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06例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女26例;年龄25~57岁[(48.6 ± 11.9)岁]。损伤节段:T 11 18例,T 12 26例,L 1 21例,L 2 25例,L 3 16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胸腰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1例患者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5例患者在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基础上,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核查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力性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和患者眼部不适症状)、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12个月[(10.5 ± 0.9)个月]。核查组和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4%∶29%)、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4%∶16%)、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包括流泪(2%∶12%)、异物感(0%∶4%)和干涩(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尺神经损伤及眼部不适症状中的视物模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核查组住院时间为(7.0 ± 1.3)d,较对照组的(9.9 ± 1.9)d显著缩短( P < 0.05)。核查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5%(47/55)和69%(35/51)( P < 0.05)。术后3个月,核查组VAS为(1.9 ± 0.8)分,较对照组的(3.5 ± 1.1)分显著下降( P < 0.05);两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患者,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有助于减少全身麻醉手术俯卧位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并发症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的机械并发症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后路单节段截骨后凸矫形内固定术治疗OVCF后凸畸形患者80例,男17例、女63例,年龄(63.21±8.07)岁(范围47~77岁)。术后机械并发症包括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螺钉松动、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比较发生和未发生机械并发症患者的多裂肌脂肪浸润率(fat infiltration,FI)、相对总横截面积(relative gross cross-sectional area,rGCSA)、相对功能性横截面积(relative functional cross-sectional area,rFCSA)。使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19例发生PJK、61例未发生,PJK组多裂肌FI(0.44±0.05)高于无PJK组(0.3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7例发生螺钉松动、73例未发生,螺钉松动组多裂肌FI(0.47±0.05)高于无螺钉松动组(0.3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0例发生ASD、50例未发生,ASD组多裂肌FI(0.45±0.07)高于无ASD组(0.36±0.10)、rFCSA(0.09±0.03)低于无ASD组(0.1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裂肌FI、rFCSA不是发生ASD的独立危险因素;23例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57例未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多裂肌FI(0.48± 0.08)高于无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0.37± 0.09),rGCSA(0.16±0.04)和rFCSA(0.09±0.03)低于无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组(0.20±0.09和0.1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多裂肌FI、rGCSA和rFCSA均不是发生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陈旧性OVCF后凸矫形内固定术后发生PJK、螺钉松动、ASD和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可能与较高的多裂肌FI相关,且发生ASD和远端交界性后凸及失败可能也与较小的多裂肌rFCSA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导致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于上海新华医院脊柱中心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Ⅳa型MPS导致寰枢椎脱位患儿的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6.2±3.1)岁(范围2~10岁)。8例患儿均存在下肢乏力、步态不稳,3例患儿无法站立及行走;影像学均表现为齿突发育不全、寰枢椎脱位及全身骨骼发育异常。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校正寰齿前间距(modified atlanto-dental interval,mADI)及复位指数、螺钉植入质量(CT评估)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44.0±43.1) min(范围90~220 min),术中出血量(89.1±55.1) ml(范围15~180 ml),随访时间(17.8±7.4)个月(范围8~27个月)。术前AIS分级C级3例、D级4例、E级1例;末次随访时C级1例、D级1例、E级6例。术前mADI为(7.38±2.62) mm,术后6个月降低至(2.50±1.6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71, P=0.001);末次随访时复位指数为65.0%±26.3%。共植入椎弓根螺钉31枚,其中Ⅰ型26枚(83.9%)、Ⅱ型4枚(12.9%)、Ⅲ类1枚(3.2%),Ⅲ型螺钉未发生脊髓及血管损伤;另有1例一侧植入棘突椎板钉。5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显示融合(均为自体骨),2例术后1年获得融合(异体骨),1例术后2年出现植骨块吸收(异体骨)。1例患儿手术当晚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经抢救后康复。其余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Ⅳa型MPS患儿绝大多数有齿突缺如,如合并寰枢椎脱位和颈椎管狭窄导致颈脊髓受压,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采用后路寰枢椎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安全、有效。Ⅳa型黏多糖贮积症患儿常合并多系统受累,需要多学科协作来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预防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预防脊柱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120例,年龄40~7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凝血功能未见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和信封法分成3组( n=40):基础预防措施组(A组)、弹力袜组(B组)和SEP监测组(C组)。B组术前1 h穿弹力袜,C组术中进行SEP监测,电流刺激强度25 mA。术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于术前1 d、术毕和术后24 h时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采用超声诊断术中和术后24 h内下肢DVT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双下肢腘静脉血流速度加快,血浆D-二聚体浓度降低,术中下肢DVT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SEP监测作为脊髓电生理监测的同时可有效预防脊椎手术患者下肢DVT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的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岁;单侧椎动脉高跨26例,双侧高跨3例,C 2,3融合致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19例,双侧狭窄4例。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CT血管造影(CTA)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CTA在C 2,3横突孔处测量椎动脉直径,观察"in-out-in"螺钉对椎动脉形态的影响。术后6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71.2 min(213~352 min),出血量平均471.5 mL(230~830 mL)。余43例行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1.6 min(131~226 min);出血量平均395.9 mL(170~660 mL)。无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CTA,椎动脉在C 2、C 3横突孔层面的直径分别为(2.92±0.55)、(3.04±0.54) mm,与术前[(2.91±0.68)、(3.11±0.50) 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动脉在21例次中出现外下方移位。所有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断裂、移位。 结论: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小,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端融合椎的选择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椎弓根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投射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SO)中选择不同的下端融合椎(LIV)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骨盆投射角(P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3月—2014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94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11例,年龄19~59(34.7±8.5)岁。患者均行后路PSO,依据L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2组:A组69例,LIV选择L 4或L 5,其中20例远端固定至L 4、49例远端固定至L 5;B组25例,LIV选择S 1,远端均固定至S 1。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术后2年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垂直轴(SVA)、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情况。 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术前除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6, P=0.001),G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第10天2组间GK、SVA、PI、PT、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2年,A组PT小于B组,SS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1、0.01, P值均<0.05),而GK、SVA、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内各项指标比较:A组、B组内不同时间点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GK、SVA、PT、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术前比较,A组、B组内术后第10天和2年的GK、SVA、PT均减小,SS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术后第10天比较,术后2年A组、B组内PT均增大,SS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GK、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对于行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论LIV是否固定至S 1,PI均无显著性变化,且对患者术后PI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 5S 1椎间不稳、L 5双侧峡部裂、L 5S 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5S 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 4-5椎间不稳、L 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 5左侧神经根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 3-4、L 4-5、L 5S 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 1右侧神经根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4-5、L 5S 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节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根节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骨刀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关节间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2019年10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3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分别采用超声骨刀(超声骨刀组,23例)与高速磨钻(传统组,20例)进行寰枢关节间操作,包括关节软骨的切除及关节重塑,记录两组术中双侧关节间操作的时间、出血量、C 2神经根保留情况,有无椎动脉损伤、硬脊膜损伤,术后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43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超声骨刀组23例患者术中均未出现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C 2神经根均得到保留;传统组20例患者中,1例术中硬脊膜损伤,1例C 2神经根损伤。两组术后6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增高(均 P<0.001)。超声骨刀组较传统组关节间操作的时间短[分别为(14.15±4.28)min、(19.05±4.35)min]、出血量少[ M( Q1, Q3)分别为200(150,250)ml、250(200,300)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后路手术中应用超声骨刀进行关节间操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较应用传统高速磨钻手术时长短、术中出血量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寰枢椎脱位是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损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寰枢椎脱位患者,手术治疗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逐渐成为寰枢椎脱位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为了更好地规范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诊治,推广应用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和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颅颈交界区畸形联盟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充分讨论后制定了《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本共识对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严重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变(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椎管面积的改变值明显小于1级和2级关节突退变节段,但与0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二期后路减压率为55.56%(15/27),2级为35.82%(24/67),1级为16.03%(25/156),0级为21.05%(4/19)。3级关节突退变的后路减压率明显高于其他等级( P<0.001)。81.48%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合并严重侧隐窝狭窄,24.24%合并严重椎间孔狭窄。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1.62±6.52)个月,末次随访时ODI平均改善值为24.10%±11.09%,平均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对CLIF撑开椎间隙和椎间孔的作用无明显影响,但严重关节突退变的腰椎节段常合并严重的椎管狭窄,CLIF手术的间接减压效果差于退变程度较轻的节段,可能需要通过后路直接减压才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