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 M( P25, P75)表示。 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气态测压导管的尿道压力测定对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应用气态测压导管(ACC)的尿道压力测定(UPP)在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中的各项测量值,分析基于气态测压系统的UPP对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确诊的63例膀胱颈梗阻女性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因下尿路症状来院就诊为非膀胱颈梗阻的女性患者45例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接受基于ACC系统的尿动力检查及UPP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尿道压力测量值[ M( Q1, Q3)],分析相关测量值对女性膀胱颈梗阻的预测价值。 结果:观察组年龄61(47,67)岁,体质指数(BMI)为24.1(21.6,27.9)kg/m 2;对照组年龄65(58,71)岁,BMI为25.0(22.8,27.6)kg/m 2。观察组膀胱颈和尿道括约肌位置尿道压力均高于对照组[104.0(83.0,124.0)cmH 2O(1 cmH 2O=0.098 kPa)比42.0(31.0,65.5)cmH 2O、125.0(107.0,154.0)cmH 2O比99.0(77.0,124.0)cmH 2O,均 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膀胱颈位置尿道压力对女性膀胱颈梗阻的预测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AUC):0.946,95% CI:0.886~0.981,灵敏度为87.3%,特异度为91.1%],交互点图显示其最佳阈值为72 cmH 2O;将膀胱颈口尿道压力最佳阈值作为预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的阳性分界值,63例膀胱颈梗阻患者应用ACC行UPP检查检出膀胱颈梗阻59例(59/63,93.7%),Kappa值为0.774(95% CI:0.654~0.894),表明UPP测定与压力-流率诊断方法具有较高一致性。 结论:基于ACC的UPP检查可显示膀胱颈口位置及尿道括约肌位置的压力数值,膀胱颈口尿道压力>72 cmH 2O时有助于诊断女性膀胱颈梗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A型肉毒毒素(BTX-A)100 U注射剂量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对17家三甲医院的OAB患者进行试验。本研究分为核心试验阶段和扩展试验阶段。核心试验阶段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纳入标准:年龄18~75岁;口服抗胆碱能药物疗效不满意或不耐受;可自主排尿的患者。排除标准:过敏体质;严重的心、肾、肝脏疾病;6个月内接受过任何BTX制剂治疗;伴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糖尿病;有出血倾向者。按2∶1的比例将OAB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试验组将100 U的国产BTX-A用10 ml生理盐水复溶,于膀胱镜下分20个点注射入逼尿肌,注射位点分布于膀胱底部(5点)、膀胱三角区(3点)、两侧壁(各5点)及顶部(2点),避开膀胱颈,注射深度为黏膜下肌层。对照组同法注射不含注射用BTX-A的安慰剂。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6、12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平均每日尿急次数和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主要疗效指标为第6周随访时排尿次数较基线的变化情况。次要疗效指标为2、12周两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的变化情况,以及2、6、12周两组患者OABSS和生活质量评分、平均每日尿急次数和评分、平均每日尿失禁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基线的变化情况。治疗后12周记录不良事件。扩展试验阶段纳入标准:①受试者自愿接受BTX-A治疗;②第12周评估时,排尿日记显示每24小时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50%。进入扩展试验阶段两组患者在"第12周访视"时均注射1次100 U的国产BTX-A,然后随访12周,随访指标同核心试验阶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例,试验组144例,对照组7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47.75±14.20)岁与(46.39±15.55)岁]、性别(男/女:25/117例与10/61例)、病程[0.51(0.08,1.89)年与0.60(0.18,2.2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核心试验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6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值分别为2.40(0.70,4.60)次和0.70(-1.00,3.30)次,数据变化率分别为(16±22)%和(8±2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3, P=0.014);两组注射前后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P=0.008)。注射后2、12周的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较基线下降值,试验组分别为2.00(0.00,4.00)次和3.30(0.60,5.03)次,对照组分别为1.00(-1.00,3.00)次和1.70(-1.45,3.85)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8, P=0.012)。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2、6、12周的平均每日尿急次数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2.00(0.00,4.30)次和2.40(0.30,5.00)次、3.00(0.30,5.70)次和0.70(-1.30,2.70)次、0.70(-1.30,3.00)次和1.35(-1.15,3.50)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P=0.003, P=0.025)。试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6周的OABSS较基线下降值分别为1.00(0.00,4.00)分和0.50(-1.00,2.00)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7例和34例进入扩展试验阶段,分别有40例和28例完成扩展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12、14、18、24周的平均每次排尿量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16.60(-41.60,-0.60)ml和-6.40(-22.40,13.30)ml、(-35.67±54.41)ml和(-1.76±48.69)ml、(-36.14±41.51)ml和(-9.28±44.59)ml、(-35.85±43.35)ml和(-10.41±40.29)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P=0.006, P=0.012, P=0.016)。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包括残余尿量增加(试验组27例,对照组3例)、排尿困难(试验组21例,对照组6例)、尿路感染(试验组19例,对照组6例)、膀胱颈梗阻(试验组3例)、血尿(试验组3例,对照组1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试验组3例)等。除核心试验阶段两组的残余尿量增加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外,其他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核心试验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7例和3例残余尿量增加,其中仅试验组1例残余尿量>300 ml,所有患者残余尿量随注射后时间延长而改善或消失。 结论:膀胱壁注射国产BTX-A可减少OAB患者每24小时平均排尿次数、降低平均每日尿急次数、降低OABSS、增加平均每次排尿量,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术后创面修复的新认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其重要的治疗方式及解决患者尿路梗阻的有效方法。然而,术后仍可能发生下尿路刺激症状、感染、血尿及膀胱颈挛缩等严重并发症,极大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前列腺增生术后创面修复的优劣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探究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干预,将是减少前列腺增生术后并发症的全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SUI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女性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53.6±11.7)岁。孕次(3.1±1.4)次。5例有子宫切除术史。所有患者均有SUI症状,压力诱发试验阳性,指压试验阳性。超声检查提示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轻度膨出声像,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宽。根据简化盆腔器官脱垂分期系统分度,合并Ⅰ度前盆腔脱垂7例,Ⅱ度前盆腔脱垂73例。本组80例均全麻下行单支网片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患者取截石位。以盆底修复网片为原型裁剪为单支网片,网片由左右两侧臂和中间主体部分构成,为倒"T"形,左右对称。与传统吊带和网片相比,单支网片左右两侧悬吊臂增宽,以保证悬吊臂在耻骨降支有较大的受力面,防止吊带移动;中间主体部分增宽,使受力面从尿道中段延续至膀胱颈。选择双侧耻骨下支下缘外侧0.5 cm处穿刺,引导单支网片双臂从内向外穿出,完成单支网片悬吊。采用阴道成形术修复撕裂的肛提肌,成形会阴体,分层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缩窄阴道呈"双喇叭口状"。术后1、3、6个月随访,采用盆腔器官脱垂术后患者全身状况改善问卷(PGI-I)评价前盆腔脱垂治疗效果。SUI疗效评判标准:在术后无其他治疗的情况下,SUI症状完全消失,可自主控尿为治愈;SUI症状较术前减轻,剧烈活动时有少量漏尿,日常活动时无漏尿为改善;SUI症状较术前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仍无法控制漏尿为无效。结果:本组8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特殊情况。手术时间(90±8)min,术中出血量(20±10)ml。80例术后48 h拔除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超声检查测量残余尿量<50 ml,术后72 h出院。80例PGI-I问卷评价结果显示,76例(95.0%)主观治愈,4例(5.0%)主观缓解。80例SUI疗效评价,78例治愈(97.5%),2例改善(2.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尿潴留、尿路感染、膀胱收缩力异常、膀胱出口梗阻。结论:单支网片悬吊术保证了全尿道无张力悬吊,能有效治疗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近期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膀胱肌瓣在尿路梗阻性病变修复重建中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膀胱肌瓣组织在邻近尿路梗阻性病变修复重建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尿路梗阻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12例;年龄2~75岁。26例中,12例为男性前列腺增生手术后难治性膀胱颈部梗阻,年龄(70.0±3.5)岁,12例均有≥2次经尿道狭窄段内切开或电切术,其中9例留置膀胱造瘘管。6例女童为车祸外伤骨盆骨折后膀胱颈部及近端尿道闭锁,年龄(10.5±2.1)岁,尿道造影检查示缺损长度为1~2 cm。8例为输尿管下段狭窄或缺损(男2例,女6例);其中4例为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引起,4例为子宫肌瘤切除术引起;8例年龄(55.0±3.2)岁;8例静脉尿路造影/CT尿路造影(CTU)检查输尿管狭窄或缺损长度为5~6 cm。治疗方法:前列腺增生手术后难治性膀胱颈部梗阻患者,采用膀胱肌瓣尖端推移插入远端正常尿道黏膜后膀胱颈部"Y-V"成形;车祸后膀胱颈部及近端尿道闭锁的女童患者,采用2~4 cm的膀胱肌瓣扩大重建膀胱颈与近端尿道。以上两类患者留置导尿管3~4周,术后4周、3个月行尿流率和尿道镜检查评估手术效果。输尿管下段狭窄或缺损患者,取7~8 cm膀胱肌瓣管状成形重建输尿管下段,保留输尿管内支架管4周,术后4周、3个月行超声和静脉尿路造影/CTU检查,评估重建输尿管管腔通畅程度及是否合并肾积水、腰背部疼痛、泌尿道感染等。结果:2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组织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8.2±2.2)个月,12例前列腺术后难治性膀胱颈部梗阻患者术后拔除导尿管,10例可恢复正常排尿,最大尿流率(Q max) (17.2±2.8) ml/s;2例有排尿困难,定期行尿道扩张治疗。6例女童膀胱颈部及近端尿道闭锁者术后4周拔除导尿管,5例可顺利排尿并可控尿,Q max为(16.7±1.1)ml/s;1例合并尿失禁,等待后续治疗。8例输尿管下段重建患者CTU或静脉尿路造影检查见输尿管通畅,无梗阻性肾积水,无腰背部不适及泌尿道感染。 结论:应用带蒂膀胱肌瓣重建邻近的下段输尿管和膀胱颈部、近端尿道,是一种取材方便、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超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通过超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SVUDS),观察患者充盈期及排尿期尿道和周围盆底结构的改变,诊断26例女性膀胱出口梗阻(FBOO)。其中13例盆腔器官脱垂,排尿期可见尿道成角畸形;5例失调性排尿,排尿期中段尿道开放不佳;4例尿道狭窄,排尿期梗阻近端扩张,梗阻部位无松弛表现;1例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排尿期膀胱颈开放不完全;3例特发性膀胱出口梗阻,排尿期膀胱颈及尿道外括约肌开放良好。SVUDS有助于明确FBOO的病因,提高诊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膀胱出口梗阻无创性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尿道狭窄等导致的膀胱出口梗阻(BOO)是泌尿外科老年男性常见疾病,梗阻后常导致膀胱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造成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尽早去除梗阻,保护膀胱功能是诊治BOO的重要途径。目前对于BOO以及梗阻导致的储尿——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尿流动力学检查,因其检查专业性强、检查过程繁琐、费时、有创操作的缺点,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开展。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应用超声测量膀胱壁及逼尿肌厚度、估测膀胱重量、前列腺突入程度等方法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对下尿路储尿——排尿功能障碍的评估。本文对BOO无创检查方法进行综述,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尿道扩张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尿道扩张术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3月在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改良尿道扩张术治疗的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治疗前进行体检、尿常规检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超声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及膀胱尿道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均行α受体阻滞剂治疗3个月以上而无明显效果,在局部麻醉下行改良尿道扩张术,治疗结束后3个月行IPSS评分、尿动力学检查测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Qmax)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3例患者治疗后,25例患者诉排尿困难症状较前明显缓解,8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拟行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治疗后IPSS评分为(15.18±6.19)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4.86±7.26)分( t=3.782, P<0.001);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53.69±48.35)mL]较治疗前[(181.45±92.15)mL]明显减少( t=15.328, P<0.001);治疗后Qmax[(16.21±4.22)mL/s]明显高于治疗前[(7.91±1.69)mL/s]( t=6.358, P<0.001);治疗后Pdet.Qmax[(27.38±5.13)cmH 2O]较治疗前[(57.15±8.43)cmH 2O]明显下降( t=9.58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改良尿道扩张术是一种治疗女性膀胱颈梗阻有效方法,可作为手术治疗的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影响手术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的年龄为(50.2±10.4)岁,体质指数(BMI)为(24.4±3.6)kg/m 2。其中,恶性肿瘤811例,包括子宫颈癌405例、子宫内膜癌279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112例、外阴癌15例;良性疾病189例,包括子宫脱垂43例、子宫≥孕12周的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57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84例、要求复通的输卵管结扎患者5例。手术方式:恶性肿瘤患者中,子宫颈癌Ⅰa1期患者行筋膜外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Ⅰa2~Ⅱb期患者行子宫广泛性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术;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卵巢癌早期患者行全面分期手术,晚期患者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外阴癌行外阴广泛性切除+腹股沟淋巴清扫术。良性疾病患者中,子宫脱垂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阴道骶骨固定术;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子宫≥孕12周患者行子宫全切除+双侧输卵管(或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输卵管结扎要求复通的患者行输卵管复通术。(2)手术并发症:1 000例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患者中,25例(2.5%,25/1 000)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其中血管损伤11例、输尿管损伤11例、膀胱损伤2例、肠管损伤1例;130例(13.0%,130/1 000)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下肢静脉血栓66例、淋巴潴留囊肿20例、感染16例、肠梗阻9例、肾积水8例、生殖道瘘6例、腹壁切口疝4例、皮下气肿1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3.1%(25/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0/189; χ2 =4.778; P=0.029);子宫颈癌(4.2%,17/405)、卵巢癌(3.6%,4/112)均显著高于子宫内膜癌(1.4%,4/279)、外阴癌(0/15; P均<0.05)。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恶性肿瘤患者为15.2%(123/8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患者[3.7%(7/189); χ2 =17.807, P<0.01],但各恶性肿瘤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χ2 =4.318, P=0.229)。(3)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疾病性质(良、恶性)、手术时间、有无合并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40岁、BMI≥25 kg/m 2、既往有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合并慢性疾病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 P<0.05)。 结论:机器人系统妇科手术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因不同疾病的不同术式而异,患者的年龄、BMI、既往盆腹腔手术史、恶性肿瘤及合并慢性疾病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