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时伴有LDLRAP1及ABCG8基因异常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家系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同时伴有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衔接蛋白1(LDLRAP1)及胆固醇转运蛋白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基因异常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一家系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2020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1例FH患者,采集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样本,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豆固醇和谷固醇含量。二代基因测序检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基因变异情况。采用Pymol软件对基因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并使用Uniprot Modelling软件行蛋白结构建模。结果:先证者表现为贫血合并多部位黄色瘤、早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三支严重病变;腹部超声示脾肿大;血涂片示异型红细胞、大血小板散在可见;血清TC、LDL-C、豆固醇和谷固醇浓度均升高[分别为8.54 mmol/L(正常值2.3~5.7 mmol/L)、4.84 mmol/L(正常值1.3~4.3 mmol/L)、44 μmol/L(正常值1.0~10 μmol/L)、28 μmol/L(正常值1.0~15 μmol/L)]。基因测序示:LDLRAP1:NM_015627.2:exon 4 c.415 C>T(p.Q139X),该纯合突变形成的蛋白截断体丢失多个稳定蛋白结构区域,不具备正常功能。同时,先证者发现ABCG8基因变异:exon13 c.1895T>C(p.V632A),exon8 c.1199C>A(p.T400K)。2例家系成员HDL-C增高(Ⅱ5:2.33 mmol/L,Ⅱ6:2.96 mmol/L);3例带ABCG8基因变异的成员豆固醇(Ⅱ8:23 μmol/L,Ⅱ7:24 μmol/L,Ⅰ2:18 μmol/L)、谷固醇(Ⅱ8:41 μmol/L,Ⅱ7:33 μmol/L,Ⅰ2:45 μmol/L)轻度增高。结论:同时伴有LDLRAP1及ABCG8基因异常的FH患者,可出现植物固醇浓度异常,其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应综合考虑家族史及LDL-C、植物固醇水平及基因检测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ABCA4基因新突变导致的Stargardt病一家系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1个Stargardt病家系进行临床特征与遗传学分析,并探讨三磷酸腺苷结合盒家族亚科A成员4(ABCA4)基因突变在Stargardt病中的致病性。方法:先证者因视力下降于2021年5月就诊于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根据Stargardt病临床诊断标准评估确诊先证者为Stargardt病。提取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成员基因组DNA,对先证者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寻找致病的突变基因。通过PolyPhen-2、SIFT、MutationTaster等网站分析突变位点危害性,利用Sanger测序验证并确认致病突变,进行同源物种保守性分析及三维蛋白结构功能预测以分析其致病性。结果:眼科检查表明先证者双眼视力下降、黄斑萎缩并伴有“牛眼征”,其他家系成员均正常。通过先证者的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和家系成员及正常对照的Sanger测序验证,ABCA4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215G>A和c.6563T>C)与该家系患者表型共分离。SIFT、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r网站预测这2个突变均有害,保守性分析和三维蛋白结构模型预测表明该突变导致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影响蛋白质功能。结论:ABCA4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215G>A和c.6563T>C)为该Stargardt病家系携带的致病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间质性肺疾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3基因变异筛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筛查老年间质性肺疾病(ILDs)患者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3(ABCA3)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老年ILD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对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断为ILDs的老年患者(≥60岁)进行影像学分析筛选后,对其中愿意提供外周血标本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03例患者进行外周血DNA提取,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查ABCA3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在6例患者中鉴定到ABCA3基因的7个罕见变异,这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7岁(60~72岁),性别分布相当,吸烟者占33.3%(2/6),其肺功能主要表现为弥散功能受损,最终诊断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3/6)、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1/6)和IgG4相关肺病(2/6)。同时,在其中1例患者中首次鉴定到导致特发性肺纤维化的ABCA3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p.Asp1465Asn、p.Leu39Val和p.Val93Ile3。结论:ABCA3变异相关老年人ILDs具有可变性,即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诊断、预后在不同患者表现不同。引发早发型ILDs的ABCA3突变多为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且多为致病性更强的无义突变,而引起老年人ILDs的ABCA3突变多为杂合子错义突变,这可能是引起ABCA3变异相关的老年人ILDs可变性的原因。由于目前已知治疗方案对ABCA3变异导致的ILDs患者反应欠佳,早期遗传学诊断可能通过加强疾病认知等方面使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携带 ABCA3突变的肺表面活性物质代谢障碍患儿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携带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子A3( ABCA3)复合杂合突变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建立符合研究需求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细胞系。 方法:细胞实验研究。采集患儿的外周静脉血并分离出PBMCs,体外培养,用携带重编程因子的非整合性仙台病毒载体转染PBMCs,对所产生的iPSCs细胞系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多能性标志物、验证其分化潜能,采用Sanger测序对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另外还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病毒残留。结果:对建立的iPSCs细胞系行核型分析显示为正常的二倍体46,XY核型,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干细胞多能性标志物OCT4、SSEA4、Nanog及Sox2染色呈阳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多能性标志物,显示TRA-1-60、SSEA-4和OCT4的表达。诱导向三胚层分化后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外胚层(PAX-6)、中胚层(Brachyury)和内胚层(甲胎蛋白)标志物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均为阳性。Sanger测序显示c.3997_3998del及c.3137C>T复合杂合突变。STR位点分析结果显示其来源于患儿PBMCs,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未检测到仙台病毒残留。结论:本研究用 ABCA3复合杂合突变患儿的PBMCs建立了iPSCs细胞系,为 ABCA3基因突变所致的NRDS发病机制的研究、治疗药物筛选及细胞治疗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至2019年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住院、接受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标准化治疗且进行了氯吡格雷吸收/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的ACS患者病历资料和随访记录,根据患者治疗1年内是否出现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脑梗死等血栓相关事件将患者分为血栓事件组及非血栓事件组,对比2组患者年龄、性别、烟酒嗜好、基础疾病、并用药物及氯吡格雷吸收/代谢相关等位基因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42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274例,女性68例,年龄(58±9)岁,78例(22.8%)发生血栓事件。血栓事件组与非血栓事件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并用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占比、细胞色素P450(CYP)2C19*3、对氧磷酶-1基因Q192R及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B1基因C3435T均无明显差异(均 P>0.05),但血栓事件组患者体重指数(BMI)、CYP2C19*2 GG型及CYP2C19*17 CT型患者的比例低于非血栓事件组(均 P<0.05),并用质子泵抑制剂患者和CYP2C19*17 CC型患者的比例高于非血栓事件组(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BMI( OR=0.915,95 %CI:0.847~0.989, P=0.026)、CYP2C19*2 GG型( OR=0,95 %CI:0~0.008, P<0.001)及GA型( OR=0.028,95 %CI:0.003~0.296, P=0.003)是氯吡格雷治疗后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CYP2C19*17 CC型( OR=2 856.665,95 %CI:87.337~93 436.810, P<0.001)是氯吡格雷治疗后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CYP2C19*2和CYP2C19*17突变是ACS患者氯吡格雷疗效和治疗后血栓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iR-93靶向TLR4/NF-κB信号通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究微小核RNA(miR)-93对Toll样受体(TLR)4/核转录因子(NF)-κB的调控作用及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大鼠经高脂饲料喂养+腹腔注射维生素D3复制AS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miR-93 模拟物(miR-93 agomir)组、agomir-NC 组、RS09(TLR4 激活剂)组、miR-93 agomir+RS09 组,每组 15 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内皮细胞比例以评价血管内皮损伤状况;Movat染色观察动脉血管泡沫细胞聚集状况;油红O染色检测斑块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记抗体(CD11)阳性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miR-93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TLR4/核因子(NF)-κB通路蛋白、脂质沉积相关蛋白如三磷酸腺苷(ATP)结合盒转运体(ABC)A1、载脂蛋白(Apo)A1、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ScR)-A、凝集素型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x)-1、M1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IL-1β、诱导型一氧化氮(iNOS)]、M2巨噬细胞极化相关蛋白[IL-10,几丁质酶-3样蛋白3(YM1)]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动脉血管内膜增厚、泡沫细胞聚集及脂质沉积严重,斑块面积比例、IL-6、CRP、循环内皮细胞比例、TG、TC、LDL-C水平、TLR4/NF-κB通路活化介导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应答活性均明显升高,HDL-C、miR-93表达明显降低(P<0.05).外源性上调miR-93,可明显促进脂质转运相关蛋白ABCA1及ApoA1表达,明显抑制TLR4/NF-κB通路活化介导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和炎症应答,缓解大鼠动脉血管内膜增厚、泡沫细胞聚集及脂质沉积,明显降低斑块面积及循环内皮细胞比例(P<0.05).RS09可明显促进TLR4/NF-κB通路活化介导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和炎症应答,并可拮抗miR-93 agomir发挥的上述作用(P<0.05).结论 外源性上调miR-93表达可能通过靶向抑制TLR4/NF-κB通路活化,发挥抗炎、抗M1型巨噬细胞极化、抗泡沫细胞聚集及抗脂质沉积作用,改善AS大鼠血管内皮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P3肽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观察P3肽对RAW264.7巨噬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筛选P3肽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的作用浓度,并用80 mg·L-1的ox-LDL诱导RAW264.7细胞形成泡沫细胞;分别采用油红D染色和总胆固醇含量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脂质沉积及总胆固醇含量;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及 Western blot检测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1,ABCG1)的 mRNA 和蛋白表达变化;分别应用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的激动剂TO901317、GW3965,以及LXR抑制剂GSK2033进一步验证P3肽调控ABCA1、ABCG1表达的作用机制.结果 P3肽明显减少RAW264.7细胞内脂质沉积,降低细胞内总胆固醇含量,上调ABCA1、ABCG1mRNA和蛋白表达;P3肽上调AB-CA1、ABCG1 的作用与 LXR 激动剂 T0901317、GW3965 相似;加入抑制LXR基因转录的抑制剂GSK2033后,P3肽对ABCA1、ABCG1的基因表达无上调作用.结论 P3肽可减少RAW264.7巨噬细胞内脂质积聚,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LXR-ABCA1/ABCG1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R219K多态性在不同饮食结构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腺苷三磷酸(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ABCAl)R219K多态性在不同饮食结构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血脂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ABCA1基因多态性.分析不同基因的频率在不同饮食结构人群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血脂的关系.结果 不同饮食结构的人群的ABCA1基因R219K的多态性位点存在RR、RK、KK型3种基因型,基因频率在不同饮食结构人群中的分布无差异性.K等位基因携带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C)水平高于RR基因型(P<0.05),KK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低于RR型(P<0.05).结论 K等位基因可能产生有益的临床血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速效救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主动脉形态及主动脉壁ABCA1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速效救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透射电镜下主动脉病理形态学及主动脉壁ABCA1的影响,探讨速效救心丸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加一次性大剂量钙负荷方法建立大鼠AS模型.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速效救心丸低、中、高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每组各10只.用药组灌服相应剂量的药物,正常组及模型组灌服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2周.12周后采血测定血脂,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并测定主动脉壁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速效救心丸中、高剂量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并且主动脉病理改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速效救心丸低、中、高剂量组ABCA1表达均有所上升,与模型组相比,低、中剂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效救心丸能够明显改善AS大鼠血脂谱,减轻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其抗AS、调节脂代谢紊乱的机制部分可能是通过上调ABCA1表达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GDF11通过上调ABCA1表达促进小鼠体内胆固醇逆转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对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的影响,并探究GDF11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 提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给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GDF11和激活素受体样激酶7(ALK7)抑制剂SB431542孵育24 h.利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质蓄积,提取总mRNA和总蛋白后,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GDF1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ABCG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给予小鼠腹腔注射外源GDF11,提取腹腔巨噬细胞用3H标记的胆固醇孵育后注射回小鼠腹腔内,每8h收集一次小鼠粪便,48 h后收集小鼠肝脏和血液样本,检测样本3H含量,计算胆固醇逆转运水平.结果 ox-LDL孵育24 h显著诱导巨噬细胞内脂质蓄积,同时抑制GDF11 mRNA及蛋白的表达.GDF11处理能有效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脂质蓄积,同时显著诱导ABC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经外源补充GDF11后显著提高小鼠体内胆固醇逆转运水平.GDF11孵育巨噬细胞后,在给予巨噬细胞ALK7抑制剂SB431542孵育后,GDF11对ox-LDL诱导细胞内脂质蓄积的抑制作用被拮抗,对ABCA1表达的调控作用也被抑制.结论 GDF11通过ALK7调节ABCA1的表达,从而促进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