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消癥饮联合精前康抑菌凝胶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消癥饮联合精前康抑菌凝胶对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门诊就诊的120 例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 例),试验组给予消癥饮颗粒口服联合精前康抑菌凝胶纳肛;对照组予消癥饮颗粒口服,疗程均为4 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带脉区、下焦区、腹股沟区域红外热成像温度数据进行测定,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CPSI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试验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 1h后,试验组下焦[(33.60±0.40)℃]及腹股沟[(33.78±0.30)℃]区域温度较治疗前[下焦:(34.09±0.34)℃,腹股沟:(34.49±0.28)℃]均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下焦:(34.02±0.29)℃,腹股沟:(34.54±0.25)℃,治疗1h后:下焦:(34.05±0.26)℃,腹股沟:(34.51±0.22)℃]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4 周后,两组患者下焦区[试验组:(33.13±0.41)℃,对照组:(33.42±0.25)℃]及腹股沟[试验组:(33.21±0.29)℃,对照组:(33.86±0.29)℃]区域温度较治疗前[试验组:下焦:(34.09±0.34)℃,腹股沟:(34.49±0.28)℃,对照组:下焦:(34.02±0.29)℃,腹股沟:(34.54±0.25)℃]及治疗1h后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88.14%)优于对照组(77.19%)(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消癥饮联合精前康抑菌凝胶能够明显降低湿热瘀阻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NIH-CPS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下焦区及腹股沟区域红外热成像热值,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通调带脉治疗脾胃与妇科合病临证思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现代医学中消化科疾病和妇科疾病分属不同学科,从中医整体观认知,脾胃与妇科合病可统称为带脉病.中医学认为,带脉病基本病因病机系湿热中阻蕴带、寒湿困脾阻带、火热灼带及精气血不足所致带脉虚陷,治疗主要采用通调带脉法,从带脉、脾、胃、肝及冲脉、任脉多经参详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现.通调带脉法包括清带脉湿热、温带脉寒湿、止带脉疼痛和固带脉虚脱.临证论治腹部症状包含脾胃和妇科疾病时,可斟酌考虑,灵活运用,化繁为简,异病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部循经拔罐在中心性肥胖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部循经拔罐对中心性肥胖患者体重、腰围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8月在宁波市中医院传统中医门诊就诊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生活行为方式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神阙穴为中心,绕脐做顺逆时针方向缓慢闪罐,之后在腹部脾经、胃经、胆经、肾经、任脉、带脉走向在腹部从下至上、从上至下走罐,最后在大横穴、腹哀穴、天枢穴、水道穴、中脘、关元、带脉穴位留罐。每周干预1次,4次为1疗程,共12周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BMI、腰围、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对照组34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者BMI、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L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部循经拔罐能有效改善中心性肥胖患者的腰围、体重、BMI及糖脂代谢水平,方法简单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推拿联合脐灸治疗产后气虚血瘀型腹直肌分离35例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脐灸治疗产后气虚血瘀型腹直肌分离(DR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5 例气虚血瘀型DRA患者,采用推拿联合脐灸治疗,推拿按揉后颈部、肩部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掌根推带脉至神阙穴,顺时针方向摩腹,并按压双侧关门、天枢、大巨及气海、关元等穴位,推拿后进行脐灸约20 min.以上治疗隔日 1 次,每周治疗 4 次,连续治疗 4 周.于治疗前、治疗 4 周后和治疗结束后 8 周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IRD)及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中医症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评定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IRD与VAS、中医症状、ODI、EPDS、S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与随访时比较,以上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推拿联合脐灸可以减少气虚血瘀型产后DRA患者的IRD,改善症状、功能障碍及心理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赵宏利治疗复发性流产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介绍赵宏利主任中医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经验.赵宏利主任中医师诊治复发性流产从脾肾两亏、带脉不利、阴阳未济、胞宫瘀阻着手,治疗上重视孕前、孕后分阶段治疗.孕前重视大补脾肾、以培其本,通利带脉、以固胎元,燮理阴阳、调周助孕;孕后重视脾肾为本、化瘀止血,养血活血、理气安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以傅氏五色带理论辨治阴道炎伴慢性子宫颈炎验案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傅青主女科》通过对带下病的病因病机分析,提出了补脾虚、泻肝火、清虚火,兼补带脉之虚、扶助正气的治法,并创立了完带汤、易黄汤等方药.钱麟教授针对临床中常见的阴道炎反复发作并伴有慢性子宫颈炎患者,结合傅氏五色带理论,从整体观念出发,并以期达到标本兼治之效,提出了中药内服联合西药外敷之疗法,其对反复发作者有标本兼治之效,且避免了对慢性子宫颈炎的过度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探讨针刺治疗腹型肥胖的腧穴配伍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运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刺治疗腹型肥胖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腹型肥胖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及Web of Science从建库至2022年11月1日收录的针刺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3,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并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模并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Gephi 0.9.7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人文献79篇,涉及腧穴94个,总腧穴使用频次为1 083次,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分别为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和大横,经脉主要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特定穴主要选用五输穴、募穴.关联规则显示相关性最高的腧穴组合为中脘-天枢,支持度最高的腧穴组合为中脘-大横.针刺处方数据库复杂网络k-core层次分析和社团分析结果显示,针刺治疗腹型肥胖主穴处方共包含11个核心腧穴,可被划分为2个核心腧穴群:第一部分由天枢、足三里、丰隆、带脉、水道和水分构成,第二部分由中脘、大横、关元、气海和三阴交构成;针对腹型肥胖不同证型共得到5个辨证选穴处方;针对腹型肥胖不同证候分型、腧穴作用特性分别施以泻法、平补平泻法和补法.结论: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发现针刺治疗腹型肥胖具有一定特点,选穴原则以局部选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选穴,主穴核心腧穴的配伍规律强调补虚泻实,标本兼治,重视胃经、任脉和脾经腧穴,同时注重辨证选穴,针对不同证型及腧穴施以不同的补泻手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针刺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疗效及对腹围、腹直肌分离间距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在腹直肌分离锻练基础上,观察针刺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疗效及腹围、腹直肌分离间距、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7例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腹直肌分离康复锻练,包括腹式呼吸训练与仰卧抬腿训练,均每日3次,锻练2周.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中脘、气海,双侧肾俞、带脉、大横、足三里等,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间距、腰背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腹围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量表(SF-36)评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腹直肌分离间距、腰背痛VAS评分、腹围均低于治疗前(P<0.05),SF-36量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活力、总体健康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腹直肌分离间距、腰背痛VAS评分、腹围低于对照组(P<0.05),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5.5%(42/44),高于对照组的79.1%(34/43,P<0.05).结论:针刺联合腹直肌分离锻练可有效缓解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腰背部疼痛,促进腹直肌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腹直肌分离锻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带脉为枢"浅析通调带脉法
编辑人员丨2024/2/3
带脉,作为奇经八脉之一,是人体唯一一条横向循行的经脉,网络诸脏腑经络,具有"约束诸经、协调上下"的功用.带脉环腰贯脐,联络先天与后天,调控着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带脉环绕三焦膜系,贯通三焦,协调三焦之气以助通调运化之功.带脉总以"调"为用,脏腑经络和顺则带脉调束畅达,带脉损伤,经气不利,则脏腑功能紊乱,气血生化乏源,水液代谢失司,湿浊内生.通调带脉针刺法来源于针灸名家杨甲三教授的临床经验总结,针法总以"通调带脉经气,调和阴阳"为纲纪,"兼顾脾胃"为枢纽,临床治疗腹型肥胖疗效确切,是早期防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腹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比较2 Hz连续波电针及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对腹部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排卵频率、激素水平、体脂参数、生活质量及抑郁焦虑程度的作用效果差异.方法:将腹部肥胖型PCOS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组、疏密波组各29例.低频组采用通调带脉针刺法,电针采用连续波,频率2 Hz;疏密波组采用同种针刺方法,电针采用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周治疗3次,连续 12周.计算患者排卵频率,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抗缪勒氏管激素(AMH)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含量,测量体质量(BW)和腰围(WC),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腰高比(WHtR),评定PCOS生活质量问卷(Chi-PCOS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低频组和疏密波组排卵频率均升高(P<0.01,P<0.05),BW、BMI、WC、WHtR降低(P<0.01),SDS评分降低(P<0.01,P<0.05);疏密波组血清AMH含量降低(P<0.05),SHBG含量升高(P<0.05),Chi-PCOSQ中关于痤疮、疲劳感及痛经的问题分数升高(P<0.01,P<0.05).与低频组比较,疏密波组治疗后WC降低(P<0.05).结论: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与2 Hz低频电针在改善PCOS患者排卵频率方面疗效相当.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在降低腹部肥胖型PCOS患者WC疗效上优于 2 Hz低频电针,可使血清AMH降低、SHBG升高,并改善痤疮、疲劳感及痛经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