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鳍马面鲀中轴骨骼早期发育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运用阿新利蓝-茜素红双染色技术研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初孵仔鱼和1~60dah(孵出后日龄)仔、稚和早期幼鱼中轴骨骼(头骨和脊柱)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初孵仔鱼头部无明显骨骼元件,3 dah脑颅软骨元件有前索软骨、侧索软骨、筛板和耳软骨环,咽颅软骨元件有米克尔氏软骨、腭方软骨、角鳃软骨和基鳃软骨;8 dah脑颅耳软骨环愈合成圆,咽颅上颌骨两侧末端与腭方软骨相连,角鳃软骨从前往后逐渐变短;15 dah脑颅耳软骨环凸出,咽颅齿骨和续骨出现,鳃丝密集分布,头部骨骼框架趋于稳定;18 dah脑颅嗅软骨环出现,咽颅米克尔氏软骨发生退化,下舌骨和上舌骨出现,上下颌前端出现锥形齿;20 dah脑颅出现额骨和筛骨,咽颅上下颌下移,前鳃盖骨和前颌骨出现并硬骨化;22 dah咽颅前鳃盖骨向下延伸出骨片,7对鳃条骨硬骨化;24 dah顶骨、副蝶骨、下鳃盖骨、主鳃盖骨和角舌骨出现并硬骨化;26 dah头部布满硬骨化的锥形小鳞;33 dah脑颅额骨、筛骨和缘带完全硬骨化,吻端变长,咽颅下鳃盖骨和主鳃盖骨完全硬骨化,锥形齿变门齿状;50dah头部除鳃丝其余骨骼均完全硬骨化,可认为头部骨骼硬骨化完成.绿鳍马面鲀的脊柱14 dah前透明无色;18 dah尾端的髓弓和脉弓分化出现;25 dah椎体分节完成;28 dah椎体硬骨化完成;30 dah部分椎体的后关节突与髓弓相愈合;45 dah各椎体间间距缩短,脊柱完全硬骨化.研究理清了绿鳍马面鲀早期发育过程中轴骨骼元件的发育时序和骨化特征,初步阐释了其中轴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殊性,可为此物种苗种培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大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经扩大翼点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的41例大型(直径≥4.0 cm)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和MRI,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所有患者于术后3~24个月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评估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术后3~60个月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有无复发或进展。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术前、出院、末次随访时的KPS。结果:41例患者中,SimpsonⅠ~Ⅲ级切除38例(92.7%),Ⅳ级3例(7.3%)。术后出现颅内血肿3例(死亡1例),急性脑梗死2例,脑水肿加重3例,颅内感染2例,神经功能障碍13例。4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6.5个月(3~60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至末次随访,肿瘤复发2例,进展4例。40例患者术前、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的KPS呈逐渐升高趋势[分别为(78.2±8.5)分、(85.3±8.9)分、(91.4±9.6)分, F=69.46, P=0.033]。 结论:经扩大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大型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术后生命质量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技术与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经鼻蝶术后复发或残留颅咽管瘤的技术要点并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诊治的10例首次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的颅咽管瘤患者再次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13 ~ 44岁。其中5例患者首次手术采用经鼻显微镜手术,5例患者采用经鼻内镜手术。10例患者再次手术中全部采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其中6例患者在手术中用磨钻磨除鞍结节或蝶骨平台骨质。结果:肿瘤全切除者6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者1例。术后视力改善者3例,无显著变化者6例,视力下降者1例。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脑脊液鼻漏2例,分别行经鼻内镜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得以治愈。颅内感染者1例,该例患者并发脑积水,在颅内感染治愈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时间22 ~ 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2例患者复发。9例患者有垂体前叶功能低下,7例有尿崩症。按Karnofsky生活质量量表评分,90分7例,80分3例。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切除经鼻蝶手术后复发或残留的颅咽管瘤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中耳畸形伴咽鼓管全程扩大畸形的CT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中耳畸形伴咽鼓管全程扩大畸形患者的CT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19例(20耳)外中耳畸形伴咽鼓管全程扩大畸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5~16岁,平均9.5岁。选取50例外中耳畸形但咽鼓管无扩大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5~16岁,平均9.2岁)作为外中耳畸形对照组,另外选取20例(40耳)因耳鸣、耳痛等就诊、耳部CT正常的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5~16岁,平均12.5岁)作为耳部CT正常对照组。测量患者及正常对照组CT影像上咽鼓管骨性段横径、长度、咽鼓管总长度、软骨段与骨性段夹角、软骨段与水平面夹角,并应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根据扩大咽鼓管与鼓室的关系将外中耳畸形伴咽鼓管全程扩大患者分为相通组和不通组,二组均显示男性好发、左侧好发,半面短小畸形发生率高等特点。CT表现为咽鼓管呈长管状含气管腔,11耳(相通组4耳,不通组7耳)咽鼓管在颅底区分叉,上部骨管向前上延伸至蝶骨体,下部向下延续为咽鼓管软骨段,沟通鼻咽腔,6耳伴蝶骨体乳突样气房。咽鼓管全程扩大患者中耳畸形程度较咽鼓管无扩大的外中耳畸形对照组更严重,尤其是不通组;相通组中耳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例不通组患者曾患扩张咽鼓管炎症。与耳部CT正常对照组相比,咽鼓管扩大畸形组患者骨性段较长,而总长度较短,不通组尤甚;骨性段与软骨段角度缩小、软骨段与水平面角度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外中耳畸形伴咽鼓管全程扩大畸形较为少见,男性好发、左侧好发,患侧半面短小畸形发生率高,中耳畸形程度较普通外中耳畸形更严重,尤其是与鼓室不通组;相通组中耳炎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外中耳畸形患儿,不通组可能伴扩张咽鼓管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蝶窦气化停滞的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分析蝶窦气化停滞的影像学特征,为其与蝶骨区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完成鼻窦CT检查的患者350例,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67例,年龄18~73岁。收集影像学资料,并对蝶骨体的CT及MRI特征进行观察。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蝶窦气化停滞的出现率为2.0%(7/350),分别出现在翼突、斜坡区及蝶骨体。CT表现为发生在蝶骨体可气化的正常解剖区域内的非扩张性混合密度病变(7/7);区域内均有脂肪及软组织密度(7/7);区域内部分具有内部曲线钙化(3/7);颅底孔道结构未受影响(7/7)。MRI表现为明确的非扩张性病变,其中包含脂肪信号,且所有病变均未显示髓质扩张和皮质破坏。结论:蝶窦气化停滞是一种正常的解剖变异,当在蝶窦的可气化区域遇到具有清晰骨性边界、内部含脂肪成分的非扩张性病变时,应考虑蝶窦气化停滞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眶区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及动脉等解剖结构,为该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8具(16侧)成人尸头标本,经额颞眶颧入路行弧形切口逐层显露颅眶区解剖,观察颅眶交界区解剖结构、测量眶上裂相关数据;观察眼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并测量经眶上裂进入眼眶的神经直径。结果:颅眶交界区位于前床突下方,视神经管沟通颅内与眼眶,眶上裂连接眼眶和中颅窝,8具尸头标本的眶上裂外侧缘、内侧缘、上缘长度分别为(18.4±6.2)mm、(7.7±1.6)mm、(16.4±5.6)mm,左、右侧眶上裂宽度分别为(3.64±0.86)mm、(3.69±0.88)mm。眶壁由额骨、颧骨、筛骨、泪骨、蝶骨、腭骨和上颌骨7块骨性结构构成;眼眶处存在顶壁、底壁、内侧壁和外侧壁,除内侧壁外,其他各壁的骨性结构呈对称排列。眼眶肌肉由上睑提肌、上斜肌、下斜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7条肌肉构成。眼眶内神经主要由视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的3个分支(额神经、泪腺神经、鼻睫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上、下支)共7根神经构成;除视神经由视神经管进入眼眶外,其他6根神经的7个分支均由眶上裂进入眼眶,依上述次序直径分别为(0.86±0.42)mm、(1.51±0.53)mm、(0.71±0.36)mm、(0.82±0.47)mm、(1.23±0.41)mm、(1.29±0.48)mm、(1.82±0.48)mm。眼动脉在视神经下方同视神经一起由视神经管入眶,8具标本中共观察到16支眼动脉,其中1具为双干眼动脉,其上、下干的距离为11.2 mm;其余7具均为单干眼动脉,并根据其在眼动脉眶内走行中的眼动脉角和眼动脉弯将眼动脉眶内段依次分为3段。颅眶区的骨性结构、肌肉、神经走行、眼动脉位置关系基本固定。结论:颅眶区域解剖复杂,空间狭小,熟悉该区域显微解剖及其位置关系,有利于临床医生在外科手术中对重要解剖结构的保护,尤其存在双干眼动脉时对其下干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术后并发鼻中隔黏膜瓣坏死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鼻中隔黏膜瓣坏死为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术后的少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纳入2013年12月至2019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颅底肿瘤患者,均曾采用神经内镜经鼻扩大入路切除肿瘤,术后增强MRI提示鼻中隔黏膜瓣坏死,并出现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等相关临床症状。此次入院6例患者均予再次手术修补。术后随访3个月,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均治愈。多次经鼻手术史和蝶骨嘴磨除不足可能是导致鼻中隔黏膜瓣坏死的原因,及时行修补术可有效治疗该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异形生长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神经内镜经鼻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的117例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向鞍上侵袭105例,向侧方侵及海绵窦并包绕颈内动脉80例,向蝶鞍后方侵及脑干19例,向蝶鞍下方侵袭89例。根据垂体腺瘤异形生长的特点分别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35例)、神经内镜经筛窦-翼突-蝶窦-海绵窦入路(32例)、神经内镜经鼻蝶窦-斜坡入路(5例)、神经内镜经鼻多通道入路(45例)。术后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头颅MRI及内分泌检验。结果:117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67例,次全切除36例,大部分切除14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术后头痛、头晕的缓解率为67.6%(25/37),视力、视野的改善率为66.7%(52/78)。117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4个月),其中肿瘤复发2例,术后长期垂体功能低下5例,失嗅12例。结论:对于异形生长的侵袭性垂体腺瘤,根据肿瘤的生长特点选择不同的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可减少创伤,提高肿瘤的切除率,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翼点入路两骨瓣开颅法保留脑膜中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脑膜中动脉在颅骨额颞区走行的解剖特点,探讨通过两骨瓣颅骨成形方式保留脑膜中动脉的效果。方法:收集成人尸头标本5具(10侧),采用标准经翼点入路显露骨窗,同时增加1个以翼点区蝶鳞缝前5 mm处为中心的骨孔,首先用铣刀成形一"凹"字形额颞蝶骨瓣,然后剥离硬脑膜和脑膜中动脉,绕蝶骨大翼再成形一"V"字形骨瓣。观察脑膜中动脉在颅骨额颞区的走行特点并测量其在翼点处的管径。结果:脑膜中动脉的前支在翼点区主要沿蝶鳞缝走行,此处脑膜中动脉的直径为(1.4±0.2)mm,其最前方的主要分支上行至颞上线水平时,位于冠状缝后方约(13.3±1.5)mm处。10侧标本中,通过采取两骨瓣法开颅,9侧脑膜中动脉可保持完整。结论:根据脑膜中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点,采取改良经翼点入路两骨瓣开颅法可有效保留脑膜中动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神经内镜在经鼻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三维(简称3D)神经内镜在经鼻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3D神经内镜行经鼻颅底手术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垂体腺瘤18例,其中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1例,侵袭性垂体腺瘤7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2例;鞍上Rathke囊肿1例;脊索瘤1例。根据不同病变分别选择3D神经内镜经鞍底入路(12例)、经鼻蝶-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8例)、经斜坡入路(2例)、经翼腭窝-海绵窦入路(6例)。术后行影像学随访了解肿瘤是否复发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2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2例。术前视力下降20例,术后18例好转,2例加重;术前头痛8例,术后均予以缓解;术前闭经2例,术后月经均恢复正常;术前尿崩4例,术后均无明显缓解。术后新增尿崩3例,均为短暂性尿崩,经药物治疗后好转;新增外展神经麻痹1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患者,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7±1.1)个月(3~6个月),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者,无迟发性脑脊液漏者。结论:3D神经内镜应用于经鼻颅底外科手术中可立体显示组织结构及病变与重要神经血管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减少损伤、提高肿瘤的切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