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心共患疾病共治与分治模式的卫生经济学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评估脑心共患疾病在共治与分治两种模式下的卫生经济学效益,以确定更优的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率与经济效益.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和介入放射科等治疗的,符合中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inese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CN-DRG)中神经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合并循环系统疾病及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总住院天数、各类医疗费用以及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和权重(relative weight,RW).将患者分为共治组(一次住院期间对患者的脑心共患疾病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治疗)与分治组(不同住院期间分别进行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比较两组的基线特点及总住院天数、费用等经济学指标.结果 共纳入442例患者数据.共治组总住院天数低于分治组(6 d vs.14 d,P<0.001).经济学效益分析显示,共治组住院总费用低于分治组(65 967元vs.106 673元,P<0.001).此外,共治组的RW高于分治组(2.24 vs.1.61,P<0.001).结论 相较于分治模式,共治模式下脑心共患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共治模式有利于优化脑心共患疾病的医疗资源配置和诊疗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核心症状群及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构建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症状网络,探索核心症状群,为医护人员开展个体化、精准化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12月-2024年1月便利抽取河北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42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收集资料.探索性因子析取症状群,R语言构建症状网络分析中心性指标,并通过分层回归明确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的症状群,确定核心症状群.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83.5%)、担忧(80.6%)、恶心(75.7%),最严重的症状是疼痛(2.29±0.05),其次是恶心(1.93±0.06)、担忧(1.72±0.06).探索性因子分析出5个症状群,分别是病感症状群、功能障碍症状群、精神情绪症状群、呼吸道症状群和消化道症状群,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832%.症状网络中预期影响值最大的症状为疼痛(rs=1.17).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感症状群的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最大(β=-4.677,95%CI:-5.224~-4.131,P<0.001),对模型解释度为46.5%.结论 病感症状群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核心症状群,医护人员可基于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开展症状管理,进一步提高症状管理的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小板功能检测在神经外科止血功能评估中的现状与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人口老龄化,长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人群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潜在血小板功能低下会影响术中止血效果,并增加术中大出血和术后出血并发症风险.因此,如何在术前快速准确地评估血小板功能,对于全面评估患者止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结合血小板功能检测在神经外科的使用现状,分析目前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介绍改善血小板功能的相关疗法,以期提高神经外科医师对血小板功能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数字化多模态的三维融合可视化技术在神经外科解剖和手术入路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神经外科手术所面临的颅内及脊髓病变解剖有其特殊性.特别是位于颅内的病变,根据具体位置不同,具有复杂的三维解剖及比邻关系.颅内病变的特点一是具有坚硬的颅骨作为保护,因而需要打开有限的颅骨范围进行手术;二是其手术解剖涉及到颅骨、脑功能区、动静脉、脑深部核团、脑室、神经纤维束等众多的成分.因而,如何准确地认识并理解这些解剖关系,对于学生而言,一直是个教学难题.为此,数字化多模态融合技术将这些不同成分进行可视化,从而增加了学习的直观性,加速了相关解剖和手术入路的理解和学习.本文介绍神经外科手术的特点,通过若干个典型病变的解剖及手术入路分析,详细说明数字化多模态技术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研究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82),采用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组(n=48).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入院时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估量表(GCS)评分、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重度水肿发生率、枕部皮瓣下积液发生率更低,良好预后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区脑组织水肿反应轻,神经功能可得到更好的保护,患者良好预后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颅内淋巴系统及其与创伤性脑损伤的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脑由于缺少常规的淋巴结构,一直被认为与外周淋巴系统完全隔绝.但是随着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的相继发现,人们开始认识到脑也有其独特的淋巴引流途径,且与外周淋巴系统相通.创伤性脑损伤作为制约神经外科整体救治水平的重要疾病之一,其伤后远期出现的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退行性表现一直未得到合理的解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周围间隙、胶质淋巴系统及脑膜淋巴管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导致颅内淋巴系统功能下降,代谢产物在脑组织内大量堆积,从而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出现神经退行性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颅脑创伤性昏迷的机制及诊断治疗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颅脑创伤性昏迷是神经外科的诊治难点之一,其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此领域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临床诊疗指南,回顾了意识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特殊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先进的神经成像和电生理技术在诊断和治疗中的最新应用,以及治疗策略方面的最新进展和主要成果。并认为使用功能和结构损伤的神经影像学及电生理学评测,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干预治疗可能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颅脑创伤(TBI)合并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1例TBI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ICP将患者分为ICP监测组(93例)和ICP未监测组(20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开颅手术率、输血总量、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的使用量及时间、检查转运次数、总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93例ICP监测患者无一例发生与ICP置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与ICP未监测组比较,ICP监测组患者的开颅手术率低[30.1%(28/93)对比46.2%(96/208)],输血总量低,输注甘露醇及高渗盐水的总量少、输注时间短,检查转运次数少,电解质紊乱[14.0%(13/93)对比29.3%(61/208)]和肾功能不全[8.6%(8/93)对比18.8%(39/208)]的发生率低,总住院天数[(18.7±6.0)d对比(21.3±7.5)d]少,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他损伤部位手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时间为(7.5±2.4)个月(6~12个月),两组G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ICP监测组的病死率低于ICP未监测组[6.5%(6/93)对比14.9%(31/208), P=0.039]。 结论:TBI合并多发伤患者治疗中联合使用ICP监测,更有利于ICP的管控,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康复组合-17在临床多学科住院患者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验证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康复组合-17在临床多学科患者功能评估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选取来自江苏省三家三级医院的康复医学科、骨科、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住院患者359例。在入院和出院时均采用ICF康复组合-17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计算评估工具的内部一致性。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评估者间和评估者内信度,用主轴法的直接斜交转轴法进行因子分析,检验ICF康复组合-17的结构效度。结果:ICF康复组合-17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45。评估者间信度分析显示,ICF康复组合-17总分的ICC为0.946;除b280痛感外,该量表的剩余条目ICC为0.630~0.948( P<0.001)。评估者内信度分析显示,ICF康复组合-17总分和条目的ICC为0.471~0.947( P<0.001)。经过因子分析,得到3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累计解释变异量为74.123%,无双重负荷的条目。将3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运动能力","睡眠感知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结论:ICF康复组合-17在多学科住院患者功能评定中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评估者间信度、评估者内信度和结构效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并发嗅觉损害的原因与预防措施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并发嗅觉损害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采用经鼻蝶切除手术治疗垂体病变患者72例,其中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27例,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45例。术后1个月、6个月评估术后嗅觉障碍患者的嗅觉功能。术后3~6个月使用鼻内镜检查患者双侧鼻腔情况。分析术中操作与嗅觉损害是否有关。结果: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患者中3例(6.7%)出现嗅觉损害,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患者中4例(14.8%)出现嗅觉损害,嗅觉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2例患者的嗅觉功能轻度减退,4例重度减退,1例嗅觉丧失。术后6个月,2例重度减退者好转,但未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余患者均无明显改善。术后3~6个月鼻内镜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的鼻腔伤口已愈合,2例患者鼻腔黏液分泌较多,3例患者术后鼻腔黏膜粘连。72例患者术中电灼蝶窦开口上方区域黏膜6例,均出现嗅觉障碍;鼻窥前端高于蝶窦开口上缘2例,均出现嗅觉障碍。 结论:经鼻蝶垂体病变切除手术并发嗅觉损害并不罕见,应予重视。鼻窥前端高于蝶窦开口上缘或电灼蝶窦开口上方区域黏膜可能是嗅觉损害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