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纯红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纯红系白血病(PEL)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2月收治的1例PEL患儿的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分型及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主要表现为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原始红细胞0.490,早幼红细胞0.345;免疫表型:34.18%CD45阴性细胞,表达红系相关抗原CD235a,且CD117、CD36、CD71均为阳性,CD105部分阳性。细胞遗传学分析提示复杂核型。分子生物学检测阴性。4次化疗后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诱导治疗Ⅱ第28天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达完全缓解,微小残留病<0.01%。造血干细胞移植3个月后复发,复发2个月后死于原发病导致的多器官衰竭。结论:PEL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目前尚无有效化疗方案,预后极差。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肠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15 d,皮疹9 d"为主诉入院,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维持期间2次复发,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突发肠穿孔,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病情稳定后,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全程静脉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第35天血小板植入,嵌合率为100%,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肺炎,移植后第26天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度,给予相应治疗好转;移植后第49天行二期肠造瘘关瘘术;现随访至移植后70个月,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病情持续缓解,无慢性GVHD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V-HLH的唯一有效手段;无合适同胞或非血缘供者时,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可作为移植物来源;肠穿孔术后肠造瘘不是移植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艾曲波帕治疗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症24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艾曲波帕治疗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接受HSCT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并采用艾曲波帕治疗的2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分为脐带血组和外周干细胞组,根据疾病类型分为恶性病组和非恶性病组,分析各组间临床疗效。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24例患儿中男15例、女9例,艾曲波帕用药时的年龄7.7(2.6~13.7)岁,接受艾曲波帕治疗的时间为移植后第27.5(8.0~125.0) d,使用后完全有效的时间为23.5(6.0~83.0) d,用药疗程为36.5(8.0~90.0) d,艾曲波帕总剂量为1 400(200~5 900)mg,完全有效率92%(22/24),未发生艾曲波帕相关不良反应。脐带血干细胞移植(16例)的患儿使用艾曲波帕的疗程及总剂量均明显低于外周干细胞移植组(8例)[24.5(8.0~81.0)比65.5(35.0~90.0)d,900.0(200.0~3 850.0)比2 862.5 (1 175.0~5 900.0) mg, Z=-3.004、-2.604, P=0.002、0.007],而达到完全有效的时间及停药2周后血小板计数、随访终点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恶性病患儿(12例)相比,非恶性病患儿(12例)用药后至获得完全有效的时间、用药疗程、总剂量及停药2周后血小板计数、随访终点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艾曲波帕用于儿童HSCT后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疗效,安全性高,尤其在脐带血移植中可能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含塞替哌的清髓性预处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岁5月龄患儿以血常规三系减少、反复发热起病,肝脾进行性增大,骨髓病理提示造血细胞减少伴弥漫骨髓纤维化,排除恶性肿瘤等继发性原因,核型正常,无克隆异常,全外显子未检测出致病变异,未发现基因融合,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术后,应用白消安、塞替哌为基础的清髓性预处理,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供受体HLA配型位点不相合的脐血移植对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供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位点不相合的脐血移植对白血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使用单份非亲缘脐血行首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收集供受体高分辨HLA-A、HLA-B、HLA-C、HLA-DRB1和HLA-DQB1共5个位点的基因信息。在每个位点中,按照2条基因信息是否相合,分为相合组(2条基因完全匹配)和不相合组(有1条基因不匹配),在不同位点中,分别比较相合组与不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复发、非复发死亡及生存的差异。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使用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其他结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00例患儿,男55例,女45例,移植时患儿年龄[ M( Q1, Q3)]为3.9(2.0,6.5)岁。HLA-A位点的相合组55例,不相合组45例,相合组5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低于不相合组( P=0.024),相合组移植后100 d内aGVHD累积发生率低于不相合组( P=0.017),其他结局事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LA-B位点相合组70例,不相合组30例,相合组5年累计复发率高于不相合组( P=0.027),其他结局事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LA-C位点相合组79例,不相合组21例,2组结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LA-DRB1位点相合组73例,不相合组27例,相合组5年总生存率高于不相合组( P=0.036),相合组5年累积复发率高于不相合组( P=0.028),相合组5年NRM低于不相合组( P=0.008),相合组移植后100 d内aGVHD累积发生率低于不合组( P=0.010),其他结局事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LA-DQB1位点相合组68例,不相合组32例,2组结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LA-A位点不相合组发生aGVHD的风险高于HLA-A位点相合组( HR=1.25,95% CI:1.12~1.38);HLA-B位点不相合组复发的风险低于HLA-B位点相合组( HR=0.77,95% CI:0.63~0.91);与HLA-DRB1位点相合组相比,HLA-DRB1位点不相合组发生aGVHD的风险较高( HR=1.37,95% CI:1.26~1.48)、发生非复发死亡的风险较高( HR=1.39,95% CI:1.28~1.50)、死亡风险较高( HR=1.27,95% CI:1.18~1.36)。未发现HLA-C和HLA-DQB1位点与aGVHD的发生、复发、非复发死亡及生存的风险相关(均 P>0.05)。 结论:在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中,供、受体HLA-A位点相合的患儿aGVHD的发生风险低于不相合的患儿;与HLA-DRB1位点不相合的患儿相比,HLA-DRB1位点相合的患儿发生aGVHD风险更低、5年NRM更低、死亡风险更低;HLA-B位点相合的患儿复发率高于不相合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脐带血辅助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无关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脐带血辅助单倍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aplo-cord-PBSCT)与无关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UD-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104例接受haplo-cord-PBSCT和52例接受UD-PBSCT)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haplo-cord-PBSCT和UD-PBSCT组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分别为13(9~22)d、13(10~24)d( P=0.834),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5(7~103)d、14(8~38)d( P=0.816)。haplo-cord-PBSCT组和UD-PBSCT组移植后30 d中性粒细胞累积植入率均为100.0%( P=0.314),移植后100 d血小板累积植入率分别为95.2%(95% CI 88.3%~98.1%)、100.0%( P=0.927)。移植后30 d两组患者均达到完全供者嵌合状态,未发生脐带血干细胞植入。②haplo-cord-PBSCT组与UD-PBSCT组移植后100 d内Ⅱ~Ⅳ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9.1%(95% CI 20.1%~38.1%)、28.8%(95% CI 17.2%~41.6%( P=0.965),Ⅲ/Ⅳ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8%(95% CI 3.6%~14.0%)、9.6%(95% CI 3.5%~19.5%)( P=0.725)。haplo-cord-PBSCT组与UD-PBSCT组2年慢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45.3%(95% CI 36.1%~56.1%)、35.1%(95% CI 21.6%~44.1%)( P=0.237),移植后2年重度慢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3.6%(95% CI 7.6%~21.3%)、12.9%(95% CI 5.1%~24.3%)( P=0.840)。③haplo-cord-PBSCT组、UD-PBSCT组移植后2年CIR分别为12.8%(95% CI 7.0%~20.5%)、10.0%(95% CI 3.6%~20.2%)( P=0.341),NRM分别为14.7%(95% CI 8.4%~22.6%)、16.2%(95% CI 7.4%~28.0%)( P=0.681)。④haplo-cord-PBSCT组、UD-PBSCT组移植后2年OS率分别为82.2%(95% CI 74.8%~90.3%)、75.5%(95% CI 64.2%~88.7%)( P=0.276),2年DFS率分别为69.9%(95% CI 61.2%~79.8%)、73.8%(95% CI 62.4%~87.3%)( P=0.551),2年无GVHD无复发生存(GRFS)率分别为55.3%(95% CI 44.8%~64.8%)、64.7%(95% CI 52.8%~79.3%)( P=0.284)。 结论:haplo-cord-PBSCT与UD-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恶性血液病的替代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的患者免疫重建规律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术后免疫重建差异。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恶性血液疾病并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共300例[年龄18(8,33)岁,男163例,女137例],其中行脐带血移植25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45例纳入此次研究。运用多色流式检测非血缘脐带血移植物、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以及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各类亚群,比较患者术前2种移植物差异以及这300例患者2种移植术后在第1、2、3、4、6、9、12、18个月的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和绝对计数,并且回顾性分析2种移植类型在18个月内无病生存患者的资料。结果:移植物中外周血组NKT细胞相对计数高于脐带血组(2.79%>0.24%, P<0.001)。UCBT组辅助性T细胞的百分比高于PBSCT组(20.6%>16.6%, P<0.05),且自半年后绝对计数也高于PBSCT组(624个/μl>373个/μl, P<0.05)。UCBT组的NK1细胞百分比(第3~9个月)和绝对计数(第4~12个月)明显高于PBSCT组(1.7%>0.9%,30个/μl>16个/μl, P<0.05)。NKT细胞在整个监测过程中UCBT组均低于PBSCT组(相对比例和绝对计数)(0.7%<3.3%,4个/μl<28个/μl, P≤0.001)。UCBT组的DNT细胞比例(1年内)和绝对计数(半年内)明显低于PBSCT组(0.6%<5.9%,5个/μl<74个/μl, P<0.05)。 结论: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患者术后的淋巴细胞重建较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组快,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术后具有更强的免疫重建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联合免疫缺陷病(CID)的效果并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4年2月至2022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73例CID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根据疾病亚型分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组和其他CID组,根据供者类型分为同胞相合供者组、非亲缘相合供者组、非亲缘脐带血组及单倍体供者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患儿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回归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结果:73例患儿中男61例(84%)、女12例(16%)。SCID 55例(75%),其他CID18例(25%)。同胞相合供者、非亲缘相合供者、非亲缘脐带血及单倍体供者分别为2例(3%)、3例(4%)、64例(88%)及4例(5%)。移植年龄10.7(5.9,27.5)月龄,随访时间36.2(2.5,62.9)个月。73例CID患儿的3年总生存率为(67±6)%。SCID组(55例)与其他CID组(18例)患儿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7)%比(78±10)%, χ2=1.31, P=0.252]。同胞或非亲缘相合供者移植组(5例)、非亲缘脐带血移植组(64例)及单倍体供者移植组(4例)患儿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66±6)%、(50±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30, P=0.317)。Cox回归分析显示败血症病史( HR=2.55,95% CI 1.05~6.20, P=0.039)及移植前低白蛋白血症( HR=2.96,95% CI 1.14~7.68, P=0.026)是影响CID患儿移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ID有效,移植前有败血症病史及低白蛋白血症是患儿预后危险因素,加强移植前感染预防及营养干预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亲缘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D40配体基因突变引起的高IgM综合征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减低强度预处理非亲缘脐带血干细胞移植(UCBT)治疗CD40配体基因(CD40LG)突变引起的高IgM综合征(HIG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由CD40LG突变引起的3例HIGM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和UCBT治疗的预后。以“CD40配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D40 ligand deficiency”“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1年2月的文献,总结该病的移植供者选择、干细胞来源、预处理方案及预后因素。结果:3例男性患儿均以反复呼吸道感染起病,基因检测均为CD40LG突变。3例患儿移植前年龄分别为1.0、1.4及0.5岁,均采用白消安、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的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脐带血干细胞与患儿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度分别为8/10、10/10及9/10。3例患儿在移植后14 d均达到完全供者细胞嵌合,均发生了Ⅰ度皮肤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截至末次随访,3例患儿分别为移植后33、18及18个月,均无病生存。文献检索到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24篇。文献报道共258例CD40LG突变的患儿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供者类型以同胞相合供者[30.6%(79/258)]及非亲缘相合供者[40.3%(104/258)]为主,干细胞来源以骨髓[50.8%(131/258)]为主,预处理方案以清髓性预处理[66.7%(172/258)]为主,移植后总体生存率为70.9%(183/258),移植前存在肺损伤、肝脏并发症是影响患儿预后的不良因素。14例UCBT患儿中2例植入失败、2例混合嵌合、3例移植后死亡。结论:UCBT治疗CD40LG突变引起的HIGM安全有效,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