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脑白质微结构变化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脑膜瘤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脑白质微结构变化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首次脑膜瘤切除术的17例患者为观察组,男5例,女12例,年龄(56.4±7.3)岁。另纳入同期15例年龄和教育相匹配的脑肿瘤患者为对照组,男5例,女10例,年龄(55.2±8.0)岁。观察组患者分别在术前1 d、术后1 d、术后 3~4 d内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neuropsychological tests,NST),主要包括听觉词语学习测验-华山版(AVLT-H)、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本量表(MoCA-B)、画钟测验(CDT-30)、形状连线测验 B(STT-B)及动物语言流畅性测试(AFT);并在术前1 d及术后3~4 d进行MRI扫描,采集弥散张量成像(DTI)图像。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1、3、6 d进行相同的NST评估,以校正重复NST的学习效应。采用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技术评估手术后全脑脑白质微结构的组水平变化,包括各向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MD)、轴向弥散系数(AD)和径向弥散系数(RD)的变化,然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DTI指标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校正学习效应后,观察组患者手术后AVLT-H(R)、MoCA-B及CDT-30评分下降,STT-B评估时间延长,围手术期差值分别为-0.78(95% CI:-3.28~-0.28)分、-2.22(95% CI:-4.22~-0.72)分、-2.74(95% CI:-5.29~-0.19)分、61.49(95% CI:5.71~117.2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基于DTI 数据的TBSS组水平分析提示脑膜瘤患者麻醉手术后右侧小脑上脚、左侧内囊后肢及胼胝体膝部FA降低,左侧前放射冠RD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FWE<0.05)。线性相关分析发现胼胝体膝部和右侧小脑上脚的围手术期FA降低值与校正学习效应后的AVLT-H(L)的围手术期下降值呈正相关( r=0.72,0.52,均 PFWE<0.05)。 结论: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存在术后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基于DTI 数据的胼胝体膝部和右侧小脑上脚的围手术期FA降低值与校正学习效应后的AVLT-H(L)的围手术期下降值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大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经扩大翼点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的41例大型(直径≥4.0 cm)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和MRI,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所有患者于术后3~24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评估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术后3~60个月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有无复发或进展。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术前、出院、末次随访时的KPS。结果:41例患者中,SimpsonⅠ~Ⅲ级切除38例(92.7%),Ⅳ级3例(7.3%)。术后出现颅内血肿3例(死亡1例),急性脑梗死2例,脑水肿加重3例,颅内感染2例,神经功能障碍13例。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6.5个月(3~6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至末次随访,肿瘤复发2例,进展4例。40例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KPS呈逐渐升高趋势[分别为(78.2±8.5)分、(85.3±8.9)分、(91.4±9.6)分, F=69.46, P=0.033]。 结论:经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大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术后生命质量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左侧小脑半球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发生在小脑半球的胶质母细胞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为脑膜瘤;目前首选手术治疗,且术后辅以放、化疗,其总体生存率与小脑幕上胶质母细胞瘤相似。本文报道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2月收治的1例左侧小脑半球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前诊断后颅窝占位,脑膜瘤的可能大,行"左侧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颅骨成形术"治疗,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为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辅以放、化疗;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生存状态较好,且肿瘤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扩大颅底入路与标准翼点入路治疗床突旁脑膜瘤患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扩大颅底入路和标准翼点入路治疗床突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床突旁脑膜瘤患者41例,按肿瘤大小随机分为标准翼点入路组(19例)和扩大颅底入路组(22例),比较两组在肿瘤全切、视功能改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颅神经损伤等围术期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标准翼点入路组与扩大颅底入路组的全切率分别为74%(14/19)和91%(20/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638, P<0.05)。视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5%(11/17)和79%(15/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15, P<0.05)。手术用时分别为(201.50±23.17)分和(209.50±19.3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6.777, P>0.05)。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4.20±12.37) ml和(159.60±22.47)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6.352, P>0.05)。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11%(2/19)和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6, P>0.05)。 结论:扩大颅底入路可提高床突旁脑膜瘤患者的全切率和改善视觉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膜瘤放疗后继发自身免疫性癫痫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因体检发现脑膜瘤,于北京"天坛医院"行脑膜瘤近全切除术,术后行辅助性放射治疗,后继发自身免疫相关性癫痫,表现为难治性癫痫,需多种抗癫痫药物及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患者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伦理学审批文号:2023LW0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对侧入路显微切除偏一侧鞍结节脑膜瘤15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对侧入路切除偏一侧鞍结节脑膜瘤的解剖学基础、优点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15例偏侧鞍结节脑膜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及手术效果。15例患者中7例选择对侧翼点入路、6例对侧眶上外侧入路、2例对侧眉弓入路,其中2例肿瘤部分突入视神经管。采用电话及门诊随访了解患者状态。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达到肿瘤全切除(Simpson II级)。术后随访6.5~36.0个月,无肿瘤复发,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恢复。结论:经对侧入路显微切除偏一侧鞍结节脑膜瘤,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减少手术操作对视神经的骚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多模态影像的混合现实导航技术在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影像的混合现实导航(MRN)技术用于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脑功能区病变患者的资料,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50±16)岁(范围:16~70岁);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脑膜瘤7例,转移癌3例,海绵状血管瘤、胶质瘤、室管膜瘤、动脉瘤样改变及淋巴瘤各1例。术前通过开源软件构建术前影像的三维可视化图像,采用自主研发的MRN系统进行多模态图像的融合与交互,制定手术计划,避免损伤病变周围重要白质纤维束。结合传统导航、术中超声及荧光素钠造影确定病变切除范围。分析MRN辅助手术的术中情况,并测量MRN系统配置用时和定位误差,记录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实现基于多模态影像的MRN。MRN系统配置耗时[ M(IQR)]36(12)min(范围:20~44 min),定位误差为3.2(2.0)mm(范围:2.6~6.7 mm)。11例患者重要白质纤维束定位的可靠性分级为“优”,3例为“中”,1例为“差”。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运动、语言或视觉功能术后新发损害。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2周内恢复至术前状态。 结论:基于多模态影像的MRN系统用于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术,可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减少医源性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流重建在累及颈内动脉的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累及颈内动脉(ICA)的颅底肿瘤血流重建术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累及ICA的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6例,垂体腺瘤2例,恶性软骨肉瘤1例,鼻咽癌1例。根据肿瘤的起源部位、侵犯部位及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分别采用经Dolenc入路切除肿瘤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3例)、扩大中颅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Ⅰ型搭桥术(3例)、扩大中颅底入路切除肿瘤并联合Fukushima Ⅲ型搭桥术(2例)、Dolenc入路或扩大中颅底入路肿瘤切除并联合原位血管直接吻合术(2例)。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评估吻合血管的通畅情况、肿瘤切除程度、有无脑缺血及肿瘤有无复发等。结果:10例患者术中荧光造影均显示吻合血管通畅,术后8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复查证实吻合血管通畅,2例因术后昏迷未行DSA或CTA检查。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1例ICA破裂出血的鼻咽癌患者仅行血管搭桥术,未行肿瘤切除术。术后1例发生脑缺血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及面瘫,于3个月后恢复;1例累及两侧海绵窦斜坡的脑膜瘤患者一期行血管重建联合肿瘤切除术后恢复顺利,但因二期对侧肿瘤切除术后昏迷,自动出院;1例术后15 d因呼吸衰竭死亡。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患者均未出现新发脑缺血,其中6例行DSA或CTA复查,显示5例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血管部分狭窄。1例恶性软骨肉瘤术后5个月复发,1例脊索型脑膜瘤术后1年复发,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累及ICA的颅底肿瘤,根据脑血流代偿情况、肿瘤位置及ICA受累程度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术,可以降低术中出血及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同时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右上肺原发性异位脑膜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1例右上肺原发性异位脑膜瘤71岁女性患者,发现右上肺结节2月余,行首选治疗方式为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后段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本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首选治疗方式为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上腺异位脑膜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从脑膜瘤的起源和部位划分,脑膜瘤可分为3类:(1)原发于神经系统内脑膜瘤;(2)原发于神经系统外脑膜瘤;(3)继发性脑膜瘤。异位脑膜瘤主要是指第二类。肾上腺异位脑膜瘤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肾上腺异位脑膜瘤,患者血醛固酮水平升高,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血醛固酮水平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