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95例骨科院内创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24例;年龄14~70岁[(42.6 ± 13.8)岁]。发生MDRO感染38例(MDRO组),未发生MDRO感染57例(非MDRO组)。观察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慢性合并症)、受伤诊治情况(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是否开放性损伤、是否合并骨折、创面是否污染、创面深度、是否入住ICU、手术次数、累计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确诊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是否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入院时血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创面共检出11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1株(18%),革兰阴性杆菌91株(76%),其他7株(6%);菌株类型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住院时间、创面是否污染、是否入住ICU、确认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 OR = 1.033, 95%CI 1.005~1.061, P < 0.05)、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 > 6 h( OR = 4.282, 95%CI 1.174~15.616, P < 0.05)、使用抗生素种类 ≥ 3种( OR = 7.486, 95%CI 2.451~22. 863, P < 0.05)、入院时低血红蛋白值( OR =0.973, 95%CI 0.962~0.985, P < 0.05)与MDRO感染显著相关。 结论:住院时间、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值均为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对于骨科创伤患者,控制住院时间、尽量缩短首次伤口处理时间、个体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及时纠正贫血是防治创面MDRO感染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过氧化氢及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用于控制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过氧化氢及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消毒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DUWLs)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遵循范围综述的研究思路,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Ebsco、ProQuest、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博硕士论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对消毒剂浓度、实施方法、评价指标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篇单中心RCT和19篇类实验性研究。以消毒剂种类划分为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银离子组。实施方法为持续消毒、定期消毒、定期结合持续消毒;用于定期消毒的消毒剂浓度为0.1%~10%,用于持续消毒的消毒剂浓度为0.008%~0.250%;常用评价指标为菌落总数、合格率、致病菌检出率和生物膜。结论:2种消毒剂均可有效控制DUWLs污染,过氧化氢银离子消毒剂的抑菌效果更好。可以将持续与定期消毒相结合,定期检测口腔诊疗用水水质并及时调整消毒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皮肤黏膜的常驻菌群之一,约30%健康人群携带该菌 [1],在干燥物体表面生存期较长,如在干燥的脓液、痰液中可存活2~3个月,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大部分急诊科中化脓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致病菌 [2],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化脓性链球菌短暂或长期定居于上呼吸道,在干燥物体表面或尘埃中可生存数月,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物或飞沫传播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相鼠伤寒沙门菌污染巧克力产品所致多国暴发事件对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风险管理的启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食品产业高度工业化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呈跨国界、跨区域、进展快、难预测等特点,造成严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自2021年12月以来,欧洲多国报告了疑似食用受污染巧克力产品的ST34型单相鼠伤寒沙门菌聚集性感染病例。经回溯性调查,比利时涉事工厂的酪乳管道高度疑似为本次单相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源头,此次事件为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文梳理了此次单相鼠伤寒沙门菌污染巧克力产品所致暴发事件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单相鼠伤寒沙门菌的特征以及巧克力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管理措施,并基于本次暴发事件系统论述我国食品企业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风险管理建议及对策,以期为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防控、预测预警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极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脓毒症发生概况及其不良预后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晚发型脓毒症(LOS)的发生概况及其不良预后。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北方新生儿协作网(SNN),收集并分析2018至2021年35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 639例VLBWI的一般资料、围生期情况及不良预后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LOS,分为LOS组和无LOS组,LOS组根据是否合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化脓性脑膜炎分为3个亚组。采用χ2 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OS与不良预后的关系。 结果:6 639例VLBWI中男3 402例(51.2%),发生LOS 1 511例(22.8%),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及超早产儿LOS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92/1 176)和34.2%(378/1 105);LOS组死亡157例(10.4%),其中LOS并发NEC组死亡48例(2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OS并发NEC组与病死率和3~4级脑室内出血(IVH)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的增加均相关( OR=5.27、2.59、3.04、2.04,95% CI 3.60~7.73、1.49~4.50、2.11~4.37、1.50~2.79,均 P<0.01);LOS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组与病死率和3~4级IVH或PVL、中重度BPD发生率的增加均相关( OR=2.22、8.13、3.69,95% CI 1.30~3.77、5.22~12.67、2.49~5.48,均 P<0.01),而LOS不并发NEC或化脓性脑膜炎组仅与中重度BPD发生率的增加相关( OR=2.20,95% CI 1.83~2.65, P<0.001)。排除污染菌后,血培养阳性共456例,其中革兰阴性菌265例(58.1%),革兰阳性菌126例(27.6%),真菌65例(14.3%);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47例(32.2%),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2例(15.8%),再次为大肠埃希菌39例(8.6%)。 结论:VLBWI的LOS的发生率较高,常见致病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LOS与中重度BPD不良预后相关,并发NEC时预后差,病死率最高,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时增加脑损伤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07至2019年儿童脑脊液培养菌种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脑脊液培养常见菌及其体外耐药性,为其结果解读和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询实验室信息系统,回顾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7至2019年所有脑脊液的培养结果,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追溯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共分离到菌株1 312株(细菌1 294株,真菌18株),致病菌497株(37.9%,497/1 312),其中革兰阳性菌288株(57.9%),革兰阴性菌200株(40.3%),真菌9株(1.8%),前5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20.5%,102/497)、肺炎链球菌(12.9%,64/497)、无乳链球菌(10.5%,52/497)、屎肠球菌(6.6%,33/49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6%,28/497),研究年限内致病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增高趋势(χ2=34.84, P<0.001)。除肺炎链球菌感染者主要为1岁以上儿童外(76.6%,49/64),其他4种菌主要见于1岁以下婴儿[大肠埃希菌(95.1%,97/102)、无乳链球菌(98.1%,51/52)、屎肠球菌(81.8%,27/3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71.4%,20/28)]。815株(62.1%,815/1 312)为污染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80株)、微球菌(50株)、棒状杆菌(28株)和屎肠球菌[23株,占屎肠球菌总数的41.1%(23/56)]为主,污染菌分离率在夏秋季较高,研究年限内其污染菌分离率逐年下降趋势明显(χ2=13.26, P<0.001)。 结论:儿童脑脊液培养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棒状杆菌、屎肠球菌是脑脊液培养常见污染菌,临床医师应结合菌种类型和临床特点分析脑脊液培养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的眼表菌群特征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的眼表菌群组成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至2021年5月1日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与代谢病肥胖管理中心的35例肥胖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1 600~1 800 kcal低热量膳食干预,观察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体成分(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身体总水分、骨骼肌)变化,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肥胖患者干预前后眼表菌群特征。结果:与干预前相比,肥胖患者4周后体重、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等级、身体总水分显著降低( P<0.05),骨骼肌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眼表菌群α、β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机会致病菌假单胞菌属和痤疮丙酸杆菌属显著降低,粪杆菌属、毛螺菌科NK4A136组、Oscillospiraceae UCG 002和布劳特氏菌属等产短链脂肪酸菌属显著升高( P<0.05)。功能预测分析表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的降解相关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显著富集。 结论:肥胖患者膳食干预后机会致病菌减少,产短链脂肪酸菌属升高,改变的眼表菌群可能与降解VOCs,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床标本分离的丝状真菌实验室检测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出丝状真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结果,提高对该类感染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宣武医院临床标本分离到丝状真菌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及微生物学结果。比较肺部感染组和定植/污染组及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差异,分析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结果:共收集分离丝状真菌的患者110例,男70例,女40例;年龄(69.81±13.93)岁,年龄范围为26~97岁,≥60岁占82.73%。70例(63.64%)确诊为丝状真菌感染,其中肺部感染组62例(56.36%),致病菌以曲霉菌为主(87.10%,54/62)。定植/污染组40例(36.36%),均来自呼吸道标本,分离菌株包括曲霉菌(82.50%,33/40)、青霉属等。2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组患者发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736, P<0.05)。2组标本均主要来源于呼吸科、急诊科和老年科。菌种分布均以曲霉菌属(烟曲霉和黄曲霉)居多,肺部感染组菌种分布更广。肺部感染组主要危险因素为有肺部基础疾病、糖皮质激素使用和糖尿病,肺部感染组较定植/污染组病死率高(35.48%比5.00%, χ2=12.55, P<0.01)。肺部感染组患者住院期间均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好转40例(64.52%),死亡22例(35.48%)。死亡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存活组( t=4.83, P=0.01),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是死亡主要危险因素( χ2=8.40, P=0.02)。G试验和GM试验在肺部感染组检测阳性率高于定植/污染组( P值均<0.05)。 结论:丝状真菌感染病死率高,通过对丝状真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特征研究,有利于提高丝状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离的2种血清型沙门菌的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分离的2种血清型沙门菌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2022年9月8日某学校暴发事件中病例肛拭子11件、可疑污染食品13件和环境样本10件;对病例肛拭子分别使用亚硒酸盐煌绿增菌液和脑心浸液肉汤(BHI)进行增菌培养,在完成常见肠道病原菌荧光PCR检测后,根据结果开展相应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可疑污染食品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检测;每份肛拭子样本和食品样本均挑取多个疑似沙门菌菌落进行血清学凝集和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确定沙门菌血清型,基于菌株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病例肛拭子和可疑污染食品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9/11和5/13,其中4例病例肛拭子和4件可疑污染食品样本均分离到2种血清型沙门菌(乌干达沙门菌和伊迪坎沙门菌),其余阳性样本分离沙门菌均为单一乌干达沙门菌血清型或单一伊迪坎沙门菌血清型。11件病例肛拭子样本接种BHI增菌液后12 h和24 h沙门菌荧光PCR检出率均为9/11,与分离培养结果一致。2种血清型沙门菌在基于核心基因组SNP构建的聚类树中形成2个相互独立且遗传距离较远的分支,而每一种血清型沙门菌也表现出基因组多态性,乌干达沙门菌之间SNP差异个数介于0~14个,伊迪坎沙门菌之间SNP差异个数介于0~23个。结论:本次事件为乌干达沙门菌和伊迪坎沙门菌共同导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基于BHI对病例肛拭子增菌并进行沙门菌荧光PCR检测的方案可在暴发中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太原市首例输入性类鼻疽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经破损皮肤感染,食入、鼻孔滴入或吸入病菌污染物也可致病,但人与人之间传播罕见 [1]。该病易复发,且病死率较高。有研究显示,我国类鼻疽主要高发于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等地 [2]。山西省太原市属于北温带地区,2022年之前从未有过类鼻疽病例的报告。2022年7月22日,山西省人民医院报告了太原市首例输入性类鼻疽病例,接到报告后,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迎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别对该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后续处置,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