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TAE)治疗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2年8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39例因怀疑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经TAE治疗和未经TAE治疗患者的临床转归,采用Kappa检验分析DSA与增强CT对出血提示的一致性。结果:39例患者中,DSA检查提示出血患者26例(66.7%),分别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4例,肝总动脉及分支6例,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6例,胰十二指肠动脉及分支4例,胰大动脉3例,脾动脉2例,胃左动脉1例。DSA阳性征象表现为单纯对比剂外溢18例(69.2%),单纯假性动脉瘤7例(26.9%),假性动脉瘤伴对比剂外溢1例(3.8%)。26例经TAE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6.2%(25/26),临床成功率为88.5%(23/26),再出血率为7.7%(2/26)。13例未经TAE治疗,再出血率为30.8%(4/13)。14例患者行DSA同期的增强CT检查,在判断是否出血方面,与DSA一致性较低,Kappa值为0.462。结论:TAE对胆胰十二指肠区术后出血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未进行TAE治疗的患者,需警惕再出血。怀疑术后出血时,增强CT检查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有限,DSA检查可直接作为首选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胰腺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152例临床特点和临床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伴发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临床特点和症状性PVST的临床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符合AP并发PVST诊断标准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住院患者152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按照是否发生PVST所致临床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持续性腹水、肠缺血),将AP并发PVST患者分为症状组(48例)和无症状组(104例)。比较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等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两样本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PVST多见,占73.0%(111/152),医院内病死率为14.5%(22/152)。脾静脉(46.1%,70/152)为最常见的单支受累血管。症状组住院时间长于无症状组,住院费用和医院内病死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26.31±19.38) d比(15.11±9.31) d、(103 463.68±15 312.74)元比(37 199.38±4 647.17)元、25.0%(12/48)比9.6%(1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09、-4.141, χ2=6.280; P均<0.05)。症状组LDH、CRP、PT均高于无症状组[4.78 μmol·s -1·L -1(2.96 μmol·s -1·L -1,7.82 μmol·s -1·L -1)比4.42 μmol·s -1·L -1(3.29 μmol·s -1·L -1,9.30 μmol·s -1·L -1)、69.53 mg/L(29.49 mg/L,147.14 mg/L)比40.90 mg/L(8.88 mg/L,104.89 mg/L)、(16.88±8.23) s比(14.12±1.59) s],而血细胞比容、血钙水平均低于无症状组[(34.97±8.96)%比(39.18±7.17)%、(2.01±0.32) mmol/L比(2.17±0.19)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67、-1.977, t=-2.281、3.072、3.083; P均<0.05)。症状组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发生率,以及全身并发症腹腔出血、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7.21±3.84)分比(5.27±2.31)分、(7.10±1.57)分比(4.83±1.87)分、87.5%(42/48)比28.8%(30/104)、10.4%(5/48)比1.9%(2/104)、18.8%(9/48)比1.9%(2/104)、25.0%(12/48)比3.8%(4/104)、91.7%(44/48)比60.6%(63/104)、85.4%(41/48)比49.0%(5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41、-7.331, χ2=45.320、5.393、13.852、15.604、15.323、18.191; P均<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lthazar CT评分是症状性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OR值(95% CI)为1.79(1.41~2.29)。 结论:Balthazar CT评分是AP患者并发症状性PVST的影响因素,对评分高的患者应早期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严重高脂血症及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女,9岁,以“多饮、多尿、精神欠佳2个月,加重半天”于2021年9月10日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约2 500 mL,尿7~8次/d,每次尿量约400~500 mL,食欲增加,体质量较前减轻。同时伴有乏力,睡眠增多,双下肢浮肿,无昏迷、抽搐及意识障碍,无发热、咳嗽,无呕吐、腹泻,无腹痛,曾就诊当地中医诊所,诊断为“脾胃虚、气血不足”予口服中药调理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6 h前患儿精神反应差,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伴深大呼吸,全身乏力明显,就诊于我院急诊。急查血糖:31.3 mmol/L;尿常规:葡萄糖(+++),酮体(+++),隐血(++);血气分析:pH 7.06,二氧化碳分压(PCO 2)6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O 2)143 mmHg,血清钠(Na +)127 mmol/L,血清钾(K +)2. 5 mmol/L,血清钙(Ca 2+)1.31 mmol/L,碳酸氢盐(HCO 3-)< 3 mmol/L,剩余碱(BE)未测出。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60 mL(20 mL/kg)后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入内分泌科。患儿自发病后,食欲增加,尿量增加。近2 d无大便,2个月内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史:2个月前因“急性扁桃体炎"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酮体(+++),未特殊处理、未规律复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过敏、手术及外伤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3 ℃,呼吸32次/min,脉搏124次/min,血压104/56 mmHg,体质量18 kg,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口周略苍白,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胀,拒按,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初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内分泌科后给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等治疗。入院后急查血气分析:pH 7.01,PCO 2 9 mmHg,PO 2 140 mmHg,Na + 132 mmol/L,K + 1.8 mmol/L,HCO 3- < 3 mmol/L,BE未测出,监测血糖28 mmol/L,入院治疗1 h后患儿呼吸急促、费力,张口呼吸,不能平卧,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格拉斯哥评分10分,病情危重,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查体:意识不清,格拉斯哥评分8分,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腹膨隆,叩诊鼓音,拒按,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复查血糖27 mmol/L,甘油三酯162 mmol/L,胆固醇21.6 mmol/L,凝血因乳糜血测不出。转入后予无创辅助通气,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遂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同时血浆置换(置换血浆量900 mL)治疗,10 h后该患儿血糖降至19 mmol/L,仍呈嗜睡状,轻度脱水貌,无明显深大呼吸,面色口唇欠红润,四肢末梢稍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继续补液及胰岛素泵入治疗;但1 h后,患儿意识障碍加重,呈昏睡状,腹胀加重,肠鸣音消失,四肢发绀,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血压波动于50/30 mmHg~60/40 mmHg,血气分析pH 6.81,HCO 3- 2.3 mmol/L,BE-32.8 mmol/L,酸中毒无好转,考虑存在脓毒性休克,肠穿孔可能,立即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等治疗,胃肠减压引出黄绿色含粪汁液体,急查腹部B超提示肠淤张;腹部CT提示小肠多发肠壁积气,伴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考虑肠管坏死伴穿孔可能性大,急请普外科会诊,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约20 cm肠管及距离曲氏韧带有约10 cm肠管颜色尚可,其余肠管均已发黑伴多处穿孔,切除坏死肠管,予空肠造瘘,肠腔置16号橡胶引流管,术后禁饮食,引流管及瘘口可引出大量墨绿色分泌物,术后继续行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于术后第2天行第2次血浆置换(置换量900 mL),术后第5天撤离有创呼吸机。患儿静脉用胰岛素静泵下血糖控制尚可,5 d后开始间断予温水鼻饲,逐渐过渡为配方奶。住院第11天患儿诉下腹胀、伤口疼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0 ℃,且易反复,查体下腹部皮肤可有握雪感,考虑皮下积气。第12天,腹部皮下积气减少,左侧腹壁出现红肿热痛,考虑腹壁感染,予拔除肠腔引流管,腹壁缝线拆除,造瘘袋贴于腹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引流通畅,伤口周围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治疗上继续禁食、胃肠减压,小剂量胰岛素,补液,静脉营养,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动态监测血糖、血脂,均正常;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体温正常,精神反应好转,于住院第20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静脉营养治疗,住院70 d后,患儿腹部切口愈合好,行造瘘口闭合术,术后肠道恢复良好,逐渐过度肠内营养联合静脉营养,住院90 d,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患儿精神反应好,营养状态中等,持续静脉营养及部分肠内营养中。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网膜囊入路对比中间入路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结肠脾曲游离技术是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技术难点,本研究旨在比较腹腔镜下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网膜囊入路和中间入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施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2)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癌;(3)年龄为18~80岁;(4)无肝脏、腹膜或远处转移。排除标准:(1)身体状况较差,具有严重心、脑、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者;(2)基础情况差不能耐受腹腔镜手术;(3)同时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或多源性肿瘤;(4)因出血、梗阻和穿孔等需行急诊手术者。收集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4—2020年期间完成的189例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网膜囊入路组(52例)和中间入路组(137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全组患者按最近邻匹配法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1,匹配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体质指数、肿瘤部位和肿瘤分期。通过PSM,网膜囊入路组与中间入路组各47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具有可比性。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秩和检验和配对χ 2检验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指标,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当两条生存曲线出现交叉时,补充two-stage法和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的组间比较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两组术中无联合脾脏、胰腺等脏器切除。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流质饮食、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网膜囊入路组的中位腹腔镜游离时间较中间入路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56 min比65 min, P=0.032)。中间入路组患者中有6.4%(3/47)(体质指数均>25 kg/m 2)术中进入错误层面,网膜囊入路组未出现。网膜囊入路组与中间入路组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2%和86.1%( P=0.909);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6%和94.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532)。 结论:对于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网膜囊入路是安全可行的方法,尤其对于经验欠缺的外科医生而言。对于肥胖患者,网膜囊入路能更好地进入正确解剖层面,避免进入胰后间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右动脉变异及其外科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右动脉是供应肝右叶的终末动脉,解剖变异常见,且变异种类繁多,包括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分叉低、走行变异、迂曲畸形、胆囊动脉分支异常和起源变异。肝右动脉起源变异可分为异位肝右动脉和副肝右动脉两种情况,异位起源动脉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腹主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和右肾动脉。肝右动脉变异是肝胆胰脾外科手术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术前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术中细致分离和妥善保护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对器械和脏器的检测识别: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场景中对器械和脏器检测识别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国内4家大型三甲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3份)、辽宁省肿瘤医院(2份)、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2份)、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份)]共计8份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手术视频。使用PR软件每5~10 s进行抽帧转换为图帧,转换后进行人工去重,去除明显雷同图帧和模糊图帧以确保质量。转换并去重后,抽帧图像共3 369张,图像分辨率为1 920×1 080 PPI,用LabelMe实例分割图像;共计23个类别包括静脉、动脉、缝针、持针器、超声刀、吸引器、出血、结肠、钳子、胆囊、小纱布、Hem-o-lok夹、Hem-o-lok钳子、电钩、小肠、肝圆韧带、肝脏、网膜、胰腺、脾脏、吻合器、胃和Trocar穿刺器。将抽帧图像按照9∶1比例随机分为模型训练集和模型验证集,使用YOLOv8深度学习框架进行模型训练和验证。采用精确度、召回率、精确度均值和平均精确度均值(mAP)评价检测识别准确性。结果:训练集3 032帧图像,23个类别共计30 895个实例分割数量;验证集337帧图像,共计3 407个实例分割数量。使用YOLOv8m模型训练,训练集损失曲线中损失值随迭代计算轮次增加而逐步平滑下降。训练集中,23个类别检测识别AP值均达0.90以上,23个类别mAP为0.99。验证集中,23个类别mAP为0.82。单一类别中,超声刀、持针器、钳子、胆囊、小纱布和吻合器的AP值分别为0.96、0.94、0.91、0.91、0.91和0.91。模型成功推理应用于时长为5 min的腹腔镜下缝合胃肠共同开口视频片段。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计算机视觉可高效准确并实时地检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各手术场景中的脏器和器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类型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胰腺囊性肿瘤(PCNs)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44例PCN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0例,女174例;中位年龄为43岁,年龄范围为5~79岁。根据患者术前评估结果和术中探查结果确定手术方式。观察指标:(1)PCNs分类和临床病理学情况。(2)PCNs患者术前CA19-9水平情况。(3)影像学检查结果。(4)手术情况。(5)术后并发症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PCNs分类和临床病理学情况:244例PCNs患者中,浆液性囊性瘤(SCN)76例,黏液性囊性瘤(MCN)56例,实性假乳头状瘤(SPN)96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瘤(IPMN)16例。76例SCN患者中,男22例、女54例;年龄为(51±14)岁,年龄范围为22~78岁;32例术前有腹痛,44例术前无腹痛;47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29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76例SCN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良性。56例MCN患者中,男16例、女40例;年龄为(49±16)岁,年龄范围为20~79岁;34例术前有腹痛,22例术前无腹痛;35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21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56例MCN患者中,1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恶性。96例SPN患者中,男21例、女75例;年龄为(32±14)岁,年龄范围为5~68岁;42例术前有腹痛,54例术前无腹痛;58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38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96例SPN患者中,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恶性。16例IPMN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为(56±10)岁,年龄范围为41~76岁;11例术前有腹痛,5例术前无腹痛;4例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12例肿瘤位于胰腺头颈部。16例IPMN患者中,6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恶性。(2)PCNs患者术前CA19-9水平情况:76例SCN患者中,9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67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56例MCN患者中,7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49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96例SPN患者中,14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82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16例IPMN患者中,4例术前CA19-9水平升高,12例术前CA19-9水平正常。244例PCNs患者中,226例为良性PCNs,18例为恶性PCNs。226例良性PCNs患者中,26例CA19-9水平升高;18例恶性PCNs患者中,8例CA19-9水平升高,两者术前CA19-9水平升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5.084, P<0.05)。(3)影像学检查结果:244例患者中,16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SCN 59例,MCN 37例,SPN 55例,IPMN 12例。16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患者中,82例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50.3%(82/163)。其中,SCN、MCN、SPN、IPMN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7.8%(40/59)、54.1%(20/37)、32.7%(18/55)、4/12。244例患者中,198例行CT检查,其中SCN 60例,MCN 44例,SPN 82例,IPMN 12例。198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135例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诊断符合率为68.2%(135/198),其中SCN、MCN、SPN、IPMN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7%(46/60)、79.5%(35/44)、58.5%(48/82)、6/12。(4)手术情况:244例患者均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和术中探查结果成功施行手术,术中无死亡病例。76例SCN患者中,2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0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4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9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7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6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56例MCN患者中,20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1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8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96例SPN患者中,34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2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12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8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3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16例IPMN患者中,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胰体尾切除合并脾切除术、3例行全胰腺切除术、1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5)术后并发症情况:76例SCN患者中,17例发生胰瘘(生化瘘12例、B级胰瘘5例),7例腹腔感染,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1例腹腔出血,1例乳糜瘘,1例胰腺中段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56例MCN患者中,7例发生胰瘘(生化瘘2例、B级胰瘘5例),3例腹腔感染,2例胆瘘,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1例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96例SPN患者中,14例发生胰瘘(生化瘘5例、B级胰瘘8例、C级胰瘘1例),6例腹腔感染,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胃排空延迟,2例腹腔出血或消化道出血,1例胆瘘,1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6例IPMN患者中,3例发生胰瘘(生化瘘、B级胰瘘、C级胰瘘各1例),2例腹腔出血或消化道出血,1例腹腔感染,1例胆瘘,1例围术期死于肺栓塞。所有并发症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保守治疗、经皮穿刺置管引流、介入治疗或二次手术,均好转出院。 结论:PCNs主要包括SCN、MCN、SPN、IPMN。各型PCNs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也缺乏特异性。术前CA19-9水平可对PCNs术前良恶性判断提供一定参考。影像学检查是PCNs主要的诊断依据。PCNs应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有手术指征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转流术后Petersen疝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5岁,上腹痛8 d,进食后疼痛,不剧烈,呈持续性,无放射,能耐受,无发热,无皮肤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部可见多个手术瘢痕,无腹壁静脉曲张,上腹部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47.3 mg/L,总蛋白61.6 g/L,前白蛋白0.15 g/L,葡萄糖6.89 mmol/L,血红蛋白88 g/L,平均红细胞体积63.2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9.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13 g/L。当地医院CT检查怀疑胆囊结石收入我院微创外科,临床医生要求腹部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可见一大小约21.2 cm×8.2 cm×6.5 cm巨大囊性结构占据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外形呈不规则囊袋状,内透声差呈点状低回声,循其走行方向移动探测其右上为盲端,而左下似与扩张的肠管结构相延续,扩张的肠管可见"琴键征"(图1)。该囊性结构位于胆囊左下,胰腺前方,脾脏右下(图2,3)。以上发现提示该囊性结构可能为高度扩张的胃腔,但询问患者并无呕吐。为查明该巨大囊性病变的来源,嘱患者少量饮水,超声实时观察饮水后该囊性结构的变化以确定其与胃的关系。结果发现水并未进入该囊性结构内而是进入其浅侧的狭小管道内(图4),该简单试验说明最初胃扩张的推测是错误的。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曾有腹腔镜下Roux-en-Y胃-空肠吻合胃转流减重手术史,推测该囊性结构可能为旷置胃扩张,结合病史及超声表现认为Roux-en-Y胃-空肠吻合术后内疝(Petersen疝?)造成的胆胰袢梗阻不能除外。CT检查提示胃十二指肠扩张积液,但X线钡餐造影显示上消化道通畅(图5)。根据以上影像学检查结果临床医生考虑Petersen疝不除外,决定进行腔镜下探查及治疗手术。术中发现了上腹部巨大囊性结构为扩张的旷置胃,循其出口即十二指肠端探查发现Roux-en-Y术式的胆胰端肠袢经Petersen间隙疝出形成了内疝伴不完全梗阻,但梗阻位于十二指肠与空肠端侧吻合口的近端,所以并不影响胃转流手术的新建通路,因而患者并未出现呕吐等肠梗阻症状。腔镜下将疝出的肠管复位(图6)并缝合Petersen裂孔(图7)。术后患者排出大量墨绿色稀便,症状减轻,复查CT显示胃及十二指肠扩张积液消失,痊愈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腔镜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治疗T 4b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治疗T 4b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侵犯胰体尾部原发性T 4b期胃癌并行腹腔镜或开放根治性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入组标准:(1)原发性胃癌,病理活检确诊为T 4b期腺癌;(2)胸部+腹部+盆腔增强CT提示肿瘤侵犯胰体尾部,未见远处转移病灶,术前评估潜在R 0切除可能;(3)体力状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ECOG)0~2分,身体一般状况可耐受手术。排除术中发现腹膜种植转移和肿瘤侵犯其他器官、或因其他原因改变手术方式者。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外科团队完成,手术团队已有超过100例腹腔镜和100例开放胃癌根治术加D 2淋巴结清扫术的经验。手术方式的选择由手术医师与患者共同讨论并根据患者本人意愿决定。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和围手术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3年无病生存率的比较。 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腹腔镜手术组21例,开放手术组16例,无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病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均 P>0.05)。腹腔镜手术组较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长[(264.0±35.1)min比(226.6±49.9)min, t=2.685, P=0.011],术中失血少[(65.7±37.4)ml比(182.2±94.6)ml, t=-4.658, P<0.001],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2.8±0.7)d比(4.1±0.7)d, t=-5.776, P<0.001],术后住院天数短[(13.3±2.8)d比(16.6±4.3)d, t=-2.822, P=0.008]。腹腔镜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漏、胰漏、腹腔脓肿、腹腔内出血和十二指肠残端漏)发生率分别为19.0%(4/21)和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05)。无术后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病例。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术后30 d病死率分别为0和1/16( P=0.432);两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8.1%和37.5%( P=0.7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团队开展腹腔镜全胃联合胰体尾脾切除术治疗T 4b期胃癌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频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视频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胰脾外科行视频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的27例IPN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入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门诊复查方式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完全恢复时间及远期并发症。结果:27例IPN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5例,年龄为(50.6±6.2)岁,均顺利完成视频辅助小切口手术,经腹膜后入路4例,经网膜囊入路14例,经肋间隙入路2例,联合入路7例。手术时间为(85.3±31.6)min,术中出血量为65.0(45.2,121.4)ml。术后住院时间为23.0(12.5,36.1)d。全组并发症(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发生率为14.8%(4/27)。其中2例患者因术后出血入重症病房,1例经保守治疗愈合,1例经介入治疗愈合;1例因为效果差,于术后2周行开腹手术再次清创痊愈;1例并发C级胰瘘,6个月后经手术治疗痊愈。随访期间有2例患者在术后2周发生结肠瘘,2例分别在术后1和3周发生胃瘘,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采用视频辅助小切口手术能有效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