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悉朋友非自杀性自伤对青少年自伤和自杀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知悉朋友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与青少年自伤和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随机整群抽取厦门市1所中学1 683名学生,采用自我伤害的想法和行为访谈问卷(self-injuriou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interview,SITBT)的自伤条目评定学生是否知悉朋友的自伤史和自身的自伤行为,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儿童青少年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MINI-KID)的自杀条目评定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行为。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知悉朋友的NSSI病史与青少年自我报告的自伤和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共1 683名初、高中学生完成调查,其中知悉朋友NSSI史有412名(24.4%),未知悉朋友NSSI史1 271名(75.6%)。知悉朋友NSSI史与未知悉朋友NSSI史青少年在年龄、性别、是否留守儿童、精神障碍以及自身NSSI、自杀尝试、自杀意念等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知悉朋友NSSI病史对青少年自身的NSSI行为( β=0.558, OR=2.01,95% CI=1.58~3.88)、自杀意念( β=0.238, OR=3.03,95% CI=2.08~5.55)和自杀尝试( β=0.233, OR=2.88,95% CI=1.55~5.45)有正向预测作用( P<0.05)。 结论:知悉朋友的NSSI史可能会对青少年自身的自伤和自杀行为产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职业人群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效应修饰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效应修饰作用,为预防高尿酸血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基于2021年10-12月来自四川省、贵州省28个地级市和重庆市33个区(县)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的西南职业人群队列基线数据,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及实验室生化检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得分根据吸烟、饮酒、膳食模式、体力活动和低体重/超重状况进行评分,分值越高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越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评分、吸烟状况、饮酒状况等与高尿酸血症的关系,采用分层分析探索高血压等疾病对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高尿酸血症之间关系的修饰效应。结果:共纳入11 748名研究对象,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现在吸/既往吸烟、现在饮/既往饮酒及BMI异常是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对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呈现累积效应,随着得分的升高,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升高, OR值由1.64(95% CI:1.34~2.00)上升至2.89(95% CI:2.39~3.50)。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人群中,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对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影响更大。 结论:多种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的共存会升高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这一效应在高血压、血脂异常人群中更明显。及时纠正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并控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降低患高尿酸血症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简介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负担逐年加重,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我国西南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域特色鲜明,慢性病负担沉重,但卫生资源相对匮乏,高危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为全面深入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多民族人群疾病分布模式和潜在暴露风险规律,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项目组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资助,于2017年启动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建设。目前,西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5省/市/自治区共招募119 556名30~79岁居民(西藏自治区为18~79岁),已建成大规模、多民族、高质量自然人群队列及生物样本库。项目组围绕西南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健康效应已取得初步研究进展,并对欠发达地区大型队列的构建模式进行了创新,可为复杂地理场景的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建立与研究提供借鉴,为我国精准医学研究与多民族疾病防控决策提供高质量基础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健康相关行为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有关健康相关行为(健康行为)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研究视角从专注多种健康行为与某个慢性病间“多因单果”的独立效应,逐渐转向多个健康行为与慢性病“多因多果”的复杂相互作用。复杂网络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板块,该理论考虑了众多因素在同一网络中的博弈关系,可通过一系列复杂网络模型、指标,揭示健康行为与慢性病多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作用。本文对复杂网络理论定义、发展及其在健康行为与慢性病领域的常用模型和指标、案例内容进行综述,旨在打开复杂网络理论在健康领域更广阔的运用场景,为后续健康行为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自暴发以来,以其高致病性和传染性,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到目前为止,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致病机制仍不明确,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作为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成为研究热点。基于目前对2019-nCoV的了解,其疫苗的研发几乎涵盖了目前疫苗研究的所有形式,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mRNA或DNA疫苗)等。本文就2019-nCoV疫苗的候选靶点、疫苗类型、研发现状及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恢复期去红细胞成分血治疗重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制及安全性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目前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不能有效清除病毒是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细胞免疫在机体清除冠状病毒的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在血浆治疗基础上对细胞免疫进行研究。恢复期去红细胞成分血中含有血液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全部成分,这一方法较血浆治疗增加了细胞免疫治疗部分。目前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干扰素、血小板、特异性效应细胞及记忆细胞等在清除冠状病毒的免疫过程中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成分血中以上各要素在输注安全性、治疗机制及在免疫紊乱和过度炎症反应干预方面等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新冠肺炎的救治提供一个可选的参考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因果图模型及其在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不良饮食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但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定量阐明具体饮食因素与健康结局的因果关联面临很多困难。近年来,因果推断的迅速发展为充分利用和发掘观察性研究数据,产生高质量的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工具。其中,因果图模型通过整合大量先验知识将复杂的因果关系系统可视化,提供了识别混杂和确定因果效应估计策略的基础框架,基于不同的因果图,可选择调整混杂、工具变量或中介分析等不同的分析策略。本文对因果图模型的思想和各种分析策略的特点及其在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旨在促进因果图模型在营养领域的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慢性活动性 EB病毒感染(CAEBV)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 2017 年 1 月—2021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64 例 CAEBV 患者为 CAEBV 组,同期 64 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为IM组,64 例体检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比较 3 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外周血NK细胞、B细胞水平以及CD3+、CD4+、CD8+、CD4+CD28+、CD8+CD28+、CD4+CD25+、DR+CD8+、CD38+CD8+、CD4+和 CD8+初始 T细胞、记忆T细胞亚群水平.对CAEBV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结局分为存活组(n=49)和死亡组(n=15),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上述各指标水平,并对两组预后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指标进一步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M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CD4+ CD25+、DR+ CD8+、CD38+ CD8+、效应记忆 CD4+ CD62 L-CD45 RO+、效应记忆 CD8+ CD62 L-CD45 RO+更高,而 NK 细胞、B 细胞水平、CD4+ CD28+、CD8+CD28+、初始CD4+ CD62 L+ CD45 RA+、初始 CD8+ CD62 L+ CD45 RA+水平更低(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CAEBV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D3+、CD4+、CD8+、NK 细胞、B 细胞水平、CD4+ CD28+、CD8+ CD28+、初始CD4+CD62 L+CD45 RA+、初始 CD8+ CD62 L+ CD45 RA+水平更低,CD4+ CD25+、DR+ CD8+、CD38+ CD8+、效应记忆CD4+CD62 L-CD45 RO+、效应记忆CD8+CD62 L-CD45 RO+更高(均P<0.05).IM组及 CAEBV 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在 EBV DNA拷贝数、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AST、白蛋白、血清铁蛋白、CD4+CD28+、CD38+CD8+、初始CD4+CD62 L+CD45 RA+、初始CD8+CD62 L+CD45 RA+水平上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BV DNA>105 拷贝/mL、血小板计数<50×1012/L、白蛋白<30 g/L以及血清铁蛋白>5 000 μg/L是CAEBV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EBV患者存在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及免疫功能紊乱,EBV DNA>105 拷贝/mL、血小板计数<50×1012/L、白蛋白<30 g/L 以及血清铁蛋白>5 000 μg/L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需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鸡冠状病毒感染Vero细胞后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活化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探讨鸡冠状病毒[即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感染Vero细胞后,NLRP3炎症小体的变化.方法 通过荧光染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 法检测IBV Beaudette株感染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不同时间点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信号分子.结果 IBV感染Vero细胞后,病毒开始增殖并有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现象;通过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活性氧水平,发现IBV可使Vero细胞内活性氧含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与IL-18的分泌量,发现IBV能促进细胞IL-1β、IL-18的分泌;qRT-PCR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基因(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的转录水平,发现IBV感染Vero细胞后,所有检测基因mRNA表达量均在不同时间点高于对照组.结论 IBV感染Vero细胞后可活化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并进一步促进IL-1β、IL-18的分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一株减毒百日咳鲍特菌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百日咳是传染性强、感染率高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感染婴幼儿,是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是引起百日咳的最主要病原菌.近年来世界各地多次出现百日咳暴发,迫切需研制更加有效的新型百日咳疫苗.本研究构建了一株减毒百日咳活疫苗BPTM1,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敲除编码百日咳鲍特菌主要毒力因子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X)和皮肤坏死毒素(dermonecrotic toxin,DNT)的基因,并用大肠埃希菌的同源基因置换了负责气管细胞毒素(tracheal cytotoxin,TCT)转运的基因 ampG.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验证毒素及相关基因的敲除和置换,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表明PTX的S1亚基未表达.体外生长曲线和体内定植曲线均表明,相比于野生型百日咳鲍特菌BPMM,减毒BPTM1的生长和定植能力未受影响,其所致肺部病理效应减轻,而所诱导的百日咳鲍特菌特异性IgG、IgG1、IgG2a抗体保持高水平.本研究表明,减毒百日咳鲍特菌BPTM1有可能成为百日咳候选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