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气-血-神"病机演变探讨中医药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neurasthenia,CN)是由于心脏自主神经兴奋而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乱综合征.其发病多是由过度焦虑、紧张、惊吓或者精神创伤等因素对中枢神经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影响所引起.CN患者不仅因为心血管症状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不良情绪并存导致生活质量严重降低,而且长期CN还能通过影响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由于CN的病因众多,机制复杂,目前现代医学对CN的治疗多采用对症治疗;中医对CN的治疗还未形成较系统的诊疗体系.中医的"气-血-神"的病机演变理论与CN的病理过程不谋而合,启示在临床上辨证论治,调气、行血、安神均不可偏废.据此,该文从"气-血-神"病机演变切入,将CN的病机分为气郁化邪则神扰、气血不行则神乱、气血无源则神散以探讨CN的病机演变规律,引申和梳理了气血失和影响心神而诱发CN的病理过程.文中根据气、血、神三者之间的联系,从理气解郁以安神、调气化瘀以宁神、益气养血以养神3个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CN的诊疗思路,为中医药治疗CN提供更系统的理论支持,亦为其丰富了的诊疗方向,同时还归纳并总结了调气、治血、安神之类中医方药治疗CN的临床研究,以期进一步证实中医药的科学性并挖掘其优势,拓宽用药思路,为CN诊疗提供进一步的启示和指导,更好地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远外侧入路中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正常成人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测量,为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枕髁的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335例正常成人头颈CTA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对枕髁进行三维重建后,在图像下面观标出:枕骨大孔前缘中点(A)、枕骨大孔后缘中点(B)、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后缘交点(C)、舌下神经管内口后缘中点(D)等定位点,分别测量枕髁两侧A、B点连线与A、C点连线的夹角(∠α),A、B点连线与A、D点连线的夹角(∠β),CD两点之间的长度,枕髁前后径长度,以及∠β和∠α差值。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不同侧别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 结果:335例正常成人两侧合计检测结果:∠α为32.49°~52.18°(42.06°±3.25°)、∠β为43.62°~73.48°(58.51°±5.37°),∠β和∠α差值为7.42°~30.10°(16.45°±4.07°);CD长度为6.18~13.08(8.94±1.3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16.12~27.71(21.57±2.17) mm。枕髁左侧、右侧∠α为42.12° ± 2.88°、42.00°±3.59°,∠β为59.37° ± 5.24°、57.66° ± 5.39°,∠β和∠α差值为17.24°±4.13°、15.66°±3.87°,CD长度为(9.14±1.39)mm、(8.73±1.2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21.59±2.28)mm、(21.55±2.08)mm。不同侧别间比较:左侧∠β、∠β与∠α差值、CD长度均大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02、5.971、4.199, P值均<0.05);而∠α、枕髁前后径长度不同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不同侧别间枕髁的相关解剖学影像测量数据存在差异;远外侧入路中,磨除从枕髁后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范围的骨质所暴露的视野及扩大的视角,在左侧均大于右侧。因此,对于枕骨大孔腹侧正中病变,建议从左侧开颅,可获得更大的暴露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相较于常见前路枕颈融合内固定装置治疗上颈椎不稳的性能差异。方法:选取1名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枕颈部CT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包括正常模型、单纯人工椎体(异形钛笼+斜坡螺钉)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在枕骨上表面施加50 N载荷和1.5 N·m扭矩,使模型产生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比较各模型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的活动度、内固定应力峰值及颅骨应力峰值的分布。结果: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正常模型活动度分别为18.65°、15.35°、9.82°、34.68°;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分别为3.20°、3.63°、2.94°、3.92°;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为0.40°、0.50°、0.35°、0.89°;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为0.27°、0.33°、0.13°、0.30°。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相较于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模型,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活动度分别减少87.5%、86.2%、88.1%、77.3%,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减少91.5%、90.1%、95.6%、92.3%。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的应力峰值分别为52.3 MPa、51.9 MPa、52.6 MPa;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分别为100.1 MPa、158.1 MPa、170.6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分别为114.2 MPa、62.9 MPa、132.9 MPa。在屈伸、侧弯、旋转工况下,单纯人工椎体内固定时的颅骨应力峰值分别为52.9 MPa、50.9 MPa、62.3 MPa;斜坡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分别为19.7 MPa、55.9 MPa、38.3 MPa;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时分别为37.8 MPa、15.0 MPa、16.3 MPa,舌下神经管附近骨质应力远小于颅骨应力峰值,接近于0 MPa。结论:在异形钛笼前方加用前路枕骨髁钢板螺钉内固定能提升枕颈融合的稳定性,未见明显应力集中,并且对颅骨及舌下神经管影响较小,是上颈椎不稳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前路内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07—2020年重庆市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2007—2020年重庆市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为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医院监测数据,将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重庆市所有出生缺陷监测机构监测的1 103例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患儿纳入研究,分别按年份、围产儿性别、产妇常住地(城/乡)、产妇年龄、不同地域等类别分组,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类别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并通过线性趋势检验分析变化趋势。结果:2007—2020年,重庆市共监测围产儿1 022 314例,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儿1 103例,发生率为10.79/万,其中城镇为11.47/万、乡村为9.48/万,城镇发生率高于乡村(χ 2=8.424, P=0.004);男性为10.47/万、女性为10.97/万,男性与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606, P=0.436)。不同年龄段产妇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呈U型分布,年龄段间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9.465, P<0.001),<20岁产妇及≥35岁产妇组发生率较高,25~29岁组发生率较低。2007年发生率为17.96/万、2020年为7.18/万,2007—2020年下降了60.02%,其中神经管缺陷、染色体综合征、肢体短缩、腹壁缺损发生率分别下降了78.12%、77.38%、80.55%、91.30%,而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上升了456.16%。2007—2020年,重庆市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χ 2趋势=117.046, P<0.001),除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呈上升趋势外(χ 2趋势=8.744, P=0.003),其余4类病种均呈下降趋势(神经管缺陷χ 2趋势=48.618, P<0.001;染色体综合征χ 2趋势=50.999, P<0.001;肢体短缩χ 2趋势=73.464, P<0.001;腹壁缺损χ 2趋势=79.863, P<0.001)。 结论:2007—2020年,重庆市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且存在地区和年龄差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咽升动脉分支的解剖分组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为颈动脉鞘内、外2组,观察2组分支血管的走行规律及解剖分布特点。结果:8具16侧标本中:咽升动脉13侧自面动脉起始点平面以下的颈外动脉发出,2侧起源于枕动脉,1侧与枕动脉共干起源于颈外动脉;14侧咽升动脉沿颈内动脉腹侧上行(15.39 ± 3.20)mm后发出主要分支咽干和脑膜干,2侧变异。脑膜干自咽升动脉主干发出(9.32 ± 3.20)mm后均穿入颈动脉鞘,上行分叉后经舌下神经管或颈静脉孔或鼓室小管下口或枕大孔入颅;咽干则在颈动脉鞘外走行并分布于咽旁、椎旁等区域。颈动脉鞘内组包括脑膜干和鼓室下动脉,均穿入颈动脉鞘后沿颈内动脉内侧上行;颈动脉鞘外组包括咽干和肌支,于鞘外走行。结论: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显著、走行复杂,可按照咽升动脉各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对其进行分组描述;该分组描述在头颈部病变患者个体化血管内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神经系统发育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主要起源于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NCCs),是周围神经系统的最大组成部分。虽然它与中枢神经系统一同调控许多胃肠道功能,但ENS也可以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ENS发育的主要过程包括:神经嵴细胞离开神经管侵入发育中的肠道,并在其中增殖、定向迁移、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等。本综述总结了ENS发育的概况,重点关注最近在神经嵴细胞增殖、迁移、分化相关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小切口单侧椎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圆锥位置正常与圆锥低位儿童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对比分析经小切口单侧椎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儿童圆锥位置正常与圆锥低位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行终丝离断术治疗的56例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根据圆锥位置,将患儿分成圆锥位置正常组(40例)和圆锥位置下移组(16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术后疗效等。结果:所有患儿顺利完成手术。圆锥位置正常组中,小便功能障碍改善19例(尿失禁改善4例,尿频改善4例,遗尿改善11例),大便功能障碍改善18例(便秘改善12例,粪污改善6例),腰痛缓解1例,下肢麻木缓解4例。圆锥低位组中,小便功能改善7例(尿失禁改善1例,尿频改善2例,遗尿改善4例),大便功能改善6例(便秘改善4例,粪污改善2例),腰痛缓解1例,下肢麻木缓解1例。两组小便功能功能障碍、大便功能障碍、腰痛或下肢麻木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圆锥位置正常组中,膀胱残余尿量较术前改善17例,肛门直肠测压反应改善17例,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较术前改善4例。圆锥低位组中,膀胱残余尿量较术前减少6例,肛门直肠测压反应改善5例,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较术前改善1例。两组患儿在膀胱残余尿量、肛门直肠测压及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终丝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圆锥位置与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及术后恢复情况无关。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需收集更多病例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患者的高分辨率CT(HRCT)和MRI影像学征象并测量临床重点关注的解剖结构,为人工耳蜗植入提供精准定性及定量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并行人工耳蜗植入的14例(28耳)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个月~27岁,中位年龄为3岁。14例患者均行HRCT检查,其中9例行MRI检查。观察内耳结构发育情况,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前庭导水管及内听道形态有无异常;观察面神经管迷路段、鼓室段及乳突段走行及位置,在HRCT图像上测量面神经管迷路段宽度、前庭上神经管宽度、第Ⅰ膝角度;观察镫骨形态有无异常;在MRI图像上判析蜗神经发育。结果:14例患者28耳CT均表现为耳蜗外形大致正常,底转与中转及中转与顶转间的骨性分隔存在,蜗轴缺如;内听道底扩张,并与耳蜗底转直接相通,似“葫芦样”。10例20耳(71.4%,20/28)前庭局部向上形成小囊状突起,突入上半规管骨岛内。12例24耳(85.7%,24/28)前庭导水管起始部(近前庭)扩大。14例28耳面神经管迷路段位置升高且走行僵直。7例14耳(50.0%,14/28)面神经管迷路段增宽,13例26耳(92.9%,26/28)前庭上神经管增宽。面神经管迷路段宽度为(1.14±0.37)mm,前庭上神经管宽度(1.66±0.35)mm,面神经管第Ⅰ膝角度为96.83°±15.63°。11例22耳(78.6%,22/28)表现为镫骨底板增厚,前庭窗闭锁,而蜗窗显示清晰。9例(18耳)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均可见内听道内蜗神经发育正常。结论:耳蜗不完全分隔Ⅲ型畸形具有特征影像学征象,准确评估耳蜗、内听道及面神经等关键解剖结构能够为人工耳蜗植入提供安全可靠路径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解剖学基础、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干性颅骨、湿性尸头标本各3具,模拟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对湿性尸头标本进行双侧逐层解剖,测量干性、湿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切除肿瘤。根据术后MRI结果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临床症状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手术效果。结果:解剖学研究证实,应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可清晰显露颈静脉孔区;舌下神经管下缘至枕髁下缘的距离为(8.36±1.77)mm,舌下神经管至颈静脉结节的距离为(7.08±2.23)mm。13例患者共行手术18例次,其中肿瘤全切除10例次,次全切除6例次,大部切除2例次。病理学结果提示,脊索瘤9例,软骨肉瘤2例,神经鞘瘤2例。13例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在术后均有改善,改善比例如下:声音嘶哑为3/6、饮水呛咳为2/5、耸肩无力为2/3、听力下降为5/9、搏动性耳鸣为5/7、平衡障碍为2/4、伸舌偏斜为2/5、周围性面瘫为4/7。术后并发症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5例)、一过性硬腭麻木(2例)、脑脊液鼻漏(1例)、脑神经麻痹加重(3例)。13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3~30个月)。至末次随访,4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余9例患者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经鼻前方外侧入路可为部分累及颈静脉孔区的肿瘤提供安全的手术入路,其手术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