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痛觉敏化现象在常见骨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穴位痛觉敏化是指在疾病状态下,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阴阳失衡,导致体表相关腧穴出现功能强弱和范围大小的改变,表现为痛觉敏化的现象.研究表明,在常见骨科疾病的治疗中,针刺敏化穴位的治疗效果比非敏化穴位好,深入探讨穴位痛觉敏化现象可为骨科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穴位痛觉敏化对常见骨科疾病治疗的研究,分析穴位痛觉敏化机制,开发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恢复健康.因此,对穴位痛觉敏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改善骨科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腧穴敏化理论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基于腧穴敏化理论,探查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优效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疗程结束观察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总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判定.结果:在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3组受试者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疗效比较,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6.67%(26/30),非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0.00%(24/30),西药组总有效率73.33%(22/30),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腧穴敏化理论指导下,热敏灸组治疗功能性便秘优于非热敏灸组和西药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其腧穴热敏化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瘁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腧穴者-其态各异,动、敏为本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腧穴的概念.方法 从腧穴的起源谈起,详述了针灸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腧穴分别表现为以痛为腧、以络为腧、以应为腧等不同的形态及功能态.结果 腧穴是不同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反应于体表的不同形态及功能态的反应部位.结论 腧穴是与疾病相关的分布于体表、个体化的、动态的、敏化的部位.痛点、痛面、痛线、病络及有特殊感应的部位皆属于腧穴范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位灸时X施灸间隔多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不同单位灸时X不同施灸间隔对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临床疗效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纳入80例在腰阳关穴出现热敏灸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均采用艾条悬灸腰阳关穴,其中A组施灸15min,1次/d;B组施灸15min,隔日1次;C组施灸40min,隔日1次;D组施灸40min,1次/d.4组受试者均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指标日本骨科学会腰痛评分表(M-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4组间M-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B、C/D两组间M-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D组组间,B组与C、D组组间MP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同一热敏化腧穴,饱和灸量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且在累积治疗量相同时,不同间隔时间对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影响无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老年性髋部骨折术后尿道综合征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热敏灸治疗老年性髋部骨折术后尿道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85例老年性髋部骨折术后尿道综合征患者,其中45例应用热敏灸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托特罗定片.疗效评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观察治疗前后的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IPSS).结果:热敏灸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其中治愈率53.5%;对照组总有效率80.9%,其中治愈率35.5%;总有效率热敏灸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IP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IPSS评分热敏灸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愈患者平均治愈时间热敏灸组平均6天,对照组8天.结论:热敏化腧穴灸疗法可有效缓解老年性髋部骨折术后尿道综合征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较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44例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疗效.方法 收集COPD稳定期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腧穴热敏化悬灸治疗,每周治疗5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包括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比较75%、50%、25%肺活量时用力呼气量占正常预计值百分比(V75%、V50%、v25%),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水平.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70.45%)(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指标PEF、FEV1、FEV1/FVC、V75%、V50%、V25%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而血清TNF-α和HMGB1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更明显(P<0.01). 结论 腧穴热敏化悬灸辅助治疗可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下调血清TNF-α和HMGB1水平,提高治疗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光声成像在腧穴微循环敏化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当前腧穴敏化的成像研究相对不足,尤其在组织微循环层次上难以深入.光声成像具备高对比度、高探测深度、对组织功能特性敏感等特点,是微循环成像领域的主流技术与前沿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光声成像,并从结构及功能方面综述了微循环的光声成像研究进展.光声成像能够对兴趣组织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微循环结构进行3D、高空间分辨率成像及量化评价,同时能够对目标血管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及其氧合水平、血流速、氧代谢水平、微血管舒缩运动、血流动力学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当前腧穴微循环敏化的成像研究进展,展望了光声成像在腧穴微循环敏化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光声成像与腧穴敏化成像研究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在敏化态腧穴局部微循环与腧穴的中枢敏化成像上具有应用潜力,有望进一步明确敏化态腧穴微循环的特征性改变,丰富腧穴中枢敏化的具体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热敏灸是从传统灸基础上发展的灸疗新方法,在治疗时,采用艾条悬灸,激发患者体表腧穴热敏化,再对患者施以饱和消敏灸量,提高传统灸疗疗效.文章以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例,从临床效果观察、临床效果影响因素和腧穴热敏化规律3个方面对热敏灸疗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研究结果发现热敏灸能有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高热敏灸疗效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定位热敏化腧穴及确定消敏灸量,还提出了热敏灸将来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穴位本态与穴位敏化刍议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围绕穴位本态、穴位敏化两个科学命题的相关内涵及研究开展讨论,认为本态研究中的穴位概念与传统的腧穴概念的内涵不同,当前的穴位可能指的是针灸治疗部位,而不仅仅是腧穴;敏化可能是部位穴位的一种特征,但敏化穴位可能并不是针灸发挥扶正祛邪整体治疗作用的主要部位.当代研究及概念架构在丰富针灸知识体系的同时,不能背离或割裂针灸医学整体调节的根本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