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调带脉治疗脾胃与妇科合病临证思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现代医学中消化科疾病和妇科疾病分属不同学科,从中医整体观认知,脾胃与妇科合病可统称为带脉病.中医学认为,带脉病基本病因病机系湿热中阻蕴带、寒湿困脾阻带、火热灼带及精气血不足所致带脉虚陷,治疗主要采用通调带脉法,从带脉、脾、胃、肝及冲脉、任脉多经参详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通调带脉法包括清带脉湿热、温带脉寒湿、止带脉疼痛和固带脉虚脱.临证论治腹部症状包含脾胃和妇科疾病时,可斟酌考虑,灵活运用,化繁为简,异病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运用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理论辨治脾胃病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清代名医王旭高在其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阐述了肝病证治,总结出"治肝三十法",其对肝病的分类辨治,既体现肝病的病机演变特点,也符合一般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后世医家临床诊疗具有深远的影响.脾胃与肝在生理和病理上均联系紧密且互相影响,肝病可传于脾胃,肝气、肝风、肝火皆能侮脾乘胃,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等病理状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重视"治肝"已是临床常用之法.基于"治肝三十法"理论,灵活运用疏肝、柔肝、清肝、化肝、温肝、敛肝等法治疗脾胃病,不失为治疗脾胃病之思路,验之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内镜超声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诊治中的应用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pancreatic portal hypertension,PPH)是由胰腺疾病引起门静脉系统(主要是脾静脉)压力增高的一类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是胃底静脉曲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内镜超声结合了内镜和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脾胃区门静脉系统及毗邻结构,并能运用细针抽吸技术对相关结构进行细针穿刺,在PPH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中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对内镜超声诊治PPH的新技术进行全面综述,重点介绍这些新技术的优点、可行性和局限性,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内镜超声诊治PPH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董荣芬治疗功能性胁痛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董荣芬主任医师认为,胁痛与患者消化功能关系密切,故临床治疗未见器质性疾病的胁痛患者,不能单纯注重调理肝阳或肝阴,还需关注胃腑和小肠的传导及运化功能。基于此,胁痛应根据疼痛部位辨证治疗。两胁胀痛与肝旺克脾相关,予化肝煎加减治疗;右胁胀痛与气虚胃满相关,予旋覆代赭汤合枳术丸加减治疗;左胁胀痛与肝郁腑气不通相关,予达郁汤合三一承气汤加减治疗。可通过腹部叩诊了解胁痛部位与腹部滞气或积气的多少,以判断脾胃功能强弱。临床屡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是脓毒症常见的重要并发症,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由于缺乏对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正式定义和分级,大多胃肠道功能障碍治疗策略并非根据临床客观证据,一般是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制定的。另外,胃肠道功能相关监测指标的缺乏也限制了对其功能进行评估。目前对脓毒症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评判标准包括急性胃肠损伤(AGI)分级、胃肠功能障碍评分(GIF)等评分系统以及D-乳酸、二胺氧化酶、瓜氨酸等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基于这些原因,欧洲危重病学会腹部疾病工作组建议对重症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进行定义和分级,建议应用"急性胃肠损伤分级"这一概念。急性胃肠功能障碍通常归属于中医学的"胃痛""腹胀""泄泻"或"痞满"等范畴,表现为腹胀(痛)、嗳气、呃逆、胃痛、腹泻、便秘等症状。脓毒症引发的急性胃肠功能障碍以瘀毒内结为基本病机,脾胃气虚为其病理基础,总体病机可概括为毒、瘀、虚。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上海市医师协会急诊科医师分会组织上海多个学科的中医专家、中西医结合专家和西医专家,经过反复探讨、查找文献、制订提纲,广泛征求急救医学科、消化科、普外科、感染科和中医科的临床专家意见,召开多次大小型专家论坛和咨询会,制定了《脓毒症急性胃肠功能障碍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共识》,以脓毒症为诱发病因,以AGI分级为研究切入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脓毒症AGI分级的中西医诊治措施和脓毒症急性胃肠功能障碍常见症状的中西医治疗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挖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症组成规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DPN中医病症组成规律及病机特点,为提高中医药治疗DPN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2016年1月-2020年1月343例DPN住院患者四诊资料,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并使用中医理论进行解释。结果:343例DPN患者中男性143例,女性200例,以肢体麻木、口渴引饮、口干、夜尿频多、肢体疼痛等症状出现次数较多;主要舌象为苔薄白、舌黯红、舌淡红等;主要脉象为脉弦、脉细、脉沉等。肢体麻木、口渴引饮、口干、苔薄白、夜尿频多等与其他病症的关联程度较高。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重组出4种证型,分别为瘀血阻络证,肾虚血瘀、胃热伤阴证,脾虚痰湿证,热毒内蕴、正虚邪恋证。结论:DPN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血瘀贯穿疾病发展始终,以益气养阴、通经活络为基本治法,治疗时应注意调护脾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知识元标引的古籍《女科心法》逻辑数据及知识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采用知识元理论的信息技术分析中医古籍《女科心法》内容,探讨《女科心法》中作者原创思维和隐性知识等学术问题。方法:在知识元理论与技术深度标引的基础上,利用MS SQL Server数据库将标引数据读取为逻辑数据,再利用基于neo4j数据库构建的中医古籍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女科心法》知识图谱。结果:《女科心法》共有知识体345个,知识元1 478个,以方名(280个)、组成(275个)、用法(224个)为主;语义类型共有711个,以方剂(232个)、病因病机(221个)、证候表现(125个)、治法(88个)为主;语义关联187个,以辨治关系(172个)为主;语义关联所属知识体类型共34种,以赤白带(16)、闭经(13)、血崩(13)、虚劳(13)占比较高。结论:郑钦谕治疗赤白带证重视辨带下质地,并提出“胎前”与“产后”阶段带下病的发病机制与治则治法,同时明确了补中益气汤运用范围涉及经、带、胎、产全周期,体现了郑钦谕对于顾护中焦脾胃、调节升降之气的重视,可为现代临床诊治带下疾病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中医经脉理论发展的回顾与省思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经脉理论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基础,从《伤寒论》到《脾胃论》,外感、内伤诊断体系的建立,经脉理论无不为其贡献了重要的理论组织素材和临床实践经验,针灸临床中包含的腧穴载录症状及总结的某些规律被大方脉吸收借鉴,显示了其在临床诊疗方面的积极意义,然而中医经脉理论虽历史悠久,其治疗手段在病症、腧穴、针灸方法、刺激量等方面多有探索,却未形成具有针灸特色的外感、内伤辨治体系。本文从经脉学术发展历史出发,就中医针灸在内伤诊治中的贡献与局限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以期对目前中医的学习和认识有所启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方治疗食管裂孔疝的临证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食管裂孔疝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现代医学以抑酸及手术作为治疗重点,然而对伴随该疾病的其他全身症状及术后调理力不胜任.袁红霞教授擅用经方,立足中医整体观念,认为食管裂孔疝的发病病机为脾胃虚弱,病位涉及上中二焦,治以健脾益气,上中二焦并治,擅用经方,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疏肝调神针刺临床运用的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疏肝调神针法作为中医特色治疗方式,以"百会、内关、太冲"为基础方,具有疏肝、调神之效.通过文献分析得出,疏肝调神针法的临床使用范围不仅局限于肝病或神志相关类疾病,也包括心系、脾胃系等疾病.与不同穴位配合治疗,可达到疏肝调神开窍、疏肝调神宁心、疏肝调神补肾、疏肝调神和胃及疏肝调神调肺的治疗效果.现阶段,疏肝调神针法主要通过灵活配穴,联合汤剂,联合推拿、耳穴、灸法等治疗方式加强或扩大疏肝调神针法的治疗效果.总结了疏肝调神针法的作用机制、主治病症及辨证分型、临床运用现状,对疏肝调神针法的现状提出思考及展望,以期发挥其最大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