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儿右侧先天性膈疝合并肝肺融合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右侧先天性膈疝(right-sided 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RCDH)合并肝肺融合(hepatopulmonary fusion,HPF)的临床特点和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3例RCDH合并HPF患儿的临床特点,并根据国际膈肌缺损分级标准进行缺损分级。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中文期刊以“先天性膈疝”“肝肺融合”检索1997年1月至2023年4月的中文文献报道,在PubMed、Embase及UpToDate数据库以“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hepatopulmonary fusion”为关键词检索同期相关英文文献。分析RCDH合并HPF的临床特点、管理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本院病例资料:病例1和病例2产前超声发现胎儿右侧膈疝,产前MRI均提示胎儿肝脏疝入右侧胸腔、右肺发育不良、左肺大小正常和无纵隔左移。病例1和病例3出生后的胸部X射线检查可见右肺致密影和纵隔右移。病例2为D型缺损,出生后胸部X射线检查示纵隔稍左移。3例患儿术前影像学检查均高度怀疑HPF。病例1 和病例2为肝肺完全分离,并采用补片修补,病例2进行部分肺切除,2例患儿均存活(住院时间分别为22和23 d)。病例3在手术探查后未进行肝肺分离,未采用补片修补,术后死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40例CDH合并HPF病例,加上本院3例RCDH合并HPF,共43例,其中27例(62.8%)术前发现纵隔右移或无移位,9例(20.9%)纵隔左移,7例(16.3%)未描述;73.1%(19/26)进行肝肺完全分离的患儿存活,13例进行肝肺部分分离中6例存活,4例未行肝肺分离均死亡。结论:对于RCDH患儿需要考虑是否存在HPF可能,影像学提示未伴纵隔左侧移位应高度怀疑HPF。此类病例的外科手术术前评估需按照重大手术(可能需要肝或部分肺切除术)进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9—2020年某院眼科住院患者X射线检查模式的变化及其对辐射剂量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眼科病房住院患者X射线检查部位及辐射剂量构成,探讨近年X射线检查模式的变化与推行的技术优化对患者辐射剂量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回顾性调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7月1日至2019年11月31日及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11月31日眼科病房住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516例,根据检查时间选取2019年258例、2020年258例。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并结合低剂量CT筛查的相关文献,项目组在2020年对CT扫描参数与流程进行了一系列优化,统计优化前后单次检查剂量,统计两年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CT检查的人次、人均检查次数、CT与DR的构成比、人均X射线受检剂量。结果:2020年眼科住院患者胸部CT、眼眶CT的平均有效剂量分别为2.587±1.586 mSv和0.877±0.733 mSv,明显低于2019年( F=0.52、0.72, P<0.05),分别降低34.82%、37.13%;胸部DR与头颅CT的平均有效剂量2020年与201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6.01、1.81, P>0.05);人均X射线检查频率增加0.15次,人均X射线有效剂量增加1.44倍(1.589 mSv);2019年X射线检查以胸部DR为主,占全部检查的68.79%,2020年以胸部CT为主,占全部检查的71.05%;2020年胸部CT构成比较2019年增加63.17%,胸部DR、眼眶CT、头颅CT的构成比分别较少53.88%、5.79%、2.89%。 结论:经过剂量优化,2020年眼科住院患者CT单次检查剂量较2019年有所降低。胸部CT检查频率明显增加,并代替胸部DR成为其主要的X射线检查手段,使眼科住院患者X射线有效剂量明显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先天性乳糜胸的临床特点:11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先天性乳糜胸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为合理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救治的11例先天性乳糜胸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宫内干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转归和随访。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1例患儿均为剖宫产娩出,出生胎龄(35.7±2.2)周(32 +1~39周 +0),男女比例4∶7,合并胎儿水肿4例。9例行宫内干预(胸腔穿刺术6例、胸腔-羊膜腔分流术1例、胸腔穿刺术+胸腔-羊膜腔分流术2例)。6例生后有轻度窒息。生后24 h内均出现呼吸窘迫;胸部X射线片及超声均提示胸腔积液。经胸腔引流、呼吸支持、序贯式营养治疗、奥曲肽等治疗后,9例治愈出院,2例因肺萎陷(均合并胎儿水肿)放弃治疗后死亡。9例出院患儿随访至生后3~22个月,均未复发,生长发育均未见异常。 结论:先天性乳糜胸患儿易发生产时窒息并出现呼吸窘迫。经宫内干预和生后综合治疗,存活率高且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诊断检查频次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某综合医院近四年放射诊断检查频次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和放射信息系统收集2019—2022年门急诊、住院人数和放射诊断检查信息。使用数据透视表对各种影像设备的检查频次和占比进行统计,并计算各检查项目频次及其占比。统计放射诊断检查的阳性率、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对放射检查人次数与门急诊、住院人数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2019—2022年放射诊断检查每年的频次分别为307 306、245 418、317 250、325 625人次,累计1 195 599人次;其中CT、X射线摄影、床旁X射线摄影、骨密度、消化道造影、乳腺X射线摄影的占比分别为59.74%、38.04%、1.39%、0.42%、0.21%、0.19%。各年度中,CT在所有放射诊断检查中的占比依次为49.58%、63.40%、60.40%、65.20%。急诊CT和急诊胸部CT检查频次与急诊就诊人次数具有相关性( r=0.63、0.61, P<0.05),非急诊CT检查频次与门诊、住院人次数有相关性( r=0.61、0.66, P<0.05)。CT检查阳性率除2021年最低为79.95%外均高于80%。 结论:放射检查尤其是CT检查显著增加,在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应重视CT检查正当性的判断。及时统计分析放射检查信息,可为放射检查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产前诊断原发性右侧肺缺如且生后健康存活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告了1例产前诊断为原发性右侧肺缺如患儿的诊治经过。患儿之母于孕23周 +6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右侧肺缺如,左肺增大、心脏右移;羊水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检查未见异常。经多学科专家咨询,该孕妇选择继续妊娠,并于孕39周 +2经阴道分娩。患儿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外观无异常,胸廓无塌陷,右肺未闻及明显呼吸音;生后胸部X射线片和CT扫描均提示右肺未发育;心脏超声提示右肺动脉、静脉缺失。患儿住院观察期间呼吸平稳,于生后8 d出院。出院后随访5个月,患儿一般情况正常,生长发育与同龄儿童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诊断受检者个人放射防护用品使用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实际效果,为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放射卫生行政执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取青岛市立医院影像科2022年2-6月接受X射线影像检查[口腔全景、牙片摄影、数字X射线摄影(DR)、CT扫描]受检者170例,其中,口腔全景、牙片摄影受检者各25例,CT扫描检查受检者60例、DR影像检查的受检者60例。使用热释光剂量计对170例受检者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遮挡敏感部位时关注点的周围剂量当量进行检测,分析上述影像检查常规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时的关注点检测数据。结果:受检者进行口腔全景时大领铅围脖内外相同点位周围剂量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3, P<0.05);进行牙片摄影时大领铅围脖内外相同点位周围剂量当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进行DR摄影(胸部正位、侧位和腰椎正位)时为受检者佩戴铅围裙,其中儿童胸部正位与成人胸部侧位铅围裙内外相同点位周围剂量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10.00、19.00, P<0.05),成人胸部正位与腰椎正位铅围裙内外相同点位周围剂量当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进行CT扫描(胸部或上腹部)时,包裹式铅围裙内外相同点位周围剂量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878.50、11.00, P<0.05)。 结论: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是复杂的技术问题,全面准确理解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正确落实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非常重要,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方面的放射卫生行政处罚应慎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辅助器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床旁摄影中应用床旁X射线摄影辅助器(专利号:202 023 219 898.1)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拟行床旁胸片摄影的1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床旁X射线摄影辅助器,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3.3±2.0)d(0~10 d),按常规工作流程对患儿胸部进行摄影;试验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3.1±2.2)d(0~12 d),采用床旁摄影防护和体位固定装置对患儿胸部进行摄影。比较两组患者检查所用时间、重拍率及图像质量。结果:试验组诊断医师评分及患儿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98、3.82, P<0.001)。试验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 =7.84, P<0.05)。试验组检查平均耗时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新生儿床旁摄影中应用床旁X射线摄辅助器能够在不显著增加检查时间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检查成功率和图像质量,降低患儿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种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装置辐射防护的临床可靠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床旁摄影防护和体位固定装置在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移动式X射线诊断机对仿真儿童体模进行投照,实验分为A组常规床旁摄影模式;B组使用床旁X射线摄影防护装置。分别在投照部位和辐射敏感部位放置X射线诊断水平剂量仪。以胸部、骨盆、头颅3个部位为投照中心,采集并记录投照部位和辐射敏感部位的辐射剂量。结果:以胸部为投照中心时,B组较A组非投照部位眼晶状体、甲状腺、性腺辐射剂量显著降低94.4%、96.9%、96.7%( t=-152.55、-445.16、-129.07, P<0.05);以骨盆为投照中心时,B组较A组非投照部位眼晶状体、甲状腺、胸腺辐射剂量降低85.5%、87.1%、94.9%( t=-50.68、-194.18、-535.94, P <0.05);以头颅为投照中心时,B组较A组非投照部位甲状腺、胸腺、性腺辐射剂量降低99.3%、97.4%、94.3%( t=-1 859.97、-542.08、-66.26, P <0.05)。 结论:新生儿床旁X射线摄影中使用新生儿床旁摄影防护和体位固定装置可以显著降低患儿非投照区域的辐射剂量,同时具有固定和保护患儿的功能,提升了检查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为表现的 SMAD9基因突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儿的诊治过程。该患儿系足月经阴道分娩,出生情况好,生后8 d因间断发绀入院,胸部X射线检查可见双肺散在淡片状模糊影,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入院后予抗感染,头罩给氧3 d后予高频呼吸机辅助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持续静脉滴注米力农及口服西地那非,但病情进行性加重。放弃治疗15 min后患儿死亡。基因检查发现患儿 SMAD9基因中chr13:37446983发生点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卫生健康信息平台的上海市金山区放射学影像检查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金山区医疗机构放射诊疗特征及重复检查情况,为正确引导合理实施各种医疗照射,提出策略和建议。方法:通过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平台获取金山区医疗机构2017年的放射学影像检查个案数据,分析受检者的人群分布、检查类型、检查部位、诊断疾病等特征,并对其重复检查、检查结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金山区放射学影像检查的主要类型是CT检查和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分别占到总检查人次数的53.2%和44.7%;放射学影像检查受检者主要为本市户籍(77.3%),检查人次数男性49.4%,女性50.1%,男、女检查频次相当;CT和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人次数最多的是≥41岁年龄组,分别占到77.1%和65.2%。金山区医疗机构CT检查的主要部位分别是胸部(32.8%)、腹部(19.4%)、脑(16.1%)、脊柱(11.4%);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的主要部位是胸部(43.2%)和四肢(39.6%)。放射学影像检查主要申请科室是外科(39.7%)和内科(27.1%),主要因呼吸系统疾病(19.8%)、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15.8%)、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15.8%)等接受放射学影像检查。常规X射线诊断检查阳性率是53.1%,CT检查阳性率是73.5%。常规X射线诊断、CT重复检查的比例较高,分别占到该类型检查人次数的9.3%和7.9%。结论:金山区CT检查占到放射学影像检查总频次的一半以上,可针对特定的医生及患者类型进行放射学影像检查使用的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