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经走气"针法针刺"腰突五穴"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飞经走气"针法针刺"腰突五穴"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3年5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200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青龙摆尾组(采用"青龙摆尾"手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40例)、白虎摇头组(采用"白虎摇头"手法针刺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40例)、苍龟探穴组(采用"苍龟探穴"手法针刺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40例)、赤凤迎源组(采用"赤凤迎源"手法针刺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40例)及常规毫针组(采用常规毫针深刺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40例),比较5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疼痛匹配阈值(pain matching threshold,PMT)、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IL-17、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结果 青龙摆尾组、白虎摇头组、苍龟探穴组、赤凤迎源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毫针组(P<0.05);治疗后,青龙摆尾组、白虎摇头组、苍龟探穴组、赤凤迎源组VAS评分、PMT水平低于常规毫针组,JOA评分高于常规毫针组(P<0.05);治疗后,青龙摆尾组、白虎摇头组、苍龟探穴组、赤凤迎源组L4、L5和S1神经根CPT值低于常规毫针组(P<0.05);治疗后,青龙摆尾组、白虎摇头组、苍龟探穴组、赤凤迎源组血清IL-1β、IL-17、TNF-α水平低于常规毫针组,IL-10水平高于常规毫针组(P<0.05);治疗后,青龙摆尾组、白虎摇头组、苍龟探穴组、赤凤迎源组CD4+、CD4+/CD8+高于常规毫针组(P<0.05).结论 "飞经走气"针法针刺"腰突五穴"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LDH患者的效果显著,其可有效缓解患者腰痛,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和外周神经功能损伤,进而提高腰椎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06例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女26例;年龄25~57岁[(48.6 ± 11.9)岁]。损伤节段:T 11 18例,T 12 26例,L 1 21例,L 2 25例,L 3 16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胸腰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1例患者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5例患者在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基础上,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核查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力性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和患者眼部不适症状)、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12个月[(10.5 ± 0.9)个月]。核查组和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4%∶29%)、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4%∶16%)、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包括流泪(2%∶12%)、异物感(0%∶4%)和干涩(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尺神经损伤及眼部不适症状中的视物模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核查组住院时间为(7.0 ± 1.3)d,较对照组的(9.9 ± 1.9)d显著缩短( P < 0.05)。核查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5%(47/55)和69%(35/51)( P < 0.05)。术后3个月,核查组VAS为(1.9 ± 0.8)分,较对照组的(3.5 ± 1.1)分显著下降( P < 0.05);两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患者,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有助于减少全身麻醉手术俯卧位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放射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放射性视神经病变(RION)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0年至2021年于解放军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RION患者43例6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3例36只眼;女性20例33只眼。放射治疗(以下简称为放疗)时年龄(49.54±13.14)岁。放疗实体病灶中心剂量(59.83±14.12)Gy。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为化疗)16例。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46只眼;视野检查30只眼;眼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40只眼。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12例。行高压氧治疗(HBOT)10例13只眼;静脉滴注甲基强的松龙(IVMP)治疗9例12只眼;HBOT联合IVMP治疗12例23只眼;仅行基础治疗12例21只眼。并据此分为HBOT组、IVMP组、HBOT联合IVMP组及对照组。观察患眼发病时、恢复时、最终的BCVA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黄斑区内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ILM-RPE)层厚度变化,以及不同治疗方式BCVA最终结局。不同病程者以及不同治疗方案组RNFL、ILM-RPE层厚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43例患者中,单眼、双眼分别为17(39.53%,17/43)、26(60.47%,26/43)例。完成放疗至出现视力下降的时间为(36.33±30.48)个月。RION病程1周~10年,其中病程≤2个月者37只眼。亚急性视力下降41只眼。logMAR BCVA<1.0、1.0~0.3、>0.3分别为45、15、9只眼。RION病程2个月内视盘苍白、水肿分别为10(27.03%,10/37)、3(8.11%,3/37)只眼。与病程<1个月时比较,病程1个月时,视盘上方RNFL [95%可信区间( CI)2.08~66.56, P=0.038]、黄斑区外环上方ILM-RPE层(95% CI 4.37~45.39, P=0.021)厚度明显变薄;病程2个月时,黄斑中心区ILM-RPE层明显增厚(95% CI -32.95~-4.20, P=0.015);病程3~6个月时,黄斑区内环颞侧ILM-RPE层明显增厚(95% CI -42.22~-3.83, P=0.022);病程>6个月时,视盘RNFL除颞侧外均明显变薄,黄斑区平均、内环上方、外环ILM-RPE层明显变薄( P<0.05)。行MRI检查的40只眼中,受累视神经T1强化33只眼(82.50%,33/40),其中颅内段23只眼(69.70%,23/33);伴增粗和长T2信号12只眼(36.36%,12/33)。治疗后BCVA恢复17只眼(24.64%,17/69);最终BCVA提高9只眼(13.04%,9/69)。与对照组比较,HBOT组、IVMP组、HBOT联合IVMP组患眼恢复时BCVA、最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04、0.61、1.31、-1.47、-0.42、0.46, P>0.05)。 结论:RION患眼病程1个月内视盘RNFL和黄斑区ILM-RPE层同时出现结构性损伤,RNFL表现为持续变薄,ILM-RPE表现为变薄-增厚-变薄的特点;MRI可见视交叉和视神经各节段出现T1强化,强化节段通常伴增粗和长T2信号;HBOT、IVMP治疗RION无明显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1例新发老年腰椎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103例;年龄61~88岁[(72.9±6.3)岁]。患者均为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系统(ASOTLF)Ⅱ型椎体压缩骨折。78例行单侧PKP治疗(PKP组),83例行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PKP结合对侧阻滞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Beck指数、腰椎前凸Cobb角、罗兰莫里斯残疾(RM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7±0.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伤椎Beck指数、腰椎前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伤椎RMD评分、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KP结合对侧阻滞组RMD评分分别为(11.23±1.05)分、(10.90±1.11)分、(10.10±1.06)分、(9.94±1.06)分、(9.60±0.83)分,均低于PKP组的(17.55±0.71)分、(15.78±0.86)分、(13.42±0.92)分、(10.67±0.78)分、(9.78±0.72)分( P<0.05或0.01);VAS分别为(3.02±0.60)分、(2.96±0.55)分、(2.92±0.57)分、(2.88±0.61)分、(2.70±0.51)分,均低于PKP组的(3.60±0.57)分、(3.47±0.55)分、(3.32±0.46)分、(2.99±0.47)分、(2.77±0.42)分( P<0.05或0.01);ODI分别为14.43±1.29、14.54±1.24、14.63±1.32、14.37±1.31、13.42±1.45,均低于PKP组的16.72±1.64、16.06±1.49、14.82±1.53、14.74±1.46、13.69±1.75( P<0.05或0.01)。PKP结合对侧阻滞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2.0%(10/83),PKP组为11.5%(9/78)( P>0.05)。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肺栓塞及邻椎骨折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对于老年腰椎OVCF,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单侧PKP相似,但患者疼痛缓解更明显,功能恢复更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后路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后路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LDH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随访优良率。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发生健侧神经损伤3例,发生率为2.50%;其中优占32.50%(39/120),良占53.33%(64/120),可占10.83%(13/120),差占3.33%(4/120),优良率为85.83%(103/120)。术后6个月VAS评分[(4.53±0.76)分]和术后12个月VAS评分[(2.64±0.57)分]均低于术前[(7.38±1.02)分]( t=24.544、44.438,均 P<0.05);且术后12个月低于术后6个月( t=21.794, P<0.05)。术后6个月腰椎JOA评分[(13.52±2.36)分]和术后12个月腰椎JOA评分[(21.79±3.64)分]均高于术前[(7.38±1.02)分]( t=22.956、39.029,均 P<0.05);且术后12个月高于术后6个月( t=20.883, P<0.05)。术后6个月ODI评分[(15.27±3.71)分]和术后12个月ODI评分[(9.09±1.85)分]均低于术前[(35.42±5.46)分]( t=33.438、50.032,均 P<0.05);且术后12个月低于术后6个月( t=16.330, P<0.05)。术后6个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EFF)量表评分[(59.83±7.51)分]和术后12个月QOL-BEFF量表评分[(67.12±6.39)分]均高于术前[(35.42±5.46)分]( t=18.464、29.898,均 P<0.05);且术后12个月高于术后6个月( t=8.099, P<0.05)。 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后路融合术对LDH患者疗效良好,术后并发症少,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TLF)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108例T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一周评估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坦帕运动恐惧症量表(TSK)、恐惧-回避信念量表(FABQ)评分,根据TSK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恐动组(TSK评分>37分)和非恐动组(TSK评分≤37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SDS、FABQ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结果:108例患者术后1周时TSK评分为26~60分,中位评分34分,平均得分(33.43±8.74)分,术后恐动症发生率为28.70%(31/108)。TLF术后恐动组和非恐动组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骨折类型、骨密度、伤椎前缘高度比、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前SDS评分、术后1周SDS评分、术后1周FABQ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婚姻状况、家庭月收入、致伤原因、损伤节段、术前Cobb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质疏松、开放手术、术后1周SDS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是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危险因素(均 P<0.05),在职是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TLF术后恐动症发生率为28.70%,年龄、骨质疏松、开放手术、术后1周SDS评分、合并腰部退行性疾病可促进TLF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发生,在职可降低TLF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斜外侧与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及小切口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40例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OLIF组和MI-TLIF组,每组各20例。其中OLIF组男15例,女5例;年龄(50.3±8.8)岁;MeyerdingⅠ型16例,Ⅱ型4例。MI-TLIF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1.7±8.7)岁;MeyerdingⅠ型15例,Ⅱ型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白蛋白丢失、术后第3天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融合节段前凸角(fused segmental lordosis,FSL)及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LIF组和MI-T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01 ,8.404 ,8.064;均 P< 0.001)。术后第3天,OLIF组的隐性失血量为(139±47)ml,MI-TLIF组为(486±192)ml;OLIF组的白蛋白丢失为(4.2±1.9)g/L,MI-TLIF组为(10.2±3.9)g/L;OLIF组的C反应蛋白为(34±11) mg/L,MI-TLIF组为(106±39)mg/L;OLIF组的红细胞沉降率为(41±15)mm/1 h, MI-TLIF组为(71±24) mm/1 h;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38, 6.184, 7.983, 4.675;均 P< 0.001)。OLIF组与MI-TLIF组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2±1.5)分和(1.8±1.3)分,ODI分别为14%±11%和59%±1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与MI-TLIF组术后LL分别为33.41°±9.25°和32.07°±9.54°,FSL分别为11.59°±5.09°和10.61°±4.56°,DH分别为(10.35±2.30)mm和(10.85±1.85)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OLIF组(13.5±2.3)个月,MI-TLIF组(14.1±2.8)个月。MI-TLIF组3例患者于术后第3天出现减压侧下肢放射痛,经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甘露醇等对症治疗后好转。OLIF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1天出现左下肢皮温升高,考虑术中损伤交感链;3例于术后第1天出现左大腿前方麻木、屈髋无力,考虑腰大肌水肿或损伤。 结论:OLIF在治疗Ⅰ、Ⅱ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上与MI-TLIF相比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失血少、炎症指标低、术后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中及术后早期优势明显。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相似,均比较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SV-1"作为胸椎后凸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远端融合椎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胸椎后凸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 thoracic kyphosis,STK)行后路融合手术时选择矢状面稳定椎上方椎体(sagittal stable vertebra-1,SSV-1)作为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后路矫形融合手术治疗STK患者57例,男52例、女5例,年龄(16.8±3.5)岁(范围12~30岁)。随访时间(33.0±7.3)个月(范围24~53个月)。根据LIV的选择不同分为两组,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组36例,即LIV位于SSV;SSV-1组21例,即LIV位于SSV上方椎体。比较两组患者的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LIV偏移距离、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naires-22,SRS-22)评估临床疗效。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测量参数及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j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融合节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SSV组LIV偏移距离为(-7.9±11.0) mm,小于SSV-1组的(31.5±11.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4, P<0.001)。SSV组术前GK为79.3°±10.5°,术后1周减小至44.4°±8.5°( t=28.28, P<0.001),矫正率为44.0%±7.6%;SSV-1组术前GK为81.1°±10.6°,术后1周减小至44.9°±7.8°( t=22.23, P<0.001),矫正率为44.6%±7.0%。SSV-1组与SSV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GK、LL、SVA、PI、PT及S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神经损伤。随访期间SSV-1组有1例患者发生DJK,未见近端交界性后凸、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SSV-1患者的SRS-22量表的功能维度评分由术前(3.5±0.54)分改善至(4.1±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4, P=0.001),改善率为19.2%±3.2%。 结论:选择SSV-1作为STK患者矫形手术中的LIV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且不会增加术后DJK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膝关节、肘关节、腰椎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地方性氟骨症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肘关节、腰椎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地方性氟骨症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20年8 - 10月,在甘肃省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重病区高台县的8个行政村和皋兰县的5个行政村开展氟骨症病情横断面调查。以病区村内年龄≥25岁、居住时间> 1年且有运动系统症状和体征者作为调查对象,依据《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T 192-2021)中的X线诊断条目分为氟骨症组和非氟骨症组。采集两组人群基本信息,并进行骨科查体和数字X线摄影(DR)拍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膝关节、肘关节、腰椎相关症状和体征对氟骨症诊断的影响。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对氟骨症的预测效能,同时应用 Kappa检验评价模型与X线诊断(氟骨症诊断金标准)的一致性。 结果:共纳入调查对象970人,其中氟骨症组501人、非氟骨症组469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减少≥45°[比值比( OR)= 2.73,95%置信区间( CI):2.00 ~ 3.72]、肘关节旋转ROM减少≥30°( OR = 3.34,95% CI:1.96 ~ 5.68)、尺神经损伤症状( OR = 3.77,95% CI:3.21 ~ 4.42)、间歇性跛行( OR = 2.72,95% CI:1.48 ~ 4.99)、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OR = 1.69,95% CI:1.09 ~ 2.61)对氟骨症的诊断有影响。ROC曲线下面积为0.88,该模型对氟骨症诊断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经 Kappa检验, Kappa值为0.61,可以认为该模型对氟骨症的预测与X线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肘关节屈伸受限、肘关节旋转受限、尺神经受损、间歇性跛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对氟骨症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上述体征联合诊断对氟骨症的预测能力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术室系统化干预对腰椎内固定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手术室系统化干预改善腰椎内固定术中压力性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腰椎内固定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手术室系统化干预。比较两组压力性损伤情况、手术指标、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舒适状况量表(GCQ)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10.0%(6/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16/60)(χ 2=4.50, P < 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04.23±38.46)mL、(182.52±23.65)min、(11.23±2.53)h、(7.12±1.09)h、(26.68±4.27)h、(4.82±1.15)d,均显著少于、短于对照组的(923.28±42.45)mL、(211.57±25.91)min、(23.18±3.34)h、(18.75±1.34)h、(69.43±6.98)h、(6.12±1.49)d( t=16.09、130.86、22.09、52.15、40.46、5.35,均 P < 0.05)。术后3 d,观察组ODI评分、VAS评分分别为(37.12±5.48)分、(2.81±0.7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4.89±6.92)分、(4.12±0.87)分,GCQ评分为(88.75±4.4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3±5.82)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81、12.17、8.63,均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4/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14/60)(χ 2=5.29, P < 0.05)。 结论:手术室系统化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腰椎内固定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