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小剂量甘精胰岛素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器官的抗氧化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小剂量甘精胰岛素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器官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伤组、延迟复苏对照组及甘精胰岛素0.5、1.0、2.0 U组,每组8只。将大鼠浸入(95.0±0.5)℃热水中15 s制备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假伤组大鼠浸入37 ℃水浴锅中15 s模拟烫伤。甘精胰岛素0.5、1.0、2.0 U组分别于大鼠烫伤后2 h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0.5、1.0、2.0 U·kg -1·d -1,延迟复苏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于伤后6 h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L/kg复苏大鼠。假伤组模拟烫伤后即刻采集大鼠腹主动脉血及心脏、肾脏组织,其他4组于烫伤后24 h采集标本。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糖、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评估不同小剂量甘精胰岛素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血糖及心肾功能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心脏、肾脏组织氧化及抗氧化指标〔黄嘌呤氧化酶(XOD)、髓过氧化物酶(MP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分析不同小剂量甘精胰岛素干预后的抗氧化效应。 结果:与假伤组比较,延迟复苏对照组大鼠血糖显著升高,心肾功能明显降低,氧化能力增强,抗氧化能力下降。给予甘精胰岛素干预后,随着甘精胰岛素剂量增加,大鼠血糖、心肌酶及肾功能指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氧化指标持续降低,抗氧化指标持续升高,当剂量为2.0 U·kg -1·d -1时,血糖、LDH、CK、CK-MB、α-HBDH、AST、BUN、SCr、XOD及MPO均显著低于延迟复苏对照组〔血糖(mmol/L):5.91±0.25比11.76±0.36,LDH(U/L):3 332.12±51.61比5 008.94±490.12,CK(kU/L):0.49±0.03比0.85±0.04,CK-MB(U/L):125.40±12.19比267.52±11.63,α-HBDH(U/L):122.99±5.37比240.85±13.99,AST(U/L):11.95±1.81比17.87±1.57,BUN(mmol/L):4.72±0.15比7.16±0.34,SCr(μmol/L):87.11±6.51比137.50±11.36,XOD(U/g):心脏组织为166.29±3.27比204.90±4.82、肾脏组织为63.51±1.46比79.69±1.75,MPO(U/g):心脏组织为1.05±0.02比1.55±0.06、肾脏组织为1.04±0.04比1.87±0.01,均 P<0.05〕,CuZn-SOD、CAT、GSH-Px及T-AOC均显著高延迟复苏对照组〔CuZn-SOD(kU/g):心脏组织为82.95±2.69比56.52±2.26、肾脏组织为94.50±2.73比62.02±1.66,CAT(U/g):心脏组织为36.07±2.01比15.15±2.22、肾脏组织为184.49±4.53比156.02±3.96,GSH-Px(kU/g):心脏组织为231.93±8.03比179.48±3.15、肾脏组织为239.63±7.30比172.20±2.09,T-AOC(kU/g):心脏组织为4.85±0.23比2.71±0.11、肾脏组织为5.51±0.08比3.50±0.07,均 P<0.05〕。 结论:不同小剂量甘精胰岛素(≤2.0 U·kg -1·d -1)均可对烫伤延迟复苏大鼠心脏、肾脏发挥抗氧化保护效应,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胞裂蛋白9基因甲基化对食管癌细胞恶性进展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胞裂蛋白9(SEPTIN9)基因甲基化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亚硫酸盐测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EC与食管癌ECA109、KYSE150细胞中SEPTIN9基因甲基化水平。分别应用甲基化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实验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与细胞共培养72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EPTIN9 mRNA及其蛋白,采用噻唑蓝(MTT)法及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 V-FITC)凋亡实验检测增殖与凋亡,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迁移和侵袭。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食管癌细胞ECA109、KYSE150的SEPTIN9基因甲基化程度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EC[(83.69±7.15)%比(21.36±4.58)%;(84.26±6.97)%比(21.36±4.58)%, t=12.714、13.063, P<0.01]。实验组食管癌细胞ECA109、KYSE150 SEPTIN9 mRNA及SEPTIN9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1.66±0.17比1.23±0.12、1.68±0.20比1.25±0.13;1.76±0.18比1.35±0.15、1.85±0.21比1.38±0.16, t=3.579、3.122、3.031、3.083, P<0.05)。实验组食管癌细胞ECA109、KYSE150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0.38±0.06比0.91±0.17、0.40±0.05比0.97±0.16, t=5.092、5.890, P<0.01)。实验组食管癌细胞ECA109、KYSE150凋亡率高于对照组[(35.69±4.37)%比(17.89±2.26)%、(41.18±5.49)%比(18.96±3.05)%, t=6.267、6.128, P<0.01]。实验组食管癌细胞ECA109、KYSE150迁移细胞数目、侵袭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116.75±12.59)个比(187.24±19.26)个、(120.24±13.68)个比(193.25±20.34)个;(61.34±7.52)个比(108.35±12.56)个、(63.58±6.69)个比(112.24±15.06)个, t=5.905、5.159、5.562、5.114, P<0.01]。 结论:抑制SEPTIN9基因甲基化可使食管癌细胞中SEPTIN9基因重新表达,从而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联合石杉碱甲在辅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石杉碱甲在辅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行MECT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高压氧联合石杉碱甲治疗)和对照组(石杉碱甲治疗)各60例(由于中途脱落,2组最终分别纳入48例和32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短时记忆能力和应激反应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阳性症状得分低于对照组,视觉再认、图片回忆、联想学习、背诵数目得分高于对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压氧联合石杉碱甲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MECT后短时记忆有积极影响,同时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和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77Lu:核医学的"明星治疗核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482.47万,死亡病例257.42万,恶性肿瘤仍是继心脑血管疾病后第2位的致死病因 [1]。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得到控制。随着对放射性核素特性了解的增加,更多的放射性核素被应用于肿瘤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核素靶向内照射治疗为众多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治疗类核素有3类,第1类发射低能γ射线,如 125I;第2类发射β粒子,如 90Y、 177Lu、 131I;第3类发射α粒子,如 211At和 225Ac等。在这3类核素中, 90Y和 131I是传统的治疗核素,而 177Lu则是近年来热门的治疗核素之一,其半衰期为6.6 d,β能量为497 keV (78.6%)、384 keV(9.1%)、176 keV(12.2%),平均能量130 keV,组织最大射程约为2.5 mm,在治疗的同时可行SPECT显像,实现诊疗一体化的目的。与 90Y和 131I相比, 177Lu可通过络合剂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 DOTA)与众多分子连接,且 177Lu-DOTA体内稳定性很高,基本不脱落,降低了毒性。通过 176Yb(n,γ) 177Yb → 177Lu核反应,可在反应堆上生产大剂量、无载体 177Lu。目前我国已具备了自主生产无载体 177Lu的能力 [2],有望大幅度降低其价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5-Aza-dC联合不同化疗方案对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化疗药物联合DNA甲基化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C)对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别使用顺铂、紫杉醇、吉西他滨及5-Aza-dC联合药物处理A549细胞。根据药物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顺铂联合紫杉醇(TP)组、顺铂联合吉西他滨(GP)组及5-Aza-dC分别联合TP、GP用药组。使用CCK-8法检测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各组药物对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药物处理对凋亡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对不同药物处理组细胞增殖程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法。 结果:TP组24、48、72 h不同时间点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20.00±4.23)%、(35.00±2.80)%,(56.00±3.11)%;5-Aza-dC联合TP组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率显著增加,在24、48、72 h不同时间点分别为(38.00±3.80)%、(50.00±3.25)%、(93.00±4.33)%。GP组24、48、72 h不同时间点对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33.00±5.10)%、(54.00±3.80)%、(74.00±2.82)%;而5-Aza-dC联合GP方案可显著抑制细胞生长,24、48、72 h不同时间点对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54.00±3.00)%、(67.00±5.30)%、(95.00±1.13)%。同一药物对肺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TP组: F=35.93, P<0.001;5-Aza-dC联合TP组: F=97.33, P<0.001;GP组: F=41.73, P<0.001;5-Aza-dC联合GP组: F=79.00, P<0.001),且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5-Aza-dC联合TP、GP化疗方案可抑制肺腺癌细胞A549的迁移和侵袭,且比TP或者GP组的抑制效果更强;5-Aza-dC联合GP方案与单独应用GP方案相比,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 8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t=5.87, P=0.004);5-Aza-dC联合TP方案与单独应用TP方案相比,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 8( t=3.94, P=0.017)、Caspase 6( t=5.81, P=0.004)和BCL2结合蛋白3(BBC3)( t=6.53, P=0.003)的表达水平升高。 结论:5-Aza-dC可能作为化疗增敏剂来增加肺腺癌细胞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26a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miR-26a介导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信号通路对脑缺血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10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iR-NC组和miR-26a组。miR-NC组和miR-26a组分别侧脑室注射5 μl miR-26a模拟物阴性质控品和miR-26a模拟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只插线不结扎。各组大鼠各取5只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苷(bromodeoxyuridine, BrdU),1次/d,连续7 d。将体外培养并转染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ECs)分为对照组、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组、miR-NC组和miR-26a组。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26a对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 PTEN)的调控作用。应用Longa评分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氯化三苯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分别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 MTT)染色法、膜联蛋白Ⅴ-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法和小管形成实验测定BMECs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缺血脑组织及BMECs miR-26a表达。免疫荧光双标记法[BrdU/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检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 Ang-2)、PTEN、PI3K、AKT表达。结果:生物信息学及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了miR-26a对PTEN的靶向调控。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miR-NC组缺血脑组织miR-26a、VEGF、bFGF、Ang-2、PI3K、AKT表达和BrdU +/vWF +细胞数量增加,而PTEN表达降低( 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miR-26a组各项指标效果更加显著( 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OGD组和miR-NC组BMECs增殖和血管生成能力显著增强,细胞凋亡显著减少( P均<0.05);与OGD组比较,miR-26a组各项指标效果更加显著( P均<0.05)。 结论:miR-26a能靶向抑制PTEN表达,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bFGF和Ang-2),促进脑梗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STL抗体中和ASTL对人宫颈癌ME-180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龙虾肽酶样金属内肽酶(ASTL)抗体中和ASTL对人宫颈癌ME-180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培养人宫颈癌ME-180、HeLa细胞,根据细胞处理方法的不同,按以下方式进行分组。(1)将ME-180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照射组(4 Gy)、ASTL抗体组、ASTL抗体+照射组(4 Gy),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实验检测每组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存活情况,并于照射后0、24、48、72 h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STL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2)将ME-180细胞分为2组:照射组、ASTL抗体+照射组,分别进行0、2、4、8 Gy照射,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每组细胞的增殖能力。(3)将HeLa细胞分为2组:照射组、ASTL抗体+照射组,分别进行0、2、4、8 Gy照射,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的存活情况。(4)将ME-180细胞分为2组:短发夹RNA对照组(sh-对照组)、短发夹RNA ASTL转染组(sh-ASTL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蛋白激酶B (AKT)等靶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分别用0、5、10 nmoL/L的抗体处理ME-180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抗体中和对靶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5)将ME-180细胞分为2组:对照组、照射组(4 Gy),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STL、AKT等靶基因的表达情况。以上照射均使用 137Cs γ射线照射源,剂量率为1 Gy/min。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EdU染色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ASTL抗体+照射组(4 Gy)抑制了ME-180细胞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25, P< 0.05);MTT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ASTL抗体+照射组(4 Gy)在照射后24、48、72 h时,ME-180细胞生长速度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17、10.32、14.27,均 P<0.05)。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4 Gy照射后24 h时,ME-180细胞中ASTL在细胞质的定位显著增加,照射后48~72 h,ASTL重新定位于细胞膜上。(2)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ASTL抗体+照射组能够抑制8 Gy照射后ME-180细胞的增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3, P<0.05)。(3) HeLa细胞MTT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组相比,ASTL抗体+照射组能够降低2、4、8 Gy照射后HeLa细胞的存活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7、9.66、15.71,均 P<0.05)。(4)qRT-PCR实验结果显示,ASTL干扰片段转入后,AKT的表达水平下调( t=13.94, P<0.05),同时,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ASTL干扰或加入ASTL抗体能够降低AKT等靶基因的表达水平。(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4 Gy) ASTL、AKT等靶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结论:人宫颈癌ME-180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ASTL的水平相关,ASTL抗体或sh-ASTL能够增强照射后ME-180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烧伤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筛选电烧伤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发生DIC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3年1月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18例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98例、女20例,年龄(38±14)岁。按照治疗期间是否被诊断为DIC,将患者分为DIC组和非DIC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致伤电压、伤后1 d内是否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烧伤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是否合并吸入性损伤、多发伤和入院时是否发生休克,简明烧伤严重指数评分与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评分;患者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资料,包括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生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肌酐、尿素氮的水平,血气分析指标: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碱剩余,心肌酶谱指标:肌红蛋白、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α-羟丁酸脱氢酶的水平。对数据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进行降维处理,筛选21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DIC的预测因子。将前述预测因子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21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预测模型列线图。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性能,采用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法(DCA)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与非DIC组相比,DIC组患者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总住院时间以及高压致伤、伤后1 d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合并吸入性损伤、入院时发生休克的比例均显著增大/延长( Z值分别为-2.53、-4.65、-2.10, χ2值分别为11.46、16.00、7.98、18.93, P<0.05)。与非DIC组相比,DIC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APTT、D-二聚体水平、肌红蛋白、WBC、PLT以及FIB、总胆红素、肌酸激酶水平均显著延长/升高( Z值分别为-2.02、-4.51、-3.82, t值分别为-3.84、-2.34、-2.77、-2.70、-2.61),总蛋白水平、血pH值均显著降低( t=-2.85、 Z=-2.03), P<0.05。对前述1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ASSO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致伤电压、入院时发生休克、伤后1 d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以及入院24 h内的D-二聚体水平与总蛋白水平为21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DIC的预测因子(回归系数分别为0.24、0.52、0.35、0.13、-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致伤电压、入院时发生休克、伤后1 d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和入院24 h内的D-二聚体水平是218例电烧伤患者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3.33、4.24、2.68、1.38,95%置信区间分别为1.43~7.79、1.78~10.07、1.17~6.13、1.19~1.61, P<0.05)。根据前述4个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可评估患者发生DIC概率的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5%置信区间为0.82~0.95,提示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预测模型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提示该模型有较高校准度;预测模型的临床DCA显示,患者阈值概率在4%~97%范围内,提示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结论:致伤电压、入院时发生休克、伤后1 d内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入院24 h内的D-二聚体水平是电烧伤患者发生DIC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为该类患者是否发生DIC提供早期预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花素抗脓毒症潜在靶点筛选及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红花素的分子特性,筛选并鉴定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分析红花素的药理参数和分子特性。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服务器(提供化合物靶点预测的网站)和通过化学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来预测化学成分靶向蛋白的服务器(DRAR-CPI)筛选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并与人类孟德尔遗传病数据库(OMIM)、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和药物靶点数据库(TTD)中已发布的抗脓毒症相关疾病靶点进行匹配,筛选出红花素的抗脓毒症靶点,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服务器鉴定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结果:红花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41.15%,药物相似度为0.24,可旋转键数为1,表明红花素口服吸收较好,具有良好的成药性。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DRAR-CPI服务器共筛选到115个潜在靶点;从OMIM、CTD和TTD 3个数据库中共获得149个疾病靶点;将两个服务器筛选出的115个红花素靶向蛋白与疾病靶向蛋白进行匹配,发现既是分子靶点又是疾病靶点的蛋白有10个,分别为凝血因子Ⅸ(F9)、腺苷A1受体(ADORA1)、一氧化氮合酶2(NOS2)、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组织蛋白酶G(CTSG)、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蛋白C(PROC)、脂钙蛋白2(LCN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PTGS2)。经分子对接服务器鉴定显示,红花素具有与上述10个靶向蛋白结合的能力,为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红花素可通过与靶向蛋白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相应的药效。结论:红花素能够通过调节CTSG、ELANE和LCN2抑制脓毒症组织和器官损伤,通过调控ADORA1、PTGS2、NOS2和MAPK1减轻炎症,通过调控PROC和F9抑制凝血并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通过调节G6PD改善氧化应激而减少脓毒症的发生,最终预防和治疗脓毒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芩甲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黄芩甲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黄芩甲苷低(10 mg/kg)、中(20 mg/kg)、高(40 mg/kg)剂量组,地尔硫 (阳性对照药)组。采用夹闭冠状动脉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连续尾静脉治疗给药7 d,给药结束后,于腹主动脉取血并分离得到血清,测定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磷酸肌酸激酶(phosphocreatine kinase,CPK)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取血结束后,每组随机取出大鼠心脏,切片,并进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评估各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每组另外10只取出心脏进行匀浆得心脏组织匀浆液,比色法检测心肌组织中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新型核调节因子2(novel nuclear regulator2,Nrf2)蛋白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黄芩甲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梗死面积分别为(35.02±9.36)%,(29.41±6.38)%,(25.47±6.31)%;黄芩甲苷低剂量组血清中AST的含量为(477.00±83.49)kU/L,中剂量组血清中AST的含量为(398.00±64.17)kU/L,高剂量组中AST的含量为(408.00±48.38)kU/L;CPK的含量分别降为(523.00±49.36),(458±38.77),(336±36.13) kU/L;LDH的含量为(901.00±89.65),(867.00±84.04),(695±69.55)kU/L;心肌组织中SOD活性升高为(24.43±4.35),(27.14±3.18),(34.96±6.46)U/g;GSH的活性升高为(11.27±4.83),(14.70±2.49),(15.28±3.53)U/g;CAT活性升高为(7.08±0.96),(9.59±1.35),(12.51±2.36)U/g;MDA的活性降低为(28.97±4.46),(23.59±3.24),(16.04±2.67)U/g;同时对HO-1、Nrf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HO-1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为(1.61±0.05),(1.73±0.03),(2.04±0.04)U/g;Nrf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为(1.61±0.03),(1.93±0.03),(2.34±0.02)。上述数据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黄芩甲苷具有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黄芩甲苷能够提高机体Nrf2与HO-1内源性抗氧化信号传导通路,增加心肌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