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络膜结核瘤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脉络膜结核瘤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1年至2022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脉络膜结核瘤患者15例16只眼纳入研究。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全身胸部CT检查以及实验室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治疗,持续时间12~15个月;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3例。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双眼受累1例。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7例;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8例。伴肺结核6例;腹膜结核1例。16只眼中,病灶位于后极部12只眼,其中视盘结核瘤1只眼;病灶位于周边部4只眼。伴眼前节、玻璃体炎症各9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只眼。OCT检查,病灶处脉络膜基质层弱反射性增厚,对应处视网膜穹窿状抬高,多伴有视网膜下液;FFA检查,病灶晚期呈强荧光,伴视网膜下液者,晚期荧光素积存;ICGA检查,全程病灶呈弱荧光。治疗后,脉络膜病灶均消退,随访期间无复发。因并发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4只眼;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1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1只眼,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出现巩膜穿破1只眼,经治疗后病情稳定。治疗前、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2±0.57、0.31±0.35;治疗前、末次随访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脉络膜结核瘤诊断需结合病史、眼部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主要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视力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模式影像诊疗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5岁,因"右眼视物模糊2年,左眼视物模糊9个月"于2022年1月24日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2020年1月患者因发热诱发右眼视物模糊,就诊于当地医院,查体右眼黄斑区散在点状黄白色病灶,诊断为右眼脉络膜炎,予右眼球后注射曲安奈德后症状缓解;2021年4月接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10 d后右眼视物模糊加重、左眼出现视物模糊,于某专科医院查见结核菌素试验、抗弓形体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类风湿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核抗体阴性,行双眼球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期间双眼视力持续下降。2022年1月患者双眼视物模糊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症见:双眼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眼前固定黑影遮挡,偶有闪光感,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涩。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08,矫正无提高;左眼0.25,-5.25 D=0.5;双眼眼压12 mmHg(1 mmHg= 0.133 kPa);裂隙灯显微镜及眼底检查示:右眼前节(-),眼底视网膜豹纹状改变,黄斑区数个黄白色圆形萎缩灶,融合成片(见图1A);左眼前节(-),眼底黄斑区数个黄白色圆形变性灶(见图1B)。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驼峰样隆起伴神经上皮层下积液(见图1C),椭圆体带部分缺失及穿凿灶(见图1D);左眼RPE隆起及视网膜逆行穿凿灶(见图1E);双眼病灶下局部脉络膜巩膜组织信号增强。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示:病灶部位呈高荧光并逐渐染色渗漏,晚期荧光素潴留;对应部位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呈现低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示:右眼视网膜层片状团簇样新生血管,脉络膜层粗大新生血管(见图3A);左眼脉络膜层团簇样新生血管(见图3B)。西医诊断:双眼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unctate inner choroidopathy,PIC),双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医诊断:视瞻昏渺(湿热内阻证)。治疗:予双眼球内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液;中医治疗以祛湿清热、宣畅气机,予以三仁汤加减,整方如下:薏苡仁35 g、杏仁9 g、豆蔻仁12 g、通草12 g、淡竹叶9 g、厚朴9 g、滑石15 g,水煎服,日1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络膜结核瘤治疗后矛盾性恶化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主诉为右眼视力下降12 d的青年女性就诊眼科。患者右眼眼底后极部可见孤立性的占位性病变,伴有颅内及肺部结核病灶。诊断为脉络膜结核瘤,颅内结核瘤,浸润性肺结核。经过抗结核治疗后肺部病灶有所好转,但眼部及颅内却出现了病情的矛盾性恶化。联合激素治疗后最终病灶钙化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络膜结核瘤严重类赫氏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21岁。因左眼视物模糊半个月于2017年1月至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双眼均为1.0。双眼眼前节均无异常。右眼眼底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左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细胞(+),视盘鼻上方可见一边界模糊的黄色脉络膜隆起病灶,向周边延伸,约4~5个视盘直径大小,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与左眼眼底病灶对应处早期可见弱荧光,随造影时间延长,荧光逐渐增强,晚期形成致密强荧光团,明显荧光素渗漏(图1B,1C)。B型超声检查,左眼后极部球壁前带状回声,两端与球壁回声相连,距离球壁1~ 2 mm,视盘鼻上方探及3.59 mm×7.03 mm低回声,内回声不均匀,局部球壁增厚,球后间隙增宽(图1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区未见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检查,病灶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胸部CT平扫显示右肺上叶尖段及后段多发致密影,部分伴空洞,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伴钙化。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类风湿因子等其他血清学检查结果均正常。结核菌素试验结果显示受试部位红晕及硬结直径为25 mm×25 mm(+++)。诊断:左眼脉络膜结核瘤、肺结核可能。请感染科会诊,痰培养阴性,考虑肺结核空洞。予以全身四联抗结核(ATT)治疗(利福平+异烟肼+比嗪酰胺+左氧氟沙星);同时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 mg/ (kg·d)初始剂量],根据眼部炎症消退情况逐渐减量。治疗10 d后,患者左眼视力急剧下降至0.01,玻璃体腔内出现大量细胞(+++),黄斑区视网膜水肿、渗出。B型超声检查显示结核瘤明显变大,考虑病情加重为类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所致。继续ATT治疗,维持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并给予球旁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治疗10周后,患者左眼玻璃体炎症无缓解(图2)。继续加用口服环孢素[3 mg/ (kg·d)体重剂量]2周后,患者左眼玻璃体炎症逐渐控制,结核瘤不再继续增大,视力提高至0.15。治疗3个月后,患者左眼玻璃体炎症进一步缓解,结核瘤逐渐缩小,但瘤体表面形成机化膜,且与周边视网膜呈"扇形"粘连。治疗13个月后,机化膜对结核瘤的牵引逐渐松解,瘤体继续退缩,玻璃体炎症控制(图3),黄斑水肿全部吸收,视力逐步提高至0.8。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肺结核病灶已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脉络膜骨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37 岁,因双眼夜盲 20 年,视野缩小1年,于2017年11月25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父母为表兄妹近亲结婚.既往无眼部外伤史及其它眼病史. 否认结核、风湿及家族性遗传性病史,否认急性传染病史. 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0.4;近视力:右眼J4/30 cm,左眼J6/30 cm;眼压:右眼1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4 mm Hg. 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脉络膜结核瘤的临床特征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脉络膜结核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脉络膜结核瘤患者7例(7眼).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眼部B超等检查,以及结核菌素试验(PPD)、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胸部CT等结核相关检查.所有患者行全身抗结核治疗,随访6~18个月,平均(1 1.1±3.8)个月.主要指标:眼底表现,FFA及ICGA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2±11.5)岁.7例患者中3例为活动性肺结核;2例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例曾有结核患者接触史;1例无明确结核病史及接触史,为潜伏性感染.7例患者均单眼发病,其中6例为孤立性结核瘤,1例为多发性结核瘤.眼底表现为黄白色视网膜下隆起.5例瘤体位于后极部,1例位于黄斑颞侧血管弓外,1例位于颞下血管弓处.均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其中5例有视网膜出血.视力手动/眼前~0.5.FFA示2例早期低荧光,晚期荧光增强;5例早期高荧光,晚期荧光渗漏;4例瘤体边缘出现针尖样细小高荧光点.ICGA早期瘤体呈低荧光,晚期低荧光持续存在,病灶周围可出现弥散的高荧光.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抗结核治疗,疗程6~18个月.治疗后7例患者瘤体均减小,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出血吸收,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脉络膜结核瘤可伴有全身活动性结核或发生于结核的既往感染和潜伏感染,主要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规范化的抗结核治疗可有效控制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疫苗的研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5
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水疱性口炎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病毒可刺激感染的宿主产生细胞、体液和黏膜免疫应答,是一种有希望的疫苗载体,可表达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多种蛋白.以水疱性口炎病毒为载体的病原体疫苗包括埃博拉病毒(rVSV-GP)、马尔堡病毒(rVSV-G)、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rVSV-env/gag)、猴免疫缺陷病毒(rVSV-Gag)、猴逆转录病毒2型(rVSV-en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rVSV-St19)、猪流行性腹泻病毒(rVSV-St19)、呼吸道合胞病毒(rVSV-G/F)、尼帕病毒(rVSV-G/F)、拉沙病毒(rVSV-GPC)、淋巴细胞脉络膜炎病毒(rVSV-GP)、柯萨奇病毒B3型(rVSV-VP1)、肠道病毒71型(rVSV-VP1)、口蹄疫病毒(rVSV-VP1)、人乳头瘤病毒16型(rVSV-E7)、棉尾兔乳头瘤病毒(rVSV-L1/E7)、汉坦病毒(rVSV-GPC)、辛诺柏病毒(rVSV-GPC)、安第斯病毒(rVSV-GPC)、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rVSV-GPC)、巨细胞病毒(rVSV-gB)、单纯疱疹病毒2型(rVSV-gD)、禽流感病毒(rVSV-HA/NP)、乙型肝炎病毒(rVSV-MS)、基孔肯雅病毒(rVSV-E2)、诺如病毒(rVSV-VP1)、蓝舌病毒8型(rVSV-VP2)、博尔纳病病毒(rVSV-GPC)、牛痘病毒(rVSV-L1R/B5R)、结核分支杆菌(rVSV-Ag85A/TFP846)、溃疡分枝杆菌(rVSV-Mu13720)、鼠疫耶尔森菌(rVSV-LcrV)和曼氏血吸虫(rVSV-SmHSP70)等,本文将综述这些水疱性口炎病毒介导的病原体疫苗的研制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脉络膜结核瘤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脉络膜结核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10只眼)脉络膜结核瘤病例.结果 脉络膜结核瘤主要症状为出现视力下降,左眼多见,表现为眼球后极部黄白色或灰白色局限性隆起,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特点是在肉芽肿病变的上方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毛细血管和神经视网膜之间存在一边界清晰的"黏附部位"(接触征).结论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应注意其眼底典型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的特点,与其他眼内肿瘤进行鉴别,减少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脉络膜结核瘤合并巩膜穿通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女性43岁,因"左眼视力下降20 d,伴红、痛3 d"至我院门诊就诊.之前外院诊断为右眼葡萄膜炎,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就诊3 d前开始全身抗结核治疗.专科检查发现患者左眼前节炎症,玻璃体大量絮状混浊,视网膜颞侧近后极可见黄白色病灶伴出血渗出.高频B超提示病灶区巩膜回声中断,球壁内外病灶相通.诊断为左眼脉络膜结核瘤,建议继续抗结核治疗后眼部炎症控制,巩膜及脉络膜病灶较前好转.讨论体会:包括脉络膜结核瘤在内的结核性脉络膜炎患者,建议诊断及治疗流程遵照COST专家共识,规范诊疗,并注意及早开始全身抗结核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以巨大额面部血管瘤为表现的Sturge-weber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病例资料45岁男性,因发现左侧额面部皮肤病变45年入院.病人自诉出生时就有额面部皮肤病变,呈一小结节状,没有疼痛痛、瘙痒等,呈酒红色.病人智力发育正常,无肢体抽搐及头痛、头晕等,未予特殊处理.随年龄增长,病人额部病变逐渐变大,呈菜花样,累及左侧上眼睑,致使左侧上睑上提不能.约20年前,自觉左眼视力逐渐下降,直至消失,一直未行正规检查及治疗.入院2个月前,外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颅内外血管瘤,为求切除额面部皮肤病变入院.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等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病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醒;左侧瞳孔直径约4 mm,对光反射消失;右侧瞳孔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存在;左眼视力丧失,右侧视力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左侧额部及头部皮肤见葡萄酒色菜花样凸起病变,质地较软,无压痛、无瘙痒,压之不褪色(图1A).入院后,完善头部CT、MRI、DSA检查及其他常规检查.头部CT检查见左侧枕叶脑组钙化(图1C、1D).头部MRI检查示左侧枕叶脑回病变,左侧侧脑室后角见脉络膜明显增强影,考虑血管瘤可能(图1E、1F).DSA检查示左侧颞浅动脉增粗(图1G~J).综合病人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考虑诊断Sturge-Weber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SWS).病人眼部病变请眼科会诊,考虑青光眼.因病人左眼视力已丧失,暂无需特殊处理.与整形美容科会诊后,决定联合手术,切除皮肤病变,并予以植皮+负压封闭引流术.负压封闭吸引可保证移植皮肤稳定贴附于颅骨表面,促进其存活.术后持续负压吸引1周,撤去负压封闭吸引,术后10d拆线,见皮肤愈合情况可,术后13d康复出院.术后病理结果示血管瘤病变.术后8个月随访,头面部移植皮肤存活良好,面部形象极大改观(图1 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