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置入前后实验猪胆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对比肠内延伸型胆管支架(enteral extended biliary stent,EEBS)和传统塑料支架置入前后的胆道菌群变化,初步探索EEBS在预防支架堵塞中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健康巴马小型猪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传统塑料支架组( n=6)和EEBS组( n=6),在支架置入前及置入后4周拔除支架时采集胆汁标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比较不同支架置入前后胆汁菌群结构及多样性。 结果:12只实验猪均未发生急性胆管炎、穿孔、出血、死亡等并发症,支架置入8 d后内镜复查两组支架均已脱落,于此时采集胆汁标本进行菌群分析。两组实验猪的胆道菌群在门水平主要是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传统塑料支架组支架置入后Shannon指数( P=0.004)和Simpson指数( P=0.008)较前显著减小;Beta多样性分析也提示传统塑料支架置入前后菌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Anosim: R=0.514 8, P=0.011)。EEBS组支架置入前后Observed species指数( P=0.095)、Chao1指数( P=0.136)、Shannon指数( P=0.353)和Simpson指数( P=0.227)及Beta多样性(Anosim: R=0.059 3, P=0.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菌LEfSe分析显示,传统塑料支架组支架置入后脆弱拟杆菌、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埃希_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丰度显著升高,EEBS组支架置入后脱硫菌门-脱硫菌纲-脱硫菌目-脱硫菌科-嗜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 结论:EEBS短期置入后胆道菌群变化较小,可能通过延长反流路径达到了预防肠胆反流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孢噻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对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感染科收治的CAP住院患者6例,予头孢噻肟注射液2.0 g(1次/8 h)联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5 g(1次/d)静脉给药治疗,留取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和经7 d治疗后粪便样本共12份,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研究,对治疗前后的粪便样本进行16S核糖体RNA(16S rRNA)测序分析。结果:⑴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在门水平:厚壁菌门59.2% vs 40.8%,变形菌门18.6% vs 35.5%,拟杆菌门14.8% vs 20.8%,放线菌门5.6% vs 1.2%;在科水平:瘤胃菌科34.5% vs 13.0%、毛螺菌科15.9% vs 9.7%、韦荣球菌科1.8% vs 3.3%、乳杆菌科0.3% vs 8.0%、肠球菌科0.02% vs 5.2%、链球菌科2.9% vs 1.1%、肠杆菌科16.4% vs 34.6%、拟杆菌科13.3% vs 16.8%、紫单胞菌科0.3% vs 3.4%、红蝽杆菌科4.4% vs 0.5%。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⑵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OTU值(150.5±59.0) vs (93.2±34.1), t=2.72, P=0.04;Chao1指数(169.25±49.61) vs (117.92±35.06), t=3.22, P=0.02;shannon指数(3.61±0.83) vs (2.31±0.73), t=4.54, P=0.01;simpson指数(0.80±0.10) vs (0.61±0.20), t=2.76, P=0.04。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⑶脱硫弧菌为治疗前和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菌群,LDA值=2.03, P=0.02。 结论:头孢噻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一周对CAP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有显著影响,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减少,脱硫弧菌是治疗前和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菌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七氟烷麻醉致认知障碍模型老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及NLRP3炎性小体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七氟烷麻醉致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老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及NLRP3炎性小体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14月龄雄性SPF级C57BL/6J鼠按照体质量相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七氟烷组,每组9只。七氟烷组小鼠接受3%七氟醚麻醉,2 h/d,持续3 d。造模24 h后,收集2组小鼠的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随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认知能力。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 inflammasome,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结肠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区树突棘的数量。q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及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mRNA的表达。用GraphPad Prism 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训练期间,七氟烷组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第5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七氟烷组逃避潜伏期高于对照组[(49.50±9.99)s,(18.67±7.63)s; t=6.005, P<0.001],平台穿越次数[(0.83±0.75)次,(2.33±1.03)次; t=2.87, P=0.017]低于对照组。(2)Western blot和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七氟烷引起海马突触相关蛋白表达及树突棘数目明显减少( P<0.05)。(3)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2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 P<0.05)。与对照组相比,七氟烷组潜在致病菌脱硫杆菌门及脱硫弧菌属多( P<0.05),有益菌疣微菌门及阿克曼菌属少( P<0.05)。(4)qPCR结果显示,七氟烷组小鼠结肠和海马组织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七氟烷组结肠和海马组织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均 P<0.05);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七氟烷组海马DG区ASC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七氟烷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模型老龄小鼠出现神经炎性反应和突触损伤,这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及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味补中益气汤对COP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加味补中益气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21年4-6月,选取SPF级Wistar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BC)组、模型(Model)组、中药(CM)组、西药(WM)组,每组15只。除BC组外均以烟熏法建立肺脾两虚型COPD模型,造模后CM组、WM组分别以加味补中益气汤、合生元灌胃干预,Model组、BC组则以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干预。7 d后收集各组大鼠粪便进行肠道菌群16S rRNA测序,对有效序列进行聚类,获得操作分类单元(OTU),用于主坐标分析(PCoA)、物种组成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分析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和丰度变化的影响。结果:CM组和WM组以厚壁菌门为主,BC组和Model组以拟杆菌属为主。各组中优势菌群主要为乳杆菌、拟杆菌属。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CM组、WM组、BC组群落丰富度指数中Shannon指数分别为(3.65±0.35)、(3.65±0.36)、(3.59±0.20),均高于Mode组的(3.37±0.26)( t=2.49、2.44、2.60,均 P < 0.05),CM组、WM组、BC组Shannon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CM组、WM组、BC组Sobs指数分别为(458.67±73.11)、(454.80±95.13)、(525.93±101.88),均高于Mode组的(337.40±37.49)( t=5.72、4.45、6.73,均 P < 0.05),且BC组Sobs指数高于WM组,BC组与CM组、WM组与CM组Sobs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PCoA分析显示,与BC组比较,门水平上Model组放线菌门下降、变形菌门和脱硫菌门上升,属水平上Model组拟杆菌属、罗姆布茨菌属、毛螺杆菌属及副拟杆菌属上升,普雷沃菌属、梭菌属、布氏菌属和瘤胃球菌下降;与WM组相比,CM组杆菌属、普雷沃菌属、布氏菌属和拟普雷沃菌属上升,梭菌属、嗜果胶拟杆菌属、克里斯滕森菌属和毛螺杆菌属下降,各组菌群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COPD模型大鼠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加味补中益气汤可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四肢开放性白猪海水浸泡伤的致病菌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现场海水浸泡伤动物感染模型,研究致病菌种类,为海水浸泡伤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于舟山某码头设立9个海水取水点,用无菌海水采样器取水。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法检测实验海域海水中所有的细菌种类,并作为海水对照组(SW组)。选取健康白猪16只,均通过手术造成左胫骨开放性骨折,按照实验设计分为实验组( n=10)和对照组( n=6)。实验组白猪创面于海水中浸泡2 h,而对照组白猪旷置于无菌手术室。2 h后所有实验动物包扎伤口,定期换药。术后7 d取伤口深部软组织、骨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观察感染情况,采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法检测致病菌种类并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实验组10只白猪皆感染,对照组6只白猪中2只感染;与SW组比较,实验组菌群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菌群数量明显增多( P<0.05或 P<0.01)。所有感染的白猪均检出坏死性梭杆菌、孔氏创伤球菌、猪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机会致病菌,实验组除检出海水中专有的狭义梭状杆菌、脱硫弧菌、哈维氏弧菌外,还检出大芬戈尔德菌、化脓性拟杆菌等多种厌氧菌。 结论:开放性创伤经海水浸泡后具有较高的感染率,且为机会致病菌、海水细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故早期彻底的外科清创和使用覆盖厌氧菌的广谱抗生素对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生素预处理对丁酸梭菌治疗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结肠炎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在有无抗生素预处理条件下,丁酸梭菌对小鼠结肠炎的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抗生素+DSS组、丁酸梭菌+DSS组、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每组6只。采用四联抗生素(氨苄西林1 g/L、新霉素1 g/L、甲硝唑1 g/L、万古霉素0.5 g/L)加正常饮用水循环预处理30 d后,用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同时给予丁酸梭菌+DSS组、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小鼠1×10 6 CFU丁酸梭菌灌胃。通过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和组织学病理评分评估丁酸梭菌对结肠炎小鼠的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通过粪便16S rRNA测序检测丁酸梭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两样本 t检验。 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一般情况良好,DAI在0分上下波动;DSS组小鼠给予DSS饮用水4 d时出现体重下降、粪便不成形、肉眼血便等结肠炎表现;在DSS干预4 d时,丁酸梭菌+DSS组小鼠DAI低于DSS组[(0.000±0.000)分比(0.444±0.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00, P=0.016 1);在DSS干预10和12 d时,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小鼠DAI均低于抗生素+DSS组[(0.000±0.000)分比(1.111±0.222)分、(0.667±0.000)分比(1.889±0.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000、5.500, P均<0.05)。丁酸梭菌+DSS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低于DSS组[(2.50±1.73)分比(5.50±1.00)分],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低于抗生素+DSS组[(1.25±0.96)分比(5.00±0.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000、5.960, P均<0.05)。丁酸梭菌+DSS组IL-1β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4.464±0.075) ng/L比(3.907±0.080) ng/L],丁酸梭菌+DSS组和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TNF-α、IL-6和IL-1β水平均低于DSS组[(2.402±0.383) ng/L、(1.845±0.345) ng/L比(6.958±1.084)ng/L,(1.752±0.146)ng/L、(1.307±0.048) ng/L比(3.537±0.608)ng/L,(4.464±0.075)ng/L、(4.066±0.190) ng/L比(7.477±0.33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055、3.964、4.495、4.693、6.294、8.674、8.774, P均<0.05)。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丁酸梭菌干预小鼠肠道菌群中出现了大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抑炎或产短链脂肪酸细菌,其中丁酸梭菌+DSS组优势菌有小螺旋菌属[线性判别式分析(LDA)评分=3.667 log10, P=0.004]和寡养单胞菌属(LDA评分=2.778 log10, P=0.044),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优势菌属有消化球菌属(LDA评分=2.685 log10, P=0.018)、丁酸单胞菌属(LDA评分=2.712 log10, P=0.011)、嗜胆菌属(LDA评分=3.204 log10, P=0.014)、肠道单胞菌属(LDA评分=3.346 log10, P=0.010)、萨克候选菌(LDA评分=3.363 log10, P=0.029)、脱硫弧菌属(LDA评分=3.402 log10, P=0.025)、颤杆菌属(LDA评分=2.870 log10, P=0.019)和阿克曼氏菌属(LDA评分=4.031 log10, P=0.005)。 结论:丁酸梭菌可有效改善小鼠结肠炎,调整小鼠肠道菌群结构,而抗生素预处理可强化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并增强丁酸梭菌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铅暴露引起小鼠学习记忆改变与肠道菌群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铅暴露对小鼠神经行为、肠道菌群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方法:于2019年8月,将64只4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中、高铅暴露组,每组16只。实验期间自由摄食饮水,低、中、高铅暴露组分别在饮用水中加入20、100和500 mg/l醋酸铅,对照组添加同量的醋酸钠。暴露10周后,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随后处死取样,采用ICP-MS检测血铅和脑铅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水平,16S rRNA测序检测粪便中肠道菌群改变,使用 Pearson相关系数法对菌群和行为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各铅暴露组小鼠体重和游泳速度无明显差异,中、高铅暴露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平台穿越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铅暴露组小鼠在目的象限停留时间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小鼠的血铅含量随着铅暴露剂量升高而增加,高铅暴露组小鼠脑铅含量与其他组比较明显升高( P<0.05);各铅暴露组小鼠血清中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各铅暴露组小鼠均发生肠道菌群紊乱,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明显升高( P<0.05),在属水平上,别样棒菌属、脱硫弧菌属、毛螺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和脲原体属均明显增加( P<0.05);脱硫弧菌属、苏黎世杆菌属和脲原体属的相对丰度与小鼠在平台所在象限的停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r=-0.32、-0.29、-0.44, P<0.05)。 结论:铅暴露引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损伤,可能与铅暴露导致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硬化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2019年3月至9月,选取115只SD大鼠(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腹腔注射四氯化碳(CCL 4)建立肝硬化模型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方式分为模型组、BMSCs组及小檗碱组,分别注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BMSCs及小檗碱灌胃处理,另选取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干预后处死各组大鼠,苏木精-伊红(HE)及天狼星红染色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ALB)与总胆红素(TBIL),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层黏连蛋白(LN)含量变化;采集各组大鼠粪便标本,对细菌16S rDNA基因V3~V4区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进行高通量测序,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3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BMSCs组大鼠肝组织Ishak评分及分期[(4.00±0.63)分、4.50±0.55]均低于模型组[(7.83±0.75)分、5.8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33、1.333, P<0.05);BMSCs组大鼠血清ALB含量[(29.65±1.38) g/L]高于模型组[(22.76±2.67)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82, P<0.05);TBIL及LN的含量[(3.09±0.25) μmol/L、(45.19±1.86) ng/ml]均低于模型组[(10.75±1.14) μmol/L、(56.69±2.00)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58、11.497, P<0.05);BMSCs组大鼠肠道菌群中脱硫弧菌科及脱硫弧菌属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梭菌科及梭状芽胞菌属丰度明显低于模型组。 结论:BMSCs移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其肠道菌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脂饮食对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高脂饮食对小鼠骨密度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NC组)及高脂组(HF组)。高脂喂养24周后,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取双侧股骨,运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术(micro-CT)分析骨微结构;16S rD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肠道微生物构成变化。结果:与NC组相比,HF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micro-CT显示HF组小鼠骨小梁骨密度(Tb.BMD)减小、骨体积分数(BV/TV)减小、结构模型指数(SMI)增大、骨小梁数量(Tb.N)减少、骨小梁分离度(Tb.Sp)增加。高脂饮食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有显著影响。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在门分类学水平上,HF组的变形菌门较NC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厚壁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较NC组相对丰度降低;在属分类学水平上,NC组中拟杆菌目S24-7_norank的相对丰度要明显高于HF组,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LEfSe)显示差异具有显著性;HF组中拟杆菌属、拟普雷沃氏菌属、脱硫弧菌属、另枝菌属、螺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NC组,其中另枝菌属、螺杆菌属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57BL/6小鼠肠道菌群在长期高脂喂养后出现股骨骨小梁结构破坏,数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同时菌群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复方杜仲健骨颗粒对大骨节病患者关节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复方杜仲健骨颗粒对大骨节病患者关节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组前后实验设计,选择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大骨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口服复方杜仲健骨颗粒(12 g/袋)治疗(1袋/次,3次/d),周期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方法评价患者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并采集患者晨起粪便样本,应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其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共纳入87例大骨节病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43例;年龄为(60.38 ± 7.12)岁;身体质量指数为(23.67 ± 3.59)kg/m 2。大骨节病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障碍指数综合评分分别为(7.27 ± 2.05)、(5.86 ± 2.01)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5.88, P < 0.001)。肠道菌群测序结果显示,大骨节病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α多样性(chao1、observed species指数)、β多样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 = - 5.08、- 5.03, R = 0.09,均 P < 0.001)。肠道菌群分布中,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治疗前、后相对丰度分别为50.21%、52.09%;双歧杆菌属为优势菌属,治疗前、后相对丰度分别为16.83%、18.81%。属水平上,共筛选出差异肠道菌属17个,其中哈夫尼亚-奥布苏姆杆菌、γ-变形菌、不动杆菌、泛菌、明串珠菌、阿克曼氏菌属相对丰度较治疗前均明显较高( Z = - 2.40、- 2.24、- 2.06、- 3.59、- 2.24、- 2.11,均 P < 0.05);杜氏杆菌、月形单胞菌、厌氧支原体菌、毛螺旋菌、文肯菌、普雷沃氏菌、巨球型菌、乳杆菌、普雷沃氏菌-9、考拉杆菌、脱硫弧菌属相对丰度较治疗前均明显较低( Z = - 9.38、- 2.61、- 2.18、- 8.43、- 2.45、- 2.46、- 2.49、- 7.29、- 2.29、- 2.55、- 2.08,均 P < 0.05)。 结论:复方杜仲健骨颗粒能够有效改善大骨节病患者关节功能,改变肠道菌群群落多样性和丰度;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