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产后出血是常见的产科并发症,是导致全球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子宫收缩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催产素及卡贝催产素等子宫收缩剂是预防和治疗子宫收缩乏力的一线药物,催产素作为预防产后出血的首选药物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子宫收缩剂,其在不同分娩方式中的用药途径、给药时机、剂量和给药速率等方案尚未达成一致.其中多胎妊娠、肥胖等产后出血高危人群中催产素的使用方案与低危人群不同,现有研究的热点是在产后出血高危人群中,如何以最低剂量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综述催产素预防产后出血及其给药方案,总结催产素在不同分娩方式中的应用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行取卵术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行取卵术患者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的数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的患者110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55例):丙泊酚无痛取卵组(P组)和布洛芬组(C组)。术前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患者入室后监护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P组麻醉诱导方法为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2.0~2.5 mg/kg,待患者Ramsay镇静评分达6分后开始手术,丙泊酚8~12 mg·kg -1·h -1静脉泵注维持麻醉;C组术前15 min于阴道深部置入布洛芬栓剂。记录两组患者年龄、BMI、不孕年限、手术时间、ASA分级、所用超促排卵用药的天数、促排卵用药总量、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雌二醇(estradiol, E2)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在麻醉诱导前(T 0)、手术开始即刻(T 1)、手术结束即刻(T 2)、术后10 min(T 3)4个时间点的MAP、心率、SpO 2,T 3时的VAS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收集T 0、T 2、术后第1天晨(T 4)、胚胎移植前(T 5)静脉血,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数量;记录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情况。 结果:P组MAP、心率在T 1、T 2、T 3时低于C组( P<0.05)。与T 0比较:P组MAP及心率在T 1时升高,T 3时降低( P<0.05);C组MAP及心率在T 1、T 2、T 3时均升高( 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SpO 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组T 3时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术中体动例数少于C组( P<0.05)。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组T 2时NK细胞数量少于C组( P<0.05);与T 0比较,P组T 2时NK细胞数量减少( P<0.05)。两组患者受精卵形成率、胚胎形成率、早期流产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组获卵数、获卵率高于C组( P<0.05)。 结论: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取卵术能够降低患者NK细胞的数量,虽对单次妊娠结局无显著促进作用,但可以取得更高的获卵率,对后续妊娠结局有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 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 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 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 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 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甲状腺肿并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孕妇,32岁,怀孕4次,生育1次,自然流产1次,异位妊娠1次。2020年行剖宫产分娩一健康女婴。孕妇既往无内分泌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孕期甲状腺功能检查未见异常,家族史无特殊。孕30周当地医院产前超声提示胎儿甲状腺肿大,转入我院进一步检查。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前颈部区域可见甲状腺明显增大,呈均匀低回声,右叶大小3.3 cm×3.0 cm×1.9 cm,左叶3.5 cm×3.1 cm×2.0 cm,峡部厚1.0 cm,甲状腺周长14.2 cm(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示双侧甲状腺内血流信号较丰富,以周边为主(图2)。肿大甲状腺包绕气管,横断面可见气管受压变瘪,左右径0.2 cm,前后径0.5 cm。羊水无回声区最深处为10.7 cm(图3),羊水指数29.9 cm。胎心率153次/min。超声提示:①胎儿甲状腺弥漫性明显肿大;②羊水多。产科充分告知胎儿父母病情并征得知情同意,行脐静脉穿刺,送检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及胎儿甲状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①胎儿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基因上存在1个遗传自父亲的致病性变异[c.7800 G>A(p.W2600*)]和1个遗传自母亲的意义不明确变异[c.746G>A(p.G249D)],为复合杂合变异,根据ACMG指南,可能为甲状腺分泌障碍3型;②脐血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 )17.221 mU/L(正常范围0.380~4.340 mU/L)。综合考虑,临床诊断为胎儿甲状腺肿;胎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胞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双胞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双胞胎NEC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与单胎NEC早产儿进行比较,了解双胞胎NEC早产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双胎早产儿NEC发生率[8.1%(124/1 539例)]高于单胎早产儿[3.8%(497/13 19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887, P<0.001)。自然分娩组双胞胎之小例数多于双胎之大(23例比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9, P<0.05)。与单胎NEC早产儿比较,双胞胎NEC早产儿出生体质量较低[(1 424±439) g比(1 761±596) g, t=-15.07, P<0.001],出生后需要机械通气率较高[37.1%(46/124例)比17.9%(89/497例), χ2=15.539, P<0.001],死亡率较高[13.7%(17/124例)比7.0%(35/497例), χ2= 5.401,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胞胎NEC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率较单胎NEC早产儿高[54.8%(68/124例)比43.9%(218/49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885, P<0.05)。与单胎NEC早产儿手术组比较,双胞胎NEC早产儿手术组手术年龄较小[(20.6±17.5) d比(29.4±24.4) d, t=-5.673],贫血程度[(118.284±22.429) g/L比(127.460±28.352) g/L, t=-3.398]、血小板减少程度[(213.570±150.548)×10 9/L比(220.250±169.610)×10 9/L, t=-3.238]、代谢性酸中毒程度(7.215±0.211比7.355±0.418, t=-4.207)、休克比率[52.9%(36/68例)比36.7%(80/218例), χ2=5.673]、需要机械通气比率[54.4%(37/68例)比35.8%(78/218例), χ2=7.484]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肠管广泛坏死是单/双胞胎NEC早产儿手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随访1年,2组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比例、严重神经发育问题比例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胞胎早产儿出生体质差,NEC发病率高,病情进展快、需更早进行手术干预。双胞胎NEC早产儿手术比例高,术后并发症重,需密切观察,合理分析,尽早预防及干预,以降低双胞胎早产儿NEC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联合程控间歇脉冲注入技术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DPE)联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技术(PIEB)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提出自然分娩和椎管内镇痛要求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200例,初次妊娠,ASA分级为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分为2组( n=100):单纯硬膜外阻滞+PIEB组(E组)和DPE+PIEB组(D组)。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E组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D组进行针内针蛛网膜下腔穿刺,随后将硬膜外导管置于硬膜外腔内3~4 cm。连接硬膜外脉冲泵(0.08%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4 μg/ml),参数设置:首次剂量10 ml,背景剂量10 ml/h,PCA剂量5 ml,间隔时间20 min。记录镇痛起效时间、给药后30 min内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的情况、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输注量、罗哌卡因补救镇痛情况、罗哌卡因用量和分娩方式。记录孕妇低血压、瘙痒、恶心、呕吐、穿刺后头痛和胎儿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的Apgar评分。产后1 d常规随访产妇对镇痛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E组比较,D组镇痛起效时间缩短,感觉阻滞平面达到S 2比率升高,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罗哌卡因用量减少( P<0.05),运动阻滞发生率、罗哌卡因补救镇痛率和产妇满意度评分、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DPE联合PIEB用于分娩镇痛可缩短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效果确切,且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双绒毛膜双胎手术减胎与自然减胎活产儿母婴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受孕的双绒毛膜双胎手术减胎与自然减胎活产儿母婴结局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2014年3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共11 050个新鲜/冻融周期双胚胎移植后单胎活产周期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手术减胎组(226例)、自然减胎组(1 506例),同时以单胎妊娠者为对照组(9 31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3组的基本临床资料、母胎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母婴结局的因素。结果:自然减胎组胎膜早破比例为1.4%(21/1 506),手术减胎组为1.3%(3/226),对照组为0.6%(56/9 31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3),手术减胎组、自然减胎组早产率[17.3%(39/226)、11.6%(175/1 506)]、极早产率[4.0%(9/226)、1.9%(28/1 506)]、低出生体质量儿占比[15.5%(35/226)、8.6%(129/1 506)]、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占比[3.1%(7/226)、1.3%(20/1 506)]、小于胎龄儿发生率[9.3%(21/226)、9.1%(137/1 506)]与对照组[7.7%(721/9 318)、0.9%(86/9 318)、3.9%(367/9 318)、0.5%(45/9 318)、6.0%(560/9 318)]比较,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手术减胎组早产(a OR=2.37,95% CI:1.64~3.42, P<0.001)、极早产(a OR=4.26,95% CI:2.02~8.97, P=0.001)、低出生体质量(a OR=4.35,95% CI:2.94~6.44, P<0.001)及小于胎龄儿(a OR=1.82,95% CI:1.14~2.92, P=0.013)与自然减胎组(a OR=1.54,95% CI:1.29~1.84, P<0.001;a OR=1.95,95% CI:1.26~3.01, P=0.003;a OR=2.26,95% CI:1.83~2.79, P<0.001;a OR=1.60,95% CI:1.31~1.95, P<0.001)相比风险均更高。3组出生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ART受孕的双绒毛膜双胎手术减胎及自然减胎活产儿的母胎并发症及子代出生缺陷风险与单胎妊娠近似,胎膜早破比例更高,且手术减胎早产及低出生体质量风险高于自然减胎,不提倡依赖手术减胎对ART受孕双绒毛膜双胎进行补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住院分娩的13 151名产妇及其新生儿资料,统计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3 151例分娩新生儿中,新生儿头皮血肿发生68例,发生率为0.52%;阴道分娩、产钳助产、椎管内镇痛对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χ2=19.26、19.59、6.11,均 P<0.05)。 结论:阴道分娩、产钳助产、椎管内镇痛是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危险因素,分娩时会阴侧切未降低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本研究中多例新生儿胎头着冠前就已发生头皮血肿,加强产程管理,提高非药物镇痛率,促进自然分娩,早发现、早预防,以降低新生儿头皮血肿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射频消融减胎术后并发羊膜带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射频消融减胎术后胎儿并发羊膜带综合征并成功救治的病例。孕妇为自然受孕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孕24周产前超声提示双胎输血综合征Ⅲ期,孕妇知情同意选择射频消融减胎术,手术过程顺利。孕28周 +6复查超声提示胎儿左足明显水肿,足踝处可见带状物缠绕,并可见勒痕及缩窄环,多学科会诊考虑羊膜带综合征ⅡB期。当日急诊剖宫产娩一活男婴。新生儿左足踝处可见细羊膜带缠绕数周,勒痕明显,深入皮肤1 cm,足背、足底及足踝下方水肿明显。紧急行左足羊膜带松解术,术后水肿渐消退,随访至28日龄,新生儿下肢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宫颈环扎双胎妊娠延迟分娩四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了2017年至2018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就诊的4例双胎妊娠联合宫颈环扎术实施延迟分娩病例的诊治经过和母儿预后。4例患者均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在第1个胎儿自然娩出后,均表现为宫缩逐渐减弱或消退,未诱发第2个胎儿启动分娩。充分知情同意后在母胎情况稳定2~3 d后行宫颈环扎术实施延迟分娩。第1个胎儿分娩孕周分别为25 +4、23 +1、27 +1和23周。第2个胎儿分娩孕周分别为30 +1、32 +6、31 +4和24周。延迟分娩间隔时间分别为32、69、31和7 d。延迟分娩胎儿4例,存活3例。存活的这3例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均≥8分,出生体重分别为1 390、2 290和1 620 g,随访至生后2年,均未见发育异常。母体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出血和宫颈撕裂等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