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零切迹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零切迹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器,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42.1岁。临床表现均为顽固性腰痛。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明显退变、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终板炎7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6例,腰椎滑脱18例。病变节段:L 2,3 1例,L 3,4 3例,L 2~L 4 1例,L 4,5 17例,L 5S 1 19例。L 2~L 4行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腹膜外入路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内容物后撑开椎间隙,安置自制撑开器,显微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后纤维环及椎体后缘骨赘行充分减压,椎间植入自锚式融合器。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及滑脱率。 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为90 min;术中出血量15~70 ml,平均为30 ml;均未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自术前(6.4±2.3)分降低至(1.1±0.9)分,ODI自术前44.9%±16.9%降低至5.8%±4.7%,椎间隙高度自术前(7.2±2.8)mm恢复至(12.1±2.1)mm,椎间隙前凸角度自术前6.9°±4.8°恢复至10.1°±4.6°。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均明显恢复,融合器明显无移位或下沉,植骨块模糊。18例滑脱患者滑脱率自术前16.6%±9.3%降至7.6%±5.3%,平均改善率为54.2%。结论:显微镜辅助微创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和零切迹重建,近期效果优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腔静脉膈上段解剖特征及毗邻关系的尸体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腹腔镜手术中下腔静脉膈上段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方法:2018年12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选取成人尸体、新鲜尸体各2例。对冰冻尸体进行解剖。沿双侧锁骨中线打开胸腔,翻开心包前壁,解剖分离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沿腹正中线打开腹腔,翻左、右肝叶,显露肝后段下腔静脉、第二肝门,剖开腔静脉裂孔进入心包,观察下腔静脉膈上段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测量下腔静脉膈上段长度。对新鲜尸体行腹腔镜手术试验,于脐旁、右侧腹直肌旁距脐约4 cm、腹正中线脐上约6 cm、右侧腋前线肝下缘下方约2 cm、左侧锁骨中线肝下缘下方约2 cm置入5个12 mm套管。腹腔镜辅助下翻左、右肝叶,显露肝后段下腔静脉、第二肝门,剖开腔静脉裂孔进入心包,观察下腔静脉膈上段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结果:2例尸体解剖中可见,下腔静脉经肝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进入胸腔,再穿纤维心包注入右心房。测量下腔静脉膈肌至右心房入口的长度分别为1.67 cm和2.57 cm。2例腹腔镜手术试验,可很好地显露肝后段下腔静脉、第二肝门、下腔静脉膈肌入口;沿腔静脉裂孔打开膈肌存在一个相对无血管的脂肪组织解剖层次;心包与右心房之间有较大的解剖间隙,可很好地显露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及右心房,可完整连续地显露整个膈下至右心房入口节段的下腔静脉。结论:下腔静脉旁存在一个相对无血管的解剖层次,腹腔镜手术中经腹腔打开膈肌可较安全地进入心包,很好地显露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为经该入路行MayoⅣ级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术提供了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一体位、原通道经腹入路RANU在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一体位、原通道经腹入路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RANU)在治疗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一体位、原通道经腹入路RANU 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7例;年龄(63.8±11.4)岁,体质指数(23.6±2.5)kg/m 2。术前均诊断为局限性UTUC,肾盂癌8例,输尿管中段癌3例,输尿管下段癌10例;左侧11例,右侧10例;高危患者20例(95.2%)。手术均为同一术者完成,全麻下采用75°健侧卧位、整体15°头低足高位。穿刺套管布局:患侧脐旁两横指向下2 cm处为镜头套管C,患侧腹直肌外缘距C>8 cm近肋缘处、C与患侧髂嵴连线中点下2 cm处分别为1号、2号机械臂套管,腹中线脐上2 cm和脐下4 cm处分别为1号、2号辅助套管,右侧病变需在腹中线剑突下增加1个辅助套管用来挑起肝脏。游离输尿管至髂血管水平并于肿瘤远端用Hem-o-lok夹闭后,将患肾行根治性切除;无瘤原则下切除输尿管及距管口1 cm范围的膀胱壁全层后连续缝合膀胱。游离肾、输尿管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后拔除导尿管时行膀胱内灌注化疗。 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或更改体位,无围术期输血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21例手术时间(205.2±57.3)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 ml(20~120 ml)。术后中位引流管留置时间4 d(3~7 d),中位尿管留置时间7 d(5~8 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7 d(6~12 d)。术后Clavien-Dindo Ⅰ级并发症7例(33.3%),给予对症处理后均好转。21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UTUC,切缘均提示阴性。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4~22个月),1例术后7个月死于车祸,3例(14.3%)分别于术后6、8、10个月出现复发,予肿瘤电切+膀胱灌注化疗、化疗栓塞等治疗后肿瘤无进展。结论:单一体位、原通道经腹入路RANU安全、有效,术中无需更改患者体位、增加穿刺套管以及重新定泊和连接机械臂,节省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患者恢复快,短期复发率低,控瘤效果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直肌旁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围手术期结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腹直肌旁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围手术期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74例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为(55.8±15.2)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10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横形骨折1例,T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16例;采用腹直肌旁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为(49.4±14.6)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8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6例,横形骨折及T形骨折各2例,双柱骨折19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除合并伤之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50(120,180)min,显著低于B组患者[180(150,2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800(600,1 000)、1 000(600,1 300)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1.9%(34/37)、78.4%(29/37),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3%(9/37)、45.9%(17/3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比较,腹直肌旁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解剖学和临床研究,探讨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的理想显露方法。方法:尸体解剖:成人防腐尸体标本21具,行左侧腹直肌旁纵切口掀开三层腹肌,观察腹膜外间隙和腹膜特点,经腹膜外入路显露L 2~S 1节段椎间盘,观察大血管与椎间盘的位置关系。影像学测量:收集100例成人腹部CT扫描,在L 2~S 1节段的腹前壁测量腹膜外脂肪与腹直肌外缘和腹壁中线的距离。收集150例成人腰椎MR检查,在L 2~S 1节段测量大血管与椎间盘前中线的距离。临床应用:采用微创前路腹膜外入路行腰椎融合术56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29~71岁,平均46.3岁。L 2~L 4采用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长约8 cm,腹膜外入路充分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减压后行椎体间融合术,评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 结果:尸体解剖:L 2~L 4节段在弓状线近侧,腹直肌后鞘与腹膜粘连,分离时易破裂,自腹直肌鞘外缘向外腹膜逐渐变厚并出现腹膜外脂肪。L 4~S 1可经弓状线远侧显露,腹直肌后侧即为腹膜外脂肪,L 4,5需切开弓状线在外侧腹壁延展部,腰大肌内侧有多支髂腰静脉。L 5S 1在血管分叉远侧的右髂总动脉和左髂总静脉之间显露,骶正中血管细小或缺如,交感神经丛偏左侧。影像学测量:腹膜外脂肪在L 2,3、L 3,4、L 4,5节段分别距腹直肌外缘(36.2±9.9)mm、(35.2±11.6)mm、(27.6±11.2)mm,在L 5S 1节段覆盖腹直肌后侧达中线。腹主动脉左缘在L 2,3、L 3,4、L 4,5节段分别距中线(14.9±5.1)mm、(13.9±4.6)mm、(19.7±5.9)mm;下腔静脉在L 2,3、L 3,4节段位于中线右侧,在L 4~5节段跨过中线(4.6±8.7)mm;在L 5S 1节段右髂总动脉和左侧髂总静脉内缘分别距中线(14.6±6.8)mm、(17.6±5.3)mm。临床应用:56例均采用微创前路腹膜外入路顺利充分显露,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15~70 ml,平均30 ml;1例L 4,5牵拉髂血管时髂腰静脉撕裂,双极电凝止血,均未发生神经或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微创腰椎前路腹膜外入路创伤小、显露充分,具有较好的可行性,L 2~4可采用仰卧位左侧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可采用法式体位正中偏左横切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使用术中缝合逆向分支支架处理复杂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瘤及双髂动脉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 男性,63岁,因“突发上腹部不适2 d”于2022年1月10日急诊收入我院。患者2 d前因间断性左上腹隐痛于外院就诊,血压160/110 mmHg(1 mmHg=0.133 kPa),CT检查结果提示近肾腹主动脉瘤合并胸主动脉及双髂动脉瘤。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急诊就诊。既往高血压病40余年,10年前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年前发现腹主动脉瘤,当时动脉瘤最大径约50 mm,未规律治疗和复查。体检:体温36.1 ℃,心率77次/min,血压127/94 mmHg。腹部可触及10 cm×15 cm搏动性包块,四肢动脉搏动良好。CT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胸主动脉瘤合并穿透性溃疡,瘤体最大径为55 mm,左锁骨下动脉处主动脉直径34 mm,瘤体远端主动脉直径26 mm(图1A)。腹主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为73 mm,肠系膜上动脉距离左肾动脉3 mm,距离右肾动脉15 mm,右肾下缘距瘤体长度5 mm,肠系膜上动脉水平腹主动脉直径23 mm,瘤颈角80°。双侧髂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动脉瘤最大径分别39 mm(左髂总动脉)及32 mm(右髂总动脉),同时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图1B~1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44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21~72岁[(41.3±8.4)岁]。均采用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估骨折复位情况,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价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40例患者获随访,4例患者失访,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30.5±6.4)个月]。手术时间为45~150 min[(111.2±20.6)min],术中出血量为200~1 200 ml[(398.5±78.5)ml]。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0~16周[(11.8±3.3)周]。末次随访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评价:优29例,良7例,中3例,差1例,解剖复位率为90%。末次随访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价标准评定:优27例,良6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为83%。1例发生异位骨化,未对髋关节功能造成影响,未予特殊处理;1例异物反应,给予抗感染治疗最终得到控制,于术后1年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3例轻度骨关节炎,给予口服消炎镇痛药物后缓解。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低分子肝素等抗凝治疗痊愈。结论:单一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可以兼顾前柱、四边体及后柱,同时髋臼复位及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前路钢板固定骶骨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前路钢板固定治疗骶骨骨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成人尸体标本5具(男3具,女2具),采用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对同一尸体骨盆一侧行大体解剖,熟悉入路的解剖结构。另一侧骨盆模拟术中操作,显露骶骨前方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重点观察入路能显露的解剖范围及腰骶干神经、髂血管所在位置及走行,测量、记录相关解剖数据。结果:①显露范围:向内侧可显露至S 1椎体对侧缘,切口向头侧延伸可显露L 5椎体,向真骨盆内可显露至S 1孔,外侧显露同传统腹直肌旁入路。②采用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可直视下对腰骶丛神经(L 4至S 1)探查和减压(包括S 1孔扩大成形术),解除来自前方卡压骨折块、骨折断端及增生骨痂对神经的压迫。③L 5、S 1前方存在一安全手术操作区,可将钢板安全地固定于S 1椎体上。④从骨膜下将腰骶干神经提起,距骶骨翼的最大距离平均1.4 cm(1.2~1.5 cm),可安全地将钢板从骨膜下放置至S 1椎体上固定骨折。 结论:改良腹直肌旁切口入路对于骶前区腰骶丛神经(L 4至S 1)探查、减压具有显著的视野及操作优势,其方法安全、有效,是行腰骶神经探查减压的可行入路。同时,可以对骶骨骨折的移位进行直视下复位,将钢板固定于S 1椎体,沿骶骨翼跨骶髂关节至髂骨,拓宽了骶前钢板向内固定的安全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腹直肌旁入路切开复位治疗骨盆Tile B2.1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骶骨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数医师选择骶骨后方入路进行神经松解及骨折固定,但此入路不能充分显露骶前孔及前方的神经,骨折复位的参照标准也模糊不清。经典的髂腹股沟入路因手术路径较长,也很难充分显露骶骨前区的神经血管及骶骨前孔。笔者对1例骨盆Tile B2.1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患者采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显露骶骨前区的重要组织,松解骨折压迫的神经,通过腰骶干下方跨骶髂关节钢板固定,探讨该方法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直肌旁入路髋臼下通道螺钉固定复杂髋臼骨折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介绍腹直肌旁入路髋臼下通道螺钉固定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2019年7月—2022年6月经腹直肌旁入路应用髋臼下通道螺钉治疗的14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经单一经腹直肌旁入路下复位固定,沿骨盆界限上缘放置重建钢板固定前柱骨折;通过髂坐钢板或梳状螺钉固定四边体;通过腹直肌旁入路第3窗在髂耻隆起偏尾端偏内侧指向坐骨结节置入1枚直径3.5 mm或4.5 mm髋臼下通道螺钉.[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平均(153.5±45.6)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65.7±249.5)ml.随访时间平均(14.5±4.7)个月;采用Matta方法评价骨折复位质量,优12例,良2例,末次随访Merled'Aubigne-Postel评分为14~18分,其中优9例,良4例,可1例.[结论]采用单一经腹直肌旁入路复位固定复杂髋臼骨折,其中使用髋臼下通道螺钉固定前后柱以增强整体内固定稳定性,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