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部超声凸阵探头可视化下加压推离胎臀提高无麻醉外倒转术成功率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凸阵探头可视化下加压推离胎臀提高无麻醉下足月及近足月臀位外倒转术(ECV)成功率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9年4月至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0例妊娠36~39 +4周、单胎臀位行ECV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应用腹部超声凸阵探头可视化下加压(即探头加压法)推离胎臀分为加压组(81例,其中初产妇61例、经产妇20例)及未加压组(109例,其中初产妇72例、经产妇37例)。分析比较加压组与未加压组孕妇的临床特点、ECV成功率、并发症及分娩结局。 结果:(1)总体ECV成功率为64.2%(122/190),其中,加压组与未加压组孕妇的ECV成功率分别为69.1%(56/81)与60.6%(66/1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1.490, P=0.222)。ECV成功后阴道分娩率为81.1%(99/122),其中,经产妇与初产妇的阴道分娩率分别为97.8%(45/46)、71.1%(54/76)。(2)加压组初产妇的ECV成功率高于未加压组初产妇[分别为70.5%(43/61)、45.8%(33/72)],且加压组初产妇的身高更高、行ECV时孕周更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加压组经产妇的ECV成功率(65.0%,13/20)低于未加压组经产妇(89.2%,33/37),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初产妇ECV成功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探头加压法( OR=2.601,95% CI为1.113~6.075; P=0.027)、羊水指数( OR=1.010,95% CI为1.001~1.020; P=0.028)均是初产妇ECV成功的影响因素。(4)ECV的并发症主要为一过性胎心率减慢(8.9%,17/190),其中,加压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加压组[分别为14.8%(12/81)、4.6%(5/109); χ2=5.967, P=0.015]。其他并发症在ECV成功与失败孕妇中、加压组与未加压组孕妇中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所有孕产妇及新生儿未发生与ECV相关的不良母儿结局。 结论:采用探头加压法可明显提高初产妇的ECV成功率,且不增加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初产妇ECV成功率受操作方法和羊水量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四维CT探讨腹部加压对周围型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靶区位移及外扩边界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四维CT(4DCT)探讨腹部加压对周围型肺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BRT)靶区位移幅度、靶区体积大小及外扩边界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拟行SBRT的周围型肺部肿瘤患者,CT模拟定位时依次完成腹部加压3DCT、腹部加压4DCT(4DCT com)、自由呼吸4DCT(4DCT free)扫描,并于照射前行腹部加压锥形束CT(CBCT com)扫描。4DCT图像重建生成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在上述图像上分别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并重建肿瘤内大体靶体积(IGTV),在IGTV MIP com基础上分别均匀外扩5、4、3 mm构建计划靶区(PTV)MIP com。按所在肺叶位置将肿瘤分为全组、肺上中叶组和肺下叶组。 结果:对于全组肿瘤靶区,与自由呼吸状态比较,加压使靶区中位三维运动矢量减少30.92%;对于肺上中叶和下叶靶区,加压分别使靶区中位三维运动矢量增加3.42%和减少18.80%。无论全组还是上中叶或是下叶组,肿瘤各方向位移及三维运动矢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腹部加压使IGTV的体积显著减少,IGTV MIP com、IGTV MIP free和IGTV10 com、IGTV10 free中位体积分别为4.01、5.36 cm 3和6.59、7.65 cm 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45、-3.14, P<0.01)。PTV MIP com外扩5 mm时IGTV CBCT com对PTV MIP com的包含度为100%,外扩4、3 mm时包含度≥95%的比例分别为100%、83.33%。 结论:腹部加压技术改变了患者呼吸模式,减少腹式呼吸的同时增加了胸式呼吸;IGTV MIP和IGTV10的体积减小,为SBRT患者PTV的缩小创造了条件;临床上采用腹部加压技术实施SBRT时基于4DCT的IGTV外扩4 mm形成的PTV显示了临床精准放疗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部加压控制下肝脏病灶移动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 cm内植入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 cm内、肝门静脉主干2~5 cm、肝门静脉主干5 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结果: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 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 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 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 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 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 cm内分别外扩4.3、4.4、6.1 mm,距离门脉5 cm外分别外扩3.5、7.3、9.7 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 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 cm内病灶。 结论: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12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产妇43例,将2018年1~6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产妇20例设为对照组,由医生处理伤口;将2018年7~12月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产妇23例设为观察组,由伤口护士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伤口,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通过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患者满意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应用"TIME"原则与拉合加压治疗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伤口,方法正确,患者对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都满意,减少了患者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值得推广到所有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伤口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带大隐静脉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臂脱套伤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带大隐静脉(GSV)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在前臂严重脱套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手外科共应用带GSV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前臂脱套伤部分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46岁,平均37岁。均为前臂掌背侧完全脱套伤,合并尺、桡骨骨折3例,尺、桡动脉损伤2例,手指血运障碍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6 cm×18 cm~32 cm×25 cm。切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覆盖前臂部分创面,皮瓣面积12 cm×5 cm~33 cm×6 cm,穿支与桡动脉吻合,GSV桥接吻合头静脉远、近端,重点重建手背静脉回流,前臂其余创面4例联合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1例联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小腿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将上肢脱套皮肤修薄成中厚皮覆盖大腿皮瓣供区,打包加压包扎。术后采用门诊、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随访,复查皮瓣成活情况、伤肢远端肿胀程度、功能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等,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小腿皮瓣远、近端表皮坏死,换药4周后愈合,其余皮瓣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4~8周手部肿胀消退,皮纹明显,患手拇、手指周径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增大。随访8~20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弹性、颜色良好,质地饱满,皮瓣无色素沉着,小腿皮瓣供区为线形瘢痕,供区足部及伤肢手部无肿胀,手指伸、屈良好,手关节活动度正常,手指感觉均恢复至S 4,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感觉恢复S 3 2例,S 2 3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属优3例,良2例。 结论:带GSV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血运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修复前臂严重脱套伤部分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的理想皮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鼠全层皮肤皮下移植异体全厚皮的制动效果探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全层皮肤皮下移植异体全厚皮的制动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近交系雄性6~8周龄Brown-Norway大鼠和Lewis大鼠各1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将受体大鼠项背部全层皮肤皮下游离2.2 cm×2.2 cm区域后,皮下移植取自供体大鼠腹部的2.0 cm×2.0 cm大小全厚皮,供区拉拢缝合。移植术后5~6 d剪除受体大鼠移植的异体皮片上方的自体皮,剪除后7 d拆线。移植术后2个月内观察供受体大鼠进食、活动、存活情况,受体大鼠撕咬、抓挠创面情况,受体大鼠剪除自体皮后创面情况,移植的异体皮片成活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移植术后2个月内,供受体大鼠均正常进食,可自由活动,无大鼠发生非正常死亡;未发生受体大鼠撕咬、搔抓创面情况。受体大鼠剪除自体皮后创面有少量渗出,并有部分表皮脱痂现象。移植的异体皮片均未发生感染或坏死,全部成活,新毛发顺利长出。结论:大鼠全层皮肤皮下移植异体全厚皮的制动方法操作简单省时,术后无须换药,加压固定可靠,皮片成活率高,可推广应用于动物皮片移植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及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行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6年9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移植对9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及上肢淋巴水肿治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4~66(44±7)岁。术前用可听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和CT血管造影确定下腹部腹壁下动脉穿支位置,设计联合组织瓣。联合组织瓣长(25.32±0.27)cm、宽(13.14±0.76)cm、厚(3.55±0.34)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根据供受区情况留置2根或多根负压引流管。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观察组织瓣以及其供区术后情况、再造乳房情况、上肢淋巴水肿恢复情况以及其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90~420(396±55)min。术后胸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5.9 d,腹部负压引流管平均留置4.3 d。1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供区发生皮下血肿;1例患者腹直肌肌皮瓣发生延迟愈合,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组织瓣均顺利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组织瓣挛缩变形。7例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周径缩小2.0~4.0 cm。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6例患者患肢术后长期行绷带加压治疗和物理治疗,所有患者对患肢外形较满意;2例患者的患肢神经痛表现得到缓解,另2例患者患肢神经痛未加重。腹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部功能无明显受限,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同时携带髂腹股沟淋巴组织瓣移植是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合并上肢淋巴水肿治疗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危重患者腹部大手术术后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肾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腹部大手术术后即刻白蛋白(ALB)水平与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查阅2017年6月到2018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实施腹部大手术危重患者的电子病例资料,包括术后ALB水平及肾功能等指标。依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AKI诊断及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术后发生AKI组和术后无AKI组,分析围手术期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ALB水平预测AKI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ALB临界值;并绘制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共363例危重患者实施腹部大手术,有105例(28.9%)术后发生AKI。与术后无AKI组比较,术后AKI组患者年龄更大( t=-2.794、 P=0.005),术前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比例更高( χ21=4.613、 χ22=5.427,均 P<0.05),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Ⅲ、Ⅴ级的比例更高( χ2=19.444、 P<0.001),基线血清肌酐(SCr)、术前脑利钠肽(BNP)水平更高( U1=2.859、 U2=2.283,均 P<0.05),术前ALB水平更低( t=3.226、 P=0.001),术前使用造影剂的比例更高( χ2=7.431、 P=0.006),急诊手术、术中使用血管加压药的比例更高( χ21=4.211、 χ22=4.947,均 P<0.05),入ICU 24 h内非肾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更高( U=2.233、 t=3.130,均 P<0.05),术后即刻ALB<32 g/L的比例更高( χ2=7.601、 P=0.006)。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即刻ALB预测术后AKI发生的临界值为32 g/L,其敏感度为86.7%,特异度为2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SA分级、术前使用造影剂、基线SCr、术后即刻ALB<32 g/L为危重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和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2.248(1.458~3.468)、2.544(1.332~4.857)、1.018(1.008~1.027)、2.685(1.383~5.212),均 P<0.01〕。与术后无AKI组比较,术后AKI组患者ICU实施机械通气的比例更高( χ2=13.635、 P<0.001),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长( U1=2.530、 U2=5.032、 U3=3.200,均 P<0.05),除AKI外术后并发症数目更多( U=4.799、 P<0.001),住院病死率和总住院费用更高( χ2=11.681、 U=3.537,均 P<0.001)。与术后即刻ALB≥32 g/L组比较,ALB<32 g/L组患者ICU实施机械通气的比例更高( χ2=33.365、 P<0.001),ICU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长( U1=3.246、 U2=4.563,均 P<0.001),除AKI外术后并发症数目更多( U=3.328、 P=0.001),总住院费用更高( U=4.127、 P<0.001)。 结论:危重患者接受腹部大手术后,术后即刻ALB低于32 g/L可明显增加AKI的发生风险,且AKI的发生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锁定加压钢板外置结合下腹壁联体皮瓣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外置结合下腹壁联体皮瓣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8例胫骨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男15例,女3例;年龄25~58岁,中位年龄3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高处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6例。其中Gustilo III B型6例,III C型12例。一期急诊扩创探查、外置胫骨LCP复位固定骨折块及VSD处理;二期根据缺损部位及范围,制备携带足够长度血管蒂的下腹壁联体皮瓣,腹部供区均一期闭合。采用电话加微信方式随访。结果:本组术后除1例皮瓣因静脉危象探查无效,腓肠肌肌皮瓣转位覆盖原位缺损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良好,无骨感染、骨不愈合等;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未出现明显色素沉着;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未出现腹壁疝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评分达优12例,良6例。结论:一期外置LCP可以解放膝、踝关节及保护局部软组织,二期游离双蒂下腹壁联体皮瓣可覆盖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两者结合显著降低术后感染率、减少手术次数及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顺行带蒂股前外侧皮瓣和腹部带蒂皮瓣瓦合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顺行带蒂股前外侧皮瓣(ALTF)和腹部带蒂皮瓣瓦合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台州骨伤医院手足外科采用顺行带蒂ALTF和腹部带蒂皮瓣瓦合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5例,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龄22~63岁,平均37岁。创面面积13.0 cm×28.0 cm~18.0 cm×46.0 cm,根据创面大小设计样布增大约10%为所需的皮瓣面积,皮瓣大小为15.0 cm×30.0 cm~20.0 cm× 49.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取中厚、全厚皮片覆盖并加压包扎。35例患者均在术后4周进行手术断蒂。术后定期门诊及上门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外观、创面愈合及并发症等情况。术后12个月,根据张浩等标准对患者皮瓣外观及愈合情况进行评价,根据Johner-Wruhs标准对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12~27(平均18)个月的随访。皮瓣二期手术断蒂后均完全成活,21例创面Ⅰ期愈合,14例创面延期愈合;28例皮瓣臃肿,7例接近正常;21例皮瓣温度正常,14例稍低;21例皮瓣感觉部分存在,14例无感觉;21例供区瘢痕明显,14例为轻度瘢痕;术后12个月,根据张浩等标准,术后总评分为6~9分;根据患肢功能恢复Johner-Wruhs评定方法,患肢功能恢复优14例,良14例,可7例,优良率为80%。结论:顺行带蒂ALTF和腹部带蒂皮瓣瓦合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短中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