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胆汁酸代谢阐释肝脾失调在痰湿体质易发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肝脾失调是常见的中医临床证候之一,表现为脾主运化和肝主疏泄失调,影响机体水液代谢,造成痰湿内蕴等代谢异常,是痰湿"体-病"转变的重要病机之一.胆汁酸参与机体的肝肠循环,对人体的糖脂代谢具有广泛的调控作用.通过从微观层面探讨胆汁酸作为中医"肝脾失调"理论的物质基础,揭示胆汁酸代谢与肝脾失调的科学内涵,力图从新的角度为痰湿体质易发代谢紊乱的病机提供科学阐释.此外,通过中药调节胆汁酸谱作为干预方式,可有效改善痰湿体质诱发的代谢紊乱,拓展中医痰湿体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痰湿临床调体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干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肝主疏泄"理论探讨肝脏维持血糖稳态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糖尿病作为全球患病率增长最快的慢性病之一,是导致过早死亡、残疾和卫生系统成本增高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血糖调控机制受损且更易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较大的血糖波动,现代研究证明血糖波动造成的血管损伤,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因此维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稳态对延缓糖尿病并发症期及糖尿病的防治至关重要.肝主疏泄是肝脏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维持各脏腑功能正常的基础,肝的疏泄对全身气机疏通和调畅的功能对机体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医典籍肝失疏泄理论与现代医学中肝组织的生理功能,总结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从肝主疏泄与脾胃的运化、气血运行、水液代谢、情志角度综合分析肝主疏泄与血糖稳态机制的关系,并结合肝主疏泄与内分泌、神经、免疫系统内在物质表达的关系阐释肝主疏泄调节血糖波动的机制,为从肝助维持血糖稳态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气-水-血"理论探讨顽固性失眠的病机与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4/7/6
"气"为阳,"水-血"为阴,"气-水-血"生理中相互关联,病理中相互影响,三者失衡则共同致病.顽固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多系统复杂疾病,其基础病机是"阴阳失交".基于"气-水-血"理论,结合顽固性失眠的病程发展特点,将其分为前、中、末三个阶段,前期阳气鼓动致水血壅盛于脉道,责之于心、肝,治疗以清心疏肝,疏散水血,安定神魂为法;中期机体形成痰瘀胶结之势,阻碍气机,导致肝疏泄功能异常,脾气运化无能,责之于肝、脾,治疗以祛痰化瘀,生化水血,导阳入阴为法;末期痰瘀互结日久,耗散水血精微,阳气衰弱,新生津液、气血能力下降,痰瘀互结变为次要病机,主要病机成为阴阳俱衰竭,心肾失交,治疗以温阳化气、调补水血、交通心肾为法.临证当辨其阶段,定其关键病机,再遵各期治法以遣方选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论治脑系疾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源于李东垣《脾胃论》.脑属"九窍",脑为有形官窍,主头面五官;脑为无形神窍,主宰精神、思维、意识.脾胃乃后天之本,化生气血津液,滋养元气之根,主运化,乃全身气机升降之枢.脾胃健旺,则脏腑安和,九窍通利;脾胃虚,则气血津液生化乏源,水湿运化无力,气机升降无权而百病由生,脑失所养或内生浊邪闭阻脑窍即出现头痛、眩晕、中风、痴呆、癫痫等病证.故结合"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阐释"脾胃虚"是脑系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以期为临床从脾胃论治脑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丰富脑系疾病的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五脏论治糖尿病肾病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蛋白尿、水肿、肾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DN病位主要在肾,又与肝、心、脾、肺四脏相关.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不郁则无水饮瘀血蓄结;心主血脉,生血行血失职可致气虚血弱、血脉瘀滞;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为水脏.肺、脾、肾三脏与DN水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因此,DN辨证论治应以五脏为纲、五脏虚证为基础,根据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气血阴阳的盛衰程度,病因病机病性等多方面辨证分析,结合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总结出治疗DN的有效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脾养魄门"释析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魄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门",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主排泄糟粕.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具有统血摄血、运化水谷、运化水液、升清降浊的功能,涉及魄门的发育、运行、维护与修复.脾运健旺,则魄门开阖有常,收放有权,糟粕能排.而脾失健运,则魄门失于濡养,松懈不收,外邪侵袭,而生诸病.本文结合中医典籍及中医临床医学研究,论述并总结了"脾养魄门"的内涵及临床意义,旨在说明该理论在现代临床中的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浅析五苓散理法对针刺临床的指导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脏腑、经络、气化三者融为一体,三者相互影响,为指导针刺选穴处方提供了理论基础.五苓散在临床中的使用十分广泛,历代医家将其病位定为膀胱、三焦、脾胃,归纳其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三焦水路不通及脾胃运化失常,三者直指水液代谢失常的核心病机.从五苓散的药物组成及核心病机中总结出五苓散的治法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培土制水,可用以指导针刺选穴处方.处方有二,其一以经络辨证为主,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取太溪、飞扬、天柱、大椎、脾俞、胃俞、次髎、会阳、委阳等穴;另一以脏腑辨证为主,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取通谷、攒竹、后溪、阳池、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足三里、复溜等穴.太阳病病情尚轻浅,用针宜细、针刺宜浅、留针时间宜短;若重在激发经脉阳气,用针宜补;若重在去停滞水饮,用针宜泻;病情急,针刺频率宜多;病情缓,针刺频率宜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三焦生精"理论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归属于中医"紫癜病"范畴,临床多从火热亢盛、气虚失摄、脾不统血、肾虚火旺等方面论治.三焦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三焦具有通行原气,运化水液两大基本功能,该文首先对"三焦生精"的理论内涵进行阐述,其次基于"三焦生精"理论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及治法,最后通过对一则验案进一步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拓宽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脾主为胃行津液"浅论从脾阴论治消渴病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前,糖尿病是我国高发疾病之一,中国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四分之一,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黄帝内经》中提及"脾主为胃行津液",其论述了消渴病发生的病机与病位,强调脾胃尤其是脾之运化在消渴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各司其职,脾将胃腐熟饮食所形成的水谷精微转输至全身,若脾病不能为胃行津液,脾气上溢运化失常,脾热上溢,则发为消渴.脾阴作为脾的物质基础,是脾气和脾阳的生化来源,同时脾阴与脾阳相互制约共同完成脾的运化功能,只有保证脾阴的充足才能保证"脾主为胃行津液".因此,文章立足于"脾主胃行津液"提出消渴病早期的发生发展与津液的损伤、脾尤其是脾阴的正常与否密切相关的观点,从而以"甘润"为大法,与气药、血药等并用调治脾阴,以恢复"脾主为胃行津液"达到防治消渴病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探讨芪药鸡金粥通过PI3K/Akt/NF-κB通路防治化疗致胃肠黏膜损伤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探讨"脾主运化"理论在芪药鸡金粥防治化疗致胃肠黏膜损伤的指导意义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48 只雄性SD大鼠常规适应性喂养7d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膳组,每组16 只.药膳组于实验第1 天开始给予芪药鸡金粥灌胃,模型组及空白组给予白粥灌胃,均 1次/d,每次10 mL/(kg·d),连续14 d.实验第7 天,各组灌胃30 min后,药膳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氟尿嘧啶注射液15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分别于实验第8 天和实验第15 天每组各取8 只大鼠处死,HE染色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形态,Western blot法检测回肠组织中封闭蛋白-1(Claudin-1)、闭锁蛋白(Occludin)、结合黏附分子-1(JAM-1)、闭锁小带蛋白(ZO-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IκBα、p-Akt、p-PI3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第8 天和第15 天,模型组和药膳组大鼠回肠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JAM-1、ZO-1、PI3K、p-PI3K、Akt、p-Akt、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同期空白组(P均<0.05),但药膳组Claudin-1、Occludin、JAM-1、ZO-1、PI3K、p-PI3K、Akt、p-Akt、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同期模型组(P均<0.05).结论 基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芪药鸡金粥可调节化疗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保护肠道机械屏障的结构与功能,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