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含脂变终丝的骶管囊肿二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内含脂变终丝的骶管囊肿国内外鲜见报道,其脂变终丝穿行于硬膜囊和囊肿瘘口之间。2019年6—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了2例同时具备脊髓拴系综合征和硬脊膜囊肿特点的骶管囊肿患者。2例患者的腰骶MRI显示脊髓圆锥低位,终丝脂肪变性及骶管囊性占位。行骶管囊肿切除+脊髓拴系松解术治疗,术中可见以脂变终丝出硬膜囊处为瘘口,形成硬脊膜囊肿。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病变为无衬附上皮的纤维囊壁组织,符合囊肿改变。2例患者术后均有神经功能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面神经无张前移位和岩下窦隧道填塞切除内淋巴囊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并发于VHL综合征的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患者,男,42岁,因“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就诊,伴搏动性耳鸣、眩晕。耳内镜示左耳鼓膜完整,鼓膜后下象限见红色新生物膨出,MRI提示肿瘤位于后颅窝,累及颈静脉孔、内听道,增强后明显强化。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VHLc.486C>G, p.Cys126Trp, VHL基因3号外显子486位点C碱基错义突变为G碱基,126位的半胱氨酸被色氨酸取代。选择经颞下窝径路、面神经无张部分前移位及岩下窦隧道填塞技术完整切除肿瘤,术后无脑脊液漏,病理确诊为内淋巴囊肿瘤,术后1周顺利出院。患者出院1年复查显示面神经及后组颅神经功能正常,未见肿瘤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鞍上池蛛网膜囊肿误诊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鞍上池囊肿的误诊原因,分析误诊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了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和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治97例鞍上池蛛网膜囊肿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扫描,均伴有梗阻性脑积水。97例中13例发生误诊误治,其中男7例,女6例,初次就诊年龄1~31(6.3)岁,6岁以下10例,15岁1例,31岁1例,26岁1例,误诊为梗阻性脑积水11例,误诊为囊性颅咽管瘤2例。结果:13例中1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9例无效再次行神经内镜治疗,同时去掉分流管,恢复良好,1例分流术发生颅内血肿再次开颅清除血肿并去骨片减压,1例分流后发生裂隙脑室,给保守观察,2例开颅手术切除病例稳定。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者,无并发症发生。内镜再次手术后病例,CT和(或)MRI扫描示脑室有不同程度缩小,部分恢复正常大小,手术后磁共振脑脊液造影造瘘口处脑脊液流动通畅。结论:鞍上池蛛网膜囊肿发病率低,临床上少见,易误诊误治。目前公认最佳治疗方法是神经内镜囊肿壁部分切除、囊肿脑室造瘘和三脑室底造瘘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柱手术并发脑脊液漏诊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脊液漏是脊柱外科手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术中发生硬脊膜破裂,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难题。脑脊液是一种保护大脑和维持颅内压的生理性液体,脑脊液漏若处理不当,可导致持续性头痛、恶心、呕吐,并增加脑膜炎的风险。正确有效的硬脊膜缝合和修补是恢复的基础,硬脊膜的修复难以通过药物途径得到缓解,因此脑脊液漏及时识别和细致修复,对于恢复和降低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相关不同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就脑脊液漏的病因和诊断及其修复方法等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以避免伤口和椎管内及颅内感染、延迟愈合、假性硬脊膜囊肿形成、脊髓神经受压等并发症发生,能对患者的快速康复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手术行骶管囊肿漏口自体肌筋膜组织封堵及脂肪组织囊腔填塞;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通过腰骶部MRI检查评估骶管囊肿的变化程度;通过体格检查评估患者的皮肤感觉、下肢肌力、排便、排尿、性功能等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结果:32例患者的神经内镜手术均成功,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存在骶尾部和(或)下肢疼痛的31例患者中,27例(87.1%)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5.59±1.48)分、(2.50±1.05)分、(1.94±0.8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206.33, P<0.001)。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内MRI复查显示囊腔内的脑脊液信号转变为脂肪信号;其中10例患者术后3个月MRI复查可见囊腔内脂肪组织部分被吸收。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患者的皮肤感觉异常、排便功能障碍、排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的改善比例分别为4/7、3/5、2/3、1/1;术前下肢肌力为Ⅳ级的7例患者中,术后2例肌力恢复至Ⅴ级。 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创伤小、有效率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例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经脊髓背侧正中入路行囊肿减压并囊壁切除术。术前、术后短期及末次随访采用McCormick分级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随访期间复查MRI,以观察囊肿有无复发。结果: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约占同期收治的脊髓髓内占位性病变的3.86%(9/233);发病年龄为10~61岁,成年患者男女比例为2/5。首发症状主要为躯体疼痛(6/9)和肢体无力(4/9),可伴有急性病程(4/9);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4例。9例患者中,7例囊肿大部分切除,2例囊肿部分切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MRI提示囊肿均明显缩小。术后短期(术后1周)内4例症状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其中4例随访期间症状进一步改善。1例失访,另外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61个月,随访期间症状无复发,残留囊肿无增大。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的McCormick分级均为Ⅰ级。结论:脊髓髓内蛛网膜囊肿临床罕见,成人中女性多发,有症状的患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其临床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内蛛网膜囊肿(ACs)是一种包裹脑脊液的蛛网膜结构畸形,其多数处于稳定状态,少数可对大脑产生损害;对大脑产生损害的ACs患者,应进行手术干预。只有对颅内ACs作出及时、恰当地评估与处理,才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这需要及时了解颅内ACs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提高颅内ACs的诊治疗效。因此,本文针对颅内ACs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决策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颅内ACs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lizarov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1 男性,26岁,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大小便可部分控制,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患者拒绝,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牵伸术)。术中患肢使用气压止血带,先切除足部溃疡,刮除骨面肉芽组织。在切除溃疡的骨面,用骨刀行距跟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矫正大部分骨性畸形。然后穿针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维持足踝适当矫形位置(图2),部分缝合切口,残留的创面皮肤边缘以细钢针钉于骨面,防止回缩,无菌敷料包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分型儿童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儿童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收治的145例外侧裂蛛网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Galassi分型将囊肿分为Galassi Ⅱ型(78例)和Ⅲ型(67例)。其中56例行显微镜下囊肿剥离开窗术,89例行神经内镜下囊肿剥离开窗术。术后对患儿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预后评价采用Kandenwein症状评估方法。比较不同类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结果:145例患儿的手术均成功,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共26例(17.9%)患儿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硬膜下积液13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脊液漏1例、急性脑积水2例。145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60.1±15.7)个月(24~83个月)。末次随访显示,预后良好125例(86.2%),预后不良20例(13.8%)。GalassiⅡ型组和Ⅲ型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囊肿部位、早产及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术前合并脑积水、术后并发症、Kandenwein症状评估以及术前、后囊肿最大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Ⅲ型囊肿术前常合并脑积水,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同时,Ⅲ型囊肿术前、后囊肿的最大径均大于Ⅱ型囊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alassi分型是影响患儿预后的独立因素( OR=9.35,95% CI:1.74~50.19, P=0.009)。 结论:Galassi Ⅱ型和Ⅲ型儿童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不同,Ⅲ型囊肿患儿的整体预后差于Ⅱ型囊肿;外侧裂珠网膜囊肿患儿的预后可能与Galassi分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鼻蝶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蝶窦的变化及蝶窦炎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蝶窦腔的改变以及术后蝶窦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106例垂体大腺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磁共振成像(MRI)蝶窦腔内积血、积液、炎症、黏液囊肿、黏膜重塑的改变。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蝶窦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MRI观察结果显示,蝶窦腔内积血、积液于术后3个月均吸收消散,鞍底骨窗缺损均由新生的黏膜覆盖,但尚不完全;鞍上残瘤均不同程度向鞍内下沉;术后6个月蝶窦黏膜重塑基本完全。106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发现蝶窦黏液囊肿7例(6.6%),蝶窦炎症26例(2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激素型腺瘤( OR=2.981,95% CI 1.480~26.207, P=0.014)、术前蝶窦炎( OR=12.392,95% CI 2.927~52.462, P=0.001)、多次经鼻蝶入路手术频次( OR=14.758,95% CI 2.431~89.584, P=0.003)及术中脑脊液漏( OR=11.644,95% CI 2.175~62.344, P=0.004)是术后蝶窦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经鼻蝶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蝶窦腔内容物的演变有其规律;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术前蝶窦炎、多次经蝶手术及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围术期需加强抗感染及鼻腔护理以降低术后出现蝶窦炎的可能;分期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再次手术的时机可能以前次手术后3个月左右为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