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pHL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其家系的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内科确诊的3例pHLH患儿为先证者,并且以先证者及其16例家系成员为研究对象。对先证者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清铁蛋白、自然杀伤(NK)细胞、可溶性CD25,以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HLH相关基因突变检查。根据HLH-94方案和HLH-2004方案对先证者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3例先证者的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及转归。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患儿1,女性,4个月,因"发热7 d,发现血小板减少6 d"于2016年11月4日至本院就诊,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大。血常规结果示三系明显降低。骨髓检查示镜下可见噬血细胞现象。NK细胞活性降低,血清铁蛋白值增高,可溶性CD25水平增高。头颅MRI示桥脑右后份、左侧桥小脑结合臂、双侧基底节区、左侧丘脑、双侧额顶枕叶多发异常信号,脑实质发育欠饱满,双侧额颞部蛛网膜下腔增宽。脑脊液检查结果示:总蛋白、白蛋白值均增高。HLH相关基因检测及家系分析结果示:患儿1的RAB27A基因第5外显子c.272delA(p.Asp91ValfsTer11)(杂合),第3外显子c.121delA(p.Thr41GlnfsTer44)(杂合),分别来源于其父母,为双重杂合突变。患儿1确诊为Griscelli综合征(GS)-2相关HLH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按照HLH-2004方案规律治疗1 +个月后,病情未缓解,经患儿监护人放弃治疗后出院。②患儿2,男性,8岁,因"发热27 d"于2016年11月14日至本院就诊。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和颈部淋巴结大。血常规结果示三系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值降低,NK细胞活性降低,血清铁蛋白值增高,可溶性CD25水平增高。EB病毒(EBV)-DNA为1.42×10 6 copies/mL。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霍奇金淋巴瘤(HL)(混合细胞型)诊断。HLH相关基因突变及家系分析结果示:患儿2的PRF1基因第2外显子c.65delC(p.Pro22ArgfsX29)(杂合)和错义突变c.503G>A(p.Ser168Asn)(杂合),分别来源于其父母,为双重杂合突变。患儿2确诊为家族性pHLH(FHL)、HL(混合细胞型)、EBV感染。患儿2接受HLH-94方案治疗后,病情获得初步控制,此后采用HL方案化疗,病程2 +个月时,病情加重后死亡。③患儿3,男性,13岁,因"当地医院初诊确诊HLH,间断发热4 +个月"于2017年1月5日至本院就诊。临床表现为发热,肝、脾大。生化检测结果示甘油三酯水平增高,纤维蛋白原值降低。骨髓检查结果示偶见噬血细胞现象。NK细胞活性降低,血清铁蛋白值增高,CD107a脱颗粒功能降低。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HLH相关基因突变家系分析结果示:患儿3的PRF1基因第2外显子c.503G>A(p.Ser168Asn)(杂合),来源于其父亲。患儿3确诊为FHL。患儿3于外院治疗效果不佳,于本院接受HLH-2004方案治疗27 d,病情控制后出院,建议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此后,患儿未再返院复查,总病程7个月时FHL复发后死亡。 结论:对初诊淋巴结大伴EBV感染的pHLH患儿,应及早行淋巴结活检。对淋巴结大伴NK细胞活性和CD107a脱颗粒功能检测结果异常者,应进行HLH相关基因突变检测,以尽早确诊及治疗,提高pHLH患儿生存率。在此基础上,对pHLH患儿进行家系相关基因突变分析,可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CG-001对大鼠孤独症样行为及海马树突棘形态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ICG-001对大鼠孤独症样行为及海马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自然受孕,出生子代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ICG-001对照组、丙戊酸钠(VPA)组和ICG-001处理组。每组12只。运用三箱社交、埋珠、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社交、重复刻板和焦虑样行为。应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特异核蛋白(NeuN)阳性神经元数目。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磷酸化LIM激酶1(LIMK1)、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ofilin)、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和脑发育调节蛋白A(Drebrin A)蛋白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差异,以 Tukey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1.三箱社交行为实验:生理盐水对照组、ICG-001对照组、VPA组和ICG-001处理组与新奇大鼠接触时间分别为(219.42±5.38) s、(218.67±10.12) s、(126.58±5.02) s、(218.58±6.63) s,偏好指数分别为0.43±0.05、0.43±0.04、0.22±0.01、0.42±0.04;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接触时间及偏好指数均显著增加(均 P<0.05)。2.埋珠实验:4组大鼠埋珠数量分别为(9.13±0.52)个、(9.08±0.64)个、(15.13±0.82)个、(9.42±0.86)个;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埋珠数量显著减少( P<0.05)。3.旷场实验:4组大鼠的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分别为(82.33±1.83) s、(81.32±4.19) s、(45.51±3.02) s、(81.44±3.19) s;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增加( P<0.05)。4.高架十字迷宫实验:4组大鼠在开臂停留时间分别为(107.75±7.23) s、(106.08±7.50) s、(63.42±1.91) s、(106.67±7.07) s;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在开臂停留时间显著增加( P<0.05)。5.免疫荧光实验:4组大鼠海马CA1区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分别为(41.83±1.17)×10 4/μm 2、(41.00±0.77)×10 4/μm 2、(27.17±0.95)×10 4/μm 2、(40.00±0.90)×10 4/μm 2;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较多( P<0.05)。6.高尔基染色实验:4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密度分别为(0.74±0.04)个/μm、(0.73±0.03)个/μm、(0.49±0.03)个/μm、(0.70±0.02)个/μm,其中蘑菇型顶树突棘所占百分比(0.49±0.02)%、(0.49±0.02)%、(0.33±0.02)%、(0.43±0.02)%,瘦长型顶树突棘所占百分比(0.27±0.02)%、(0.26±0.02)%、(0.34±0.01)%、(0.26±0.01)%。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顶树突棘密度明显增加( P<0.05),蘑菇型树突棘增多和瘦长型顶树突棘减少(均 P<0.05)。7.Western blot实验:4组大鼠海马磷酸化LIMK1/LIMK1比值分别为100.33±2.30、99.34±2.28、57.76±4.10、99.13±1.90,磷酸化Cofilin/Cofilin比值分别为100.18±2.43、100.18±1.70、57.12±1.88、99.53±1.69,F-actin/球状肌动蛋白(G-actin)比值分别为100.07±0.86、99.99±1.72、51.19±1.23、99.28±3.17,Drebrin A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79±1.19、100.12±2.04、52.86±3.26、99.97±2.44;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显著上调了海马中磷酸化LIMK1、Cofilin、F-actin和Drebrin A表达(均 P<0.05)。 结论:ICG-001可能通过调控LIMK1/Cofilin信号通路,促进F-actin形成和上调Drebrin A表达,增强树突棘形态发育,进而改善大鼠孤独症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白蛋白紫杉醇及替吉奥用于进展期胃癌的转化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旨在评估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白蛋白紫杉醇和替吉奥四药联用作为进展期胃癌转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研究。收集2019年9月1日—2021年8月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纳入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7例。入组患者均接收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紫杉醇+阿帕替尼+替吉奥治疗(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卡瑞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注射,第1天;白蛋白紫杉醇240 mg/m 2静脉注射,第2天;阿帕替尼500 mg口服,每日1次,第1天至第21天;替吉奥40~60 mg,每日2次,第1天至第14天)。经多学科联合会诊评估为可R0切除者,则需停药至少2周,并接受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当出现疾病进展,或出现难以忍受的毒性,或者患者撤回同意,或接受转化治疗,则退出研究。主要分析患者转化率、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计数资料用例和百分率(%)表示,亚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患者生存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采用Log-rank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在数据截止日期(2021年12月15日),中位随访期为19.5个月。17例患者中8例接受治疗后成功进行了手术(转化率为47.1%, 95% CI:0.262~0.690),且均为R0切除。治疗的ORR为47.1%(8/17),DCR达82.4%,中位总体生存期为23.63个月。3例(17.6%)患者发生3级不良事件,包括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疲劳、蛋白尿、肠梗阻等。未发生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或治疗相关死亡。 结论:在晚期胃癌患者中,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白蛋白紫杉醇和替吉奥联合作为局部不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的转化治疗,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制的毒性,为转化治疗提供新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臂CT激光引导穿刺联合DSA下经皮肾盂置管引流治疗盆腔恶性肿瘤致肾盂积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C臂CT激光引导穿刺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皮肾盂置管引流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所致肾盂积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6例因盆腔恶性肿瘤致输尿管梗阻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0例,女46例。年龄(54.0±10.1)岁。盆腔恶性肿瘤分别为结直肠癌7例,膀胱癌3例,宫颈癌36例,子宫内膜癌3例,卵巢癌2例,胃癌盆腔转移4例,盆腔肉瘤1例。56例共71侧肾盂扩张。肾盂扩张12~50 mm。肾盂积水程度为轻度36侧,中度27侧,重度8侧。术前血红蛋白(103.83±23.41)g/L,尿素氮(9.90±6.22) mmol/L,肌酐(155.80±146.83) μmol/L。穿刺及置管引流术中,患者取俯卧位,采用C臂CT扫描并规划穿刺路径,DSA机平板探测器的激光定位皮肤穿刺点。局麻后在非透视状态下于患者呼气末闭气时调整穿刺针的穿刺方向,使皮肤穿刺点、穿刺针针尾、激光定位点呈"三点一线"的状态以达到预设的穿刺角度,然后根据规划的穿刺深度完成肾盂穿刺,肾盂穿刺成功后在DSA下行经皮肾盂外引流管置入或输尿管支架管置入。记录术中肾盂穿刺次数、穿刺时间、辐射剂量、肾盂外引流管置入角度与预设穿刺角度的偏差,以及术后血红蛋白变化、肾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56例71侧肾盂穿刺和置管引流均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100.0%(71/71)。首针穿刺成功率为97.2%(69/71),有2侧于术中第二次穿刺成功。肾盂穿刺时间(1.9±1.8)min。术中辐射剂量(2.7±1.5)mSV。53侧置入肾盂外引流管,其中29侧外引流管置入角度与预设角度相同,24侧存在3°以内偏差;18侧置入输尿管支架管。术后第1天复查血红蛋白(104.23±23.02)g/L,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77);尿素氮(5.31±1.99) mmol/L( P=0.008),肌酐(62.25±16.72) μmol/L( P=0.002),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C臂CT激光引导穿刺联合DSA下经皮肾盂置管引流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所致输尿管梗阻安全、有效,肾盂穿刺准确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衰竭患者行血液透析后发生卡波西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65岁,维吾尔族,因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11个月,皮疹1月余于2020年5月入院。患者2019年6月因胸闷气短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糖尿病肾病"入院行颈内静脉半永久透析导管置入,并行左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出院后回当地医院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平日一般状况尚可。1个月前双下肢出现散在紫红色结节状斑丘疹,无痒痛等自觉症状,后逐渐累及耳廓及口腔。既往糖尿病史30年,高血压病史8年,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6年余。否认婚外性接触史及吸毒史,无类似家族史。入院体检:体温36.9 ℃,心率91次,脉搏20次,血压13.8/7.2 kPa。皮肤科检查:口腔上颚可见紫红色结节,边界清晰(图1A);两侧耳廓及双下肢散在分布紫红色结节及斑块,大小不等,部分融合成片,突出皮肤,无触痛,压之不褪色(图1B、1C)。双侧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大者约鸡蛋大小,质硬,界清,不可移动,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26 × 10 9/L,淋巴细胞比例0.14(参考值:0.20 ~ 0.40,下同),血红蛋白94 g/L(110 ~ 150 g/L),血小板217 × 10 9/L[(100 ~ 300)× 10 9/L],尿素氮25.45 mmol/L(1.7 ~ 8.3 mmol/L),肌酐732.57 μmol/L(50 ~ 130 μmol/L),血钙1.81 mmol/L(2.10 ~ 2.60 mmol/L),血磷1.26 mmol/L(1.00 ~ 1.60 mmol/L),白蛋白31.04 g/L(35 ~ 55 g/L)。红细胞沉降率52.00 mm/1 h(0 ~ 20 mm/1 h),C反应蛋白30.55 mg/L(0 ~ 10 mg/L),糖化血红蛋白比例8.6%(3.6% ~ 6.0%),甲状旁腺激素376.70 ng/L(15 ~ 65 ng/L)。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抗体、抗核抗体及抗双链DNA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及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均为阴性。腹部超声示双侧腹股沟区多发低回声结节,考虑增大淋巴结回声;双肾、双侧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双下肢血管B超示双下肢动脉内中膜增厚毛糙;双下肢皮下组织水肿;双下肢静脉血流通畅;双侧腹股沟区及右侧腘窝低回声结节,考虑肿大淋巴结。肺部计算机断层扫描:①支气管炎;②双肺多发小结节灶,结节灶沿肺纹理分布,叶间胸膜增厚(图2);③双侧腋窝区多发肿大淋巴结。右下肢皮损活检:表皮大致正常,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层大量血管增生伴内皮增厚,将真皮上部网状层的胶原纤维分开,增生的血管周围梭形细胞浸润,其间可见血管样裂隙,部分裂隙内可见红细胞,并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图3A)。免疫组化:人类疱疹病毒8型(human herpes virus 8,HHV-8)阳性(图3B);CD31(图3C)、CD34(图3D)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环状RNA的体外构建及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利用真核生物mRNA成熟过程中内含子外显子置换(permuted intron exon,PIE)策略,构建可在体外环化(in vitro cyclization,IVC)并具有翻译功能的RNA,转染HEK-293T细胞后进行表达.方法 选取具备Ⅰ型催化内含子(group Ⅰ catalytic intron)的 5'和 3'环化臂、柯萨奇病毒 B3(Coxsackievirus B3,CVB3)的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以及目的基因序列构建模板质粒,通过PCR法获得线性化质粒模板,经体外转录(in vitro transcription,IVT)合成线性RNA,依次添加环化试剂完成IVC得到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核糖核酸酶R(ribonuclease R,RNase R)消化的方式确认RNA环化.将分别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 luciferase,Flue)及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IVR-180)的circRNA转染HEK-293T细胞,逐一验证其体外表达情况.结果 RNA环化后电泳主条带变小,且出现环化产生的小片段,经RNase R消化,仅环化后RNA条带仍有部分保留.转染EGFP-circRNA的HEK-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绿色荧光;转染Fluc-circRNA的HEK-293T细胞Fluc表达值平均为未环化RNA的20倍以上,且随Fluc-circRNA转染剂量的升高,荧光数值(relative light unit,RLU)呈上升趋势;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转染HA-circRNA的HEK-293T细胞成功表达了 HA蛋白.结论 在体外成功环化了线性RNA并完成不同蛋白的表达,为新型流感疫苗及mRNA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miR-30b-5p通过Sema3A调控HUVECs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与血管形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究miR-30b-5p对HUVECs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与血管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培养的HU-VECs细胞进行不同处理:blank组(正常糖培养)、HG组(高糖培养)、HG+mimic-NC组(高糖联合mimic-NC转染)、HG+miR-30b-5p mimic 组(高糖联合 miR-30b-5p mimic 转染)、HG+miR-30b-5p mimic+oe-NC 组(高糖联合 miR-30b-5p mimic+oe-NC 转染)、HG+miR-30b-5p mimic+oe-Sema3A 组(高糖联合 miR-30b-5p mimic+oe-Sema3A转染).CCK-8、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血管生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血管形成.qRT-PCR 检测 miR-30b-5p、Sema3A mRNA 表达.Starbase、Targetscan、miRDB 网站预测 miR-30b-5p 与 Sema3A 的靶向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30b-5p对Sema3A的靶向调控.结果 与blank组比较,HG组HU-VECs细胞miR-30b-5p表达下降,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能力降低,凋亡率增加(均P<0.05);与HG+mimic-NC组比较,HG+miR-30b-5p mimic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能力增强,凋亡率降低(均P<0.05);miR-30b-5p 靶向调控 Sema3A;与 HG+miR-30b-5p mimic+oe-NC 组比较,HG+miR-30b-5p mimic+oe-Sema3A 组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能力降低,凋亡率增加(均P<0.05).结论 miR-30b-5p通过负调控Sema3A促进高糖介导的HUVECs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抑制其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慢性牙周炎龈沟液中Sema3A/Nrp1通路与炎症反应、骨质破坏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龈沟液中Sema3A/Nrp1通路与炎症反应、骨质破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的49例患者作为C P组,同期体检且牙列完整的55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龈沟液并测定Sema3A/Nrp1、炎症反应指标、骨代谢产物、骨代谢分子的蛋白含量.结果:CP组龈沟液中Sema3A、Nrp1、PICP、Wnt1、β-catenin、OPG的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YKL40、CXCL16、ICAM1、HMBG1、SDF1α、ICTP、NTX、CTX、RANKL、5-LOX、LTB4的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P患者龈沟液中Sema3A、Nrp1的蛋白含量与YKL40、CXCL16、ICAM1、HM-BG1、SDF1α、ICTP、NTX、CTX、RANKL、5-LOX、LTB4的蛋白含量呈负相关,与PICP、Wnt1、β-cate-nin、OPG的蛋白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慢性牙周炎龈沟液中Sema3A/Nrp1通路的抑制能够加重炎症反应、促进骨质破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Red重组介导大肠杆菌外膜蛋白A缺失突变菌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大肠杆菌外膜蛋白A(outer membrane protein-A,OmpA)基因缺失株,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 以已知大肠杆菌OmpA为靶点在其两端设计同源臂引物,以质粒pKD3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出氯霉素筛选标记序列,然后采用Red重组技术利用质粒pKD46诱导表达的重组酶通过电击的方法把外源构建打靶片段导入大肠杆菌,构建大肠杆菌OmpA基因缺失突变株.以菌落PCR方法检测基因大小,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情况,以重组菌株培养过程的吸光度(A600)值来反映重组子的生长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OmpA基因缺失突变株,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和细菌生长曲线测定,发现OmpA基因成功完全丢失,突变株的生长曲线与野生型的差异不显著.结论 OmpA基因缺失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为进一步研究疫苗活载体提供了一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羟氯喹致顽固性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35岁,因左上臂发疹1周,泛发加重3d,伴发热1d于2016年5月16日入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患者诉起疹前2周因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口服泼尼松25 mg/d,发疹前10d加服羟氯喹片200 mg,每日2次.入院前1周右上臂出现红斑,红斑持续扩大并增多,并自觉瘙痒.入院前3天,患者面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类似红斑,并相互融合.入院前1天开始自觉乏力、发热,无咳嗽咳痰、咽痛、腹泻、关节痛等不适.2016年2月在院外因血小板减少输血治疗2次,4月在外院诊断未分化结缔组织病,ANA 1∶1 000颗粒型,抗核糖核蛋白抗体及抗干燥综合征A抗原抗体阳性,给予口服泼尼松片(25 mg/d)、羟氯喹片(200 mg,每日2次).无银屑病个人史及家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