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联合脑电反应性对重度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联合脑电反应性(EEG-R)对重度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重度脑损伤的患者,于发病14 d内行SLSEP和脑电图(EEG)检查,在脑电信号平稳时行EEG-R检查。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浓度。随访12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分组,1~2分为预后不良组,3~5分为预后良好组。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每个潜在的预测因子进行评估。结果:共有43例患者纳入此项研究,26例患者预后良好,17例患者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清NSE浓度、EEG-R、SLSEP波幅与患者12个月后预后相关,其预测患者预后良好的AUC分别为0.661(95% CI:0.493~0.829)、0.697(95% CI:0.531~0.862)、0.718(95% CI:0.557~0.879)、0.758(95% CI:0.609~0.907)。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瞳孔对光反射、血清S100蛋白浓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SLSEP波幅( OR=2.058,95% CI:0.867~4.888)和EEG-R( OR=3.748,95% CI:0.857~16.394)是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联合预测患者预后良好AUC为0.798。 结论:SLSEP较高波幅和EEG-R存在是预测重度脑损伤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良好更加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焦虑障碍高危人群脑电信号频域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焦虑障碍高危人群、焦虑障碍患者和健康人群全频域自发脑电信号进行频域分析,探索可用于识别焦虑障碍的特征性频段。方法:2019年12月10日至2020年5月7日选取焦虑障碍高危人群(焦虑高危组, n=19)、焦虑障碍患者(阳性对照组, n=14)、健康正常人(正常对照组, n=19)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军事应激反应性焦虑预测量表(military stress anxiety predictive scale,MSAPS)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并在问卷评估过程进行脑电监测。统计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三组间脑电功率差异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两两比较。 结果:三组在Delta[(2.11±0.66)μV 2,(2.52±0.38)μV 2,(2.73±0.47)μV 2]、Theta[(1.31±0.43)μV 2,(1.52±0.28)μV 2,(1.67±0.35)μV 2]、Alpha[(1.05±0.44)μV 2,(1.29±0.25)μV 2,(1.45±0.55)μV 2]、Beta-1[(0.69±0.16)μV 2,(0.86±0.18)μV 2,(0.99±0.27)μV 2]、Beta-2[(0.55±0.15)μV 2,(0.67±0.18)μV 2,(0.75±0.20)μV 2]、Gamma频段[(0.31±0.09)μV 2,(0.40±0.14)μV 2,(0.45±0.16)μV 2]Cz电极处的脑电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80~9.21,均 P<0.05)。经Bonferroni校正后两两比较,Beta-1频段下,焦虑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脑电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 结论:焦虑障碍高危人群和焦虑障碍患者的脑电信号均在Cz处的Beta-1频段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这种脑电信号的差异可为焦虑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焦虑障碍的诊断提供有利的客观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急性脑梗死伴脑微出血患者脑电图反应性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ACI)伴脑微出血患者脑电图(EEG)反应性与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51例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资料,纳入ACI伴脑微出血组,另收集同期收治的47例ACI患者资料,纳入单纯ACI组。所有患者均接受EEG检查,记录患者EEG反应性、睡眠波等情况;记录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溶栓后2 h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并分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EEG相关指标,分析早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与脑电图反应性的关系。结果:ACI伴脑微出血组EEG反应性、睡眠波阳性率分别为33.33%(17/51)、27.45%(14/51),均低于单纯ACI组65.96%(31/47)、61.70%(29/47)( χ2=10.417、11.652, P=0.000、0.001),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较单纯ACI组严重( Z=2.381, P=0.017);中、重度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EEG反应性与睡眠波阴性比例91.18%(31/34)、86.49%(32/37)、高于轻度患者8.82%(3/34)、13.51%(5/37)( χ2=17.771、13.147,均 P=0.000),vWF水平(6.24±1.79)mg/L低于轻度患者(13.48±2.23)mg/L( t=12.039、 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EG反应性阴性( OR=18.994、 P=0.000)、睡眠波阴性( OR=11.520、 P=0.001)、vWF低表达( OR=0.283、 P=0.001)与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其中EEG反应性阴性的影响最为显著;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EEG反应性阴性预测早期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的AUC为0.803(95% CI:0.650~0.956, P<0.001),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结论: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早期伴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且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能与EEG反应性阴性有关,未来可考虑将EEG反应性作为老年ACI伴脑微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风险评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搏骤停后良好预后的多模态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搏骤停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与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相关,停止生命维持治疗(WLST)是其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准确预测心搏骤停预后至关重要。欧洲重症监护医学会的指南提出了一种结合临床检查、电生理学、脑成像和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多模态预测方法,主要侧重于预测不良结果。目前仍需要准确识别具有良好康复机会的患者,以减少不确定性,安抚患者家属,并有效分配资源。已经确定的心搏骤停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预后良好的几个指标,包括连续反应性脑电图(EEG)无癫痫样特征、脑核磁共振成像(MRI)无弥散加权变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运动反应≥3分和正常水平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然而,这些指标往往是单独描述的,它们在预测有利结果方面的敏感度有限。预测良好预后相关指标需要高敏感度,以确保不会遗漏具有良好康复潜力的患者。现有的心搏骤停预后指南主要集中在预测不良结果,较少关注预测良好预后。最近有瑞士学者进行了一项队列研究,分析了成人心搏骤停后昏迷患者的治疗数据,旨在确定心搏骤停后良好预后的预测因子,并结合这些预测因子开发一个多模态模型。研究纳入患者均接受36 ℃的目标温度管理(TTM)24 h,并使用外部冷却设备和特定的药物干预。在TTM期间和常温条件下进行EEG记录,评估脑电背景、连续性、反应性癫痫样活动;收集神经系统检查、体感诱发电位(SSEP)、血清NSE水平和瞳孔测量数据。研究人员还收集了与心搏骤停相关的各种变量,包括自主循环的初始节律和恢复时间。分析每个变量对有利结果的预测性能,使用多变量有序逻辑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交叉验证,创建一个多模态预后评分。评分包括6种模式,每种模式1分:早期EEG(12~36 h)非高度恶性;早期EEG背景反应性;晚期EEG(36~72 h)背景反应性和连续性;48 h内血清NSE峰值≤41 μg/L;72 h内全面反应性量表(FOUR评分)得分≥5分。评分≥4分(满分6分)的敏感度为97.5%,特异度为77.5%。评分的结果与外部队列验证结果一致。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多模态评分,该评分结合了心搏骤停后72 h内可用的临床、EEG和生物标志物。评分显示在识别早期昏迷心搏骤停幸存者方面的高性能,这些幸存者将在3个月内达到功能独立。该评分的表现得到了外部验证,支持其在心搏骤停患者早期良好预后预测中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搏骤停后脑电图反应性2018年国际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心搏骤停复苏后患者中,脑电图反应性(EEG-R)被认为是一种判断预后的指标。但关于如何测试EEG-R尚无明确的定义和指导方针。由多国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制定的《心搏骤停后脑电图反应性2018年国际共识》就EEG-R测试的刺激方案和定义达成了部分共识。本文就该共识要点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相关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电图在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评估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昏迷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地收集了自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CPR后昏迷患者,所有患者在CPR后48-72h内接受床旁EEG监测.本研究将EEG结果分为6种模式:慢波增多模式(有反应性或无反应性),三相波,爆发抑制模式(癫痫样放电或非癫痫样放电),α/β/θ/δ/纺锤波昏迷,癫痫样放电(局灶性或广泛性)和全面抑制模式.预后随访采用6个月内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ies,CPC),结果分为良好(CPC 1-2)或不良(CPC 3-5).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女性29例,男性25例,预后良好20例,占37.04%.EEG分级预测CPR后昏迷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95%CI 0.675-0.921,P<0.01),其中慢波增多与良好结局相关(P<0.05);爆发抑制(有癫痫样活动),癫痫样放电(局灶性和广泛性)、全面抑制模式与不良结局相关.结论:EEG分级能够客观反映CPR后昏迷患者的脑损伤严重程度并且可能有助于临床早期预测这类重症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自1980年代中期PUMA 560 机器人系统首次应用于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以来,手术机器人在机械设备、导航技术和数字成像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神经外科,特别是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日益普及.与人工操作相比,机器人在靶区定位、路径规划以及电极放置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和巨大应用前景[1-2].荟萃分析显示:无论有框或无框的立体定向技术,机器人辅助均是电极置入准确度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3].本文对手术机器人在立体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及反应性神经电刺激(responsive neurostimulation,RNS)等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其最新进展、应用场景及影响因素.此外,也对其在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希望本文可对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的临床普及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脑电图对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探讨EEG对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LHI患者68例.根据患者发病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所有患者在卒中发病48~72 h内接受床旁EEG监测.比较两组患者9种EEG分级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EEG对LH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68例患者中,男31例,女37例,年龄28~80岁,平均(60.9±10.9)岁.预后良好20例,占29.41%.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α优势(有反应性)、慢波增多(有反应性)较低(8.3%比45.0%,6.3%比40.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EEG分级预测LHI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的AUC为0.854(95%CI:0.764~0.943,P<0.01),其中α优势(有反应性)、慢波增多(有反应性)、α或θ昏迷和爆发抑制的灵敏度均>90%,但α优势(有反应性)和慢波增多(有反应性)特异性较差,分别为55%和60%.结论 EEG分级能够客观反映LHI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助于LH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清神益智针法联合感官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探讨清神益智针法联合感官刺激疗法在脑卒中后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期间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108 例脑卒中后PV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感官刺激组、针刺组、中西医结合组,每组各36 例.3 组患者均给予康复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感官刺激组给予感官刺激疗法,针刺组给予清神益智针法,中西医结合组给予感官刺激疗法+清神益智针法治疗.治疗30d后,观察比较3 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病情程度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与全面无反应性量表(Full Outline of Unresponsiveness Scale,FOUR)]、脑血流量及脑电生理变化.结果 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临床总有效率 86.11%(31/36)与感官刺激组 66.67%(24/36)、针刺组71.43%(25/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3 组患者病情程度GCS、FOUR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高于感官刺激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患者额叶、丘脑血流量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高于感官刺激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组患者脑电图分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西医结合组高于感官刺激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神益智针法联合感官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PVS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疾病转归,增加患者脑血流量,改善脑电生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脑电图在成人抗NMDA受体脑炎病情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脑电图在成人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病情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2-06—2017-10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20例抗NMDA受体脑炎成人患者根据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将病情分为五个等级,并于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脑电图(EEG)检测,再根据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价患者预后情况,并将脑电图监测情况和病情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程早期脑电图分级与病程早期病情分级呈正相关;在病程恢复期,患者脑电图异常程度与恢复期病情分级呈正相关;在病程早期脑电图监测中出现极度δ刷状波的患者病情更严重.结论 脑电图的异常程度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抗NMDA受体脑炎的恢复期脑电图的异常程度随着疾病恢复程度的升高而降低.脑电图可以作为成人抗NMDA受体脑炎的早期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中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有效、经济的检查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