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GEE和地理探测器的河南省不同流域植被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2小时前
厘清植被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生态修复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获取2000-2020年河南省植被覆盖数据,并结合Theil-Sen Median趋势、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揭示河南省及其流域分区(海河流域分区、黄河流域分区、淮河流域分区、长江流域分区)植被分布和变化趋势,并联合因子探测及因子交互,从不同尺度探究了自然和人文因素对植被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河南省植被覆盖度(FVC)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以中高植被覆盖为主,其中,长江流域分区最好.河南省及各分区FVC变化规律一致,呈波动上升趋势,均以明显改善为主,其中,长江流域分区的改善面积最大.基于Hurst指数,河南省未来植被状况除了淮河流域分区可能持续改善外,其他分区均表现为从改善转向退化.河南省及各分区植被变化是人文因子与自然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子影响力随时间而改变,主导因子存在地域差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和夜间灯光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强于海拔、坡度、年均低温等自然因素.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尤其是人文与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增强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2小时前
-
基于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的原发胶质母细胞瘤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基于相关基因构建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2019数据库(102例,试验组)和CGGA数据库(54例,验证组)中术后接受规范放化疗的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转录组测序数据。在试验组中筛选长生存期亚组(≥18个月,49例)与短生存期亚组(≤9个月,22例)患者的差异基因,进一步将患者的年龄、肿瘤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突变状态、染色体1p/19q共缺失状态、O 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以及差异基因均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其中为独立预后因素的目标差异基因,取其风险比的自然对数作为各基因相应的系数,计算预后风险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评估预后风险评分是否为独立预后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高风险组(预后风险评分>0分)与低风险组(预后风险评分≤0分)患者生存期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与风险评分呈正相关的基因,并对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 结果:试验组中,长生存期亚组与短生存期亚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切除程度、 IDH突变状态、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以及 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长生存期亚组与短生存期亚组比较,9个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均 P<0.05),28个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均 P<0.05)。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筛选出4个目标差异基因,分别为 AKR1 C1( HR=0.910,95% CI:0.850~0.974, P=0.006)、 CPZ( HR=0.947,95% CI:0.898~0.999, P=0.044)、 HIST1 H3 H( HR=1.299,95% CI:1.025~1.647, P=0.031)以及 TBX5( HR=1.104,95% CI:1.034~1.179, P=0.003),其对应的预测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0.0947、-0.0547、0.2624、0.0994。试验组和验证组中,预后风险评分(高风险)均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试验组中, HR=2.407,95% CI:1.470~3.939, P<0.001;验证组中, HR=2.054,95% CI:1.101~3.830, P=0.024)。试验组和验证组中,高风险亚组(分别为51、22例)患者的总生存期均比低风险亚组(分别为51例、32例)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试验组与验证组中,与预后风险评分正相关的基因更多地富集在细胞增殖、基因表观遗传学调控、DNA修复及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激活等生物学功能上。 结论:基于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 AKR1 C1、 CPZ、 HIST1 H3 H以及 TBX5构建的预后预测模型或可用于预测原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癌免疫浸润联合RNA结合蛋白和转录因子预后指标的构建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全面分析肝癌的RNA结合蛋白和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及免疫浸润对肝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 n=365)、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SE54236( n=78)和GSE14520( n=221)中筛选RNA结合蛋白和转录因子的共同基因集,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进行初筛,通过LASSO-Cox构建生存回归模型,通过标准化得到整合RNA结合蛋白和转录因子的复合指数CIRT,根据其中位数将肝癌患者分为CIRT high组( n=182)和CIRT low组( n=182),并分析两组免疫浸润等差异。 结果:共筛选出37个预后相关的RNA结合蛋白和转录因子基因,通过LASSO-Cox构建基于其中7个最相关基因的预后预测模型。CIRT high组患者的M1型巨噬细胞( P=0.032)、M2型巨噬细胞( P=0.009)、静息肥大细胞( P<0.001)、活化自然杀伤细胞( P=0.007)和静息记忆CD4 + T细胞水平较低( P<0.001),而CIRTlow组的静息树突状细胞( P=0.048)、M0型巨噬细胞( P<0.001)、中性粒细胞( P=0.049)、滤泡辅助性T细胞( P=0.004)和调节性T细胞( P=0.001)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富集分析显示,CIRT high组的TCGA和GSE14520在细胞周期、DNA修复过程中高度富集。在TCGA队列中,CIRT low组的患者比CIRThigh组的患者总生存更优。对TCGA队列中5年随访数据进行分析,CIRT对于肝癌患者长期生存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71)。 结论:在肝癌中建立了基于RNA结合蛋白和转录因子表达谱以及免疫细胞浸润的新的预后指标,CIRT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修复颧颞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修复颧颞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对5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灌注改良明胶氧化铅后行一次性动脉造影,获取X线影像并导入Mimics 17.0软件,根据头面部解剖分区并上色,观察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涉及动脉的分布及吻合情况等;采用红色乳胶动脉灌注另5具(10侧)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建立手术模型,再逐层解剖,探究该皮瓣的血供及穿支来源等。(2)对同一时期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颞颧部肿物患者,采用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肿物切除后遗留的创面。术后对皮瓣成活、切口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供、受区外观、感觉以及肿瘤复发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蒂部主要由颞浅动脉及其发出的穿支营养,最大3条穿支的直径分别为(0.44±0.04) mm、(0.90±0.08) mm、(0.73±0.05) mm;颞浅动脉穿支与面动脉发出的分支在不同层次形成的筋膜血管网和真皮下血管网是确保该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2)临床共治疗12例颧颞部肿物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42~79岁,其中老年脂溢性角化2例,鳞状细胞癌3例,皮肤溃疡1例,基底细胞癌6例,肿物切除后创面缺损范围为4 cm×3 cm~9 cm×8 cm,皮瓣面积5 cm×3 cm~11 cm×9 cm,皮瓣蒂宽2~3 cm,长2~4 cm,术后皮瓣血供良好,无坏死,伤口一期愈合。经6~18个月随访,供、受区外观自然、无臃肿,未出现感觉异常及面瘫,癌肿病例未见复发。结论:侧颌颈靴形穿支筋膜皮瓣以颞浅动脉穿支为蒂,血供稳定可靠,其修复中老年颧颞部较大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色质同源,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泌体工程化改造在关节软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关节软骨是一类不含血管、神经的组织。损伤后关节软骨难以实现自我修复。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分泌的一类细胞外囊泡,直径在30 ~ 150 nm之间,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近年研究表明,外泌体可替代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用于软骨组织的修复。但MSCs自然分泌的外泌体靶向性差、利用度低,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有限,为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治疗效益最大化,需要利用工程化技术手段来改造外泌体。本文就外泌体工程化改造技术在关节软骨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小阴唇肥大的个性化手术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对小阴唇不同肥大类型及肥厚程度患者采取个性化治疗术式的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71例小阴唇肥大患者,年龄18~38岁,平均26岁。根据患者肥大类型及肥厚程度选择适宜手术方式,术后对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对小阴唇形态进行随访。结果:71例患者除1例患者出现术后血肿,经积极治疗后无皮瓣坏死,1例患者术后小阴唇远端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好转;其余患者小阴唇组织血运均良好,无坏死,术后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6个月,小阴唇外形自然,双侧对称,切口瘢痕隐蔽,较术前改善显著,患者对形态及功能均满意。结论:根据小阴唇肥大程度、具体形态、患者心理期望值进行相应的术式选择,可达到术后小阴唇两侧对称、形态美观的美学标准,满足患者正常生理功能及美学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推拿联合跑台训练对急性骨骼肌损伤大鼠肌蛋白代谢相关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推拿、跑台训练及联合干预对急性骨骼肌损伤大鼠腓肠肌蛋白代谢信号通路相关分子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p-)mTOR、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p-p70S6K、Smad2/3、肌生成抑制素(MSTN)表达的影响,探讨骨骼肌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自然恢复组、推拿组、跑台组及联合组。通过打击器制备大鼠右后肢急性骨骼肌损伤动物模型。于造模24 h后推拿组予以患侧拇指揉法干预,跑台组予以跑台训练,联合组则予以推拿及跑台训练联合干预;各组大鼠每周干预5次,连续干预3周。于干预结束后进行行为学检测,分析各组大鼠步态并统计落入电网次数,采用HE染色测定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mTOR、p-mTOR、p70S6K、p-p70S6K、Smad2/3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腓肠肌中MSTN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电网打击实验结果显示,推拿组、跑台组及联合组被打击次数均较自然恢复组明显减少( P<0.05)。推拿组、跑台组及联合组肌纤维横截面积、患侧腓肠肌湿重均较自然恢复组明显增加( P<0.05);且跑台组、联合组肌纤维横截面积亦较推拿组明显增大( P<0.05)。与正常组比较,自然恢复组、推拿组、跑台组及联合组mTOR、p-mTOR、p70S6K、p-p70S6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 P<0.05),Smad2/3蛋白相对表达量和MST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 P<0.05);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推拿组、跑台组及联合组mTOR、p-mTOR、p70S6K、p-p70S6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 P<0.05),Smad2/3蛋白相对表达量及MST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减少( P<0.05);与推拿组比较,跑台组及联合组mTOR、p-mTOR、p70S6K、p-p70S6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 P<0.05),Smad2/3蛋白相对表达量及MST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 P<0.05)。 结论:早期推拿、跑台训练及联合干预均可能通过抑制Myostatin-Smad2/3信号通路,促进mTOR-p70S6K信号通路来增加急性骨骼肌损伤大鼠肌蛋白合成,促进肌肉肥大,改善损伤后腓肠肌结构及功能,且以跑台训练及跑台训练联合推拿干预的疗效较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颜色迁移算法对褪色乳腺癌HE切片的保护性修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病理图像的颜色迁移算法对褪色乳腺癌HE切片的保护性修复。方法:筛选2014—2016年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病理科褪色乳腺癌HE染色切片20张作为形状图像,选用2022年乳腺癌HE染色石蜡切片5张作为颜色图像。数字化扫描后,应用颜色迁移算法修复褪色图像的颜色。依据HE制片质量基本标准对恢复后图像进行颜色评价,应用图像质量评估指标自然图像质量评价器(natural image quality evaluator,NIQE)、信息熵(entropy)、平均梯度(average gradient,AG)对恢复后图像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修复后图像符合HE制片质量基本标准,评分较修复前升高(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颜色迁移算法修复后,图像的NIQE值下降( P<0.01),Entropy值上升( P<0.01),AG值上升(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分区域颜色迁移算法对褪色乳腺癌HE染色切片进行颜色修复,明显恢复了细胞核与细胞质染色对比,有效保留了细胞核等重要结构的颜色,提高图像的质量,恢复其诊断及教学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力学微环境通过调控细胞迁移促进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生物力学微环境是指细胞外的力学微环境中的多种力学信号,其会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等组织学改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可进一步影响创面愈合。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中细胞能否高效并快速地往创面中心迁移是影响创面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既往研究表明,生物力学微环境不仅可诱导细胞进行定向迁移,还可提高细胞的迁移速度。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细胞采取多种迁移模式,且受局部肌球蛋白收缩性和细胞外微环境等特殊模式支配;除了克服细胞外屏障,细胞还需通过局部物理机械力和信号与邻近的细胞和组织进行相互作用完成迁移,从而加速创面愈合。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研发各种基于改善生物力学微环境的生物材料,以期进一步促进细胞迁移从而加速创面愈合。本文就近年来生物力学微环境通过调控细胞迁移促进创面修复及相关生物材料开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硬悬吊技术在东方人重睑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硬悬吊技术在东方人重睑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整形美容(烧伤)外科、长沙美莱医疗美容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硬悬吊技术切开法重睑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重睑成形术中,内固定方式采用硬悬吊技术,即将上睑提肌腱膜、眶隔残端及切口下唇眼轮匝肌固定于睑板上缘。术后随访观察重睑线的高度、弧度及切口瘢痕情况,手术医生、患者和第三方医生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以上的照片,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三方都满意为显著有效,两方满意为有效,一方满意为一般,都不满意为差。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100只眼),男3例,女47例,年龄17~45岁,平均25岁。所有患者均为先天性双侧单睑,43例为初次行重睑术,7例为重睑修复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2例患者出现双侧重睑皱褶不对称,其余48例患者重睑皱褶形态稳定、弧度自然、高度和宽度适宜、双侧对称,无明显切口瘢痕。术后效果评价:显著有效42例,有效6例,一般2例,疗效满意度为96%(48/50)。结论:硬悬吊技术在东方人切开法重睑成形术中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术后效果,并且重睑褶皱形态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