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期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整复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同期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整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8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针对24例患者同一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进行同期手术整复,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42岁;上肢15例、下肢9例;一次手术整复腋窝和肘部瘢痕挛缩3例,肘窝和腕掌侧瘢痕挛缩4例,肘窝和手部瘢痕挛缩5例,腕掌侧、手掌和手指掌侧瘢痕挛缩3例,腹股沟和膝内侧瘢痕挛缩2例,腘窝和踝后瘢痕挛缩1例,踝前和足背瘢痕挛缩6例。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松解后,皮肤缺损面积140~580 cm 2,采用自体全厚皮移植修复7例,自体中厚皮移植修复4例,自体全厚皮移植联合局部皮瓣改形修复9例,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薄皮片移植修复4例。术后采取综合康复措施,观察所有皮片成活情况;术后6个月~8年随访患肢功能,其中上肢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下肢术后检查关节活动度以及行走和下蹲功能,并记录患肢挛缩复发再次手术情况。 结果:22例患者植皮术后皮片全部成活;2例患者全厚皮小块坏死,其中1例患者创面经清创植皮后修复,1例患者创面经换药后愈合。各整复关节处瘢痕挛缩畸形完全或基本纠正。随访6~96个月,15例上肢瘢痕挛缩患者功能评定优12例、良3例;9例下肢瘢痕挛缩患者中除1例3岁患儿因膝内侧瘢痕挛缩复发5年后再次行手术松解植皮外,其余8例患者整复术后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效果较佳。结论:同一肢体多关节部位连续性瘢痕挛缩畸形,采取同期手术松解植皮整复,可减少手术次数、获得较佳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腕踝针结合穴位贴敷在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围术期胃肠道反应中的护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腕踝针结合穴位贴敷在改善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围术期胃肠道反应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接诊的109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胆囊切除术治疗,根据围术期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64例(腕踝针结合穴位贴敷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腹部疼痛、心理状态、胃肠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并统计两组患者对干预模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疼痛改善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理状态各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胃肠功能较对照组恢复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胀及胆汁外漏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腕踝针结合穴位贴敷可更好地缓解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降低腹胀等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22)第五章:中医康复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章对脑性瘫痪的中医治疗进行了阐述,包括推拿、针刺、灸法、中药治疗及中药熏洗。具体涵盖了推拿手法及应用,针刺(包括头皮针、体针、电针、腕踝针、俞募穴速刺、揿针等)的操作及应用,灸法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中药治疗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中成药的应用、中药配合康复治疗,中药熏洗的方法及应用等。规范了推拿、针刺及灸法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规范了中药治疗及熏洗的分型辨证治疗,对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腕踝针对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p-PLCγ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腕踝针对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及海马磷酸化磷脂酶Cγ(p-PLCγ)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老龄雄性SD大鼠15只,18月龄,体质量530~6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5):假手术组(S组)、认知功能障碍组(CD组)和腕踝针组(A组)。采用吸入3%七氟烷与空气混合气体的方法制备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模型,A组麻醉前取右侧后肢下1-3区行腕踝针,针刺时间30 min,S组行假刺激。2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认知功能,随后麻醉大鼠处死取海马组织,HE染色和尼氏染色法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PLCγ、磷酸化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p-CaMKⅡ)和磷酸化肌醇-1,4,5-三磷酸受体(p-IP3R)的表达。 结果:与S组比较,CD组和A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海马p-PLCγ、p-CaMKⅡ和p-IP3R表达上调( P<0.05);与CD组比较,A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海马p-PLCγ、p-CaMKⅡ和p-IP3R表达下调( P<0.05)。A组大鼠海马病理学损伤程度较CD组减轻。 结论:腕踝针可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与其抑制海马p-PLCγ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腰椎压缩骨折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对骨质疏松腰椎压缩骨折术后患者腰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南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腰椎压缩骨折术后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骨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实施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干预时间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而术后椎体增加高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躯体症状、社会角色、心理健康、环境状况及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腕踝针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骨质疏松腰椎压缩骨折术后患者疼痛感,恢复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腕踝针对瑞马唑仑用于不同性别年龄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意识消失药效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腕踝针对瑞马唑仑用于不同性别年龄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意识消失药效学的影响。方法: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按性别、年龄分为4组:老年男性(年龄≥65岁)组(AM组)、老年女性(年龄≥65岁)组(AF组)、年轻男性(18岁≤年龄<65岁)组(YM组)和年轻女性(18岁≤年龄<65岁)组(YF组)。腕踝针针刺患者双上肢1、2区10 min后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静脉注射瑞马唑仑起始剂量为0.20 mg/kg,意识消失,下一例患者降低1个剂量梯度,否则升高1个剂量梯度,剂量梯度为0.05 mg/kg,意识消失的标准:MOAA/S评分0或1分,重复此过程直至出现7个转折。采用probit法计算瑞马唑仑的半数有效剂量(ED 50)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AM组、AF组、YM组和YF组ED 50及其95% CI依次为0.296(0.233~0.376)、0.319(0.262~0.388)、0.323(0.278~0.375)和0.344(0.285~0.415) mg/kg。4组ED 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腕踝针作用下瑞马唑仑用于不同性别年龄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意识消失的药效学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情志护理联合腕踝针对初次人工流产术后患者生理应激反应及人流综合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情志护理联合腕踝针对初次人工流产术后患者生理应激反应及人流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初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格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0例,两组均常规行人工流产术,在术前30 min腕踝针行皮下浅刺,留针至术后60 min,对照组进行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情志护理,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血清皮质醇(Cor)、肾上腺素(NE)、内皮素-1(ET-1)、醛固酮(ALD)水平,术中人流综合征发生情况,患者扩宫、负压吸引、手术结束、术后15 min时围术期不同时点疼痛程度(VAS评分),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干预前后负性心理情绪变化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or、NE、ET-1、AL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4 h时均升高,且对照组升高幅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为0.00%,对照组为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扩宫、负压吸引、手术结束、术后15 min时疼痛程度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初次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实施情志护理联合腕踝针干预可有助于减轻患者生理应激反应,预防及降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减轻围术期疼痛感,缓解负性情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药熏洗联合腕踝针用于肛肠疾病术后排便困难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腕踝针用于肛肠疾病术后排便困难的效果。方法:选取义乌中医医院2019年2-8月肛肠疾病术后排便困难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中药熏洗组、联合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中药熏洗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中药熏洗,联合组在中药熏洗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腕踝针治疗,三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排便顺畅情况、排便时间、大便性状、排便疼痛、便血),治疗后第2天、第4天及第7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估三组临床疗效,并记录三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21/30)和中药熏洗组的70.0%(20/30)(χ 2=7.081, P<0.05);三组治疗后排便顺畅、排便时间、大便性状、排便疼痛、便血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 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排便顺畅评分(0.36±0.11)分、排便时间评分(0.83±0.10)分、大便性状评分(0.56±0.07)分、排便疼痛评分(0.51±0.03)分、便血评分(0.52±0.0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中药熏洗组( F=8.712、11.783、9.171、10.183、9.306,均 P<0.05)。三组治疗后第4天和第7天VAS评分均较治疗后第2天显著降低(均 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第4天VAS评分(3.01±0.61)分和第7天VAS评分(1.65±0.5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中药熏洗组( F=13.246、11.785,均 P<0.05)。三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中药熏洗联合腕踝针用于肛肠疾病术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排便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特重度烧伤患者肢体体位摆放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风险评估方法在特重度烧伤患者肢体体位摆放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根据采用的不同肢体体位摆放方法,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行常规肢体体位摆放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纳入常规肢体摆放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0±10)岁],将该单位2019年7月—2020年12月收治的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行FMEA风险管理肢体体位摆放的特重度烧伤患者设为FMEA肢体摆放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10)岁]。常规肢体摆放组患者待肢体创面愈合后仅由康复治疗师每日行单纯徒手肢体体位摆放,直至出院。FMEA肢体摆放组患者入院24 h内由医师、康复治疗师、护士共同采用FMEA风险评估方法,分析患者肢体体位摆放的潜在失效模式,根据失效原因实施针对性的肢体体位摆放措施,直至出院。比较FMEA肢体摆放组患者干预前后6项主要失效模式的风险优先数(RPN),2组患者干预前后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的关节活动度(ROM)与手总主动活动度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FMEA肢体摆放组患者干预后6项主要潜在失效模式中肢体体位摆放干预不及时、护士肢体体位摆放意识不强、肢体体位摆放评估标准不一致、护士肢体体位摆放相关知识缺乏、护士主动参与性差、患者肢体体位摆放效果不佳的RPN分别为(146±31)、(140±22)、(125±34)、(136±23)、(110±28)、(110±5)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的(578±64)、(543±57)、(419±89)、(269±64)、(240±41)、(222±48)分( t=18.441、23.681、10.035、5.362、9.438、7.171, P<0.01)。干预后,FMEA肢体摆放组患者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的ROM及手总主动活动度明显优于常规肢体摆放组( t=-4.250、11.400、-15.928、10.963、-7.470, P<0.01),FMEA肢体摆放组、常规肢体摆放组患者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踝关节跖屈的ROM及手总主动活动度与干预前相比均明显改善( t=-35.573、33.670、-31.090、32.902、-19.647,-14.952、11.411、-33.462、-12.818、-13.672, P<0.01)。干预后,FMEA肢体摆放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78±9)分]明显高于常规肢体摆放组[(57±9)分, t=-9.055, P<0.01],FMEA肢体摆放组、常规肢体摆放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35±5)、(34±4)分]明显提高( t=-22.964、-12.329, P<0.01)。 结论:FMEA风险评估方法应用于特重度烧伤患者肢体体位摆放护理中,可有效规避患者肢体体位摆放中的高风险因子,进而维持肢体体位摆放效果,改善患者ROM,提高患者预后日常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金属假体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骨关节缺损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肿瘤因部位不同,切除后导致的大范围骨缺损形态不一致,个体差异大,针对每例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有效的个性化人工假体重建是现有机械加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如何提高假体-骨整合质量也是研究的热点,因整合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远期重建效果。而3D打印制造技术能够有效适形匹配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形态,并可通过假体-骨接触面的特殊制造技术促进假体-骨整合,因而能够有效解决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重建的现有问题。目前3D打印金属假体已广泛应用于骨肿瘤切除重建领域中,如骨盆、肩关节周围、长骨骨干、踝关节周围、肘关节周围、腕关节周围、骶骨及脊柱骨肿瘤的切除重建。在骨盆、骶骨及脊柱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相对成熟,重建效果良好,且不增加手术风险。但针对特定骨缺损形态定制3D打印假体制作周期较长,对肿瘤患者来说其应用存在时效性差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