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转移性肾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已被纳入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指南中,但其存在反应率低的问题,局部疗法以及多学科联合疗法在转移性肾癌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能够有效提高肾癌的放疗反应率及刺激全身免疫反应,其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近年来不断涌现,但目前对此治疗方案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通过对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探讨SABR联合ICI治疗转移性肾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总结治疗方案设计要点,为临床治疗及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免疫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放疗通过免疫和非免疫途径杀灭肿瘤细胞。根据吸收剂量的高低,放疗的免疫激活作用包括肿瘤微环境激活效应、免疫激活效应和免疫(次)消融效应等。放疗可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免疫治疗也可以放大放疗对宿主免疫的激活作用。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对免疫诱导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立体定向放疗在激活干扰素效应、诱导远隔效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8 Gy×3次的分割方案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立体定向放疗方案。针对转移性肿瘤,一些新的放疗模式得以探索,如混合照射、单一病灶照射和多位点照射等,以充分发挥免疫诱导效应,改善放疗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本综述围绕放疗免疫效应最新进展,介绍立体定向放疗新模式,以期为临床工作中改善免疫联合放疗的疗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小野剂量学临床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小野剂量学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以及调强放疗等精确放疗技术中小照射野物理剂量精确性的理论基础。相比于常规射野,小野的应用增加了临床剂量的不确定度,而且剂量误差较常规射束大。为了确保小野剂量学和探测器标准化使用,在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的组织领导下,多家医疗单位共同参与,结合国内临床需求以及加速器特点等因素,建立了国内小野剂量学临床实践指南,内容主要涵盖了静态小野参考剂量和相对剂量的实践规程,使国内放疗单位能够安全可靠、快速准确地开展与小野相关的放射治疗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立体定向放疗现已成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要选择。放射性肺炎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立体定向放疗后主要不良反应。患者因素、肿瘤因素、治疗因素等都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立体定向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相关。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因素与放射性肺炎的关联,而且对与RP发生相关的预测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至2022年收治的4例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放弃治疗,随访4~9个月死亡。1例先后接受手术、化疗、靶向、免疫和中药抗肿瘤治疗,随访12个月死亡。1例接受顺铂、多西他赛化疗并辅以立体定向放疗,随访至今,约27个月,患者仍生存。本研究显示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临床症状不典型且预后极差,手术、化疗、放疗一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可能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侧丘脑胶质瘤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通过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明确病理诊断的18例双侧丘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门诊复查和电话回访的方式随访患者的后续治疗、生存状况及生存期。结果:18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5.5岁(3岁4个月至68岁),成人15例,儿童3例;男、女患者的比例为1.25 ∶1.00。首发症状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者4例,嗜睡3例,复视3例,癫痫发作3例,眼睑下垂2例,听力下降1例,肢体无力1例,流涎1例。18例患者均明确病理诊断,其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10例,IDH野生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例,H3 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6例;13例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Ki-67标记指数为3%~20%,无一例发生IDH1和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ATRX)基因突变。18例患者术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6周至21个月)。明确诊断后行放疗1例,替莫唑胺化疗2例,同步放化疗15例;9例肿瘤继发脑积水,其中5例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至末次随访,16例患者死亡,2例存活,1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3个月(6周至21个月)。结论:双侧丘脑胶质瘤常见于成人,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且多继发脑积水,明确诊断后可给予放化疗及脑室-腹腔分流术等综合治疗,但该病总体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移植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易侵犯门静脉系统,10%~40%肝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在欧美国家,众多肝癌诊治指南将肝癌合并肉眼可见门静脉癌栓定义为进展期肝癌,故推荐该部分患者进行系统治疗。而在亚洲国家,外科医师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处理方式更加积极,认为其并不是手术绝对禁忌证。目前,关于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治疗,尚无全球性共识或标准指南。肝移植是不可切除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措施,但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率高,故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一度被视为肝移植的禁忌证。此外,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常被认为存在肿瘤肝外转移。但临床实践中,在无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转向寻求肝移植并最终成功进行了手术。与此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在合理选择受体的前提下,肝移植可以使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生存受益。尤其是同其他治疗方案比较,在采用降期治疗(包括三维适形放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立体定向体部放疗、经肝动脉放疗栓塞、经肝动脉灌注化疗等)成功的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继续行肝移植可使患者获得更佳预后。鉴于肝移植在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中的治疗争议显著,笔者深入阐述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肝移植治疗进展,主要包括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断和分型、支持肝移植证据以及反对肝移植理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立体定向放疗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胸腔镜(VATS)肺叶切除术与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VATS肺叶切除术或SBRT的早期NSCLC患者。根据年龄、性别、卡氏评分(KPS)、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肺功能和肿瘤直径对两种治疗患者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SM)。对两组符合要求的病例总生存率(OS)、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SS)、局部控制率(LRC)和无病生存率(DF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纳入567例符合要求病例,其中VATS肺叶切除术458例,SBRT 109例。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每组分别纳入5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手术组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4.2%和91.6%,SBRT组分别为88.6%和79.9%( P=0.097)。手术组和SBRT组的5年C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6% vs. 83.7%, P=0.270)。两组3年和5年期LRC相当(94.0%和85.9% vs.93.5%和93.5%, P=0.621)。两队列间5年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5% vs.79.0%, P=0.624)。手术组中,有5例患者(10%)出现≥3级治疗不良反应。1例患者术后30 d内因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败血症死亡。SBRT组中,1例患者发生3级放射性肺炎,无4级或5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SBRT或可作为代替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选择,但尚需进行随机试验进一步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周围型肺癌非外科治疗的现状及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全世界癌症第一位。由于胸部CT的普及和肺癌筛查建议的实施,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但由于患者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或拒绝手术等原因,还需要其他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案。立体定向放疗和经皮热消融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随着支气管镜腔内超声技术、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电磁导航技术和人工智能气管镜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支气管镜下消融技术将成为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乳腺癌脑转移放疗联合系统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乳腺癌脑转移瘤是第二常见的脑转移肿瘤,常表现为多发脑转移。放疗是乳腺癌脑转移瘤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包括立体定向放疗、全脑放疗联合同步加量、全脑放疗(适形全脑放疗和海马保护性全脑放疗)等放疗方式。同时,乳腺癌脑转移瘤的系统治疗技术进展迅速,在延缓脑转移瘤出现、维持无症状或无进展脑转移、延缓初始或挽救性的局部治疗方面展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部分研究表明,与单独放疗相比,乳腺癌脑转移瘤的放疗联合系统治疗有更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回顾乳腺癌脑转移瘤的放疗进展、系统治疗在乳腺癌脑转移瘤中的作用、放疗联合系统治疗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探讨,希望为该领域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