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应用无内固定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无内固定OLIF治疗的13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疗效采用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通过对比术前、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13例患者均成功使用无内固定OLIF治疗。术后无一例出现下肢感觉异常、疼痛或无力。随访时间为(17.7±8.3)个月(8~33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分别为(6.2±1.0)分和(2.0±1.1)分, P<0.001]和腿痛VAS[分别为(7.0±1.9)分和(1.0±0.9)分, P<0.001]均降低;ODI亦明显降低[分别为28.0±7.5和10.8±4.0, P<0.001]。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由术前的(9±2)mm增至(12±2)mm( P<0.001),中央椎管横截面积(CSA)由术前的(85±26)mm 2增至(132±24)mm 2( P<0.01),椎间孔高度由术前的(17±2)mm增至(21±3)mm( P<0.05),椎间孔CSA由术前的(95±25)mm 2增至(155±36)mm 2 ( P<0.001)。13例患者中,2例发生Ⅰ度椎间融合器沉降。 结论:应用无内固定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的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脊柱颈胸段原发性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1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原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例。病例1为男性,47岁,C 6、7椎体孤立性纤维瘤,术前有颈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症状,伴左侧肢体无力。病例2为女性,17岁,T 1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有颈肩痛症状,合并左上肢远端肌力下降。2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扫描并使用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可视化脊柱颈胸段模型,采用激光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制作与实物1∶1大小的3D打印脊柱颈胸段模型,规划设计并定制3D打印人工椎体,分别用于术前评估肿瘤分期、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以及术中指导置钉和脊柱序列重建。病例1采用前后联合入路,行前路C 6、7椎体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病例2采用单纯后入路,行胸椎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前后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上肢肌力,随访期间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 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颈胸段椎体肿瘤切除+脊柱重建手术。病例1手术时间6.5 h,术中出血量1 200 mL;病例2手术时间4.5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2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肌力逐渐恢复正常。病例1术后第7天发现伤口处脑脊液漏,经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愈;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随访至3个月时好转。病例2未见术后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见患者椎体及肢体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脊柱稳定性良好。病例1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分和5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分和0分;术前左侧上、下肢各肌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末次随访时除左侧指伸肌肌力为Ⅳ级以外的其余各肌肌力均为Ⅴ级。病例2术前左侧颈部和左上肢疼痛VAS评分6分和3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分和0分;术前左上肢指伸肌和指屈肌肌力Ⅳ级,末次随访时均恢复至Ⅴ级。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种直观、动态、全面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结合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明确肿瘤分期、制定手术方案,术中指导手术置钉及脊柱序列重建,对于颈胸段椎体原发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围手术期外科之家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近年来围手术期外科之家逐渐被应用到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矫形手术中。笔者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者中的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围手术期外科之家的起源、内涵及要素内容等,以期为此类繁杂高风险类外科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Lenke-Silva分级为Ⅴ级和Ⅵ级的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入组患者首先完成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Lenke-Silva分级,确定Ⅰ期CLIF手术节段,同时预判如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数;Ⅰ期术后再次评估Lenke-Silva分级,将患者分为有效组(Lenke-Silva分级降低)和无效组(Lenke-Silva分级不变),根据二次评估的结果制定Ⅱ期后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际融合节段与预计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的差值、分期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Lenke-Silva分级降低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共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8例,女性46例,年龄(68.8±5.8)岁(范围:56~77岁),术前Lenke-Silva分级:Ⅴ级26例,Ⅵ级28例。行Ⅰ期CLIF 194个节段,其中114个节段(58.8%)行前柱松解重建术(ACR),15个节段(7.7%):使用大角度融合器。Ⅰ期术后,32例患者(22例Ⅴ级、10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降低,纳入有效组;22例患者(4例Ⅴ级、18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无变化,纳入无效组。有效组中32例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均在L 1以下,无效组中18例(81.8%,18/22)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在L 1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有效组患者椎间隙前方均无连续性骨赘,无效组中7例椎间隙前方有连续性骨赘(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有效组患者Ⅰ期术中行ACR(71.2%比39.5%,χ2=20.660, P<0.01)和使用大角度融合器的节段更多(12.7%比0, P=0.001),而术后严重融合器下沉节段较少(5.9%比15.8%,χ2=4.793, P=0.029)。Ⅰ期术后,两组患者腰椎Cobb角无差异,有效组腰椎前凸角为(34.0±8.3)°,大于无效组的(25.5±9.7)°( t=3.478, P=0.001),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为(15.7±4.6)°,小于无效组的(20.0±10.8)°( t=-2.129, P=0.038)。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相比,Ⅱ期手术融合节段更少、上端固定椎终止于胸椎例数更少,实际融合节段较预判行单纯后路矫形所需融合节段减少更多( P值均<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5个月,两组患者Ⅰ期、Ⅱ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Ⅰ期CLIF能降低部分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enke-Silva分级,Ⅰ期CLIF术后Lenke-Silva分级降低可能与术前顶椎位置、椎间隙前方连续性骨赘,术中使用ACR和大角度融合器,以及术后融合器下沉程度等因素相关。Ⅱ期术前进行脊柱力线再评估,有助于融合节段的准确选择,减少手术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拓展与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在临床应用之初以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主,主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完善,UBE的适应证不断拓展,治疗的部位从腰椎逐渐过渡到颈椎和胸椎,治疗的病种也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逐步拓展到颈椎病和胸椎管狭窄症等,并且能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斜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等微创技术搭配使用,在椎体间融合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内,目前UBE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仍有相关问题需要明确及进一步研究。故本文就UBE的技术优势、UBE技术的临床拓展应用、UBE技术弊端与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高度丢失量、椎体Cobb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 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 P<0.05),且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在急性脊髓损伤后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急性脊髓损伤(ASCI)通常是脊柱受到机械性损伤所致,是脊柱外科常见的外伤性疾病,可导致肺部继发性损伤,甚至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是一类机体损伤后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包括细胞内蛋白、细胞外基质、分泌性因子及核酸相关产物。ASCI后释放的DAMP激活下游相关信号通路,参与肺损伤。DAMP相关研究揭示ASCI后肺损伤的分子机制,探索了肺损伤可能的治疗靶点。笔者就DAMP在ASCI后肺损伤的作用机制和不同DAMP在肺损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ASCI后肺损伤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分期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肌少症等骨骼肌肉问题,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为患者和医生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神经损伤风险低、融合器植骨面积大等优势。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小切口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切口介于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之间,全程直视下操作,无需劈开腰大肌,肌肉神经损伤风险小,垂直植入融合器,学习曲线平缓。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少、肌肉损伤小、可植骨融合和去旋转操作的优点,更适合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后路微创内固定。分期手术策略明显减少了单次手术和麻醉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利于术后恢复。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术的分期手术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将每次手术的创伤降至最低,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方法: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国际指南协作网、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苏格兰校际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医脉通、北美脊柱协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普外科最佳实践组织、ERAS协会、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相关文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推荐实践、系统评价和高质量原始研究。检索时限为2014年1月1日—2023年6月2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结果: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指南3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6篇、随机对照研究7篇、类实验研究1篇、队列研究4篇。最终汇总为多学科团队合作、健康教育、促进措施、活动前评估、活动内容和安全保障6个主题,提取出25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25条关于腰椎开放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最佳证据;建议医护人员应用证据时须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和患者个体差异,多学科合作制订个性化早期下床活动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经皮单通道显微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经皮单通道显微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0月至2023年4月收治的无节段性腰椎失稳影像学表现的117例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后改行显微镜与经皮通道系统联合应用下单通道入路腰椎后路椎管和神经根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6~50个月。分析患者术前1 d、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腰椎X线、CT、MRI复查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117例患者中,实施单侧椎板切开单侧减压56例(47.9%),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61例(52.1%);实施单节段减压109例(93.2%),双节段减压8例(6.8%)。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4例(3.5%),即刻予以封堵,术后无脑脊液漏发生。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明显的神经损伤,术后均未发生椎间隙感染或腰椎不稳。所有患者随访18(13,24)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由术前1 d的(5.96±0.85)分、术后1周的(1.75±0.61)分降至(1.01±0.59)分,腰椎ODI由术前1 d的(63.22±8.33)%、术后1周的(17.66±5.20)%降至(10.64±3.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为优46例(39.3%)、良66例(56.4%)、可3例(2.6%)、差2例(1.7%),疗效优良率为95.7%。 结论:对于术前无腰柱失稳证据的DLSS患者,经皮通道系统联合显微镜下单通道入路个体化实施单侧或双侧椎管内减压术,在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亦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