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子宫颈、子宫体联合注射(即两步法双示踪)进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术前诊断为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3例,其年龄为(54.2±3.3)岁;其中低危型56例,中高危型17例。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随机(直接抽样法)分为3组:宫颈注射组(25例):纳米炭1 ml于子宫颈3点和9点注射;宫体注射组(21例):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病灶部位,亚甲蓝4 ml于病灶所在的子宫体部位分2点注射;联合注射组(27例):子宫颈注射纳米炭(1 ml)联合子宫体注射亚甲蓝(4 ml)。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若术后病理检查SLN为阴性则进一步行病理超分期检查。比较3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SLN检出率、SLN分布部位及SLN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并计算3组SLN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1)SLN检出率: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总检出率为88%(64/73),双侧盆腔SLN检出率为67%(49/73),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49%(36/73)。宫体注射组的SLN总检出率(71%,15/21)、双侧盆腔SLN检出率(43%,9/21)均显著低于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23/25)、76%(19/25)]、联合注射组[分别为96%(26/27)、78%(21/27); P均<0.05];宫颈注射组的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28%,7/25)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联合注射组[分别为52%(11/21)、67%(18/27); P均<0.05]。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者9例,其中8例SLN阳性、1例SLN未检测出淋巴结转移,SLN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为89%、阴性预测值为98%;其中宫颈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的敏感度为67%,阴性预测值95%。56例低危型患者中,仅1例SLN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56),SL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型患者中,8例(8/17)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包括7例SLN阳性和1例SLN阴性患者,SLN检测诊断中高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阴性预测值90%。(2)SLN分布部位: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检出SLN 459枚,显影比例最高的部位为髂外33.3%(153/459),其次为闭孔25.3%(116/459)、腹主动脉旁19.6%(90/459)、髂总12.0%(55/459)和骶前9.8%(45/459)。宫颈注射组腹主动脉旁SLN占12.4%(21/169),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分别为27.4%(26/95)、22.1%(43/195); P均<0.05]。(3)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64例SLN常规石蜡病理为阴性的患者中,检出4例淋巴结微小转移和1例孤立肿瘤细胞转移,SLN低体积转移(包括微小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率为8%(5/64),其中低危型患者2例,中高危型患者3例。 结论:SLN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低危型患者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两步法双示踪可以进一步提高SLN的检出率,尤其可以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SLN的漏检,对于中高危型或肿瘤累及宫底部的患者推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阑尾出血导致的急性下消化道出血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33岁,因“便血2 d,伴头晕1 d”入院。血常规检查:Hb 130 g/L。保守治疗6 h后再次排暗红色血便1次,量约500 ml,给予止血药物对症处理后12 h内间断排不成形暗红色血便3次,总量约1 000 ml,伴心悸、头晕。急查血常规:Hb 60 g/L。腹部CT检查:(1)阑尾略粗,约0.9 cm,周围未见明显渗出;(2)腹腔肠管多发积气。血常规:WBC计数5.85×10 9/L,Hb 63 g/L,PLT199×10 9/L;便常规:红色大便、红细胞满视野,隐血(++++)。急诊行胃镜检查:未见出血病灶;结肠镜检查:肠腔内可见大量血性液体,升结肠及回盲部残留较多,反复冲洗后见盲肠黏膜光滑,未见溃疡及新生物。仔细观察可见新鲜血液自阑尾窝流出(图1),予以内镜下喷洒止血材料,数分钟后出血情况仍无停止迹象。结肠镜检查诊断:阑尾出血?急诊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腔镜探查可见腹腔干净,阑尾无渗血、渗液,予以切除。术中肠镜见阑尾腔包埋完整,未见活动性出血。切除阑尾后,纵行剖开阑尾,可见近根部黏膜创面炎症充血(图2)。术后病理检查示:黏膜可见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肌间及浆膜面可见散在中性粒细胞,浆膜面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图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在腹腔镜手术病灶定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定位病灶后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3 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56~78岁;高位直肠2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3例、升结肠2例;5例为术前肠镜下息肉切除后病理检查示高级别瘤变或癌变行补救性腹腔镜根治术。均在结肠镜下于肿瘤下缘及正对侧位各注射5.0 ml自体血行肿瘤染色定位,染色后15~40 h行腹腔镜肿瘤切除术。13例患者均在肠镜下顺利完成自体血肿瘤染色标记,无出血、穿孔、局部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发生。腹腔镜术中,12例肉眼下清晰可见自体血染色部位,可见局部不凝血,无广泛弥散影响手术视野的情况;1例体重指数27.2 kg/m 2直肠肿瘤患者肿瘤位于腹膜返折下方,术中识别不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标本切缘均呈肿瘤阴性。提示经肠镜肿瘤下缘注射自体血较清晰显示病灶位置,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镜下钕铁硼磁环预标记结直肠肿瘤辅助腹腔镜定位的应用价值(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钕铁硼磁环预标记结直肠肿瘤病灶辅助腹腔镜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拟行腹腔镜根治术的结直肠肿瘤患者51例。术前1 d在内镜下给予结直肠肿瘤病灶钕铁硼磁环预标记。腹腔镜根治术中将另外1枚钕铁硼磁环经腹腔镜套管送入腹腔,与之前的磁环隔着肠壁相互吸引聚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病灶的定位。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术前内镜下预标记情况和腹腔镜手术情况。结果:51例患者均经内镜将钕铁硼磁环顺利置于结直肠肿瘤病灶处并成功固定,其中按病变部位分为横结肠15例、降结肠12例、乙状结肠19例、直肠上段5例;按病变性质分为结肠癌21例、息肉癌变25例、侧向发育型肿瘤部分癌变5例。51例患者中有内镜黏膜切除术切缘阳性5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缘阳性1例。所有病变于术中精准定位。术前标记用时(4.1±1.2)min(3~6 min),术中定位用时(1.5±1.1)min(0.9~5.3 min),标记及定位磁环均经腹腔镜取出体外。肿瘤病灶距近端、远端肠段切缘平均距离分别为5.5 cm、6.3 cm。无结肠黏膜损伤、出血、肠穿孔、局部炎症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钕铁硼磁环预标记结直肠肿瘤病灶辅助腹腔镜定位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精准、安全等优点,且术中无需额外设备、器械,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补救性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未达治愈标准而行补救性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ESD患者中有2例病灶切除不完整,2例病灶完整切除、病理切缘阳性,1例病灶剥除过程中发现胃外血管搏动,切除部分病灶后终止手术。手术方式:1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均无中转开腹。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例肿瘤侵犯固有肌层,1例肿瘤侵犯黏膜肌层,1例肿瘤位于黏膜层内,2例为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患者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腹腔镜补救性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是非治愈性ESD后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补救治疗方式。ESD治疗后未达治愈标准患者的病灶小,术中定位困难。术前用钛夹标记+CT重建准确定位有助于精准行胃癌根治性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5,X特纳综合征并发性腺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性腺Y染色体嵌合的45,X 特纳综合征(TS)并发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双侧性腺母细胞瘤(Gb)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的1例45,X TS并发分泌HCG双侧Gb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分别以“Turner syndrome”“Gonadoblastoma”“Y chromosome”“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Precocious”及“特纳综合征”“性腺母细胞瘤”“Y染色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早熟”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建库至2022年3月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该病特点。结果:患儿 女,5岁3月龄,因“乳房增大27个月,发现血β-HCG升高8个月”就诊。患儿3岁时因乳房发育2个月外院就诊发现“心脏杂音”诊断“肺静脉畸形+房间隔缺损”即手术。乳房发育呈进行性,伴生长加速、骨龄显著进展。3岁7月龄当地医院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部分发动,不能解释,予全外显子测序后发现染色体核型45,X。4岁6月龄发现血β-HCG升高(24.9 U/L),分泌HCG的病灶未明。5岁3月龄转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时,乳房及阴毛发育、阴蒂肥大,外周血睾酮 1.96 μg/L,β-HCG 32.3 U/L,SRY基因阴性。全身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病灶。腹腔镜探查术示性腺左侧呈肿瘤外观及右侧条索状,双侧性腺及静脉采血(β-HCG、雌二醇和睾酮水平均左侧>右侧>外周静脉血)、性腺切除术(病理为双侧Gb)、双侧性腺组织SRY基因阳性。术后血雌二醇、睾酮和β-HCG降至正常。共检索到国外4例分泌HCG的Gb的病例报道,4例表型均为女性,有男性化或闭经表现,术前外周血 β-HCG浓度分别为 74.4、5.0、40 456.0和 42.4 U/L。结论:含Y染色体成分的TS发生Gb的风险高,以乳房发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Gb少见,分泌HCG的Gb则很罕见。非典型临床表现的TS要注意嵌合型;有男性化特征的TS提示Y染色体成分的存在,并发生分泌雄激素的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9例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62(50~69)岁。肿瘤位于肾脏3例,膀胱2例,睾丸4例。首发症状:肾肿瘤3例中2例为发热(1例伴腹痛及体重减轻),1例为体检发现肾盂占位;膀胱肿瘤1例为肉眼血尿伴腹痛,1例为尿急、尿痛;4例睾丸肿瘤均为睾丸无痛性肿大。5例行CT检查见低密度肿物伴轻中度强化,4例睾丸肿瘤行B超检查提示不规则、不均质肿块内见血流信号。术前诊断均为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6例接受手术,3例行病灶穿刺获取病理。9例中4例接受手术治疗联合化疗,2例仅接受化疗,2例仅接受手术治疗,1例未治疗。肾肿瘤3例中,1例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术,术后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利妥昔单抗(R-CHOP)方案静脉化疗;1例肾盂占位性病变者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予R-CHOP方案静脉化疗;1例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术,术后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2例膀胱肿瘤者均行TURBT,术后均拒绝放化疗。4例睾丸肿瘤者中,3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术,1例行B超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术;3例行R-CHOP方案化疗,1例于外院行化疗及对侧睾丸放疗,具体方案不详;4例均行鞘内注射化疗药物(甲氨蝶呤15 mg+阿糖胞苷50 mg+地塞米松5 mg)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结果:本组9例术后恢复顺利,无手术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8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睾丸淋巴瘤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按照Ann Arbor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确诊时Ⅰ~ⅡE期4例,ⅢE~ⅣE期5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2分6例,≥3分3例。随访时间平均18(6~66)个月。7例存活,其中3例完成化疗者中,2例完全缓解(睾丸淋巴瘤ⅡE期IPI评分1分和ⅣE期IPI评分2分各1例),1例部分缓解(肾盂淋巴瘤ⅣE期IPI评分3分);3例拒绝化疗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进展(膀胱淋巴瘤2例和肾盂淋巴瘤1例,均为ⅠE期IPI评分1分);1例化疗2个周期后因出现细菌真菌混合感染性肺炎停止化疗(睾丸淋巴瘤ⅢE期IPI评分3分)。肾淋巴瘤ⅢE期IPI评分3分1例和睾丸淋巴瘤Ⅲ期IPI评分2分1例,分别于确诊后6个月、17个月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泌尿男生殖系统淋巴瘤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临床表现特异性差,诊断时应根据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其他常见肿瘤进行鉴别,避免误诊误治。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的金标准,R-CHOP方案化疗为首选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直肌内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切除二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通过回顾性分析2019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两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诊疗经验,并结合文献探讨腹腔镜切除腹直肌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可行性。两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发病,异位病灶均位于腹直肌内,均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之前先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之后切除腹直肌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术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患者症状均完全缓解,未见病灶残留或复发。腹腔镜下切除腹直肌内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是可行的,尤其是合并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需同时治疗的患者,但其适应证和禁忌证仍须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伴肝硬化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超声造影在肝细胞癌(HCC)伴肝硬化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71例肝细胞癌伴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增强CT和多参数MRI检查,行腹腔镜下肝部分切除术治疗,术中行腹腔镜超声造影检查。根据组织学检查和随访结果,比较术前影像与术前影像联合术中腹腔镜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伴肝硬化患者肝脏恶性病灶的诊断效能。结果:71例患者中,完成腹腔镜手术69例,中转开腹手术2例。术前影像学检查诊断HCC病灶110个,其中术中超声检出105个,术中腹腔镜超声造影诊断HCC病灶98个;术前影像与术前影像联合术中超声造影诊断肝脏恶性病灶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102/108)比99.1%(107/108)、81.0%(34/42)比66.7%(28/42)、90.6%(136/150)比90.0%(135/150)、92.7%(102/110)比88.4%(107/121)和85.0%(34/40)比96.6%(28/29), P>0.05]。术中腹腔镜超声造影新发现的11个可疑恶性病灶中5个组织学证实为HCC。改变手术策略7例。 结论:HCC伴肝硬化患者在腹腔镜手术中行腹腔镜超声造影可对病灶全面检出、鉴别定性、精准定位、修正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同期双侧肾上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髓样癌致异位ACTH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同期双侧肾上腺切除术(BA)治疗甲状腺髓样癌(MTC)致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EAS)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患者男,56岁,2023年10月5日因MTC术后15个月,全身乏力7个月入院。既往因MTC行两次甲状腺开放手术。病理诊断:甲状腺髓样癌合并上纵隔、纵隔等处淋巴结转移,CRH(-)、ACTH(胞质弱+)。患者术后出现糖尿病、高血压、低钾血症。入院查体:血压200/95 mmHg(1 mmHg=0.133 kPa),体质量61.5 kg,身高160 cm,体质量指数24.02 kg/cm 2,腰围83 cm,多血质外貌,皮肤变薄。实验室检查:血钾2.71 mmol/L,血钙1.47 mmol/L,甲状旁腺素6.0 pg/ml,空腹血糖10.5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血降钙素>2 000 pg/ml,癌胚抗原70.8μg/L。内分泌激素检查:8∶00、16∶00、24∶00时血浆ACTH分别为189.0、125.0、65.0 pg/ml;8∶00、16∶20、24∶00时血清皮质醇分别为429.30、408.14、446.61μg/L;24 h尿游离皮质醇1 200μg/24 h;1mg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后8∶00时ACTH 183.0 pg/ml、皮质醇538.27μg/L;非卧位2h醛固酮8.2 pg/ml;血、尿儿茶酚胺和甲状腺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 18F-FDG-PET/CT检查示颈部等多发淋巴结转移。腹部CT检查示双侧肾上腺增生。垂体增强MR检查示垂体变薄。肺CT、痰培养检查示双肺散在多发感染。经全院多学科讨论,诊断为EAS、MTC术后转移、糖尿病、高血压病、低钾血症、肺部感染、轻度贫血、肝功能不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低钙血症。全麻下行经腹腔入路腹腔镜BA。术中先切除左侧肾上腺,翻转体位,再切除右侧肾上腺。 结果:本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约60 min。术中出血量约20 ml。围术期未发生并发症。病理检查:(双侧)肾上腺皮质结节性增生;(双侧)肾上腺髓质增生,ACTH(-)。术后随访3个月,血降钙素仍>2 000 pg/ml。术后1周,以及1、3个月血ACTH分别为183.0、220.0、731.0 pg/ml。但高血压、糖尿病、低钾血症等均迅速缓解。术后1个月血压100/80 mmHg,空腹血糖4.4 mmol/L,血钾3.87 mmol/L;肺部感染好转。未发生肾上腺危像。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方案:氢化可的松晨起20 mg、午后10 mg。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方案:左甲状腺素100μg每日1次。基因检测示Ret基因杂合突变,患者应用Ret抑制剂临床试验性治疗。结论:对于无法根治的MTC转移病灶导致的EAS,采取腹腔镜同期BA是安全、有效的,可纠正高血压、糖尿病和低钾血症,增加了MTC的治疗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