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泻心汤枢转中焦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代表方,具有调整人体脏腑气机、平衡阴阳之功效.临床实践表明半夏泻心汤通过辛开苦降调整一身之气机,枢转中焦化生气血奉养心神、祛痰降浊上清脑窍,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实验研究亦证明,半夏泻心汤能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神经炎症因子,保护神经元,调节多巴胺(D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神经递质,改善肠道菌群,改善突触超微结构,调节海马PI3K/Akt、NF-κB、mTOR通路,促进脑神经功能重建,改善认知功能,从而减少血管性痴呆对患者的危害,为临床治疗此类病证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后颅窝大型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栓塞联合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后颅窝大型实性血管母细胞瘤(HB)的可行性和效果,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大型HB(最大直径>30 mm)患者[占同期收治后颅窝HB患者的8.8%(21/238)]的临床资料。5例(23.8%)合并Von Hippel-Lindau(VHL)病。肿瘤位于小脑半球9例(42.9%);小脑脑桥角区4例(19.0%);第四脑室顶及小脑上、下蚓部,枕骨大孔区8例(38.1%)。病灶累及脑干4例(19.0%),肿瘤多发2例(9.5%)。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栓塞供血动脉以及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治疗。评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入院及末次随访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并探讨可能影响HB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均完成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栓塞程度为60%~80%。所有患者的肿瘤均获全切除。共7例(33.3%)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1例,呼吸功能障碍2例,后组脑神经功能障碍2例,面瘫1例,偏侧肢体无力1例,脑积水1例,肺部感染3例,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漏1例,皮下积液1例,平衡障碍加重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侵袭脑干为影响HB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P=0.006),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大小或质地、术前有无脑积水、术前mRS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均 P>0.05)。术后2例患者死亡(1例术后因再出血死亡,1例死于呼吸系统并发症),其余1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14个月,中位时间为22个月。末次随访mRS:0分9例,1分5例,2分4例,3分1例。随访期间,肿瘤复发2例,均为合并VHL病的患者;新发额叶胶质瘤1例,脑积水2例。 结论:对于后颅窝大型实性HB,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联合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多可获得良好的效果;肿瘤累及脑干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叉神经鞘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三叉神经鞘瘤(TSs)是第二大常见的颅内神经鞘瘤,仅次于听神经瘤。TSs起源于第五脑神经的施万细胞,可于一个或多个间隙中生长,生长模式复杂。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成熟和颅底手术入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TSs全切除率低且术后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的历史,使TSs患者的预后不断改善。目前,神经内镜也应用于部分类型TSs的外科治疗中,并获得良好效果。对于不能耐受手术、肿瘤体积小、手术残留肿瘤组织或复发的患者可进行放疗以控制肿瘤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头颈部肿瘤中周围神经肿瘤扩散的影像学指证: 18F-FDG PET图像的指引及与CT和MR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周围扩散(PNS)是指肿瘤沿着大神经生长,是微观上周围神经侵袭的宏观表现。这种现象最常见于头颈部,但其发生率因组织学肿瘤亚型而异。PNS是由肿瘤细胞、神经和结缔间质间复杂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PNS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有影响,但在临床上仍存在诊断不足。相较于确认为"金标准"的MRI来说, 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在头颈部肿瘤PNS评估中的作用尚待探讨。在PNS患者中, 18F-FDG PET显示受累神经的异常,也显示失神经后出现的肌肉变化。在 18F-FDG PET上评估PNS需要相关神经通路的知识,并且可以通过与解剖成像的融合、图像的附加处理和临床背景的回顾来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绵窦区肿瘤87例显微手术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显微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87例接受显微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海绵窦区常见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及电话随访,随访结果以KP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肿瘤切除率:57例(65.5%)全切除,14例(16.1%)次全切除,16例(18.4%)大部分切除;住院时间14~98 d,平均29 d;并发症:脑神经受损30例,脑干受损2例,术后出血4例,脑脊液漏5例,感染4例,垂体受损1例,死亡1例;预后及随访:术后1个月KPS评分超过60分68例,超过80分66例。术后3个月KPS评分超过70分74例,超过80分72例。术后12个月KPS评分超过80分78例。随访6~120个月期间死亡3例;6例未全切除脑膜瘤术后1~6年复发,4例未全切除神经鞘瘤术后1~8年复发,2例垂体瘤腺瘤术后13个月及16个月复发,均再次手术治疗后随访无复发。2例软骨肉瘤、3例脊索瘤、3例生殖细胞瘤术后予以放射治疗,随访期间病灶未进展。其余病例随访期间肿瘤无进展或复发。结论:海绵窦区肿瘤手术困难,术后并发症较多;合理的术前规划和手术入路,以及具备精准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预后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替莫唑胺联合γ-分次立体定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对S100B、外泌体微小RNA-330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联合γ-分次立体定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瘤对S100B、外泌体微小RNA-330(miR-330)表达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82例NSCLC脑转移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γ-分次立体定向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及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及肝肾功能指标、血清S100B、癌胚抗原(CEA)、外泌体miR-330水平;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两组患者脑神经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65.85%(27/41)比34.15%(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8.24, P<0.05)。两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BP、GFAP及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0.13 ± 2.07)μg/L比(14.39 ± 2.58)μg/L、(0.57 ± 0.12)μg/L比(0.75 ± 0.16)μg/L、(5.09 ± 1.16)μg/L比(7.17 ± 1.3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4.16 ± 0.52)分比(4.73 ± 0.44)分],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22.07 ± 2.51)分比(20.68 ± 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B、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2.37 ± 10.54)mg/L比(68.05 ± 9.39)mg/L、(12.61 ± 2.05)μg/L比(14.08 ± 1.97)μg/L],外泌体miR-330表达高于对照组(0.49 ± 0.12比0.42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4.6个月,对照组为11.50个月;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NSCLC脑转移瘤患者给予替莫唑胺联合γ-分次立体定向放疗,可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抑制血清S100B、CEA及外泌体miR-330表达,延长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炎性因子水平与脑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炎性因子水平与脑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浙江省台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6例,其中轻中度45例(轻中度组)和重度患者51例(重症组)。另选择浙江省台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体检健康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NSE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脑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血清NSE水平,重症组[(50.42±13.25)μg/L]和轻中度组[(36.79±10.28)μ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6.13±1.78)μg/L]( t=25.641、22.688,均 P<0.05),重症组高于轻中度组( t=5.576, P<0.05)。血清CRP、PCT、IL-6和TNF-α水平,重症组[(78.95±15.46)mg/L、(3.46±0.75)μg/L、(432.15±78.29)μg/L和(36.57±8.98)μg/L]和轻中度组[(34.65±7.48)mg/L、(1.68±0.51)μg/L、(285.41±36.75)μg/L和(17.54±5.26)μ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3.25±0.86)mg/L、(0.08±0.02)μg/L、(73.52±13.89)μg/L和(1.64±0.50)μg/L]( t=37.890、34.922、34.870、30.099、32.284、24.315、40.980、23.312,均 P<0.05),且重症组高于轻中度组( t=17.493、13.414、11.500、12.451, P<0.05)。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脑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4例,脑神经功能恢复不良17例。恢复不良组血清NSE[(68.93±14.25)μg/L]高于恢复良好组[(34.61±12.36)μg/L]( t=8.457, P<0.05)。恢复不良组血清CRP[(113.24±27.39)mg/L]、PCT[(4.57±0.87)μg/L]、IL-6[(598.90±43.52)μg/L]和TNF-α[(58.78±12.13)μg/L]均高于恢复良好组[(32.19±6.90)mg/L、(2.23±0.65)μg/L、(261.39±26.56)μg/L和(14.53±4.26)μg/L]( t=11.956、9.788、29.280、14.537,均 P<0.05)。血清NSE、CRP、PCT、IL-6和TNF-α与预后不良呈线性正相关( r=0.849、0.743、0.795、0.683、0.701,均 P<0.05)。 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NSE、CRP、PCT、IL-6和TNF-α水平升高,且与预后不良呈线性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全身麻醉药致发育期脑神经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身麻醉药对发育期大脑具有潜在神经毒性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HDACIs)可通过提高细胞内组蛋白乙酰化修饰,重塑染色质结构,调节基因转录表达。大量基础研究发现,HDACIs能够减轻七氟醚、异氟醚、丙泊酚等多种全身麻醉药致发育期大脑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有望成为治疗新靶点。文章就HDACIs在全身麻醉药致发育期脑神经毒性中的保护作用,以及调节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转录因子活性、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降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促进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纠正神经网络电活动紊乱等可能的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寻求相关神经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原股骨骨折合并高原脱适应症对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脑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原股骨骨折合并高原脱适应症(HADAS)对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脑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骨科行全身麻醉手术的高原股骨骨折合并HADAS患者69例(HADAS组)及单纯高原股骨骨折患者63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记录2组患者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检测脑神经功能指标S100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介素(IL)-2、IL-4、IL-13及干扰素γ(INF-γ)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定(MoCA)量表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 结果:T1时间点(气管插管后5 min)2组患者的HR、MAP、SpO 2均较T0时间点(麻醉前)降低,T2时间点(术后)2组患者的HR、MAP、SpO 2均较T1时间点升高,T1、T2时间点HADAS组患者的HR、MAP、SpO 2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术后2组患者的S100β、MBP、NSE、IL-4、IL-13水平均较术前升高,IL-2、INF-γ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均 P<0.05);HADAS组患者的S100β、MBP、NSE、IL-4、IL-1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L-2、INF-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01)。术后1d 2组患者的MMSE、MoCA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均 P<0.05),且HADAS组患者MMSE、MoCA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01)。 结论:高原股骨骨折合并HADAS患者较无HADAS者在全身麻醉术后短期内认知功能、血流动力学、脑神经功能损伤更甚,对于HADAS手术患者需谨慎选择麻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血清学及脑脊液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的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临床、血清学及脑脊液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重症科收治的83例GBS患者,其中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者33例,阴性者5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血清学及脑脊液特点。结果:83例GBS患者中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者占40%(33/83),以抗Ro-52抗体、抗核抗体及抗干燥综合征A(SSA)抗体为最常见的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组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2/33,67%)、呼吸肌受累(10/33,30%)、脑神经受累(25/33,76%)以及重型GBS发生率(29/33,88%)均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为10/50,20%,χ2=18.28, P<0.001;5/50,10%,χ2=5.54, P=0.019;14/50,28%,χ2=18.20, P<0.001;28/50,56%,χ2=9.39, P=0.002)。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更容易并发低钠血症(阳性组:9/33,27%;阴性组:4/50,8%;χ2=5.59, P=0.018)及肝功能损害(阳性组:14/33,42%;阴性组:5/50,10%;χ2=11.84, P=0.001)。此外,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组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0.94(0.76)g/L]明显高于阴性组[0.59(0.48)g/L, Z=-2.89, P=0.004]。两组间在性别、发病年龄、发病前存在诱因、达峰时间、首发症状、感觉障碍及肌电图累及轴索发生率、低蛋白血症及低钾血症发生率、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率、脑脊液压力、白细胞数、葡萄糖及氯化物含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的GBS患者可能存在更广泛的自身免疫反应以及更严重的神经损害,也更容易发生全身稳态的失调。该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呼吸肌受累、脑神经受累以及重型GBS发生率显著增高,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升高,也更容易并发低钠血症及肝功能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