶切除术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6 min,范围为35~113 min;平均出血量为3.5 ml,范围为1~60 ml。88.0%(162/184)的患儿未安置胸腔引流管,所有患儿术后6 h正常饮食。23例患儿术后出现低热,2例出现漏气,其余患儿恢复顺利,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2 d。共21例患儿失访,其余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钟向式肺叶切除术适用于儿童胸腔镜肺下叶切除,是治疗儿童CLMs的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近期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深圳大学总医院2019年7~12月收治的行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比干预后两组患者肺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之比值(FEV1/FVC)检测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EV1、FEV1占预计值、FEV1/FVC检测数值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低氧血症、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患者应用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提高患者肺功能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下地活动、拔管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TPVB和ES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限均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5月,由两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1、2、4、6、8、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是操作时间,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率,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4、48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项RCT,共8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ESPB术后镇痛相比,TPVB术后镇痛患者术后12 h静息时[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 SMD)-0.66, 95%CI-1.25~-0.07, P<0.05]、术后1 h咳嗽时(SMD-1.18, 95%CI-2.05~-0.31, P<0.05),术后6 h咳嗽时(SMD-0.96,95%CI-1.71~-0.21, P<0.05)和术后12 h咳嗽时(SMD-0.85,95%CI-1.36~-0.34, P<0.05)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其他术后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者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PVB术后48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低于ESPB (SMD-0.44,95%CI-0.71~-0.17, P<0.05)。TPVB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发生率较低[比值比(odd radio, OR)0.67, 95%CI 0.47~0.97, P<0.05],但操作时间高于ESPB (SMD 1.69, 95%CI 0.82~2.56, P<0.05)。两者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PVB在术后早期(24 h)镇痛效果优于ESPB,两者在术后远期(48 h)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ESPB操作时间低于TPVB,且与TPVB相比不会增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鲁米尔联合哈巴狗钳肺动脉阻断在单孔胸腔镜左肺上叶切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鲁米尔联合哈巴狗钳阻断肺动脉完成单孔胸腔镜左肺上叶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患者临床资料,左肺动脉被肿瘤或淋巴结累及,采用鲁米尔阻断左肺动脉干近端,哈巴狗钳阻断左肺动脉中间干,在单孔胸腔镜下完成左肺上叶切除术及肺动脉成形术。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行支气管成形术,1例同期行胸腺瘤切除,1例同期行左下肺S6a亚段切除。所有患者行肺动脉成形,18例直接连续缝合,2例肺动脉缺损过大,小切口辅助下行自体心包补片修补,1例小切口辅助下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切除。手术历时(213.3±40.5)min,肺动脉阻断(16.5±4.6)min。术中出血(152.9±99.9)ml。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5.3±2.8)天,术后住院(9.1±3.6)天。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鲁米尔联合哈巴狗钳肺动脉阻断技术控制肺动脉可靠,占有空间小,有助于单孔胸腔镜下完成左肺上叶切除及肺动脉成形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