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疫苗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疫苗是一种预防传染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有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病原体的多肽蛋白或核酸整合至载体上,构建新型疫苗.其中纳米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高、毒性低、抗原装载效率高、靶向性强等优势,已成为纳米疫苗制备中的常用载体.目前,用于制备纳米疫苗的载体材料包括蛋白质/肽、脂质体、聚合物和无机物等,可用于多种疾病相关纳米疫苗的研发及制备.本文就各种纳米疫苗的优势及纳米疫苗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纳米疫苗的设计、研发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脂质纳米药物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脑胶质瘤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差。基于脂质的纳米药物凭借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和易于靶向修饰等特性,为脑胶质瘤的诊疗提供了新的应对策略。本文总结脂质纳米材料在脑胶质瘤化疗、免疫治疗、基因沉默、光热治疗及肿瘤成像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对目前用于脑胶质瘤纳米诊疗研究的动物模型的可靠性进行总结,且对脂质纳米颗粒用于脑胶质瘤诊疗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及在促进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促进骨组织修复再生是治疗各类骨科疾病(如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骨折延迟愈合、骨质疏松以及各类原因所致的骨缺损等)的重要手段。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膜性囊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脂质、核酸等,并在细胞间通讯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间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和临床转化潜力,但是其功能和治疗效率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文献检索证实物理刺激、关键分子干预及小分子化合物和(或)生物材料刺激是促进外泌体分泌的重要策略。对外泌体的亲代细胞及外泌体进行工程化改造是实现优化并增强外泌体功能的的可行手段。而将外泌体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到生物材料内以促进骨修复再生是目前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主要应用方式。综述外泌体的优化策略,包括促进外泌体分泌及外泌体功能优化的方式,以及外泌体功能化的生物材料促进骨修复再生的研究进展,能够为加强外泌体在骨修复再生中的应用并促进外泌体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泌体非编码RNA在骨关节炎软骨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软骨损伤,主要临床症状是疼痛和关节功能减退。研究表明,骨关节炎中软骨细胞内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 ncRNA)的表达异常上调或下调,影响软骨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从而影响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外泌体是由各类细胞分泌于细胞间液中的一种直径为40~100 nm的胞外囊泡,是细胞间的交流的一种介质。外泌体可保护其内容物免遭细胞外液酶降解,并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在软骨细胞微环境中,可包裹ncRNA、蛋白质、脂质等生物调节活性物质,从母细胞释放并被软骨细胞内吞,实现细胞之间的通讯交流,进而对软骨细胞的活性进行调节。因此,外泌体具有基因载体功能,其携带的ncRNA可补充或吸附软骨细胞内异常调节的ncRNA,从而调节软骨细胞活性,并有望成为软骨修复的重要材料。本研究通过对数据库现有的研究外泌体miRNA、lncRNA、circRNA对骨关节炎作用的文献进行检索,将对外泌体ncRNA在骨关节炎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纳米材料药物治疗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随着纳米技术的大范围应用,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特别是血管疾病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尤其集中于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等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发展出了纳米探针、细胞膜包被纳米颗粒、蛋白质及脂质载体纳米药物、血管再生控制纳米药物等在内的多种纳米材料合成药物。以新型多功能纳米材料合成药物为代表的新药研发,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磷酸脂质A(MPLA)pH敏感脂质体制备及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制备pH敏感脂质体,避免溶酶体对单磷酸脂质A(monophosphoryl lipid A,MPLA)的降解,提高MPLA的利用率。方法:以DOPE、CHEMS为载体材料,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pH敏感脂质体。应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脂质体的粒径及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不同pH值条件下pH敏感脂质体的外观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评价THP-1、DC2.4细胞对脂质体的吞噬效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脂质体与溶酶体的共定位情况。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为模式抗原,配伍MPLA pH敏感脂质体免疫BALB/c小鼠,ELISA定量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水平,ELISPOT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IFN-γ、IL-2斑点形成细胞数(spot forming cells, SFCs)。结果:制备的pH敏感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90.90±1.13) nm,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 PDI)为0.076±0.013,Zeta电位为(-27.900±0.666) mV,随着溶液的pH值减小粒径明显增大,呈现不规则形态,具备显著的pH敏感性。THP-1细胞吞噬pH敏感荧光脂质体的吞噬率为10.40%,DC2.4细胞的吞噬率为12.40%,吞噬荧光脂质体的吞噬率分别为1.09%和0.28%。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pH敏感荧光脂质体被THP-1细胞吞噬后,存在于细胞质中,而荧光脂质体存在于溶酶体中,MPLA pH敏感脂质体与MPLA脂质体比较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细胞免疫应答水平,MPLA pH敏感脂质体组的IFN-γ和IL-2 SFCs水平均显著高于MPLA脂质体组( P<0.01)和无佐剂组( P<0.001)。 结论:pH敏感脂质体递送系统可以提高MPLA的利用率,使MPLA更好地发挥佐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mPEG-PDLLA&mPEG-DSPE载奥沙利铂复合胶束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改善胶束存在的水溶性药物包封率低、胶束稳定性较差以及难入胞等问题.方法:采用瞬时纳米沉淀技术以mPEG-DSPE和mPEG-PDLLA为载体材料,奥沙利铂为模型药物,制备了mPEG-DSPE&mPEG-PDLLA/OXA复合胶束,并与载药普通胶束mPEG-PDLLA/OXA和载药双层脂质杂化纳米粒LPHNP/OXA进行对比.结果:采用单因素筛选得到复合NPs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总流速4 mL/min、流速比1∶3、总材料浓度为3.75 mg/mL、材料比为1∶2、反溶剂种类为乙腈,制得三种NPs粒径均一,包封率均大于70%;药物体外释放试验结果说明复合胶束释放速度较普通胶束慢,且相较于杂化纳米粒复合胶束能够实现药物的完全释放;摄取及凋亡实验结果说明复合胶束在三者中具有最好的摄取及药效.结论:采用瞬时纳米沉淀技术制备的复合胶束,可以显著提升对水溶性药物的包封率、提高稳定性并且在细胞层面增强摄取和药效,且该种技术作为一种简单的,便于商业化的制备方法,可为胶束的生产应用和转化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纳米制剂及纳米材料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放射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促排剂的研发和及新技术的应用可减少核素产生的内照射的损伤。纳米制剂较传统制剂具有提高药物溶出度、靶向和定位释药、易穿过生物膜屏障等优点。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不同促排药物,采用不同的纳米制剂形式,包括纳米微粒、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性能优异的纳米材料具有高效快速吸附、高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将核素内污染按核素沉积的不同部位和组织器官进行分类,介绍了相关纳米制剂及纳米材料在放射性核素促排中的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关注干眼抗氧化治疗及其新药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干眼在全球的患病率日益升高,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呈慢性过程且治疗效果欠佳。目前认为干眼是多因素导致的眼表疾病,不同致病因素所致的泪膜不稳定和泪液高渗透压、眼表炎症反应、眼表组织神经感觉异常是其主要自然病理过程,由于多种因素参与致病及病情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不佳。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与干眼的发生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当泪膜稳定性下降时,氧化应激系统产生的活性氧分子可损伤眼表神经髓鞘和破坏泪膜脂质层稳态,从而诱发或加重眼表的炎症反应。抗氧化疗法旨在靶向干眼发病的关键因素,阻断干眼炎症反应各环节的恶性循环,缓解患者的病情。目前,国际上的抗干眼创新药物研究已逐渐聚焦于抗炎、抗氧化药物的研发,且在靶向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线粒体靶向药物、黏液素分泌促进剂、糖蛋白硒和乳铁蛋白等抗氧化酶以及多功能纳米制剂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基于纳米材料开发的抗氧化滴眼液具有更好的优势,预测抗氧化治疗是干眼临床研究的未来方向之一。眼科医师和研究者应充分认识和关注干眼抗氧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其新药的研发,并积极参与相关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细胞外基质水凝胶与hiPSC-CM生物相容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猪大网膜来源的细胞外基质(ECM)水凝胶与人源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iPSC-CM)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作为细胞移植递送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化学、物理和酶解的系列方法对猪大网膜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然后将提取的ECM制备成可注射性温敏水凝胶,通过组织学染色鉴定其生化成分,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表观结构,并向小鼠心肌内注射水凝胶观察其原位凝胶形成能力。采用小分子诱导法将人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成心肌细胞,随后将获得的hiPSC-CM分组培养,接种在水凝胶上共培养的为凝胶组,常规培养的为对照组,通过活/死细胞染色、CCK-8和鬼笔环肽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状况和生长形态,采用心肌细胞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法分析心肌细胞生存数量和表型维持情况。结果:苏木素-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DA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制备的大网膜ECM水凝胶中无明显的细胞碎片、细胞核和脂质残留,天狼猩红和阿利新蓝染色显示该水凝胶保留了ECM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所制备的水凝胶在4 ℃条件下表现为黏性液体,在37 ℃条件下呈凝胶态。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该水凝胶的微观结构由不规则的纤维和大小不一的孔隙组成。在超声引导下可顺利将制备的ECM水凝胶注射到小鼠心肌内,注射后即刻超声下可见高回声信号,提示水凝胶在心肌内滞留,并通过后续的心肌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发现注射区有团状凝胶的存在。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凝胶组和对照组的hiPSC-CM均大多数存活,很少有死细胞,CCK-8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hiPSC-CM可以在与ECM水凝胶共培养时正常伸展,凝胶组与对照组细胞形态相似,且两组的每细胞F-肌动蛋白覆盖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肌细胞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凝胶组与对照组每视野α-心肌肌动蛋白(α-actinin)和连接蛋白-43(Cx-43)的覆盖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API染色的定量结果显示,两组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凝胶组细胞的α-actinin和Cx-43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该研究成功制备了猪大网膜来源的ECM水凝胶,其与hiPSC-CM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无明显细胞毒性,能够支持hiPSC-CM的体外生存并维持其表型,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可注射性心脏组织工程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